厦门华侨,闽人智慧·侨篇章 | 剃头匠出身的他,曾为厦门城市化重要推手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以黄奕住为代表的华侨华人因在海外生活,接触到许多现代化事物,所以,在国内积极推动市政建设。正因为黄奕住等华侨华人在厦门开创了电灯、电话、自来水、公共交通等现代化城市所需的要素,1935年4月,厦门正式设立厦门市,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建市的城市。黄奕住的一生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他漂洋过海艰难谋生、艰苦创业、积累财富、报效祖国、回馈桑梓,堪称广大华侨华人的缩影和典范。

厦门华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厦门的人每天的生活几乎都与一个人有关:从喝水到用电,从打电话到买东西,从逛马路到乘车或坐船进出岛,乃至就医、求学、住房等方方面面。不仅如此,厦门能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建市的城市,也与他有关。侨批、鼓浪屿和泉州的成功申报世界记忆名录、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他也功不可没。

他就是著名的爱国华侨企业家、社会活动家黄奕住。

独闯南洋

成为印尼“糖王”

黄奕住(1868~1945年),泉州南安人。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他从12岁起跟着伯父学理发,每天挑着担子,沿村串乡,上门理发。

1885年,黄奕住怀揣着父母卖掉一块祖传田地换得的36块银元,徒步100多公里到厦门,后搭船远赴新加坡谋生。之后又辗转雪兰莪、棉兰、爪哇等地,于街头巷尾挑担理发,人称“剃头住”。

厦门华侨

▲1940年,黄奕住与第十子世哲、十一子世禧、十二儿子世华合影。(黄世华夫人提供)

1888年,结束4年的漂泊生涯,黄奕住抵达印尼爪哇的三宝垄市。初到时,他仍每天挑担到华人集中的码头,为人剃头,夜间寄宿于妈祖庙中。后凭着一位老华侨给他的5荷兰盾和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一点积蓄作本钱,黄奕住当起了肩挑小贩。他将剃头担子丢进大海,发誓要告别过去。由于精心经营,他很快租下一个固定摊位,之后扩展成一家商店,生意逐渐兴盛。

1893年,印尼的荷兰殖民政府修改政策,放开自由贸易。这给黄奕住提供了机遇,他开始涉足蔗糖生意,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再转售至世界各地,获得了巨大的利润,迅速致富。

据《厦门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有关数据记载,1913年,黄奕住的资产已达300万盾至500万盾。1914年,他入选欧洲人编辑出版的《世界商业名人录》中,成为第一位入选的中国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不少糖商因担心战事而谨慎经营时,黄奕住凭借过人的胆识、敏锐的商业嗅觉,以及诚信与勤奋,逆流而上,将糖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1918年,“一战”结束时,黄奕住的资产已超过3000万盾,成为当时印尼首富,名副其实的“糖王”。

心系故国

投身中国现代金融业

1919年4月,51岁的黄奕住不堪荷兰殖民政府的苛刻勒索,拒绝其改变国籍的要求,毅然从印尼回到中国,并定居厦门。

早在黄奕住返国前,他已开始考虑今后如何运用其资财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出力。在他的回国投资规划中,投资金融业、开办银行是酝酿已久的一项事业。

厦门华侨

▲新加坡汇黄日兴银庄的侨汇兑单。(黄清海 提供)

为此,黄奕住进行了一些铺垫,如发起成立新加坡华侨银行,入股菲律宾中兴银行和台湾华南银行、香港东亚银行、厦门商业银行,创办厦门黄日兴银庄等。在回国前后,他还着手把资本逐步地调回中国、铺排在国内设立银行的关系网络。此后,他精心构建起一个以上海为中心的金融机构网络,并注入大量资本,创立了中南银行。

1921年6月5日,中南银行宣告成立,资本总额2000万银元。1921年1月13日上海《申报》报道说:“(黄奕住)此次创办中南银行,全为提倡海外华侨携资回国经营事业起见,定名中南,实取中国与南洋互相联络之义”,该行的创办,乃“华侨与祖国联络的先声”。黄奕住通过创办中南银行,获得国家信用级的发钞权,并仿效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做法,建立了与盐业、金城、大陆等四行联储发行中南银行货币,成为中国金融走上现代化之道的拓荒者。

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中南银行在国内各主要商业城市设立分行厦门华侨,并设有外汇课,在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南洋各埠设立代办机构,在伦敦、纽约设代理,经营国外汇兑和侨批业务。

1934年8月1日,黄奕住宣布黄日兴银庄停业,黄日兴银庄侨批业务转给同是他创办的中南银行办理,即将侨批代理从银庄更替升级为银行。业内人士表示,黄奕住对于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侨批的经营及其银行化、现代化、民族品牌化,可谓功不可没。

