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春天的时候,我就会想吃糍粑。南方很流行吃糍粑,从过年的时候开始吃,吃到清明节,接下来野菜来了,拔了野菜又做成糍粑。
糍粑和年糕,承包了南方食物中最软糯的部分。咬下去软软的,寓意暖暖的,每次吃到就会想到家。
糍粑有很多形状,但我记忆中村子里最传统,就是在石槽中用木槌打的。做糍粑很繁琐,
一般是前一天晚上将糯米用清水淘洗浸泡。第二天打糍粑之前,将浸泡好的糯米放入木甄蒸熟,然后, 把糯米放进木槽或石槽中,由两个强壮的男人用杵槌舂制而成。这种习俗被就叫做“打糍粑”。
刚出炉的糍粑最香,即便不放任何调料拿手抓着吃就很好吃。虽然烫手,但就是要在那一刻吃,一边吃一边哈着气,肚子里也满是热气。吃的时候也可以稍做调味,用手工将糍粑捏成小拳头大小,压扁后放在簸箕里就成了。蘸上些炒米、花生、芝麻、黄糖等配制的佐料粉。
以前学校门口经常也有糍粑车,转一圈切下一块,然后掉入黄豆粉内,十个小块放在一个塑料碗里,我们拿竹签插着吃,和同学你一口我一口,很快一碗就吃完了。糍粑的味道,现在都在我的记忆里。
糍粑风靡南方,在客家也有这样“打糍粑”的习俗,做法相似,如果考究一些的,在选糯谷时,最好是壳薄质软的红谷糯。
在其他城市,做好的糍粑,除了最正常的蘸着吃外,也有非常多花式的吃法。最野生的吃法比如放在火塘或者火桶里用炭火烤,除了火烤糍粑外,还可用油炸、油煎、水煮等方法来食用。
也有人拿烤得香喷喷的糍粑,沾上豆腐乳或是沙糖来吃,喜欢甜,咸都可以。男女老少,似乎很少有人会拒绝糍粑的味道,他们总能找到自己的吃法。一代一代,村中的人们都是伴随着这个味道长大,离家,开启新的人生旅程。
1.糍粑的诞生
糍粑的诞生,要先从糯米出现说起。南方人和糯米的缘分,结下有几千年。中国的水稻栽培起源于距今约万年前的长江流域,而关于水稻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商周时期。
《诗·周颂·丰年》:
“丰年多黍多稌,…为酒为醴,烝畀祖妣。”
当时的稌,主要都指糯稻。
糯米的驯化,其实是个谜题。 因此最初栽培稻是从亚洲多年生野生稻米驯化而成,但当时没有现成的糯质野生稻,那么糯稻是怎么来的呢?也许就是不经意间在稻米的遗传之中出现的奇异品质,而通过反复种植,最终稳定下来了。
因此,过去的农人觉得糯米这是上天的恩赐。所以,每一年要把丰收的糯米酿成酒,煮成饭,做成点心,祭祀天地和祖宗,因此糯米在新年,在很多城市的节庆日都会出现。
而春秋时属吴国,吴和越语言风俗相同,吴越人就是以糯米为主食的,后来百越族自秦汉后陆续向西南贵州、广西、云南、及泰、缅、老挝等地迁徙,他们仍保留以糯稻为主食的习惯。
所以,今天我们在这些城市,更容易看到各种糯米制品,也更容易找到糍粑的身影。
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米糕,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经历了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
《东京梦华录》中,回忆北宋首都开封的城里各式各样的丰富点心,种类十分繁多,当时提到的糯米食品就已经有很多种,像是端午的粽子、春社、秋社及重午、重九的社糕,还有最热闹的马行街铺席供应的糍团、团子等数种。
传说糍粑正式的诞生和战乱有关,那时人们为了保存食粮,提前将米蒸熟,做成块,堆成墙,便于战中取食,这种糍粑逐渐流传开来。如今基本上是用糯米蒸至九成熟,舂蓉而成。
糍粑的制作传统就这样延续下来,和普通的稻米相比,糯米食品更耐饥饿,因此糯食开始在各地生根发展起来。
2.那些吃糍粑的地方广西代表:蕉叶糍粑
广西人爱吃糍粑,几乎很多重要的节日之中,能看到糍粑的身影。比如梧州,“三月三”前后,村人会做艾叶糍粑。艾叶进入一年之中最鲜嫩多汁的时节,这时候采摘的艾叶用来做糍粑最合适不过。将它蒸熟后剁碎,拌入糯米粉后捣成泥,最后包上芝麻馅或者花生仁的馅料。
