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城市大学上海校区,招聘会 | 企业邀请函 | 上海大学2023届毕业生系列招聘会(第一场)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登记:参会企业需在上海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完成信息登记也可报名。1983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复旦大学分校、上海外国语学院分校、华东师范大学仪表电子分校、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分校、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校、上海市美术学校等六所学校合并,复办上海大学(简称原上海大学)。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体部署,落实就业育人工作要求,加强学校与重点区域、重点产业的联动,推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精准供需对接,为我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拓宽渠道,现决定举办专场招聘活动。

01

活动安排

活动时间:10月10日-11月30日

首场面试招聘时段:10月14日(周五)

10:00—15:00

企业招聘:学校就业育人平台网页端(PC)

学生面试:学校就业育人平台小程序(微信)

招募规模:100家用人单位

02

招聘流程

PC端登录学校就业育人平台:

发布:完善单位信息,更新职位。

报名:点击“招聘会”,选择本场。

遴选:主办单位审核,报满即止。

招聘:活动当天与学生视频面洽。

03

注意事项

数量:企业参会名额有限,先报先得,报满即止。

审核:未发布岗位的单位将无法参会。

登记:参会企业需在上海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完成信息登记也可报名。

招聘:企业不得代招,不得发布虚假和歧视信息,不得向学生收费。

参会:企业HR在招聘会期间应全程在线,无故缺席将被高校就业联盟纳入不诚信名单,并向各高校通报。

04

功能界面

招聘大厅

企业面试

学生面试

05

学校介绍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1922年10月23日成立的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正规大学。学校克服种种困难,艰难办学,吸引四方热血青年影从云集,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汇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赢得了“文有上大,武有黄埔”“北有五四时期的北大,南有五卅时期的上大”的美誉。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关心学校建设,或担任校董,或举贤任能,或指导工作。于右任、瞿秋白、邓中夏、邵力子、陈望道等领导学校发展,或延揽人才,或规划学科,或执掌教务。以瞿秋白、邓中夏、蔡和森、张太雷、恽代英、任弼时、施存统、萧楚女、沈雁冰、田汉、蒋光慈等为代表的“红色教授”则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上海大学成为革命青年向往的“东南革命最高学府”。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践行“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的办学宗旨,成就瞩目,英才济济。杨尚昆、王稼祥、秦邦宪、关向应、李硕勋、王步文、刘华、何秉彝、阳翰笙、丁玲、戴望舒、匡亚明、杨之华、张琴秋、钟复光、施蛰存、王一知等都从这里走出,他们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为国捐躯的烈士,有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有一流的学者、作家、剧作家、诗人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社会科学研究、自然科学普及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83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复旦大学分校、上海外国语学院分校、华东师范大学仪表电子分校、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分校、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校、上海市美术学校等六所学校合并,复办上海大学(简称原上海大学)。1994年5月,新的上海大学由上海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于1958年)、原上海大学(成立于1983年)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59年)合并组建。上海大学的广大师生立志继承与发扬20世纪20年代上海大学的光荣传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更大的贡献。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钱伟长教授于1983年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1994年至2010年担任上海大学校长,他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和治校方略开创了学校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的新局面,推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新发展。

上海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学科门类。现设有30个学院和1个校管系。设有94个本科专业,2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交叉学科博士点, 4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未覆盖)、2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国家科技部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发改委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南方实验基地(共建);国家教育部3个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及1个批准备案建设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国家文物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1个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国家文物局文物研究中心以及1个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国际禁毒政策中心等67个省部级及以上基地平台。学校现有研究生18021人,全日制本科生19921人(含预科生63人),成人教育学生19912人。上海大学是上海市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是拥有国家试点学院的17所高校之一,是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首批高校之一,是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高校之一。钱伟长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单位。学校建立了以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上海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基础扎实,毕业生素以“知识面宽广、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2009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首批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2016年被教育部评为首批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 2018-2019年、2020-2021年分别获批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孵化基地。近年来,本科生平均境内外深造比例超过四成,毕业生主动服务国家重点行业领域、西部、基层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截至2021年8月31日,我校2021届毕业生总计9322人(其中含608名定向就业研究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94.05%。上海大学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初步形成了层次更为清晰、结构更趋合理、具有国际化程度、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并已在多数学科领域中形成了若干有特色、有影响、有潜力的学科团队。现有专任教师3419人,其中教授774人、副教授106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562人。现有全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双聘院士13人,中科院外籍院士1人,海外院士19人;国家级中青年领军人才89人,国家级青年人才42人,艺术类人才10人,省部级中青年领军人才221人,省部级青年人才120人。

上海大学科研能力和水平处于全国高校先进行列。国际三大检索(SCI、EI、CPCI-S)收录的学术论文数分别位于全国高校46、43、31位。2021年,7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学校新组建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54项(其中一等奖3项),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1项,获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共计178项(其中一等奖共计38项),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共计1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亚洲城市大学上海校区,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共计41项。2020年,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67项;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1项(其中重大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2项。上海大学积极推进开放合作,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外合作办学稳步发展。目前,学校已与53个国家和地区的242所大学或机构签署校际合作协议。在校就读的外国留学生2603人,来自于全球14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学历生2268人;港澳台学历生64名,交换生8名。

