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学硕,华中师范大学音乐考研经验分享(学硕➕专硕)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我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在读音乐研究生一.华中师范大学音乐专硕和学硕有什么区别?

大家好!我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在读音乐研究生

本科就读于某音乐学院

今天写这样一篇帖子是想跟大家介绍一些音乐考研考情、经验分享、学习方法分享。

一.华中师范大学音乐专硕和学硕有什么区别?

华中师范大学的专硕是以专业技能为主要培养方向,多侧重于艺术实践。专硕在24年之前都是两年制,24年之后会成为三年制。所招收的方向为声乐、钢琴、器乐(小提琴、二胡)、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学硕,华中师范大学音乐考研经验分享(学硕➕专硕),具体每个专业考什么内容可以问我或者去搜官网以往的简章。其中声乐与钢琴招收人数较多,每年基本在13-15人,音乐教育基本在3-4人,当然我说的这些已经把保研的人排除了。专硕考得是英语2的试卷,而且专硕是近年来在改革,以往的专硕出题难,所以导致考生在初试费很大劲,专业却得不到保障,所以进行改革,让专硕更加专业化。

学硕的方向就是偏学术理论研究一些,招收方向有作曲理论、音乐教育学、民族音乐学、中国音乐史,学硕都是三年制,并且学硕要考英语1,在2023届华中师范大学音乐考研复试线学硕是368,专硕是376,在考试内容上学硕与专硕都是考的科目基本相似,英语、政治、中外音乐史、和声与作品分析。学硕英语1,专硕英语2,另外请注意就是有四部和声写作,这是很多学校没有的,专硕与学硕的卷子也不同,只是考的科目基本一样,所以大概这就是学硕与专硕的区别。

音乐教育学硕

二.华中师范大学好考吗?到底什么样的水平才可以考?歧视本科吗?出来到底好就业吗?

我个人来说,虽然我是本科就读于音乐学院的声乐系,在专业方面虽然不会吃亏,但是在一些文化功底上其实是不如这些综合类大学和师范大学的,尤其是英语政治,那么我在决定考华中师范大学之前,我就分析了我个人的情况,我需要在政治英语上下很大功夫,于是我就在网上报了政治英语的网课,花费了2000➕左右的全程班,并且我整个学习规划中,政治英语占了我百分之60以上的时间精力,最后政治英语加起来考了120,也算是没拖后腿,所以各位同学们一定要分析自己的情况,有的人考研之前六级就已经过了,所以情况不同,不要随波逐流音乐教育学硕,在本科期间呢,学校有非常多的讲座和大师课,不管是作曲理论方面还是音乐史、音乐学方面,我其实都挺喜欢听的,所以也算接触过一点点,然后就找老师学习,两门专业课考了262分,也算是不错了,在那一年中专业课成绩排第二名。

当然一些本科不算是特别优秀的同学也不要觉得很迷茫失望,既然选择考研那就意味着起码要比以前更加有所改观,只要努力勤奋坚持是会有收获的。我的研究生同学们基本也都是二本院校考过来的,所以大家不要担心太多。并且华中师范大学的就业还是很不错的!毕竟是六大教育部直属,在地理位置中也算比较便捷,所以每年有很多各地的教育局单位来华中师范大学校招,机会还是比较多,也比较便捷。很多研究生毕业的同学都去了广东,或者留在武汉,或者回自己的家乡,出去了之后跟别人说自己华中师范大学毕业还是比较有优势的。

另外我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一些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在英语政治上呢我建议没基础的趁早去学习,不要等什么都拖拉到了暑假之后,而且要坚持,我在备考的300天左右时间,每天都会写学习清单,比如今天学习了什么,花了多长时间,明天要学习什么,对自己的学习有个规划是非常重要的,我从备考开始到考试结束,每天都会写,一天都没有落下,每天都坚持学习。英语政治不太建议基础不好的同学自学,还是要报个网课去跟着学习,价格也不是很贵,老师会跟你介绍真题、学习方法等等。

