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村图片,莆田:探寻古城余韵 聆听传奇故事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早闻莆田市秀屿区埭头镇有个鹅头村,该村不仅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城遗址,更有秀丽的风光和许多神奇的传说。“我们村是莆田华侨村之一,村里的‘鹅侨小学’就是见证。”当地老人告诉记者,关于鹅头港从繁荣到落寞的原因,有很多个传说。尚存的古城残墙和村内的吴氏宗祠记录着鹅头港悠久的历史,也吸引了诸多喜欢探寻历史文化的人们前往探秘,它们仿佛默默地向往来的人们讲述着过去那沧海桑田的故事。

华侨村图片

早闻莆田市秀屿区埭头镇有个鹅头村,该村不仅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城遗址,更有秀丽的风光和许多神奇的传说。借着春节假期返乡之际,记者特地前往该村探寻这只半潜入海“天鹅”身上的故事。

鹅头村位于秀屿区埭头镇北面,三面环海,由于该村的地形酷似鹅头,便称之为“鹅头村”。据民间相传,该村有“鹅穴”风水之说。若从高处俯视,犹如一只大天鹅华侨村图片,横卧在兴化湾海的入海口,两只巨大的“翅膀”伸向两边海滩上,每当退潮后,辽阔的海滩上就会呈现出左右两条沙滩脊梁,远远望去,像极了天鹅展翅欲飞,气势雄伟,活灵活现,令人叹为观止。鹅头村姓吴氏的占大多数,属渤海后裔。据说,该村曾出过扬州知府、明朝礼部尚书等诸多忠良官吏,可谓是人杰地灵。

华侨村图片

刚进村,记者遇到回乡过年的村民吴先生,通过沟通,吴先生得知记者的来意后,热情地陪记者在村中进行走访,并带记者寻访当地了解历史和故事的老人。

华侨村图片

在吴先生的带路下,记者首先来到村口一块巨石前,抬头便可见“第一山”三个行云流水、刚劲有力的石刻,该石刻的落款是素有宋代四大书法家之称的米芾。传说的版本却是明代的。相传,明朝正德年间的一个夏天,风流天子朱厚照(民间称:正德君)下江南时,也曾慕名到鹅头村游玩。此时正值酷夏,高温难耐,正德君走到村口路边的巨石下纳凉,并一边欣赏鹅头村美丽的山海风光,徐徐的海风迎面吹过,沁人心脾,顿时让正德君心旷神怡,他抬头仰观这块高大雄伟的巨石,倏然,不由地脱口赞曰:“此天下第一山也!”正德君回朝后与朝臣谈及鹅头第一山之事,邑人吏部尚书吴凤盛听后,即请书法家写下“第一山”三个大字,托回家乡刻在巨石上。

华侨村图片

记者站在巨石下向西远眺,春风拂面,而海湾的对面就是荔城区北高镇冲沁村。此时的海面上浪花轻盈,波平如镜,一栋栋小洋楼倒影海面上,仿佛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让人流连忘返。

鹅头村的美景令天子陶醉其中,不觉夕阳已西下,正德君便顺着巨石旁的小路走下坡,步进巨石下的一座五帝庙,由于天色已晚,正德君便借住庙中。盛夏的蚊子彻夜在天子的耳旁“嗡嗡”叫个不停,让其无法入眠,扰其清梦,于是正德君一挥手说:“不得在此侵扰。”说来也怪,蚊子似乎知道侵扰的是当朝天子,便不敢再靠近其身旁,正德君也安稳地一睡到天亮。据说该庙当年正德君睡过的地方,至今还是没有蚊子。由于疫情防控需要,记者在采访时,该庙没有对外开放,无法探知内部结构情况。

据有关史料记载,鹅头村历史上称为“崎头寨”,俗称“鹅头堡”,因“崎”与“鹅”莆仙方言谐音,“鹅头”为“崎头”,故名崎头寨。自唐末黄滔、罗隐等文人雅士游历大蚶山后,鹅头村也随之名气渐起,至宋代更是繁荣璀璨、商贾如云。鹅头港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港深浪静,码头低平,成为当时一处不可多得的深水良港,于是整个鹅头港,船桅林立,成了莆仙货物集散地。

华侨村图片

华侨村图片

烟火万家,客商云集。传说自宋朝至明代,崎头寨十分繁荣,曾有“万二灶,九九井”之称。明朝时期,倭寇常对东南沿海一带进行侵扰,嘉靖三十九年(1560)乡民们用石头砌成城墙,以保护商贸集市、货仓和防御倭寇来犯等。嘉靖四十三年(1564)被倭寇攻陷。万历二年(1574)重建,依旧就地取材华侨村图片,选用杂石砌墙,后因受地震等原因影响,城堡被毁,至今在该村尚存有部分寨墙残垣。

华侨村图片

“先有鹅头,后有红头(今涵江);有鹅头无红头,有红头而无鹅头。”这句民间谚语至今还在当地群众中流传。“在古代,我们鹅头村的名气名扬天下,远胜过涵江。在古时候,交通不便,走水路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而地处兴化湾入海口的鹅头港,更是过往船只泊靠的首选之地。小时候就听过老一辈告诉我们,北宋灭亡后,当时许多北方的官民也是走水路,南下避难,其大多也是从鹅头港登陆上岸的”。走访中,记者从当地一位老人口中得知了鹅头村的过往与古今。

华侨村图片

华侨村图片

“我们村是莆田华侨村之一,村里的‘鹅侨小学’就是见证。虽然大家远在海外,但一直心系桑梓,积极为家乡建设慷慨解囊。听老一辈的人说,鹅头港鼎盛时,不仅有南来北往的船只,还有不少南洋、外藩的船队进港靠岸,村里也有些年轻人随着船队远渡南洋谋生,并在异国他乡发展、扎根,但乡亲们爱国爱乡的情怀始终不曾改变,可以说曾经的鹅头港也为‘海上丝绸之路’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当地老人告诉记者,关于鹅头港从繁荣到落寞的原因,有很多个传说。相传,明成化元年(1465),岳正在莆任兴化知府期间,也曾慕名来游鹅头,恋于鹅头的美丽风光,他一时兴起,在一块叫“神仙钓鳌”的岩石上,刻了“钓鳌处”三个大字,结果把“鹅”的头部刻伤而亡,也正是这无心之举,却把“鹅穴”风水破坏,导致鹅头港从此一蹶不振。

沧海桑田,人世浮沉。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地处偏远的鹅头港也因陆路交通不便、货物集散困难等原因,遂被三江口港所取代,繁盛一时的鹅头港那曾经客来商往的热闹场面也一去不复返。

改革开放以来,鹅头村民以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和勤劳致富的双手,通过养殖海蛎、龙须菜等养殖业,逐渐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尚存的古城残墙和村内的吴氏宗祠记录着鹅头港悠久的历史,也吸引了诸多喜欢探寻历史文化的人们前往探秘,它们仿佛默默地向往来的人们讲述着过去那沧海桑田的故事。如今的鹅头村一栋栋小洋楼拔地而起,硬化的水泥村道纵横交错,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兴化湾入海口畔,更像是一只涅槃重生后的“天鹅”正展翅欲飞。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zaizhishuobo/85430.html

(0)
上一篇 2023年8月16日 下午3:05
下一篇 2023年8月16日 下午3:0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