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多元种族和文化,为当地带来了多姿多彩的美食佳肴,而每一种特色的美食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口味和香气。接下来一起看看新加坡大10大特色美食吧!记得千万忍住不要流口水哦!
肉骨茶
肉骨茶并不是茶,而是是用猪骨和独特的药材,配以家传香料等文火煨制而成的汤。肉骨茶分为新加坡的海南派及马来西亚的福建派。新加坡的肉骨茶反映了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影响,用胡椒主调味,具有浓浓的胡椒香,加生抽后又香又甜。
海南鸡饭
从充满市井气息的熟食中心到环境典雅的高端餐厅,海南鸡饭这道标志性美食随处可见,深受居民和游客的喜爱。
当你看到一个小吃摊上整齐排挂了一只只熟鸡时,就应该知道那是新加坡人最爱的美食之一“海南鸡饭”。它在新加坡全国小贩中心随处可见,也是很多大餐馆乃至酒店咖啡厅的菜品。同菜不同价:一口大小的鸡块——或是团队用餐时的整只鸡——与喷香的米饭、呛口辣椒、鲜香姜酱搭配食用。
这道菜是根据早期来自中国南部海岸外海南岛的移民的食谱改编而成。海南当地人称这道菜为 “文昌鸡”。他们使用特别品种的鸡,骨瘦皮纤,佐以鸡油饭享用。深绿色的绿辣椒蘸酱为这道菜锦上添花。
新加坡式海南鸡饭的烹饪方法起源于海南,但如今加入了独一无二的新加坡特色。鸡肉用沸水煮或热烫至全熟,然后浸入冰水保持肉质滑嫩。根据本地做法,鸡肉还可抹上酱油烤制或焗制,带来别样的口感。
在新加坡,这道菜深受粤菜的影响,使用辛辣的红辣椒蘸酱和肉质滑嫩的鸡仔。不过,这道菜的成败取决于米饭和辣椒。用鸡高汤、姜和香兰叶烹煮的米饭,需油量适中。而辣椒则必须将辣味和酸味融合得恰到好处。
辣椒螃蟹
辣椒螃蟹以酸甜带微辣的浓郁酱汁与鲜蟹一起爆炒,使蟹肉肥美鲜甜的原味更加饱满多汁,让人每一口都唇齿留香。
螃蟹自是极品,但酱汁才是这道菜最闪耀的主角——甜中带咸,口感微辣,让人每一口都充满幸福感。拨开蟹壳时,酱汁会沾得您满手都是,此时,不吮指赏味绝非可能。
酱汁以番茄和辣椒泥烹煮而成,再以打散的蛋液制造出丝丝浓稠,实在是妙不可言;它会让您欲罢不能,不断以炸或蒸馒头饱吸浓郁酱汁一口吃下,将酱汁蘸得一滴不剩。
辣椒螃蟹堪称新加坡最伟大的烹饪发明之一,在所有蟹类料理中独占鳌头。这道国民美食在绝大多数海鲜餐馆均可轻松找到,一般常见的是较为鲜甜多汁的大青蟹。
而今已是闻名四海的这道佳肴,其实源起于 1956 年的一辆手推车小摊档。摊主是林春义和徐炎珍夫妇;林春义要妻子徐炎珍试着用清蒸以外的方式处理螃蟹。
徐炎珍女士起初试着用番茄酱炒螃蟹,后来为了使味道更有层次,决定添加辣椒酱。他们就在加冷河 ( River) 边上设立小档口售卖辣椒螃蟹,生意居然越做越好,后来夫妇俩开了餐馆,名为棕榈滩海鲜 (Palm Beach )。
1963 年,龙凤大饭店创办人兼名厨许国威为这道菜研制除了改良式版本,味道更酸——不再以瓶装辣椒酱和番茄酱作为酱汁原材料,改而以参峇酱、番茄泥和蛋汁烹制酱汁。自此以后,他的配方成为新加坡辣椒螃蟹最常见的版本。