爱国爱乡

推动厦门城市化进程

1919年,黄奕住定居厦门鼓浪屿时,因鼓浪屿是租界,有一些基础现代化设施和建筑,而鹭江对岸的厦门岛却极为落后,市容脏乱,是一座“垃圾城市”。

20世纪30年代,社会学家陈达教授在其调研后撰写的《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一书中称:航行世界的外国轮船上的水手说,厦门和土耳其的一个城市并列为世界两大脏市。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1920年厦门市政委员会成立,才开始转变。

厦门华侨

▲鼓浪屿日光岩下黄家花园别墅中楼和南北楼。(林聪明 摄)

那时候的厦门,经济脆弱,政府没有能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以黄奕住为代表的华侨华人因在海外生活,接触到许多现代化事物,所以,在国内积极推动市政建设。当时,选择厦门作为回国定居和经济活动的指挥基地的黄奕住,根据自己切身的经验和见闻,参与倡议成立厦门市政委员会,并成为第二任会长。

黄奕住和市政委员会的委员们首先着手解决厦门的交通与街道问题。他们修建厦门第一条马路——“新马路”(现名开元路),其与之后建设的日兴街,为厦门市街道的现代化迈出了第一步;拓填公路、投资创办汽车公司、船务公司,在厦门实现水陆联运,为厦门实现交通现代化,闽南地区城乡人员、物资往来,乃至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修筑海堤、创造最早的深水口岸——太古码头(现和平码头),为厦门发展现代化的海运业奠定基础……

黄奕住定居厦门后,还大力投资房地产以更新市容面貌。据统计,1934年以前的厦门私人出资兴建的房屋中,以黄奕住的为最多。据厦门市档案馆存厦门市房管局的一份调查统计资料显示,黄奕住占有地产51500.8亩(约3433公顷),在厦门房产投资户中占首位。

厦门华侨

▲厦门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办公楼 (林聪明 提供)

黄奕住对城市建设的关心,不仅包括交通、道路、住房等,也有民生事业。他创办厦门自来水公司和电话公司,入股电灯公司,捐办医院、学校、图书馆等。厦门岛和鼓浪屿均为四面环海的岛屿,淡水资源缺乏,居民饮水主要依靠运水船从九龙江淡水区输送,再经卖水贩子挑担出售。这种水被称为“船仔水”,其未经消毒,又几经周折沿途污染,成为瘟疫滋生的一大原因。1926年,黄奕住等华侨华人创办的厦门自来水公司开始营业供水,厦门市区和鼓浪屿的居民饮水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不仅如此,因厦门自来水公司供水品质高,更成为各国船舶往来补给的首选,被誉为“远东第一水厂”。

那时候,在厦门市区、在鼓浪屿岛上,几乎每个角落都可以看见黄奕住的事业。正因为黄奕住等华侨华人在厦门开创了电灯、电话、自来水、公共交通等现代化城市所需的要素,1935年4月,厦门正式设立厦门市,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建市的城市。

2021年7月29日,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4播出《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专题节目厦门华侨,在追忆鼓浪屿申报“历史国际社区”,于201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过程中谈到:“巨贾黄奕住是鼓浪屿百年发展史上‘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1919年,华侨黄奕住定居鼓浪屿,大力推动了鼓浪屿和厦门的城市建设发展。”

同样是2021年7月,泉州以“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为主题,成为中国第56项世界遗产。黄奕住在1926年出资独修的开元寺东塔,正是泉州申遗的主图展示内容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评委到泉州考察申报项目时,还曾登上东塔,俯瞰古城。”长期研究黄奕住的著名专家孙立川和朱南介绍道。

黄奕住的一生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他漂洋过海艰难谋生、艰苦创业、积累财富、报效祖国、回馈桑梓,堪称广大华侨华人的缩影和典范。同时,他对鼓浪屿、厦门,乃至福建、上海和全国的现代社会经济建设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更值得后人敬仰。虽然由于历史等原因,黄奕住的思想言行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一生始终怀着赤子之心,抒写家国情怀,临终之际,仍谆谆教诲其子孙,要忠于祖国。

厦门华侨

▲鼓浪屿黄家花园中楼、北楼及花园一角。(林聪明 摄)

黄奕住走后,他的居所——黄家花园,如今仍静静矗立在厦门鼓浪屿晃岩路上。70多年来,这处被称为“中国第一别墅”的黄家花园,或作为宾馆、干部疗养院,接待过无数中外政要;或成为知名影视剧拍摄取景地;或助力鼓浪屿成功“申遗”,并于2017年作为“世遗”授牌仪式举办地……无论世事如何沧桑变迁,一如生活在鼓浪屿的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舒婷所说“大美者无言”。

❖参考资料:《黄奕住传》 赵德馨、马长伟;《论近代华侨在厦门的投资及其作用》 林金枝。感谢孙立川、朱南提供资料。

来源|福建侨报

文|许丹

编辑| 福建侨报社微信工作小分队

厦门华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geditechan/93803.html

(0)
上一篇 2023年8月23日 下午8:06
下一篇 2023年8月23日 下午8:07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