在专业课方面有更多的经验跟大家分享,在中外音乐史上面一定要有一本适合自己的资料,这个资料伴随着你到考试都应该花大部分精力去背诵,只背诵当然是不行的,还需要去注重一些脉络框架联系,毕竟音乐史是历史的一个分支,然后在后期要模拟练习真题,所以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资料,我当时背诵的资料里面就涵盖了一些真题和补充知识点,还有思维导图,这样不会那么零碎,比较齐全。快考试的时候去模拟两三套卷子,把控好时间。

在和声曲式上面,很多人害怕这个和声曲式,摸不到头脑,我认为还是引导的问题,我的老师的方法非常直接有效果,不拿一些理论去做题,重点在于自己怎么去实操,在后期非常注重总结复盘,只盲目刷题没有用!所以找到一个方法直接,有经验的人去引导很重要!我所用的教材大概是和声351、柴可夫斯基《少年钢琴曲集》、柴可夫斯基《四季》、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舒伯特等等。华中师范大学在这门专业课上的要求是和声分析、四部和声写作、曲式分析(文字报告、曲式结构图示)这几个方面,所以还是比较齐全,我认为大家都要非常用心的去准备。我是最后拿到了130➕的分数,还算不错,老师也比较喜欢我,所以老师之后会有一些学生也会推荐到我这里,所带的成绩也还不错,所以大家学这些东西一定要学明白!

大概这些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经验!有什么问题欢迎评论留言!选导师、真题、辅导等等!祝大家学习顺利!

23级、24级教育学考研人们,大家好,我是博仁教育学考研辅导讲师李老师,大家可以叫我十七哥,有什么关于考研,特别是教育学考研的问题欢迎大家随时咨询,关注教育学考研十七哥,关注“博仁考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批又一批的考研人都在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而不断地努力着,坚持着,作为曾经的考研人和现在的专业考研辅导老师,首先,我打心里为你们点赞。

考研是一段美好的岁月,无论什么时候,这段经历都会是你人生的宝贵财富;考研也是一段艰难的岁月,因为它会磨炼你的意志和耐力、甚至让你短暂品尝什么是挫折与“失败”!我相信,每一位选择考研的学子们心中都有一个“名校梦”,更有一股子不服输的精神,而这就是大家奋勇前行的动力源泉。

一、考研意味着什么?

当今社会已经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不再只是人力,而是人才!而衡量人才的标准之一、而且是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是文凭,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在努力追逐文凭、努力考研(甚至考博)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教育和文凭的重要意义,作为备考教育学的你们,应该是再清楚不过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伯格、斯蒂格利茨的筛选假设理论,皮奥雷、多林格的劳动力市场理论都已经告诉了我们教育和文凭在劳动力市场划分的重要作用,它关乎我们个人的发展,也关乎社会的进步!所以,你选择考研,十七哥会无条件的支持你,因为我知道你是为了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

那我们该如何面对考研呢?同学们,十七哥想对你们说:如果把考研这件事情放在你们的人生长河之中去看待,那它真的是微乎其微,算不得什么!所以,同学们,请把考研看得淡一些,它对现在的你们来说的确很重要,但是还不至于成为你生命的“全部”,十七哥,首先希望你们努力去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但就此时此刻而言,你既然勇敢地选择了考研,就应该把它当成你生活的“全部”!我想,大家应该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赢得那个自己想要的结果,而且多么希望是一次、至少是最少次数就考研成功呀!更何况考研本来就不是“软柿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请不要轻易地相信那些所谓的“一个月两个月轻松考上研究生”的“豪言壮语”,不实在,即便是有,永远只是个例),所以,你们必须要重视它,而且必须要全力以赴!

兵法云“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才是制胜的关键。”这样既不会自乱阵脚,也不会盲目轻敌。战略上藐视,会让你们兼顾所有,不至于为了考研而忽略其他;而战术上重视,又会让你们保持警惕,决心拿下考研!

二、如何备考教育学?

