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特色文化,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国特色”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中国特色”,在中国已逐渐沦为“政治大词”,那么,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特色”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回到德国后,进一步思考他的中国之行,在对比中阐述了他眼中的“中国特色”,于是有了《中国,特色》一书。比如“中国式过马路”,德国人将其视为“交通问题的结果”,而“中国特色”则是视为“交通问题的根源”。《中国,特色》

□叶雷

“中国特色”,在中国已逐渐沦为“政治大词”,那么,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特色”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德国青年雷克,2007年曾徒步中国4646公里从北京走到乌鲁木齐,出版《徒步中国》对其“田野体验”进行了真实记录。回到德国后,进一步思考他的中国之行,在对比中阐述了他眼中的“中国特色”,于是有了《中国,特色》一书。

雷克说,尽管他们上学也要学习很多关于外国的知识,但对中国,顶多听说过孔子、老子、《孙子兵法》、风水、明朝的瓷器,至于“李白是谁、秦始皇是啥时候的人”德国特色文化,就只能耸肩表示无奈了。

在《中国,特色》一书中,雷克就中国式过马路、韩寒现象、中国教育、中日关系、废除死刑等中国当下的社会热门话题,旁观,比较,以一个德国人的视角发表了不少关于“中国特色”的“特色”看法。比如“中国式过马路”,德国人将其视为“交通问题的结果”,而“中国特色”则是视为“交通问题的根源”。又比如“韩寒与方舟子之争”,雷克认为其中的“中国特色”是“兴奋型社会”,德国因为责任、多元、法治已经不需要所谓的“意见领袖”和“打假”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寻找自己”。

德国特色文化

在书中,雷克讲了一个“经典文化差异事件”:二战时,驻英美军追求英国女人,在一般人看来,英美文化差不多,但结果却是被追的英国女人抱怨,追她们的美国男人也抱怨,而且他们抱怨的地方恰恰是相同的:对方太“随便”了!根源就在于文化差异,在英国,接吻被认为是相当亲密的事情,要约会好几次才可以,而且下一步基本上就等于上床;而在美国,接吻是很正常的,认识不久就可以吻,但从接吻到上床却还要好几次约会才行。于是,美国男人急着接吻,英国女人就觉得美国男人太“随便”了;而英国女人一旦接受接吻就准备下一步了,此时美国男人又觉得英国女人太“随便”了。

所以,雷克认为现在欧洲流行的“解读中国”的书籍,包括基辛格的《论中国》在内,对东西方之间文化差异的理解,实际上都是有失偏颇的,或者把中国文化想得太“复杂”德国特色文化,或者想的太“简单”。他甚至举了一个例子,一位上海白领与自己西北的牧民同胞,相互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一种文化自身都存在内部的差异。因此,我们在说及一个概念的时候,不能单单看它作为一个词语的原意,更重要的是要看是谁、在何种背景下运用了这个概念。理解“中国特色”当然也要如此,对待雷克的《中国,特色》就更当如此了。

《中国,特色》

[德]雷克著

当代中国出版社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lvyou/101173.html

(0)
上一篇 2023年9月1日 下午6:01
下一篇 2023年9月1日 下午6:0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