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县柯街镇华侨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德寿——带领归侨奔小康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1979年,为了安置2600余名归侨,昌宁县柯街镇成立了华侨农场,侨民有了真正的家。2012年2月换届时,他被社区居民推选为华侨社区党总支书记。已经走在致富奔小康道路上的华侨社区,未来一定会朝着富饶美丽和谐进步新侨乡的目标大步迈进。”李德寿说,自成立社区以来,他们始终坚持以改革、思想、产业、文化和服务凝聚民心,在党和侨民之间搭起一座连心桥,使华侨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12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8421元,社区实现社会总产值15178万元……”昌宁县柯街镇华侨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德寿高兴地向记者介绍。

1979年,为了安置2600余名归侨,昌宁县柯街镇成立了华侨农场,侨民有了真正的家。那时回国的李德寿刚满7岁,亲历了此前那段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苦难岁月。

“刚刚回国那段时间,因为语言不通、文化差异,所以一些归侨存在思想动荡的情况。华侨农场的建立让大家逐渐安定下来。”李德寿回忆。

2009年,华侨农场进行了彻底改革,成立华侨社区,原来的农场职工变成了社区居民,侨乡迎来了新发展。

由于在改革推进中工作踏实,李德寿获得了来自各方的肯定。2012年2月换届时,他被社区居民推选为华侨社区党总支书记。

为带领归侨及侨眷增收致富奔小康,李德寿带领社区班子充分调研讨论,确立了“稳粮扩径、扶老育新”的产业发展路子华侨社区,依托当地气候、土地等资源优势,科学规划,招商引资,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热带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产业。

如今,华侨社区的冬早蔬菜种植面积已由2012年的1800亩增加到3800亩,蔬菜种植成了社区的支柱产业。

“40多年的发展变迁,不仅让归侨和侨眷过上了富裕安康的生活,更让大家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李德寿憧憬着华侨社区未来的发展蓝图,继续打好“侨牌”名片的同时,着力打造华侨文化旅游小集镇,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今天的华侨社区华侨社区,从“留不住”到“扎下根”,从“集体宿舍”到“独栋洋房”,从“泥滑路烂”到“康庄大道”,从“格格不入”到“主动融入”,曾经动摇不定的社区居民有了强烈的归属感,“等、靠、要、怨”等思想观念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积极主动发展经济的内生动力。

“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我们华侨社区居民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已经走在致富奔小康道路上的华侨社区,未来一定会朝着富饶美丽和谐进步新侨乡的目标大步迈进。”李德寿说,自成立社区以来,他们始终坚持以改革、思想、产业、文化和服务凝聚民心,在党和侨民之间搭起一座连心桥,使华侨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zaizhishuobo/77543.html

(0)
上一篇 2023年8月10日 下午5:04
下一篇 2023年8月10日 下午5:0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