教育学考研院校与专业众派林立,五花八门,有统考,有自命题,有学硕,有专硕,有全日制,有非全日制,有中规中矩的,有特立独行的……总而言之,“似乎”令人眼花缭乱!同学们,注意前边老师说的“似乎”一词,请慢慢地体会一下十七哥想表达的意思。我认为,不管什么时候,每一位教育学考研人必须要有“任其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的意识和精神。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因为大多数的院校都是属于“乖巧型”的,都是严格按照考研大纲出题的,统考自然不用说,包括大部分的自命题院校其实也是“换汤不换药”罢了,所以,针对这些院校只要我们能够严格按照考研大纲的要求和覆盖面去复习,是不会有太大问题的。当然,我们也会发现有些院校、特别是自命题院校考试的参考书目、考试方向及题目,确实异于考研大纲,有些刁钻,让人一时摸不着头脑,但是同学们请记住,教育学之所以是一门科学,是因为它有一定规律而言的,也就意味着它不可能因为某一本或者几本书的变动而让整个科学体系大变样,所以,不管参考书怎么变,教育学该有的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所以统考大纲的内容对我们来说一定是有意义的,而且是帮助你夯实基础的重要作用。只不过针对一些特殊院校的特定参考书,我们在原有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即可。当然,完全不依照考研大纲出题的院校也是存在的,如果是你们的目标院校,那就要有针对性的做准备了。

教育学考纲基本固定,那我们该怎么去学习专业课呢?接下来十七哥可以给大家做一个详细的介绍和分享。

教育学考研一般情况下,“学硕”会涉及教育学原理(教原)、中国教育史(中教)、外国教育史(外教)、教育心理学(教心)、教育研究方法(教研)五个科目,“专硕”大多只考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科目,个别院校不考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也会有一些更特别的院校只考其中的两科等(大家要关注目标院校的招生简章和考试大纲)。总之,每一个科目都有自身的侧重点和特点,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绝对不能不加思考地盲目学习。如果用同样的思维去学习这五门课程,你会感觉很累,的确看了很多,但记不住,好不容易记住一些,忘得比记得还快,你会有一种杂乱无序的感觉。所以,同学们在真正的复习之前必须先要了解每一科目的侧重点和特点,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接下来听十七哥为大家分析:

(一)教育学五科目复习的顺序建议:

就拿最常见的教原、中教、外教、教心、教研这五门科目的复习顺序来说,其实是有一定讲究的,安排好复习顺序可以大大地提高你们的复习效率。我个人建议的复习顺序就是: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学原理”帮助我们掌握教育学可能会涉及到的最基本的概念及其原理,例如教育学、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教育目的、教育作用、教育功能、教育结构、教育制度、课程、教学、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环节、教师、学生、师生关系、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等,掌握了这些,才可以说我们真正开始入门了。

学习完教原,不管你是不是教育学科班出身的同学,至少你应该不再是“小白”,你应该已经变成了“小黑”或者“小红”了,那么这个时候你再去学习中外教育史,你会发现这两门科目无非就是在讲解古今中外的各位教育家在围绕着这些基本概念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罢了。例如学习任何一个人物的思想时,基本上就会包括他/她的教育目的观,教育作用观,课程观,教学观,方法论,德育观,师生观等……这时候你再去背就有了框架和思路,而不是盲目的一盘散沙,这样就容易多了!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教师的“教学”(教)被教原包揽了,那么学生的“学习”(学)就交给了教心,所以,同学们会发现教心的大部分章节都在围绕着“学习”进行讲解,例如第三章讲“学习是什么”,第四章讲“为什么学习”,第五、六、九章讲“学习什么”,第七章讲“怎么学”,第八章讲“学完干什么,即‘学以致用’”等,而且你会发现自己在教原中学到的一些人物啊、思想啊、理论啊,在教心中也会复现,例如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布鲁纳的发现教学、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有意义学习、品德发展等,而且教心的第九章“社会规范的学习和品德发展”就刚好对应着教原的第九章“德育”。在教原中我们学到了“教育”的广义概念,即“凡是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其中“知识”、“技能”和“品德”恰恰就是教心的第五、六、九章所涉及的核心内容。所以,大家会发现教原的学习也在无形中为教心打下了基础。