学校被教育部评为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单位、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拥有4个国家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学校建有4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并已与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区的大学合作建立了5所孔子学院。学校与中国科学院长三角地区研究院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宝山区人民政府、嘉定区人民政府、静安区人民政府、浙江省温州市人民政府、嘉善县人民政府、河南省文物局、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联合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了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在内的全面合作。

上海大学校园占地面积近20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形成了以校本部为“一体”、延长校区和嘉定校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校园格局。

上海大学图书馆建筑面积7.91万平方米,馆藏图书410.6万余册;订购纸质报刊1431种;订购电子文献数据库81种,含电子刊5.1万余种,电子书749.1万余种。学校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基础,完成四校区环状光缆互联,推进基于校园物联网、四中心融合和5G校园建设,打造一站式服务中心,实现了一批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学校正在进行数据治理、数据共享、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实施工作,逐步推进AI+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分步实施学科智能计算服务共享平台,为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高效管理、师生服务提供了较完善的一流信息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上海大学一贯重视党的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1994年以来,上海大学已11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2009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2015年两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2017年11月,荣获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2019年4月,荣获首届“上海市文明校园”称号;2020年11月,经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批准,上海大学全国文明校园复查合格,继续保留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2021年4月,荣获第二届“上海市文明校园”称号;2018年11月,上海大学“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基地”入选教育部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19年10月,溯园(上海大学博物馆)获批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外,学校于2007年荣获“全国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上海世博会先进集体”,2011年,被命名为“上海市廉政文化示范点”。

如今的上海大学,无论是办学水平,还是整体办学条件,在全国高校中都已位于前列。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海大学将继续秉承“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和“求实创新”的校风,深入学习和实践钱伟长教育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牢记伟大梦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定践行“九个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事业的全面领导,胸怀“国之大者”,永葆初心、主动作为、比学赶超、善作善成,发扬主人翁精神亚洲城市大学上海校区,招聘会 | 企业邀请函 | 上海大学2023届毕业生系列招聘会(第一场),努力在集聚培养人才、助力科技创新、完善大学治理体系上走在前列,为建成与上海城市地位相匹配、世界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而共同奋斗!

06

院系设置

· 猜你还会感兴趣下面这些内容 ·

来源| 就业育人

上海大学就业信息服务网

北京亚洲城市大学,“亚洲校园”中国秘书处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成立

2021年12月15日,“亚洲校园”中国秘书处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正式揭牌成立。秘书处秘书长由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部长夏红卫担任北京亚洲城市大学,聘请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唐士其教授为顾问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国际合作副部长郑如青任秘书处执行秘书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董昭华副教授及国际合作部交换学生办公室主任马岚任秘书处副秘书长。秘书处还聘请了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多名专家顾问共同为秘书处的发展建言献策。

(“亚洲校园”中国秘书处合影)

“亚洲校园”中国秘书处将做好中方项目院校的协调联络工作,与外方合作伙伴加强沟通与交流,扩大“亚洲校园”的宣传力度,组织开展跨境高等教育合作理论和亚洲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动态研究,切实保障“亚洲校园”项目可持续发展。

2021年是“亚洲校园”计划第三阶段的开局之年北京亚洲城市大学,“亚洲校园”中国秘书处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成立, “亚洲校园”中国秘书处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加强各项目间、院校间的联动机制。在对各项目第三阶段具体运行情况开展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就“中日韩+X”模式如何促进课程体系、学分体系、人员交流、学科发展等问题进行调研,及时总结“亚洲校园”计划第三阶段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不断提升“亚洲校园”计划的建设水平,进一步发挥其作为中日韩教育领域旗舰计划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多年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深度参与“亚洲校园”计划,与日本东京大学、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合作的项目作为2011年“亚洲项目”的首批10个试点项目之一,成功运行至今。

揭牌仪式同日上午,秘书处成功举办了2021年北京论坛特别论坛“面向未来的亚洲跨境高等教育国际研讨会”。大会共邀请到来自中国的23所大学,日韩及东盟国家的31所大学及相关机构180名代表参会。

(北京论坛特别论坛会议现场)

(部分线上参会嘉宾)

亚洲城市大学上海,亚洲城市大学MBA项目,警务与调查硕士学位课程信息

亚洲城市大学MBA项目,警务与调查硕士学位课程信息

亚洲城市大学作为一个教学中心覆盖香港、吉隆坡、新加坡、北京和上海等城市的亚洲教学网络,亚洲城市大学Asia (AMU)中国项目中心总部位于香港,致力于整合亚洲的一流教育资源,培养亚洲的职业经理人。

