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优质桑园基地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立夏时节,位于武陵山区的黔江进入夏粮生产关键时节,农民们正抢抓农时忙生产,田间地头一派忙碌景象。羊肚菌、猕猴桃、蚕桑、粮油、中药材……看似普通的土特产,一头连着增收致富、乡村振兴,一头连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这篮非同寻常的土特产,如何拎得更稳?黔江的答案是坚持“稳粮兴菜、稳猪兴牛、稳烟兴桑”发展思路,提亩产、延链条、树品牌,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加快建设农业强区。今年一季度,全区一产增速位居全市第二、渝东南第一。在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中,黔江正一步一个脚印,描绘乡村产业振兴的新“丰”景。
从一方水土中找资源
羊肚菌鼓起老乡“口袋”
前不久,黔江迎来了春日大丰收。7000余亩羊肚菌经过一个冬季的孕育,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让农户们端起了土地的“金饭碗”。
土特产之“土”,源于一方水土。黔江位处巫山山脉与大娄山山脉交汇处、武陵山区腹地,山高谷深,山地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秉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黔江做活了羊肚菌产业的“大文章”。
从2015年起,黔江将羊肚菌作为特色生态品牌持续打造,实现规模化种植。羊肚菌冬种春收,生长周期短、产量高,在3到4个月时间内即能完成种植、采收。利用这一特性分季节错峰生产,不仅能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效益,还能让农民收入不断档。
“采完菌子种蔬菜,一地两用,全年不闲置,收入也翻倍。”黔江区羊肚菌产业技术协会秘书长聂明亮介绍,“目前,羊肚菌种植面积已达到7000多亩,平均亩产达到500斤、亩产值突破3万元,已经带动了全区10余个乡镇的上千人实现增收。”
为进一步提高亩产,黔江探索出独具特色的稻、油、烟、菜+菌多种立体生态农业模式,通过编写栽培技术手册和生产技术规程,把食用菌标准细化到种植、生产、加工、贮藏等各个环节,同时深入开展食用菌标准化知识培训,系统性地提高标准化生产能力,以此来增强市场竞争力。
下一步,黔江将在延伸羊肚菌产业链条上继续下功夫,在羊肚菌保鲜、速冻以及休闲食品上开展进一步研发,综合打造集种植、育苗、体验式采摘为一体的现代化羊肚菌基地,提升产品附加值,让群众增收致富的底气更足。
从特色发展中铸品牌
“武陵黑猪”重新成为香饽饽
走进海拔1100米的黔江五里镇甘溪村武陵黑猪种猪场,周围群山环绕,空气清新。工人们正在忙着清扫圈舍,给猪仔投喂饲料。
过去,武陵山地区农村广泛养殖黑毛猪,但后来这种长不大的土黑猪,逐渐被能长到2倍重量的良种长白猪取代,黑毛猪便从农户的栏圈里消失,淡出“江湖”。而如今,黔江把以前瞧不起的土黑猪作为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品牌进行打造,让“武陵黑猪”重新成为了“香饽饽”。
“这些土黑猪住在森林氧吧、吃的是青储饲料、喝的是原始森林流淌下来的山泉水,所以很多人说这猪肉就是好吃。”猪场负责人王昌银道出了“武陵黑猪”的与众不同,“现在我们采用半自动化养猪,养殖场内的情况都可通过高清监控系统一目了然,实现远程实时监控,不仅省工省力,还能实现高效养殖。”
近年来,黔江依托武陵山区腹地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引导返乡创业人士发展养殖本土高端品牌“武陵黑猪”,并鼓励带动周边群众加入生猪养殖产业中,带动了当地大量的就业创业和致富增收,群众在乡村振兴中也实实在在提升了获得感、幸福感。
依托乡土、找准特色,是土特产发展壮大的基石。“武陵黑猪”的“出圈”是黔江从特色发展中铸品牌的成功实践。
目前,黔江已连续15年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今年一季度,全区出栏生猪24.88万头,同比增长7.2%,出栏数全市第六,渝东南第一,增速全市第五,渝东南第一;“武陵黑猪”走出黔江、走向世界的步伐愈发铿锵。
从产业链群中聚效应
“小蚕桑”破茧新“丝”路
5月16日,黔江区双河丝绸有限公司厂房内,圆滚滚的蚕茧在流水线上“列队行进”,女工们熟练地操纵自动缫丝设备。经过选茧、煮茧、缫丝、复摇、整理等工序后的蚕茧,已完成到丝绸的蜕变,即将销往意大利、法国、日本等国家。
因土壤气候宜桑宜蚕,黔江自古就是蚕桑之乡。“养蚕大村”几百人栽桑育蚕土特产特产,面积超千亩;蚕桑文创体验馆内各种丝绸高悬空中,多彩绚丽;乡村农家乐里,桑枝菌、桑叶面被端上了餐桌,香味扑鼻;武陵山丝绸博物馆中,游客既可以了解丝绸生产工艺和黔江绚丽多彩的桑蚕文化,也可以选购自己喜爱的蚕桑周边商品……
如今,从栽桑养蚕到加工生产,这里已形成了完整的蚕桑丝绸产业链,一头连着桑园,一头连着市场,可谓“丝丝入扣”。
在种植端,推出“桑+菜”“桑+中药材”等多种间作模式;在缫丝端,引进东部沿海的丝绸企业前来开厂,就地“抽丝剥茧”;在丝绸端,有黔江桐乡丝绸工业园,捻丝织绸织地毯;在文创端,打造太极蚕桑文创体验馆、中元汉珍玉丝基地和武陵山丝绸博物馆,实现农文旅融合;在科技端,与西南大学等单位密切合作攻关,建立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黔江分院,加速蚕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迈步走在新“丝路”上,黔江蚕桑全产业链建设雏形初现。全区共落地龙头企业2家、加工企业13家、三产企业2家,近2万名群众从事相关产业,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蚕宝宝吐丝生财,桑枝和田间空闲地都变废为宝,长出了好效益。
未来土特产特产,黔江将围绕蚕农增收和蚕桑创新发展全力提升全产业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成渝新丝路、蚕业新经济”建设,树立蚕桑丝绸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走出乡村振兴新“丝”路。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bimaibidai/25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