仔细去揣摩,我们不难发现前边四个科目(教原、中教、外教、教心)其实是存在内在联系的。而与之相比,教研可能就要“自立门户”了,它与前四门科目的联系就没有么大了,甚至可以说没有联系,因为它只不过就是把“研究方法”的领域扩大到了“教育领域”。它主要讲的其实还是与“研究”相关的知识,只不过等你明了之后再具体到“教育研究”领域罢了。通过学习教研,会让我们了解开展一项研究(教育研究)该经历的完整过程(研究选题阶段及相关;研究设计阶段及相关;数据搜集阶段及相关;数据整理和分析阶段及相关;撰写研究报告阶段及相关;总结与评价阶段及相关)以及掌握几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教育观察研究、教育调查研究、教育实验研究、教育行动研究等),而这些也恰恰是考研要重点考查的东西。从宏观上考查,让你根据情境(给出的材料)要求设计或评价一个研究方案,展示你的研究思路;微观上来看,考查研究过程的每个环节可能会涉及到的难点和重点,这就是教研。

所以,同学们不妨按照十七哥的建议去试试,说不定你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教育硕士 考研

(二)教育学五门科目复习的方法:

接下来,我们重点谈谈这五门科目吧。正如上边所说,每一科目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考查点,而这却成了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的绊脚石。有些同学觉得教原难,因为它有太多的枯燥无味的理论和原理;有些同学认为中教难,因为“似乎”有好多古文要背;有些同学觉得外教难,看到“法案”都想吐;有些同学认为教心难,满书的实验和动物,“傻傻分不清楚”;有些同学认为教研难,干巴枯燥没意思。总而言之,都难!难道真的是这样的吗?

教育学原理重视理论和原理分析,算是一门打基础的科目,所以,大家一定要静下心来学习它,体会教原的结构、了解教原的框架之后,再去慢慢地去掌握和识记每一章节的核心知识点。

中外教育史属于“史学”类科目,所以,时间线索一定会穿插其中,我们更应该采用串联式记忆方法去分模块的理解和识记。中教主要以朝代为线索,外教因为涉及国别较多,则主要以古代、近代、现代为主、横、纵向讲解各个国家在同一时期和不同时期的教育发展史实。除此之外,复习中外教育史一般还可以从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和教育实践史三大线索展开记忆,教育思想史主要是指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教育制度史主要是指各个国家的教育制度以及与教育相关的制度;教育实践史主要指古今中外各个国家、地区的教育实践、教育运动。除此之外,还可以细分无数的小线索,例如教育目的观、人性论、人格理想观(培养目标)、教育方法、书院发展等。因为中外教育史内容比较庞大,所以,通过这样的线索式记忆、联结记忆可以帮助同学们尽快形成知识网、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对于中国教育史更多的是纵向把握各个朝代出现的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史实等,而外教史则是从横向和纵向交叉的角度去分析不同国家同一时期的的教育状况的相似之处以及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教育发展的延续性。通过各种大的、中的、小的线索把教育史完整的串联起来,既能够帮助同学们系统地记忆知识,同时也能够在答题的过程中帮助同学们快速的定位知识,一举两得。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前部分重在理解,后部分重在记忆”的学科。如果同学们认真体会,教心是可以完美地和教原结合在一起去学习(上文中已经有所提及,此处不再赘述)。

教育研究方法是一门重实践的学科,如果不去做做,光是“纸上谈兵”其实是非常枯燥而且不见效的方法。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我们又很难在备考期间真正地去做一次研究,所以,同学们会觉得很头疼。其实,十七哥并不这样认为,虽然我们没有办法真正的去操作,但是我们可以进行想象模拟呀,在心中演练,假设你去做一次研究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然后,结合着知识点去理解记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研究方法并不难!

