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风景园林 业界动态 | 2023风景园林行业发展论坛暨 “从场地到场所——风景园林实践的方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报告题目:江苏园博园城市展园的水系与水景设计从人、自然、花园、场地、生活、文化、行为、艺术等场景要素进行探索。风景园林实践的主体是营造观念中的理想自然,实现从场地到场所是一个转换过程,而转换的场地对象则是多元的,其中对于弃地自然的改造转换则是风景园林设计实践的当代特质。风景园林是对地表的塑造和管理,如何将场地转变为人性化的场所始终是风景园林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切实面对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报告题目:园记

报告以春园和畔园为例,探讨了当代建筑方法和园林方法之间保持距离又具有联系、互为中介物的关系。通过设计实践总结聚落的设计方法和策略:通过场地结构与大单元和间隙的有效结合以形成聚落;通过镶联术组织聚落,结合景观与建筑;通过场地建造,竖向统合场地、设施、建筑,并用中介物帮助揭示场地的质感;通过密度处理和空间开放,实现聚落的亲疏有致。春园和畔园的设计与建造试图体现对间隙美学的探讨,以中介物削弱建筑的单调以及其与自然的隔绝,使园林方法与建筑方法互为中介物,通过不断嵌套中介物完成对建筑、园林和自然关系的反思。

东南大学 风景园林

孙晓倩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助理研究员

报告题目:江苏园博园城市展园的水系与水景设计

报告首先深入解析了江苏园博园城市展园的场地原貌,基于对立地条件和江苏文化的深入剖析,以“高远、深远、平远”之层次和视角整合场地高差,因地制宜地结合13个城市的地理人文特点,提取各城市传统园林片段或文化记忆,形成五大分区总体格局。城市展园以再现“消失的园林”为主题,融历史、文化、景观、技术、艺术为一体。其中以水系与水景的组织设计为亮点,创造丰富水景的同时,整治水质水体,解决场地排水、泄洪等功能性需求东南大学 风景园林,达到低碳技术与空间塑造共赢的目的。

■主论坛报告-下午场

主持人

东南大学 风景园林

成玉宁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系主任、教授

《中国园林》编委

报告嘉宾

李存东(线上)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总设计师

报告题目:心象自然——2022冬奥崇礼主城区空间品质提升

报告介绍了2022冬奥崇礼主城区空间品质提升项目的设计解题,即秉承“心象自然”的设计理念,认识自然、解读自然,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出适应性设计的总体思路。该项目依托总设计师制度整体把控的高度,体现了规划、景观、建筑、历史、交通、照明六大专业一体化设计的协同广度,挖掘水下太阳能光伏技术、3D打印技术、高强度轻质复合材料技术、极寒地区植物选种及反季节种植养护技术、最小干预遗址展示照明技术、道路设施及街景集成技术六大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深度,坚持全设计流程伴随式服务的时间长度,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总体效益。为崇礼留下绿色可持续的冬奥遗产,向世界展现生态人居的城市样本。

东南大学 风景园林

章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系主任、教授

同济设计集团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设计师

报告题目:场所中时间的剖断面——苏州河黄浦区段公共空间

报告梳理苏州河19世纪40年代至2017年的环境恶化及整治脉络,并依托苏州河黄浦区段滨河公共空间带改造实践,提出“八合一”理念,即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市政设计、水工设计、生态修复、智能设计和艺木设计协同合作;并通过东二区区段、九子公园、划船俱乐部、介亭、第一加油站、飞鸟亭、防汛墙等例子,生动地阐述了在突破学科壁垒的基础之上,系统性的公共空间营造、城市历史的透明叠合、基础设施的景观化复合利用、多样化的亲水关系营造、空间营造中的绿化种植、精细化细部考量、重回母亲河的多维城市滨水空间再生体系,介入上海城市滨水空间的复兴重塑城市特征空间的认知。旨在在新老的叠加中寻找平衡,产生魅力,获得空间场所的激活和新生,探寻能够实现城市地区整体性的同时保留多种末来发展可能性的更新方法。

东南大学 风景园林

林箐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报告题目:从场地特征到场所精神

以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采石场花园、第十一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园博园未来花园为例说明基于原型、场所和体验的景观设计方法。景观设计需要借助原型的力量,借助场所精神,将人工创造的内容与场地特征紧密融合成一体,将景观的范围扩展至大地和天空,将人工融入自然,将自我融入世界,才能唤醒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让人与之共鸣。景观设计的过程就是以新的线索将景观的本质具体化,通过补充、调整要素,使景观结构更清晰,自然特征更明显,让景观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即将场地特征转变为场所精神。

东南大学 风景园林

李永红

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

浙江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报告题目:文明的脉络、成长的足迹——遗址保护与遗址公园建设探讨(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为例)

