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建筑,泉州:“九十九间”洋楼,闽南建筑里的华侨情怀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蔗园”前为古厝,后为“九十九间”洋楼,东西方风格的建筑在此群集,仿佛时空交错。古厝的背后,便是“九十九间洋楼”。大概是这样的传说盛行,“九十九间洋楼”反倒比“蔗园”之名传播得更响亮。1934年,基于父亲“回馈家乡,安定故里”的心愿,由“信记”公司筹资,陈正宗开始在家乡主持建设四座洋楼,也就是“九十九间洋楼”。至今,泉州六中依然矗立着他以父亲之名捐建的“正宗教学楼”。

在鲤城常泰街道,提起“蔗园”很多人可能不清楚,但是一说到“九十九间洋楼”,许多人总能指出它的方位。

从五星社区向着紫帽山方向走去,穿过古榕和康乐亭,一排建筑映入眼帘:四座洋楼与三座古大厝合成一个庭院,整齐、宏伟、别致,这就是“蔗园”。

这些独具特色的建筑,见证过一个家族的成长,也蕴含着陈氏几代人为善积德、爱国爱乡的赤子情怀。

海外打拼 回乡兴建九十九间

“蔗园”前为古厝,后为“九十九间”洋楼,东西方风格的建筑在此群集,仿佛时空交错。

前庭的古厝外观风貌依旧保持,飞檐斗拱,红砖白石,仅凭眼前所见,亦能想象,当年大户人家的人来客往、门庭若市。

古厝大门的屋檐下,已剩下剥落无几的花砖

推门入室,数百人熙熙攘攘,男人们高谈阔论,女人们轻声漫语、孩子们打闹嬉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各有各的生活,一帧帧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古厝的背后,便是“九十九间洋楼”。

古时只有皇宫才能有100间房,民间房屋数量再多也只能称“九十九间”。大概是这样的传说盛行,“九十九间洋楼”反倒比“蔗园”之名传播得更响亮。

“九十九间洋楼”是陈乌生一家兴建的。陈乌生是常泰街道五星社区斗南陈氏家族第一个前往印尼的人,20岁时就到大姐夫在泗水惹班埠的土产店打杂。几年后,他成立了“印尼信记陈乌生有限公司”,主要做糖的买卖。

后来,陈乌生的长子陈正宗到印尼帮忙,并将公司从惹班迁到泗水,扩建仓库,做起咖啡贸易。有一年,当地咖啡市场不景气,陈正宗反其道大量收购,等到行情好转时再售出。因为父子俩的商业天赋加上良好信誉,公司迅猛发展,成为20世纪30年代该埠排行第三的华人大公司。

风光背后藏着无数心酸,陈乌生父子初到泗水华侨建筑,起早贪黑,挑担沿街叫卖。那时没有电灯,为了省钱,父子俩舍不得点煤油灯华侨建筑,摸黑烧饭,用炉火照明,白饭配咸菜就是一餐。

1934年,基于父亲“回馈家乡,安定故里”的心愿,由“信记”公司筹资,陈正宗开始在家乡主持建设四座洋楼,也就是“九十九间洋楼”。

洋楼建成后,和三座古大厝合成了一个大庭院,成就了斗南独特的风景,“因为当时这一片区是蔗糖加工厂,甘蔗林立,因而以‘蔗园’来命名。”2008年,该建筑群被列入福建省首批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名录。

抗日救国

提供洋楼捐出驳壳枪

庭院阁楼的红砖瓦墙间,星星点点分布着小圆孔,从内往外看,小圆孔却呈现“三角形”。原来,当年小孔的设计就是为了便于射击,用来防备土匪。

四座洋楼的主体是欧式风格,屋顶却是中式风格,颇像人“身穿西装,头戴斗笠”。据说,因为当时华侨在海外饱受欺凌,在建造房屋时,将中式屋顶盖在西式建筑上,以舒畅他们饱受压抑的心情,同时希冀祖国强盛。

这些建筑设计和传说,都昭示着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作为一名海外游子,陈正宗用积极的行动,奋勇抗日,抒发着自己的赤子之心。

抗战时期,他加入了中共晋南工委组织的“晋南联乡抗日自卫队”,负责财务工作,并把用来保卫“蔗园”的20支驳壳枪捐献出来。解放战争中,他积极支持闽中游击队和地下党的工作,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地下党,让他们住进了洋楼,躲避国民党搜捕。新中国成立后,四座洋楼还当过部队办公楼、学校及医院。

为善积德 几代人倾力襄助公益

“东平王格言为善最乐,司马光家训积德当先”,在“蔗园”门楼上,这副对联让人印象深刻。这也是陈乌生一家积极回报社会、济危扶贫的写照。

陈氏几代人造福桑梓,受到附近居民的敬仰

陈乌生在事业发达后,不忘回报社会。为解决陈氏家族及职员的上学问题,他在印尼泗水创办学校。同时,家乡及邻村前往印尼谋生者,若有困难,“信记”公司都会无偿提供住所及资金,帮助他们发展。

四座洋楼的衍派堂号

在父亲影响下,陈正宗也践行着“为善最乐,积德当先”的美德。听闻家乡斗南小学因经费欠缺,被迫中途停办,他挺身而出,独资续办,并改名为“紫南小学”。后因抗战爆发,家乡与东南亚联系中断,没有了资金来源,小学建设再次陷入困境,陈正宗三子陈炳灿变卖私人财物供学校维持生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紫南小学解决了斗南以及周边地区儿童的就学问题。如今,紫南小学已并入明新中心小学,五星社区办公楼正是紫南小学的旧址。

陈正宗的四儿子陈铁逵在印尼发达后也不忘饮水思源。据统计,自1985年以来,他为家乡的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捐资上百万元。至今,泉州六中依然矗立着他以父亲之名捐建的“正宗教学楼”。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zaizhishuobo/123128.html

(0)
上一篇 2023年10月8日 下午7:37
下一篇 2023年10月8日 下午7:3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