(三)教育学专业课整体复习规划: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一个正常考研初试周期大概是10个月,从每年的3月份(上一届复试结束)到12月份,也就是说,同学们可利用的时间大概为10个月,即300天左右。再长一些的话就是从上一届考研初试结束(12月份)到次年12月份,共12个月,即365天左右(这里不计入提前准备的同学)。我个人感觉,如果你真的全力以赴了,方向正确,方法正确,肯努力,那么一个考研周期(10个月)足矣让你考上任何一个你想去学校。反之,如果你只是拿“考研”闹着玩,恕老师直言,多给你两个周期都未必能考上。这就是为什么会反复出现二战、三战、四战甚至五战的同学……我个人认为,只要你真的准备好了,一个周期(10个月或12个月)是最好的保障,时间太短的话,复习起来会很仓促;战线拉得太长,又会消耗太多精力,容易产生疲惫,所以,“刚刚好”才是最好的。

那么,在一个考研周期当中,在专业课方面我们该做什么呢?十七哥给大家一些建议:

为了让大家的复习时间更充分,这里我们暂且把一个考研周期定为12个月(具体时间自己合理规划)。那么,专业课的学习我们大概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复习。

第一个阶段(12月底到次年2月底):这个阶段考生们几乎还没有什么复习压力,重在入门,重在打基础,重在理解,特别是对于跨专业(非教育学科班出身)的考生来说是第一个黄金时期(但是往往这段时间却会被大家无情地荒废)。这个阶段同学们一定要根据目标院校提供的参考书目(如果暂且没有确定目标院校,那就依据统考311考研大纲制定的参考书目即可),认真仔细地看教材、品教材,把参考教材整体地至少看一遍。不要求刻意地去记忆,只是努力让自己基于参考教材建立起关于教育学的整体框架就可以了,说白了,也就是能让自己了解教育学大概是个什么样子的,再直白点,就是教育学考研究竟会考什么……在这个阶段,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要让自己慢慢地找到学习感觉,早点进入备考的状态,让自己的“屁股”能够坐得住,养成良好的作息和学习习惯,为3月份真正的开始做好准备,包括知识上的、生理上的以及心理上的准备!

第二个阶段(3月份到6月份底):通过前期的“玩着学”同学们应该要对教育学的皮毛有一定的了解,绝对不能再一问三不知,那样你在后边的复习过程中会很被动。这个阶段我们就要真正的开始理解和记忆知识了,重点看着大纲来学习核心知识,理解并巩固,尝试着去记忆,别怕遗忘,因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忘了咋办?再记呗!不断的忘了记、记了忘、忘了再记……你会发现你忘得会越来越少,留下的在渐渐增多。这段时间一定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复习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如果自学能力强的同学完全可以招架的住,只要踏实认真的学习就可以了。但如果自学能力较差,不知道怎么学习,特别是学习思路混乱的同学、特别是跨考的同学,如果自己愿意而且家里的经济条件也允许,其实完全是可以报一个靠谱的辅导班的,跟着专业的老师学习,你们一定能够少走弯路,早早入门,节约很多不必要浪费的精力和时间!(请同学们相信,有的时候对自己的一点点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是非常有必要的,当你有需要的时候,它会让你省力省时,况且它也会给我们带来回报,比吃了喝了穿了玩了要值得的多……)。这个阶段大家要精学,突出重点的学习,有针对性地去深入了解关于教原、中教史、外教史、教心、研究方法等各门课程具体讲什么,如果报辅导班的同学就可以结合讲义和视频课程学习,要背的是讲义、是大纲,而不是教材,请一定要记住。在记忆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不明白的要及时回顾教材,教材上没有的自己可以上网查询或者向老师、伙伴们请教,总之一定要弄明白。这个阶段更是打基础、扎根基的阶段,稳妥一点最好,不要存在侥幸心理,说不定你认真分析过得哪个知识点在正式考试中它就会出现了呢……总而言之,这个阶段,可以说是真正开始复习之后最关键的时候,根基牢不牢会直接决定着你后边几个阶段专业课的学习,同时也会影响到政治和英语公共课的时间分配比例和学习安排,所以必须重视。