罗惹
卖相不佳的罗惹混合了切成细块的各色食材,拌入浓郁酱料,酸甜可口,令人欲罢不能。
罗惹 (rojak) 在马来口语中意为 “大杂烩”,而且实至名归。其食材反映出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将风味浓烈的不同食物融合在一起成和谐的美味。
它是一种混合了蔬菜、水果和油条的本地沙拉,覆有浓稠的黑色酱料,缀以碎花生和芬芳的姜花末提味。
酱料是决定罗惹是否美味的关键,其酱汁由虾膏、糖、青柠和辣椒酱混合而成。它必须是一款将甜酸辣味巧妙结合的开胃酱料。
人们一般用木勺在大木碗中调制酱料。只有在调制好酱料之后,才添加所有食材混匀。这些食材包括白灼通心菜和豆芽、鲜脆黄瓜和沙葛、口味强烈刺激的水果如切片黄梨、青芒果或莲雾(jambu)、炸油条和烤豆卜。
没有人知道罗惹真正的起源,因为这种美食在亚洲各地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包括印度尼西亚以花生酱拌饭团和蔬菜的 “加多加多” (gado-gado),乃至印度罗惹,其花生酱是明艳的橙色,而且是作为炸面团、马铃薯、和蒸鲜鱿等食材的蘸酱。
罗惹一般由华族小贩售卖。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罗惹小贩依然到处可见,他们通常是非法小贩,骑着自行车在组屋区内兜售罗惹。今天,罗惹已经成为大多数熟食中心里最常见的小吃。
叻沙
地道叻沙混合细滑椰浆与辛辣香料,在金黄绵柔的汤汁中带来难以言喻的味蕾享受。
从带有罗望子酸味的槟城亚参叻沙到类似咖喱的砂拉越叻沙,新加坡的叻沙(香辣椰奶汤面)种类繁多。但是它们都没有我们道道地地的加东叻沙有名。
加东叻沙受住在加东地区的土生华人启发。它有色如火烧夕阳的香辣浓汤,以椰奶和虾米入味,再浇上鲜蚶、虾和炸鱼饼等食材。其特征在于它的米粉:粗粉被切成短条,用勺子勺起即可轻松享用。在一些摊位,吃叻沙时只会给勺子——根本不需要筷子。
得益于特许经营和乐于进取的叻沙摊贩对各种风味的借鉴,如此美味的加东叻沙已从新加坡东部传遍了新加坡全国各个角落。
多年来,加东的每个小食摊位都宣称自家是正宗叻沙,让很多人困惑不已。其中,“胡须”() 版叻沙较为有名,它得名于一个下巴下方留着痣须的小贩的外号——“” 在马来语中是胡须的意思。这个贴切地取名为 叻沙的摊位,现已由其家人经营,而店铺也改而开在女皇道购物中心。
加东一带也有一些相当有名的摊位,均在售同样美味的叻沙,这些美味定义了新加坡叻沙。差别就在于,普通的叻沙需要用筷子捞起未切断的面条。
椰浆饭
辛香可口的辣椒酱,配上香浓的米饭,摇身变为色香味俱全的招牌椰浆饭美食。
将马来语椰浆饭 (nasi lemak) 直接翻译成英语便成了 “rich rice” (口味香浓的米饭)。这里的 “rich” 不是富裕的意思,而是指令其美味绝伦的椰奶。
这道菜拥有完美的混合风味:椰奶和香兰叶浸透香米,佐以油炸鱼或炸鸡翅、乌打 otah(香辣烤鱼饼)、炸江鱼仔(本地鳀鱼)、花生、鸡蛋、黄瓜片,和参峇酱(辣椒酱)。
