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风景照,倚门回望,七十五载岁月如歌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岁月如歌·永恒的红色记忆”校史故事㉛今天的“岁月如歌”校史系列“倚门回望”学校七十五年办校历程二是1948年12月-1949年8月,中原大学在河南大学校园办学半年之久,著名学者章开沅、艺术家郑小瑛就是在这个时期加入中原大学的。七十五载岁月如歌

中南大学风景照

“岁月如歌·永恒的红色记忆”校史故事㉛

1948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身

中原大学

应济时需 为党而生

75载风雨兼程

从河南宝丰的中原大学

到湖北武汉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大校门的变迁发展

又是怎样的呢?

今天的“岁月如歌”校史系列

“倚门回望”学校七十五年办校历程

建校宝丰

中南大的前身中原大学诞生于解放战争后期,为培养各方面专业人才巩固不断扩大的中原解放区,1948年8月2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原局宣布成立一所“抗大”式学校——中原大学。中原大学最初将临时校部设在河南宝丰县城北大白庄(现属肖旗乡),办公用房是村北一个关帝庙内的三间土瓦房。

中南大学风景照

▲中原大学临时校部

作为革命大学,学校因陋就简,扎根根据地办学,晒谷场就是露天教室,草棚马厩就是宿舍,没有专门的校门和教室。为容纳更多的学生,其后不久,中原大学校部由大白庄村迁至宝丰县城。迁校后,校部设在县城东街文庙内,把大成殿作为教务处,兴宝中学校址作为教室。

中南大学风景照

中南大学风景照

▲中原大学宝丰县校舍

迁往开封

“四面雷鸣逐鹿原,八方风雨会汴梁”。1948年10月开封第二次解放后,因投考中原大学的青年学生逐渐增多,校舍不足,导致宝丰县城内外10公里都住有中大学员,且交通工具缺乏,学员的高度分散给办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中原局决定将中原大学迁至开封发展。开封解放前夕,国民党当局将河南大学迁往苏州,其校舍空出,中原大学因此暂住河南大学。

中南大学风景照

▲1948年10月24日,开封第二次解放,中原大学迁至开封,暂住河南大学

古典的重檐歇山顶式校门,在这期间出现了两个校名,门楣为国立河南大学校牌,校门中间的方形石柱上是苍劲有力的中原大学校牌。这个特殊时期的校门校牌也集中折射了我校与河南大学深厚的历史渊源。

中南大学风景照

▲现如今河南大学校门

一是1948年6月睢杞战役中开封第一次解放,河南大学教授嵇文甫、王毅斋等79名进步教职工投奔解放区中原局机关驻地宝丰县,尔后又有287名开封学生抵达宝丰,直接促使了中共中央中原局就地创办新型的革命大学——中原大学。

河南大学教授嵇文甫、王毅斋、罗绳武担任筹备委员会委员,他们加上刘国明教授成为中原大学最初的4名专任授课教师。

二是1948年12月-1949年8月,中原大学在河南大学校园办学半年之久,著名学者章开沅、艺术家郑小瑛就是在这个时期加入中原大学的。

1949年5月中原大学南迁时,将其医学院、实训班共500余人留在开封,参与复建回迁的河南大学。其中的医学院几经演变,成长为今天的第三军医大学。这也是2008年我校60周年校庆时,几名第三军医大学离休干部主动回校参加校庆的缘由。

三是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河南大学经济系调整进入中原大学,1953年中原大学撤销后并入中南财经学院。我校统计学教授杜润生、会计学教授毛恩培就是由河大院系调整来校的。

南迁武汉

1949年5月开始

中原大学由开封迁往武汉

1953年

中南财经学院

1953年全国院系大调整,中原大学校名被取消,分别成立了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等院校。中南财经学院由中南地区六省七所高等院校财经学校合并而成。中南财经学院时期的校门为双“阙”式建筑中南大学风景照,四个柱墩拔地而起,中间设有横梁,两侧呈漏空处理,中间的柱墩略高于两侧的柱墩,且用铁门相接,横梁顶端五星耀眼夺目,五面旗帜随风飘扬,横梁上悬挂“庆祝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字条,这正是当时全国“学习苏联”热潮的印证。

中南大学风景照

▲中南财经学院校门

为适应形势对各类高级人才的需求,积极响应教育部“结合学校实际、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边学边干”的指示,中南财经学院自成立起,就以苏联高等教育模式为范本,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了系统、全方位、有声势的学习。在学院短短四年里,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实现了向新型正规化、专业化教育的过渡,走进了一个新的稳定和蓬勃的发展期。

1953年

中南政法学院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保障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需要大批政法干部。在1952到1953年的院系调整中,以中原大学政法学院为基础,将中山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的政法系并入,成立了中南政法学院。中南政法学院从中原大学分到的校舍是南院。南院的建筑面积约15717平方米,学院建院初期,校舍面积小,设备简陋,条件艰苦,校园建设任务繁重。

1954年,考虑到学院的办学规模在逐步扩大,学院派出相关人员在东湖南岸卓刀泉附近选址新建校园,其后由于经济因素被搁置,仍在原校址进行校园建设,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中南大学风景照