第三阶段(7月份到9月份底):通过前边两个阶段的学习和积累,同学们应该能够基本上掌握每一科目的重难点分布了,接下来的一个关键任务就是“背”,在第二个阶段也会背,但那时的“记忆”只是顺便记忆,最主要的目的还是熟悉和理解。而本阶段的“背”则是更加专注地记忆了,当然,依然会存在“忘了背、背了忘、忘了再背……”的现象,请挺住!只不过,这个时候的记忆一定要突出重点地去背,抓住关键词进行联结记忆,在头脑当中形成知识网和学科框架,绝对不能盲目地什么都背,那样既浪费时间、由消耗精力,同时还会造成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干扰,说句不太合适的话“如果考试没考到,可能背了也白费”,这句话虽然有点功利,但考研初试就是这样的,所以,同学们的记忆是需要有侧重、有技巧的。这阶段的记忆最好能够和方法融合在一起,“怎么考就怎么答,怎么答就怎么背”,这是最好的捷径,将内容和方法结合起来我们最后的答题才是最“完美”的,要不然就会屡屡出现“我背的很好啊,为什么分数不高”的现象,因为,或许你只会“死背”,但还不会答题。我们平时背了那么多知识,但并不是说一考到某个知识点你就把自己背的内容都答上去就可以了,答案是由组织架构的,是有前后逻辑的。另外,此阶段也可以伴随着做练习题、模拟题和真题,如果感觉自己的知识不扎实,可以把做题的环节安排到下一个阶段进行。

第四个阶段(10月到11月底):通过第二、三阶段的强化记忆,要确保自己对这五门科目能够做到“既能够对每一科目框架及核心知识点进行复述、也能够将五科目知识点进行相关联系”,不断地强化知识网体系,打破科目之间阻隔,学会关联记忆,形成记忆群教育硕士 考研,2023教育学考研 | 一篇文章带你了解教育学考研基本常识、全年复习规划及各科复,一方面帮助我们高效记忆,另一方面当我们遇到的题目中出现了一个“关键词”或“关键语句”时,能够马上搜索和定位到分布在各门科目中的相关知识点,这样就能使我们的答题内容全面,视野宽泛。因为,现在各个院校考研考查的题目在重视基础的前提下也变得越来越灵活多变,考查某一个关键词所涉及的知识点不一定就非得只答某一部分,所以,答案自然也就越来越灵活了……这个阶段,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多做题”教育硕士 考研,之前的背诵记忆那只是“说出来的答案”,现在需要我们能够把“说出来的答案”变成“写出来的答案”,通过练习题、模拟题和真题的锻炼,要让自己学会、熟练答题技巧,包括写字规范工整、把握每一道题的答题量和时间分配比例、学会试卷答案布局及页面分布等,这些都十分重要的。

第五个阶段(12月到初试):这个阶段也是最后的冲刺阶段,十七哥把它叫作“狂背”阶段,通过前期的不断记忆、强化、做题、模拟,自己应该已经掌握了考纲所包含的大部分知识要点,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在考试开始之前把曾经背过的知识点激活,反复记忆与演练,让自己高度兴奋,保证考试答题的时候自己的知识储备是最大的,状态也是最好的。这个阶段也可以适当关注教育学热点,多观察、多思考、多结合,为灵活多变的答题要点做充分准备。最后,就是调整心态、注意健康、静候考试,来者不“惧”。

一般情况下,以上就是一个考研周期内的专业复习计划和安排,同学们可以以此作为参考,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并坚决执行。

十七哥相信,如果同学们真的能够稳稳地经历以上几个阶段,而且是踏踏实实走过来的,那么,你们一定会有一个不错的结果!期待着你们的进步,期待着你们早日金榜题名!

考研人,加油,我是十七哥,带着情怀带你飞!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zaizhishuobo/155615.html

(0)
上一篇 2024年3月7日 上午11:17
下一篇 2024年3月7日 下午12:1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