艾叶糍粑我们不陌生,毕竟江浙一带也有艾草糍粑。
广西比较特别和有代表性的,是蕉叶糍粑,因为芭蕉叶在北方很少见到,但在岭南,这种阔叶植物在山林间却比比皆是。蕉叶糍粑的做法上其实很简单,蕉叶硬朗,很难剁碎,所以就作为“外衣”,包裹在糍粑外,包裹的时候,当地人会用手沾油,在蕉叶上均匀地涂抹,最后包成方正的形状,变得有棱有角。
据传,蕉叶糍是古代壮乡男子出远门必带的食物,有了蕉叶的“外衣”后,糍粑不仅方便携带保存,还能保持松软,吸附蕉叶特别的香味。
四川代表:三大炮 糍粑冰粉 坨坨汤圆
同样是糍粑,四川人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三大炮”,之所以被叫做“三大炮”,是糍粑和表演的一种结合,是旧时“赶花会”时才有的一种“糍粑”的特殊售卖形式。
“三大炮”起源于民国初年,最初也是走街串巷的小贩为了吸引食客的注意,想到了把杂耍,可看性融入到卖糍粑中来。在抛扔糯米团时,糯米团如“弹丸”一样,在铜盘里发出“当、当、当”的三声响声,故名“三大炮”。
后来,这就成为了当地的一种传统文化,如今你在四川结义楼等地方仍能看到这样的表演。
成都人爱吃糯米,除了吃红糖糍粑外,近些年还发明了糍粑冰粉。冰粉本身就很好吃了,如今成都人在原本的冰粉基础上又加入了小粒糍粑作为点缀罢了,和花生粒、葡萄干、山楂片等,冰粉和糍粑的美好结合,让糍粑从春天到夏天,都成了人们日思夜想的美食。
四川人吃糍粑也很随性,除了蘸糖吃,炸着吃,放入冰粉里吃外,他们还有一种煮着吃的方法,从和好的糯米面团上随意地揪下长的、方的、圆的小块扔进滚水中煮,再放入酒酿和鸡蛋,就大功告成了。
成都特产三大炮锦城记网红大福雪媚娘甜品四川联名款零食休闲食品19.9元天猫精选去购买
每年一到春天的时候,我就会想吃糍粑。南方很流行吃糍粑,从过年的时候开始吃,吃到清明节,接下来野菜来了,拔了野菜又做成糍粑。
糍粑和年糕,承包了南方食物中最软糯的部分。咬下去软软的,寓意暖暖的,每次吃到就会想到家。
糍粑有很多形状,但我记忆中村子里最传统,就是在石槽中用木槌打的。做糍粑很繁琐,
一般是前一天晚上将糯米用清水淘洗浸泡。第二天打糍粑之前,将浸泡好的糯米放入木甄蒸熟,然后, 把糯米放进木槽或石槽中,由两个强壮的男人用杵槌舂制而成。这种习俗被就叫做“打糍粑”。
刚出炉的糍粑最香,即便不放任何调料拿手抓着吃就很好吃。虽然烫手,但就是要在那一刻吃,一边吃一边哈着气,肚子里也满是热气。吃的时候也可以稍做调味,用手工将糍粑捏成小拳头大小,压扁后放在簸箕里就成了。蘸上些炒米、花生、芝麻、黄糖等配制的佐料粉。
以前学校门口经常也有糍粑车,转一圈切下一块,然后掉入黄豆粉内,十个小块放在一个塑料碗里,我们拿竹签插着吃,和同学你一口我一口,很快一碗就吃完了。糍粑的味道,现在都在我的记忆里。
糍粑风靡南方,在客家也有这样“打糍粑”的习俗,做法相似,如果考究一些的,在选糯谷时,最好是壳薄质软的红谷糯。
在其他城市,做好的糍粑,除了最正常的蘸着吃外,也有非常多花式的吃法。最野生的吃法比如放在火塘或者火桶里用炭火烤白广西糍粑特产,除了火烤糍粑外,还可用油炸、油煎、水煮等方法来食用。
也有人拿烤得香喷喷的糍粑,沾上豆腐乳或是沙糖来吃,喜欢甜,咸都可以。男女老少,似乎很少有人会拒绝糍粑的味道,他们总能找到自己的吃法。一代一代,村中的人们都是伴随着这个味道长大,离家,开启新的人生旅程。
1.糍粑的诞生
糍粑的诞生,要先从糯米出现说起。南方人和糯米的缘分,结下有几千年。中国的水稻栽培起源于距今约万年前的长江流域,而关于水稻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商周时期。
《诗·周颂·丰年》:
“丰年多黍多稌,…为酒为醴,烝畀祖妣。”
当时的稌,主要都指糯稻。