▲中南政法学院校门

中南政法学院校门亦为双“阙”式校门的变体,由四个门墩构成,中间设有横梁,校门整体设计严谨、朴拙,结构简单,却又不失优美和庄重,隐喻着中南政法学院师生艰苦奋斗、励精图治之精神,使学校从一个培训类学校发展为一所四年制的新型高等政法学府。

1958年

湖北大学

1958年,中央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高等教育开始实行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为响应中央的规定,教育部与司法部将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中南政法干部学校移交给湖北省管理,湖北省将这三所学校以及武汉大学法律系合并,组建成湖北大学,改办为省属综合大学。

中南大学风景照

▲湖北大学校门

原中南财经学院的校门一直沿用至湖北大学,但校名牌被更换为湖北大学。在其12年的办学历程中,经历了极为困难的时期,但全校师生员工怀着一股热情和愿景,坚持正常办学,在曲折中依然取得了较大成绩和发展。直至“文化大革命”中期,全国局势混乱,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湖北大学退出历史舞台。

1971年

湖北财经专科学校

1971年,在“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下,湖北大学撤销政法专业,保留财经专业,改名湖北财经专科学校。湖北财专时期是学校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在这段艰难岁月里,湖北财专干部师生克服困难,千方百计为办学创造条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财经管理类的专门人才,最难能可贵的是保存了政法教师力量,坚守了全国为数不多的财经政法教育阵地,是当时全国原有18所财经院校仅存“一所半”(辽宁财经学院、湖北财经专科学校)中的“半所”。

中南大学风景照

1978年

湖北财经学院

中南大学风景照

▲湖北财经学院校门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蓬勃发展,学校也进入了全面开创工作新局面的时期,学校由湖北财经专科学校更名为湖北财经学院。湖北财经学院时期校南门与中南财经学院时期建筑风格相似,由四根方形柱墩组成,中间略高,不设任何连接,这种造型可以最大化的展现校门后的校园景观,柱墩两侧略低,校门在整体设计上立体对称、均衡稳重,是中国对称式建筑风格的缩影。

1985年

中南财经大学

学校经过多年努力,办学实力日益增长,社会影响力日益变强,1985年国庆前夕,学校更名为中南财经大学,并举行了“庆祝国庆暨更名中南财经大学大会”,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省政协、武汉市委、市政府、市政协、知名校友等应邀参会,并在校门更名牌前合影留念。这是学校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学校进入了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向着现代化财经大学而努力迈进的新时期。

中南大学风景照

▲中南财经大学校门

1984年

中南政法学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指示恢复过去撤销的政法院系。1984年,中南政法学院在武汉南湖之滨恢复成立。中南政法学院院址东北与中南民族学院隔湖相望,南靠南环铁路,西与华中农业大学隔山相望,地处武昌县境内中南大学风景照,与武汉市东南郊边缘接壤,用地呈矩形,南北长约750米,东西约400米,占地总面积约29公顷。院地距鲁巷3.5公里,距武昌市中心15公里。

中南大学风景照

▲中南政法学院校门

根据地貌,设计院、省建委、市规划局等部门同志一起设计出了适合学院各方面要求的方案,其中校门的设计方案为依据城市人流方向和城市规划干道关农(关山-华农)线紧临学院北面经过,学院大门方向设计朝北,进院大门自北而南针对教学行政楼的主干道,路宽14米,大门入口处,选种枝叶茂盛的常青乔木,组成林带,减少噪音和尘埃。

校门建筑风格是牌坊式,牌坊又称牌楼,古名绰楔,是一种中国特有的门洞式建筑。牌坊不仅具有与众不同的外观形态、独具一格的审美价值、多种多样的社会功能,而且具有古老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2000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00年,中南财经大学和中南政法学院共同组建成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与薪火相传,学校秉持“博文明理 厚德济世”之校训,传承“希贤希圣 不舍昼夜”之精神,励精图治,严谨治学。

中南大学风景照

合并后的中南大南湖校区东门属于界碑式。这种界碑式的校门入口,不再有梁、柱,而是只有横卧于地面的匾额,这既可以凸显镌刻在卧匾或卧碑乃至卧石上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又不遮挡其后的校园景观,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心灵的慰藉。

中南大学风景照

合并后的中南大南湖校区北校门沿用中南政法学院牌坊式校门,稍有改变的是拆掉了原有的门卫室和门洞间连接的铁门,整个校门端庄大气,巍峨耸立。现代元素与中国古典元素中牌坊式建筑交相辉映,让人在不经意间就能感受到学校厚重的历史底蕴。

校门变迁史

也是学校发展的缩影

七十五载岁月如歌

不变的是学校

由党创办、建校为党、

成长为国、发展为人民的

红色基因

在新征程中

中南大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继续走向人民需要的地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资料收集及撰写:徐警武 胡晓晓 冷晓丽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jingdian/38943.html

(0)
上一篇 2023年6月16日 下午3:10
下一篇 2023年6月16日 下午3:1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