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华侨文化,【系列】情系桑梓,心系家乡 五邑侨胞的家国情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侨乡江门通过各种寻根续缘和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增进了与华侨的血脉和文化亲情,通过华人华侨文献的收集和开发,使海外侨胞加深了对侨乡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他们对祖籍地、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情感,进而掀起了又一轮捐赠和投资的热潮。近代五邑侨乡教育的发展,是在海外华侨和港澳乡亲“教育救国”的理念指导下,积极努力而持续地兴办教育的结果,这是五邑华侨对侨乡影响最大、最深远的贡献。

五邑华侨文化

五邑华侨大批出洋的时代,正是西方列强侵略日益加深、国家存亡日益紧迫的时期,他们深切感受到强大的祖国才是海外游子最大的依靠,进而形成了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他们一直抱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支援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欢欣鼓舞五邑华侨文化,为改革开放而积极奉献。

兴办教育

出版侨刊

兴建图书馆舍

扶危济困

投资兴乡

五邑华侨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五邑海外乡亲与侨乡形成了更加紧密的联系。侨乡江门通过各种寻根续缘和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增进了与华侨的血脉和文化亲情,通过华人华侨文献的收集和开发,使海外侨胞加深了对侨乡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他们对祖籍地、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情感,进而掀起了又一轮捐赠和投资的热潮。40多年间,五邑华侨通过4万余个项目,向家乡捐赠了70多亿港元,其捐赠最多的领域包括教育事业、生产生活设施和卫生事业等,五邑大学就是海内外五邑人在改革开放伊始“内外合力,共建大学”的典范;同时,五邑侨胞积极回到家乡投资实业,在江门的投资达到了200多亿港元,涵盖18个行业、约4000多个项目。

五邑华侨文化

赤坎镇民国街市场景复原

从清末开始,以陈宜禧为代表的五邑华侨就投身于家乡的现代化事业。华侨们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观念五邑华侨文化,修铁路、筑公路、办学校、建医院、办工厂、兴商业、出报刊,侨乡逐渐出现许多近代化市镇、中西合璧的建筑、近代化的铁路。乡村开始规划模范村,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洋楼、碉楼和中西合璧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先进的企业制度、城乡规划管理模式和近代教育制度,进而成为“中国第一侨乡”“中国侨都”。华侨们重视教育,兴办了各类学校,并送子弟到国外留学,侨乡文教事业突飞猛进,成为院士之乡、舞蹈之乡、艺术之乡……

兴办教育

近代五邑侨乡教育的发展,是在海外华侨和港澳乡亲“教育救国”的理念指导下,积极努力而持续地兴办教育的结果,这是五邑华侨对侨乡影响最大、最深远的贡献。海外华侨十分重视子弟教育,集资举办学校蔚然成风,先后办起一批批的各级各类学校,这些学校大都是华侨为其家族或村庄的青少年建立的学校。《江门海关十年报告》记载,到了民国初年,“教育突飞猛进,早期对西方学术与新方法的敌对状态业已不复存在”“以江门为中心的五邑地区的教育水平大体上被认为略高于广东全省的平均水平”。

1933年,华侨捐资兴办的开平华侨中学建成,聘请广州知名教育家陈家骥为校长,他题词该校师生员工共勉的话语是:“愿以开平一隅之地,开侨一旅孤军,转移国运。”这是当时海内外乡亲出资兴办学校的主要动机。

五邑华侨文化

回乡捐建中学的加拿大台山华侨

五邑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得益于海外华侨和港澳乡亲的组织发动、捐资捐物,一些华侨领袖人物还亲力亲为,在海内海外奔波,为家乡教育事业竭尽全力,兴办起一些在当地乃至广东颇有名气的中等学校,如台山县的台山县立中学、台山师范学校、台山乡村女子师范学校,开平县的开侨中学、开平县立中学、风采中学,新会的冈州中学,鹤山的县立中学,恩平的县立中学等。改革开放以后,五邑大学的建立更是海内外五邑人“内外合力,共建大学”的典范。

出版侨刊

清末民国时期,在海外华侨的倡导和资助下,五邑侨乡民间出版了大量地域性、家族性的刊物,这些杂志的读者主要是海外华侨、港澳乡亲和本地民众,故被称为“侨刊”或“侨刊乡讯”,因为其中登载大量的五邑华侨家族、村庄和县域的新闻,深受当时华侨的珍爱。据统计,1949年前,五邑各县的侨刊数量有上百种之多,其中台山县127种,开平县25种,新会县26种。这些侨刊有不少是月刊,有些甚至曾经办为旬刊、周刊。

