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华侨,“卖子救国”义薄云天……这位新会籍华侨的爱国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新会是全国著名侨乡,在新会,有一个感人的爱国故事一直广为流传:抗战时期,一位在新马(新加坡、马来西亚)社会底层谋生的新会籍爱国华侨郑潮炯,做出了令世人钦佩的义举:义卖瓜子、将儿子送养他人,所得义款18万余元和乳银80元全部捐给南洋华侨筹赈总会,用于抗日救国。郑潮炯为救国而骨肉分离的义举轰动了整个南洋华侨界,各地的华人媒体争相报道。

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指出,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

五邑华侨华人是中国革命的有力支持者和参加者。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华侨在抗战期间捐款共13亿国币,其中,江门五邑地区华侨捐资达6.8亿国币,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共江门市委十三届十六次全会提出,要始终心怀感恩,立足江门、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最大限度凝聚侨心、侨智、侨力,推动“中国侨都”赋能升级。日前举行的新会区委十四届二次全会强调,要突出侨乡特色,全力落实市委全会提出的“侨都赋能”工程,打造大湾区侨文化交流合作中心。

新会是全国著名侨乡,在新会,有一个感人的爱国故事一直广为流传:抗战时期,一位在新马(新加坡、马来西亚)社会底层谋生的新会籍爱国华侨郑潮炯,做出了令世人钦佩的义举:义卖瓜子、将儿子送养他人,所得义款18万余元和乳银80元全部捐给南洋华侨筹赈总会,用于抗日救国。为了让“有国才有家”的家训代代相传新会华侨,郑潮炯给他的儿孙取名“社心”“社义”“卫国”。

近日,记者采访郑潮炯的后人发现,郑潮炯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根植于这个普通华侨家庭,也在葵乡大地广为传播,成了新会华侨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会华侨

《江门日报》报道

“爱国主义精神是父亲

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

新会区大泽镇五和村许坑村小组的村民以“郑”姓为主。穿过一条条乡间小巷,在一条小路的尽头,记者看到了修葺一新的爱国华侨郑潮炯的故居。这是一间占地约70平方米的普通乡间单层平房,两室一厅,屋外有一口小水井。

2016年,大泽镇投资20多万元,用于修葺郑潮炯故居。在保持原有格局的基础上,对故居的内外墙进行翻新,重新架接电路、改造地面,并在故居内用图片和文字“讲述”郑潮炯的爱国事迹。

新会华侨

2017年4月,郑潮炯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式揭牌,郑社心(左一)回乡参观。

2017年4月5日,大泽镇举行郑潮炯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仪式,时年80多岁、郑潮炯的二儿子郑社心特地从新加坡赶回家乡,还将珍藏多年的历史资料赠给郑潮炯故居作为馆藏史料。郑社心当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始终牢记父亲“有国才有家”的教诲,也希望年轻人能记住这段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近日,记者联系上了住在新加坡的郑社心。一直以来,郑社心都心系家乡,在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筹建之初,他代表郑家将记录父亲抗日救国经历的文物分批捐赠回乡。谈起父亲的义举,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让更多人了解先辈为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们是听着爸爸讲爱国故事长大的,深受父亲的爱国思想影响,爱国主义精神是父亲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父亲经常教诲我们:先有国,才有家,任何事都要以国家为重。我有不少兄弟姐妹,父亲为我们取名‘社群’‘社心’‘社明’‘社义’‘社立’,足见他满腔热血奉献社会的赤子之心。”郑社心告诉记者。

“现在的年轻人不了解过去的事情,认为现在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希望通过文物让年轻人了解过去的历史,教育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郑社心说。

记者从大泽镇侨办获悉,1904年,郑潮炯出生于新会大泽五和村,17岁那年,他到香港谋生,后辗转到马来西亚沙巴州,在一间木板厂的门前摆卖食品,勉强维持生计。

1939年,新会沦陷,郑潮炯的父亲郑钜惨死在日军枪下。国仇家恨激发了郑潮炯支持抗日救国的决心。他决意化悲愤为力量,竭尽自己的全部力量支持抗日救亡。

“‘有国才有家’,这句话至今仍经常挂在郑老先生的嘴边。”新会区大泽镇侨办干部梁燕群长期与郑社心保持联系。她说,郑潮炯故事是大泽镇非常宝贵的爱国主义精神本土教材,郑潮炯故居长年免费对外开放,吸引不少群众前来参观,其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社义出生后,

