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之都,探访泉州鲤安信局旧址:侨批局里的华侨记忆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这是鲤安信局旧址,也是旅菲华侨谢瑞生的故居。”据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侨批专家刘伯孳介绍,鲤安信局是20世纪闽南地区知名的侨批局之一,其连接着菲律宾与泉州的华侨,且在厦门、泉州、上海都设有办事地点。18日,谢瑞生的孙子谢应望带领记者走进鲤安信局旧址,在这座斑驳破落的闽南民居中感受华侨记忆。

中新网泉州7月18日电 (吴冠标)在著名侨乡泉州的后坑社区,有一座侨批局旧址隐没在众多即将拆迁改造的房屋中,用一块块碑刻与壁画,静静地诉说着华侨故事。

华侨之都

▲鲤安信局是20世纪闽南地区知名的侨批局之一,如今已有多处坍塌。(图片来自中新网)

“这是鲤安信局旧址,也是旅菲华侨谢瑞生的故居。”据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侨批专家刘伯孳介绍,鲤安信局是20世纪闽南地区知名的侨批局之一华侨之都,其连接着菲律宾与泉州的华侨,且在厦门、泉州、上海都设有办事地点。

华侨之都

▲刘伯孳在鲤安信局讲述他收集的相关资料信息。(图片来自中新网)

18日,谢瑞生的孙子谢应望带领记者走进鲤安信局旧址,在这座斑驳破落的闽南民居中感受华侨记忆。

“20世纪30年代初,我爷爷与伯公谢芳蚶、叔公谢芳继三人,相继前往菲律宾谋生,创办了菲律宾鲤安信局。”谢应望说,经过一段时间打拼,谢瑞生回乡建房,三兄弟与马尼拉聚华信局的王天佑合创“聚鲤信局”,并将家宅作为侨批局的代理处。

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在菲律宾的谢氏兄弟及六百多名华侨死于日军屠杀,谢瑞生被刺伤后死里逃生。1945年,劫后余生的谢瑞生在马尼拉重新恢复鲤安信局经营。1946年,他与菲律宾南川信局合作在国内创办南鲤信局,还把这段经历篆刻于石碑上,嵌在家宅门楣后,“愿子孙永远保守”。

华侨之都

▲刘伯孳在鲤安信局讲述他收集的相关资料信息。(图片来自中新网)

鲤安信局旧址内部已有多处倒塌,其正厅却还保存相对完好。厅中几乎每面墙壁都绘制着“苏武牧羊”“观云思亲”等漆金壁画与《四箴》等警世箴言,劝告子孙后代要家庭和睦、积德行善。

“墙上的箴言,既是劝诫,也是自警。”谢应望说,或许是劫后余生的庆幸,让谢瑞生更加乐善好施。据社区老人回忆,他曾回乡捐资泉州培新小学、紫江小学,帮助家乡修路造亭,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立下的“家训”。

刘伯孳在十余年前就关注到后坑社区的鲤安信局旧址。“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收集有关此信局的侨批、单据、报纸等资料。可以说,鲤安信局的发现,填补了闽南地区1938年到1958年侨批局研究的空白。”

刘伯孳发现,鲤安信局的侨批经营有别于之前的侨批经营模式,其在马尼拉、宿务、独鲁万、香港、上海、厦门、泉州等城市间建立起跨国网络,不再直接携带现款从海外进来,而是能够通过汇兑方式,更方便快捷,具有金融发展的时代标志特征。

“这样一座既铭刻着泉州旅菲华侨奋斗史,又记载着侨批记忆的宝藏,如果就此隐于世间,消亡而去,实在太可惜了。”刘伯孳感慨道。

华侨之都

▲1946年6月29日菲律宾前锋报上的鲤安信局广告。(图片来自中新网)

如今,鲤安信局旧址除了多处坍塌,还面临着防盗、维护等问题。谢应望为了“守护”老宅,在旧址四周安置了多个摄像头,并每日在附近看守。

“作为后人华侨之都,我们当然希望鲤安信局能更好地保存下来。可个人的能力有限,期待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关注到这里,帮助我们把它保护起来,或是开发利用,让后人能在鲤安信局里看到昔日的华侨记忆。”谢应望说。(完)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zaizhishuobo/77428.html

(0)
上一篇 2023年8月10日 下午4:06
下一篇 2023年8月10日 下午4:0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