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村在哪,[文物览胜]撩开苏南“振东侨乡”的神秘面纱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这里是苏南地区迄今发现的唯一侨乡,这里是苏南地区民国建筑最为集中的村落。这就是“振东侨乡”,苏南地区唯一的华侨村。关于“振东侨乡”,《昆山县志》上有这么一段记述:“侨乡”建于民国15-17年(1926-1928年)间,为孙中山先生部分海外归来的广东、福建籍卫士集资所建农场,现存西式楼房、平房19座。

这里是苏南地区迄今发现的唯一侨乡,这里是苏南地区民国建筑最为集中的村落。

华侨村在哪

吸引眼球的,是一幢幢民国风格的“小洋楼”——斑驳的红砖墙,古朴的罗马柱,在寒风中描叙着历史的沧桑。这就是“振东侨乡”,苏南地区唯一的华侨村。苏州日报记者随昆山统战部和侨联的调研人员一起,从昆山城出发,沿昆(山)太(仓)公路东行,走进了这个长期以来被外人呼为“强盗村”的神秘村落。

这条水泥路80多岁了

“以前我们这里叫振东村,后来几个村庄合并了,现在属于东方村。”在村口,迎面碰上退休教师伍国华。老人很热情地带着我们围着他家的老房子转了一圈,指给我们看哪儿原来是壁炉,哪儿是窗户。虽说后期修缮已破坏了建筑原味华侨村在哪,但是老房子的整体风貌仍依稀可辨。“村里还有很多原汁原味的老房子,我领你们去看!”一条窄窄的、布满了裂纹的水泥路,把整个村庄的每一户人家串在一起。老伍指指脚下:“这条路都80多岁了!应该是昆山最早的水泥路了吧。”

老伍说,村里基本上家家都有海外关系,像他这个年纪还没出去的人没几个了。老伍今年66岁,去年,他的两个弟弟都移民去了美国,但是老伍没走成,签证拿不到。老伍说自己并不遗憾,守着老房子一辈子,有感情了。

“强盗村”里尽华侨

81岁的黄洁贞老人对往事记忆犹新,“总共60多户人家,都是广东台山的华侨。他们很多人回国到上海,听说了这个地方,就来买地。”老人说,“振东侨乡”之名来自当年的“振东公司”。约是1920年代,美国有几个华侨买下了这里的1000多亩土地,然后到美国的华侨中去招股,入股条件是200块大洋为一股,成为“振东农垦公司”的一员华侨村在哪,再交200块大洋,就可以获得1亩宅基地自己造房子。“振东公司”设有会长、书记、监督各一名,委员2名,都是义务劳动性质的,料理公司事务,负责农庄开发,会长每年选举一次。

那时这里是一片荒地,华侨们挖烂泥造房子,挖出来的河塘就养鱼养鸭。他们自己发电,修水泥路,建学校,造议事楼,过着舒适的田园生活。“当时外人不知道,看这些人不干活生活却很好。“莫不是做强盗的吧”——于是,“强盗村”就这么叫开了。

“振东侨乡”与孙中山的渊源

“经过调查考证发现,振东侨乡是苏南地区唯一的侨乡,而且这里的几十栋民国风格建筑基本保存完好,这样密集的民国建筑群在全国都极为少见。”昆山政协港澳台侨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胡明对“振东侨乡”显得情有独钟。他建议将“振东侨乡”的建筑遗存作为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予以申报。“我们准备在即将召开的两会上把这个事情作为昆山民革的提案。”

关于“振东侨乡”,《昆山县志》上有这么一段记述:“侨乡”建于民国15-17年(1926-1928年)间,为孙中山先生部分海外归来的广东、福建籍卫士集资所建农场,现存西式楼房、平房19座。

侨乡所在的周市镇东方村党支部书记李平说,振东村是个自然村,现有华侨20多户,以黄姓和伍姓为多。小洋楼数量不会少于30座,最晚的是解放前造的。根据周市镇民间文学作家陈柏雄的考证,振东侨乡始建于1923年,起因是广东台山县归侨在这里创办的“振东农垦公司”。据说,当时跟随孙中山先生回国的加拿大归侨黄湘和马湘那时担任着孙中山的总统府正副卫队长。黄、马二人旅居海外的亲戚,不少人想回国发展,就委托他们在靠近上海的地方买地。二人委托在“南京侨务委员会”任庶务的美国归侨祁卓生代为寻地。祁以5000块大洋买下了昆山、太仓交界处的1008亩土地。经过若干年发展,这里变成了各国归侨的乐园,最多时落户华侨达到300多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zaizhishuobo/70209.html

(0)
上一篇 2023年8月5日 上午10:03
下一篇 2023年8月5日 上午10:0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