作为英联邦教育体系成员之一,亚洲城市大学课程体系一直同步于英国澳洲和加拿大等国家,使用英国的教育体制。2013年,英国工商管理协会( of ) ABE主席在亚洲城市大学演讲《未来商业模式及发展》,并授予亚洲城市大学“首要大学”的称号。

亚洲城市大学前身为1997年成立的上市教育集团(MEGB),位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是亚洲地区卓越的综合性高等学府。

2013年,为推动中马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并促进两国学生的交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代表中国政府和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部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高等教育互认协定,此后经推荐的马来西亚优质高校整体载入中国教育部涉外监管推荐名单上,亚洲城市大学位列其中。

亚洲城市大学的教学中心网络覆盖吉隆坡、香港、新加坡、北京和上海等城市,目前师资来源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等亚洲一流商学院。目前亚洲城市大学已经陆续和安徽大学、西安科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广西医科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中国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在大陆合作开展MBA学位班。

您为何参加

√ 免联考:不参加全国硕士联考,轻松获得MBA学位证书

√ 学费低:学费仅仅68000元,远低于其他MBA学位项目

√ 权威高:正规大学,中国教育部网络可查

√ 在职读:每个月仅需一个周末上课,不影响工作,如出差还可安排补课

√ 高通过:只需保证出勤率,修完规定学分并完成论文就可顺利获得学位

√ 教授好:依托人大清华交大复旦大学等一流大学主任院长级教授

课程优势

1.MBA国际化课程:MBA课程涵括了工商企业管理的精髓,既代表国际先进管理理论水平,又与中国社会实践紧密组合,有助于中国学生对世界先进管理知识的系统掌握。

2.MBA名校师资联袂:课程的所有教授是经亚洲城市大学审核的资深教授和著名学者及跨国公司中方高级职业经理人,具备丰富的MBA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通过和富有经验的教授、学者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学员可深刻感受并领悟到国际MBA的教学风格和思维模式。

3. MBA全球校友精英网络:拥有全球范围内的杰出校友网络,MBA学员大部分来自知名公司的管理阶层,涉及金融证券、管理咨询、市场营销、人力资源、IT电讯、房地产等诸多领域,不定期举办的联谊会,将给MBA学员们提供广泛交流,打造MBA黄金人脉的机会。

入学条件

1.本科学历者,具备管理工作经验

2.或非本科学历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有长期管理经验者可特殊申请

学位颁发程序

1.修完规定课程、考试成绩合格、修完规定学分

2.提交一份以企业为本进行研究的3万字原创论文、论文通过。

申请材料

1.入学申请表

2.最高学历证明

3.身份证及护照彩色复印件/扫描件

4.两寸蓝底彩照10张及照片电子档

5.个人中英文简历

学习费用

总费用为68000元

(其中包括1000元报名费以及学籍注册费、资料费、论文指导费等,但不包含翻译费、去本校参加毕业典礼差旅费、签证费、食宿费等自理费用)

虽然不可能获得警务和调查硕士学位,但是刑事司法硕士课程涵盖了这两个主题。详细了解计划要求和职业选择,以确定该学位是否适合您。

查看10所热门学校»

基本信息

对研究警务和调查感兴趣的研究生可以攻读刑事司法理学硕士。这些课程结合了法律,道德,警察科学和公共安全方面的先进研究,为学生在执法和刑事调查的各个方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大多数课程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完成亚洲城市大学上海,亚洲城市大学MBA项目,警务与调查硕士学位课程信息,有些课程在线或周末提供课程。要申请,学生必须持有学士学位,最好是相关领域。已经在该领域工作的学生也应提交简历副本。

丽晶大学标志

在丽晶大学获得学位

立即申请学位信息

刑事司法理学硕士

为了毕业,学生需要完成36到40学分的课程作业。常见课程包括:

指纹

犯罪现场调查

法医学

警察局

巡逻程序

恐怖主义

热门职业

拥有刑事司法理学硕士学位的毕业生为执法领域的各种工作做好准备。一些最受欢迎的职业包括:

私人调查员或FBI代理人

犯罪学家或刑事学家

法庭管理员

法律图书管理员

惩教设施经理

反情报代理人

验尸官

监狱看守

职业和薪资信息

美国劳工统计局(BLS)估计,私人侦探和调查人员将在2014年至2024年期间看到5%的就业增长。对于警察和侦探来说,就业人数预计将增加4%。

BLS在2015年报道亚洲城市大学上海,侦探和刑事调查员的年薪中位数为77,210美元。警长的巡逻队和警察的年薪中位数为58,320美元。

继续教育

成功完成刑事司法硕士课程的学生可以参加该领域的博士课程,这通常会带来教学和研究方面的学术地位。他们也可以选择在公共管理,法医学中攻读额外的研究生学位,或者去法学院成为律师。

通过刑事司法硕士课程,学生可以获得执法和惩教等领域的职业所需的警务和调查技能。他们还可以从事相关科目的高级研究。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yacd/196926.html

(0)
上一篇 2024年6月19日 下午12:08
下一篇 2024年6月19日 下午12:1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