是要为国家做贡献的”

走进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展厅,一座生动传神的雕像重现了郑潮炯义卖瓜子筹救国款的瞬间。

当时中华民国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馆颁发给郑潮炯的“义卖瓜子救济祖国灾民”证明书。江门市博物馆供图

据史料记载,从1937年开始,郑潮炯义卖的足迹遍及新马地区的戏院、茶楼、商场、街市、码头、车站等处。从1937年到1942年,郑潮炯通过义卖瓜子,共筹集义款18万余元。这些钱,他都毫不犹豫地交给南洋华侨筹赈总会。

郑潮炯的妻子钟彩合十分支持丈夫的义举。她背着年幼的孩子,毫无怨言地卖水果养家。郑社心回忆,当时母亲在木板厂门前卖面包和黄梨,“切黄梨切到手都烂了。那时候的生活十分艰辛,父母只能到菜场挑一些别人不要的菜,回家煮着吃”。

新会华侨

1940年郑潮炯送养儿子的契约书。江门市博物馆供图

1940年,钟彩合怀孕了。此前,夫妻二人已经有了3男1女。因为要卖瓜子筹款,加上家里能捐的钱都捐出去了,已无力抚养再多的孩子,因此,夫妻俩强忍悲痛,为第五个孩子起名“郑社义”,并将他送给当地一名华侨作为养子。刚满三个月的小社义被养父抱走后改名赵超余。

“社义没有出生之前,父亲就和母亲说,社义出生后要交给国家,是要为国家做贡献的。父亲在和赵家商议此事时,并不是说‘卖’,而是‘送’,对方给了父亲乳银80元,父亲将这笔钱直接捐给了南洋华侨筹赈总会。”郑社心告诉记者,当年,他才5岁,这些事是妈妈后来告诉他的。

当时的钟彩合难以接受,但是郑潮炯不断对她说:“没有国,哪有家?救国要紧。自己养孩子和别人养孩子都一样,都是中国人。”

郑潮炯为救国而骨肉分离的义举轰动了整个南洋华侨界,各地的华人媒体争相报道。很多茶楼、商店、饭庄、药店都来支持他的募捐活动,郑潮炯的影响越来越大,他的事迹激励了更多华人华侨参与救国行动。

新会华侨

郑潮炯义卖瓜子时使用的布袋。江门市博物馆供图

在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的展品中,郑潮炯义卖瓜子时穿的由马六甲慈善组织捐赠的衣服、郑潮炯义卖瓜子使用的由沙捞越华侨团体赠送的布袋、郑潮炯送养儿子的契约书以及捐款证明书等珍贵文物,真实、完整地展现了郑潮炯的义举。

“我的名字是爷爷取的,

寓意‘先有国再有家’”

数十年来,郑社义的儿子赵卫国一直生活在新会新会华侨,不过鲜少人知道。“我的名字是爷爷郑潮炯取的,寓意‘先有国再有家’。”他告诉记者,希望爷爷的爱国思想能代代传承。

“我20岁那年从肇庆来到新会工作。在我未出生前,在新加坡生活的爷爷就联系上了在肇庆生活的爸爸,说要给我取名‘赵卫国’。”今年50多岁的赵卫国告诉记者。

1965年,在我国侨务部门的帮助下,郑潮炯终于在广东肇庆找到了郑社义。几番书信往来之后,一场特殊的见面被安排在他们的新会老家。

“1967年,爷爷从新加坡回到新会的堂叔家。当时,父母抱着刚学会走路的我,从肇庆赶回新会团聚。”赵卫国回忆道。

“长期以来,爸爸心中无法理解,爷爷这么多儿女中,为何偏偏选中了他,将他送给别人。在这次团聚中,爷爷对当年的想法和做法进行了解释,爸爸开始慢慢接受,后来终于释怀。”赵卫国说,爸爸70多岁时去世,曾在新会生活10年左右。