它是一道深受马来人推崇的丰盛美食,非马来人也对它喜爱有加,而且还推出他们自己版本的椰浆饭。两者采用一样的米饭,尽管有些米饭略带香兰叶的绿意清香,但是它们的区别之处在于配菜。例如,华人的椰浆饭可任意搭配油炸鸡腿、鸡肉香肠、鱼饼、咖喱蔬菜或午餐肉等等。
福建炒虾面
福建炒虾面以浓郁的鲜虾高汤和十足火候镬气快炒而成的一道汁浓味醇的地道小吃,让八方食客络绎不绝、欲罢不能。
这道小吃也称 “福建面”,秘诀尽在以猪骨和虾头熬制的香浓高汤里。主要食材为黄色面条和粗米粉,以及鲜美多汁的大虾、鱿鱼、五花肉条、蛋花,还可选择缀以香脆的猪油渣,让一切锦上添花。上桌时佐以参峇辣椒酱再淋上一点酸柑汁,清新提味。
顾名思义,福建炒虾面,是福建人创造的一道料理。但其起源不太确定。
追溯福建渊源有人说它最初的名称其实是 “梧槽炒面”,因为这道小吃其实最早出现于梧槽路 ( Road) 。当时正逢二战刚结束,许多原籍福建的海员转而到制面厂工作,这些制面厂员工经常在入夜时分到梧槽路聚集,在木炭炉上烹炒工厂剩余的面条。也有人称 “梧槽炒面” 的开山鼻祖其实是梧槽路附近七层楼旅馆 (7th Hotel) 旁边的一个小摊档。
另有人指出,梧槽炒面其实是土生华人版的炒虾面,酱汁更多,而且佐以参峇酱一起吃。这也是近来较为常见的版本。其实原始版本的福建炒虾面据说会炒至面条将酱汁完全吸干,而且是配搭新鲜切片红辣椒享用。
不过,各家之言孰真孰假,无关紧要;重点是,只要知道小贩中心常见的这道面食美味可口就够了。
印度煎饼
印度煎饼源于印度的特色美食色香味俱全,香飘四溢、脆爽可口。看煎饼大师以娴熟手艺,将质朴面团拍打和拉扯,制作出美味煎饼。
外酥内软的印度煎饼,每次品尝都十分过瘾。这种源自南印度的圆面饼,主要是在面团中加了酥油(印度澄清黄油)后飞抛拉伸制成,通常搭配鱼或羊肉咖喱享用。
在印地语中,Roti 意为 “面饼”,而 prata 或 意为 “扁平”。一些人认为这道美食是从印度旁遮普的煎饼做法演化而来,但是穿过新柔长堤到了马来西亚,这种扁平的圆饼却被称为 “roti canai”,因此有人认为它源于钦奈。
无论它源自哪里,印度煎饼是适合全天任何时间享用的美味。虽然经典的印度煎饼为原味或加上蛋为馅料,本地菜单现特别推出各种现代花式口味,如奶酪味、巧克力味、冰淇淋味,甚至还有榴梿味——如今的印度煎饼既可当主菜也可作为甜点。
若有机会光顾多几家煎饼摊位,您还将发现各家煎饼质感不尽相同,有的黏软有嚼劲,有的酥脆爽口,不过大多数煎饼都给人软中带脆的口感。
煎饼制作最难之处在于拉伸面团,煎饼师傅施展这绝妙功夫时往往让人驻足围观。观赏煎饼师傅手脚麻利地抛甩面团,不单把面团拉伸至如纸张般纤薄,就连面积也扩大至原先的四或五倍。师傅将这面团折成薄薄的长方形,然后放在抹过油的烤盘上。
咖喱鱼头
以辛辣香浓的正宗咖喱,将鲜嫩美味的鱼头搭配爽口的新鲜蔬菜一起焖煮,热腾腾的咖喱鱼头出炉啦。
神经脆弱的人看到鼓起的鱼鳃和红色咖喱酱汁包围下凸起的鱼眼时会感到不适。但是,对于很多人而言,它却是秀色可餐的盛宴——常常佐以米饭,浸入喷香的咖喱一起享用。
咖喱鱼头是新加坡独有的菜式,是文化大熔炉的缩影。它融合了南印度典型的咖喱香料,是华族的一道美食。
每个种族都有自己版本的咖喱鱼头,咖喱的配料略有不同。有些人会加入罗望子汁来增加酸味,有些人则会加入椰奶以带出更绵密的口感。唯一的相似之处便是,辛辣酱汁中摇曳的肥美红鲷鱼,另外加上羊角豆(秋葵)和茄子等蔬菜。