糯米的驯化,其实是个谜题。 因此最初栽培稻是从亚洲多年生野生稻米驯化而成,但当时没有现成的糯质野生稻,那么糯稻是怎么来的呢?也许就是不经意间在稻米的遗传之中出现的奇异品质,而通过反复种植,最终稳定下来了。
因此,过去的农人觉得糯米这是上天的恩赐。所以,每一年要把丰收的糯米酿成酒,煮成饭,做成点心,祭祀天地和祖宗,因此糯米在新年,在很多城市的节庆日都会出现。
而春秋时属吴国,吴和越语言风俗相同,吴越人就是以糯米为主食的,后来百越族自秦汉后陆续向西南贵州、广西、云南、及泰、缅、老挝等地迁徙,他们仍保留以糯稻为主食的习惯。
所以,今天我们在这些城市,更容易看到各种糯米制品,也更容易找到糍粑的身影。
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米糕,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经历了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
《东京梦华录》中,回忆北宋首都开封的城里各式各样的丰富点心,种类十分繁多,当时提到的糯米食品就已经有很多种,像是端午的粽子、春社、秋社及重午、重九的社糕,还有最热闹的马行街铺席供应的糍团、团子等数种。
传说糍粑正式的诞生和战乱有关,那时人们为了保存食粮,提前将米蒸熟,做成块,堆成墙,便于战中取食,这种糍粑逐渐流传开来。如今基本上是用糯米蒸至九成熟,舂蓉而成。
糍粑的制作传统就这样延续下来,和普通的稻米相比,糯米食品更耐饥饿,因此糯食开始在各地生根发展起来。
2.那些吃糍粑的地方广西代表:蕉叶糍粑
广西人爱吃糍粑,几乎很多重要的节日之中,能看到糍粑的身影。比如梧州,“三月三”前后,村人会做艾叶糍粑。艾叶进入一年之中最鲜嫩多汁的时节,这时候采摘的艾叶用来做糍粑最合适不过。将它蒸熟后剁碎,拌入糯米粉后捣成泥,最后包上芝麻馅或者花生仁的馅料。
艾叶糍粑我们不陌生,毕竟江浙一带也有艾草糍粑。
广西比较特别和有代表性的,是蕉叶糍粑,因为芭蕉叶在北方很少见到,但在岭南,这种阔叶植物在山林间却比比皆是。蕉叶糍粑的做法上其实很简单,蕉叶硬朗,很难剁碎,所以就作为“外衣”,包裹在糍粑外,包裹的时候,当地人会用手沾油,在蕉叶上均匀地涂抹,最后包成方正的形状,变得有棱有角。
据传,蕉叶糍是古代壮乡男子出远门必带的食物白广西糍粑特产,有了蕉叶的“外衣”后,糍粑不仅方便携带保存,还能保持松软,吸附蕉叶特别的香味。
四川代表:三大炮 糍粑冰粉 坨坨汤圆
同样是糍粑,四川人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三大炮”,之所以被叫做“三大炮”,是糍粑和表演的一种结合,是旧时“赶花会”时才有的一种“糍粑”的特殊售卖形式。
“三大炮”起源于民国初年,最初也是走街串巷的小贩为了吸引食客的注意,想到了把杂耍,可看性融入到卖糍粑中来。在抛扔糯米团时,糯米团如“弹丸”一样,在铜盘里发出“当、当、当”的三声响声,故名“三大炮”。
后来,这就成为了当地的一种传统文化,如今你在四川结义楼等地方仍能看到这样的表演。
成都人爱吃糯米,除了吃红糖糍粑外,近些年还发明了糍粑冰粉。冰粉本身就很好吃了,如今成都人在原本的冰粉基础上又加入了小粒糍粑作为点缀罢了,和花生粒、葡萄干、山楂片等,冰粉和糍粑的美好结合,让糍粑从春天到夏天,都成了人们日思夜想的美食。
四川人吃糍粑也很随性,除了蘸糖吃,炸着吃,放入冰粉里吃外,他们还有一种煮着吃的方法,从和好的糯米面团上随意地揪下长的、方的、圆的小块扔进滚水中煮,再放入酒酿和鸡蛋,就大功告成了。
成都特产三大炮锦城记网红大福雪媚娘甜品四川联名款零食休闲食品19.9元天猫精选去购买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geditechan/15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