“有国才有家,这是爷爷、爸爸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这句话也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赵卫国说。

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将郑潮炯的事迹作为典范展示,向游客、市民积极宣传。

“在华博馆,我们首先、也必须向游客介绍郑潮炯的事迹和精神。郑潮炯的事迹,是江门华侨中最典型的爱国故事,很好地诠释了华侨爱国爱家的精神。他的文物、精神,都是我们华博馆宝贵的藏品。”江门市博物馆宣教文创部主任张一知表示。

记者手记

他把家国情怀镌刻在骨子里

“社心”“社义”“卫国”……一个个朴素的名字,将一个普通华侨的“殷殷爱国情,拳拳赤子心”展露无疑,家国情怀镌刻在他的骨子里,代代相传。

孙中山曾多次表示“华侨为革命之母”。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江门华侨用鲜血和生命,在中华民族爱国史上谱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肩挎义卖袋,背着义卖箱,奔走于新马各地……郑潮炯将义卖所得18万余元,悉数捐出用于救国。在一顿饭只需一两角钱的年代,这无疑是一笔巨款。怀揣着“为国家做贡献”的信念,他将儿子送养他人,乳银也直接交给了南洋华侨筹赈总会。

“为国家做贡献”,在郑潮炯的心里,从来就不是一句豪言壮语,而是一个个义不容辞的行动。

从女儿小时候开始,赵卫国就经常带着她参观华博馆和郑潮炯故居,每每见到爷爷的文物,他总是感慨万千,倍感自豪:“那个年代,很多新会华侨因为温饱问题被迫出国谋生,身在异国他乡的爷爷始终心系祖国,为了自己的国家到处奔波,甚至送子救国,这样的壮举,义薄云天。”

赵卫国说,他为自己身为郑家人而自豪,亦会秉持爱国的心教育后代。

历史不会忘记,我们也不会忘记,华侨华人始终家国情怀镌刻在骨子里,我们的幸福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热血、青春乃至生命换来的。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zaizhishuobo/77535.html

(0)
上一篇 2023年8月10日 下午4:15
下一篇 2023年8月10日 下午4:1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 东南亚华侨华人状况] 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 80%以上, 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已加入当地国籍, 成为居住国公民。 东南亚的华侨华人不但与发地人民一道披荆斩棘, 艰苦创业, 遵守法律, 和睦共处, 为居住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 而且他们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 与祖籍国交往密切, 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推动居住国与我国的友好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面, 将东南亚 10 个国家的华侨华人现状予以简介。文莱现有华侨华人近 5 万, 与该国总人口的 1/6(1996 年全国总人口 30.5 万),仅次于马来族而居第二位。 华人的祖籍地主要是福建、 广东、 海南, 其中福建籍(以金门人最多)约占 80%,他们多经营商业东南亚华侨的祖籍主要是, 散布在首都及其近郊; 广东、 海南籍约占 18%, 他们聚居于产油区, 多任油气工程技术人员和劳工。 该国华人绝大多数居住在文莱——穆阿拉区和白拉奕区(文莱全国划分为 4 个区), 前者是行政、 商业、文化与服务中心区, 该区的华人占全国华人总数的 53%; 后者是油田分布区, 该区华人占全国华人总数的 40%。 文莱政府对华侨入籍控制严格, 规定必须连续居住 25 年的永久居民, 经过考试合格才能获得公民权, 每年只有一次入籍考试, 过去每次只批准几个人入籍,近几年批准入籍人数达到两位数。 因此东南亚华侨的祖籍主要是, 目前已取得文莱国籍的华人仅 1 万人,其余大部分属于无国籍的永久性居民, 以及少数持其他国家和地区护照的临时居民。 文莱政府规定未入籍的华族永久居民与当地公民一样享有免征个人所得税、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