咖喱鱼头诞生于 20 世纪 40 年代的一个小印度餐馆。鱼头并非印度的传统食材,但为了取悦餐馆的华人顾客,来自南印度喀拉拉邦的餐馆老板 M.J. Gomez,别出心裁地将印度咖喱与华人最喜爱的鱼头结合在一起。
结果大卖。今天,印度菜、中式菜、马来菜和娘惹菜餐馆的菜单上都有它的身影,而且通常是盛装在仍沸煮的砂煲上桌。好鱼的食客会说,鱼鳃是最好吃的部位,而吃鱼眼则是一大享受。
10
咖椰吐司
咖椰吐司是再简单不过的组合,却将香脆口感和香甜滋味搭配得恰到好处,是所有爱吃甜食者和思乡游子一道极致的暖胃暖心早餐。
两片炭烤或烘烤面包,裹上冷冻牛油(也称 “黄油”)外加厚厚一大抹以椰浆椰果和鸡蛋烹煮调制而成的浓郁咖椰 (kaya) 抹酱; 再搭配一杯香醇的南洋 “kopi”(咖啡)或 “teh”(茶),堪称一道完美的新加坡道地小点。
这道新加坡式的烤三明治可作为早餐,也可当下午茶享用。要给咖椰吐司锦上添花,别忘了配上两颗半生熟蛋一起吃,爆浆的软嫩蛋黄和半透明的顺滑蛋白不可少了黑酱油和胡椒粉提味。
烤吐司的香酥口感,和着入口即化的甜腻橄榄绿咖椰酱以及厚厚一层牛油香,再蘸着黄澄澄的鲜美半生熟蛋液一起入口;多层次滋味相得益彰新加坡的特色美食,融合得恰到好处新加坡的特色美食,堪称人间一大美味。
这道小吃源于海南人社群,以咖椰吐司闻名的本地几家老字号如亚坤咖椰吐司 (Ya Kun Kaya Toast) 和基里尼咖啡店 ( ) 前身 “琼信合咖啡店” (Kheng Hoe Heng) 的创始人,均是海南人。
“亚坤” 创立于 1944 年,由一家小咖啡摊起家,因薄如威化饼的棕色面包片和风味咖椰酱闻名。“琼信合” 的历史则更久远了,早在 1919 年成立,是新加坡最古老的海南咖啡店,以白面包咖椰吐司而声名大噪。到了 1993 年,琼信合让一位常客收购,更名为 “基里尼咖啡店”。
不过,一直要到 2000 年、亚坤和基里尼开始进驻购物商场,把传统早餐概念引进现代都市生活时尚之后,咖椰吐司才开始在新加坡风生水起。此后,大批新咖啡加盟店开始纷纷卖起了咖椰吐司。
咖椰吐司的制作方式多种多样。不妨到各家咖啡店品尝这种备受欢迎的早餐主食,看看自己能不能尝出各家咖啡店供应的是哪种咖椰吐司版本。
最后
新加坡是是聚集东西方文化的小熔炉,这也反映在新加坡的饮食文化上,这里不仅有新加坡本地传统的家乡美食,更有来自印度、中国、马来等佳肴珍馔,因此造就了新加坡独特的异国风味。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geditechan/90276.html
评论列表(1条)
[…] 印度人快愁哭了,从中国偷回去的土特产泛滥了,竟然还要想着卖回咱中国孟加拉可以带回中国的特产,我国特产被印度“偷”回种植,结果泛滥成灾,束手无策想还出口给中国,这究竟是咋回事?赶紧跟着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有意思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