五邑华侨文化

五邑华侨文化

侨刊

侨刊是海内外交流的“集体家书”,正如《开平华侨月报》发刊词所说:“这些侨刊‘专事报道家乡消息,寄发海外,侨胞人手一本,对祖国之现世及家乡之情况,兴革利弊,可以明了,了无隔阂,至感便利’,侨刊的宗旨是,‘服务华侨、沟通各乡消息、提倡文化、倡办公益’。”侨刊亦影响和带动了五邑民众思想观念的开化和进步。在抗日战争时期,侨刊登载大量宣传报道,对动员五邑华侨和民众积极参与和支援抗日战争,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门五邑各地非常重视侨刊在沟通海内外同胞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目前,江门五邑地区的侨刊乡讯超过90家,占广东全省的60%以上。

兴建图书馆舍

华侨常年在外辛劳,对家乡子弟的教育鞭长莫及,一些华侨子弟染上了游手好闲、好逸恶劳甚至沉迷烟赌的恶习,为使其树立健康、高尚、文明和进步的追求,从晚清光绪年间开始,华侨就开始在江门一带的乡村、墟镇和县城建立阅书报社,兴建家族或公共图书馆。

由旅外乡亲捐建的公共图书馆以新会景堂图书馆最为有名。该馆是新会爱国华侨冯平山为纪念其父亲冯景堂而建,1925年建成开放。它今日依然读者如云,为家乡文化事业发挥着作用。五邑地区最著名的家族图书馆要数开平赤坎的司徒氏图书馆和关族图书馆。这两个图书馆都是海外华侨捐资兴建。

五邑华侨文化

赤坎司徒氏图书馆

扶危济困

五邑华侨急公好义,每当家乡遭遇天灾人祸之际,华侨领袖都会奔走呼号,筹募捐款,帮助家乡渡过难关,一锱一铢,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无不映照着华侨情系桑梓的拳拳赤子之心。

五邑华侨文化

五邑华侨文化

抗战时期华侨捐资的汇款凭据

抗战时期,台山、开平、新会等地遭日寇侵占,其中台山曾数次沦陷,横遭日寇铁骑蹂躏,产生大批难民,海外华侨忧心如焚。海外华侨社团举办各种活动,为家乡人民募集救济资金,这些活动得到了海外华侨的热烈响应。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侨汇通道阻塞,主要以侨汇为生的侨眷陷于悲惨境地。在这一特殊时期,北美等地华侨除了想方设法接济家庭急需外,还倾囊捐献资金,接济侨眷、难民和儿童。美洲华侨救济家乡的捐款,是通过中国银行寄往重庆国民政府财政部,然后再转往广东省政府,由省政府派员赴台山施赈。华侨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纾缓了民众遭受的苦难。

急家乡人之所急,这是五邑乃至广东海外华侨的优良传统。抗战胜利后,五邑侨乡仍然灾荒严重,在不同时期,五邑各地的海外华侨一直关注着家乡,一旦家乡有灾祸发生,他们总是感同身受,及时伸出援手。

(未完待续……)

五邑华侨文化

五邑华侨文化

以工业立市为根本,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林应武书记接受专访时说……

五邑华侨文化

【邑商故事】万国江:“复旦学霸”掌舵高科技企业

五邑华侨文化

这35名侨胞长眠非洲,不少还是江门人!他们能落叶归根吗?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zaizhishuobo/79777.html

(0)
上一篇 2023年8月12日 下午12:06
下一篇 2023年8月12日 下午12:0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 陈宜禧(1845-1929),是清代新宁县矬峒都六村宁美堡朗美村(现台山市斗山镇六村片秀墩村委会美塘村)人,字畅庭。据台山退休干部蔡锋撰写的《新宁铁路的缔造者——陈宜禧》一文介绍,陈宜禧幼失双亲,由本村乡亲收养。他14岁时,以挑货郎担流动卖小商品为生。一天,陈宜禧在村边卖货华侨陈,一名顽童踢翻了他的货担,他没有争执,而是默默地收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货物。这情景被同村回国探亲的华侨陈宜道看见,认为他“孺子可教也”,便于1860年6月将他带去美国谋生。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