针对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考古遗址和公园结合的典型范例——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为例,通过分析其发展历程、王城结构、城址历史水陆格局、文化历史价值、历史环境风貌等内容,介绍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在保护和利用方面的四大手法和策略,即保护遗址本体和相应的物质环境;恰当展示遗址价值,适度提升景观品质;改善旅游服务配套,满足公园游赏需求;遗址公园主题的活化利用——增加互动体验,并提出:1)遗址公园建设首在“保护”;2)文化展示重在“活化”;3)公园共享强调“友好”。最后总结道:保护与利用的平衡关系一直都是遗址公园建设高度关注的问题,对于遗址的保护手段与精度正逐步深化,如何为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供更加丰富多元并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方向。

Stig L. (视频录播)

SLA事务所创始人及设计总监

哥本哈根大学美学设计教授

报告题目:The Sense of in the Dense City

报告围绕“身处高密度城市的体验”展开,用3个例子揭示了现代城市空间逐渐被高层建筑、基础设施和桥梁所取代而导致归属感缺失的现象。通过对比中国早期城市与现代城市发展模式,进一步指出当前为了让步于经济的增长和现代的舒适,城市发展摒弃了沿用数千年的传统邻里模式,向与自然分离的城市生活转变,因而丧失了地方性和自然属性。但城市与自然应当是亲密的,应当结合中国千年历史和文化传承的审美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形成具有中国画诗意的对密集城市生活的新理解,重新拾回地方住与归属感。

东南大学 风景园林

孙虎

广州山水比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设计师

南京林业大学客座教授

报告题目:新山水,立足实践的设计方法

报告从数量众多的实践项目出发提炼设计思考,阐述新山水设计方法并指出新山水是一个动态进化的设计方法,是因其“源于实践,归于实战”的出身所决定的。认为城市转型挑战了风景园林的核心壁垄和专业知识,我们要适时做出方法的调整与应对。由此报告以两山理论为基础创新性地提出山水资产化,阐述新山水四重价值主张:自然(生命共同体)、文化(情感共同体)、社会(生活共同体)、经济(利益共同体)。并以西安高新区核心区50平方千米总体咨询顾问为例阐述城市总体设计;以广州望岗旧村改造论证地方知识与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从广州永庆坊三期改造和贵州•饮马湖公园提出策划先行运营前置策略。最后认为通过展现某种固有价值并以此成为资产的具有吸引力的设计,不仅是为了消费,而是以共有为目的将山水永远持续下去,这将是设计师的新的责任。

东南大学 风景园林

虞金龙

上海北斗星景观设计院院长、首席设计师

上海市绿化行业领军人才

报告题目:城市绿地更新中场所精神的思考

当前城市存量空间更新行动日益高涨,如何平衡城市发展与市民行为和心理需求、如何解决绿地场所的公平性和如何通过空间场所精神拓展绿地效应的多样化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报告围绕上海北外滩滨江绿地、天安千树滨水公园和松苑立体花园的更新设计,通过构建“可达性、自然性、文化性、艺术性、融界性”五性综合网络体系设计与方法论系统阐述、解析绿地更新中的场所精神。从人、自然、花园、场地、生活、文化、行为、艺术等场景要素进行探索。最后指出,城市更新是以文化传承为核心,以人的生活行动为载体,要站在城市发展的维度,历史的深度,文化的高度,生活的适度来构建场所与场所精神。

东南大学 风景园林

陈楚文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院长

报告题目:基于鸟类生境营造的城市公园设计——杭州市三江汇中央绿心公园(长安沙)方案设计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鸟类栖息受到极大挑战,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又进一步影响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报告以杭州市三江汇绿心公园(长安沙)为例,充分调查现状场地的生物多样性和土地利用东南大学 风景园林,提出基于鸟类生境营造的设计愿景——都市中的自然之眼,以生态显现度高的生物(鸟)作为主体,建构生物—人—地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共建生态文明新高地和山水诗意栖息地。报告从生态系统,村落发展,特色体验,产业模式等四大核心问题系统介绍了项目的具体设计策略:生态系统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境管护组合形成九大生境;构建形成三生三心的村落发展模式;以自然教育为基础打造特色体验的观鸟活动等;产业发展以第一第三产业融合的花事鸟事研学体验为主。项目基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分析,最终构建出人群、场所、生物和谐的自然生境系统,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东南大学 风景园林

严军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

长三角湿地公园国家创新联盟专家

报告题目:从杉木到杉林——一种尊重场地的生态规划设计思维探究

报告从杉木代表植物——水杉的故事着手,点出水杉“朴实挺拔、向阳而生”的精神是每个风景园林人品质的真实映射。通过分析3个设计实践,解析了杉木到杉林的转变。南京钟山风景区燕雀湖湿地公园设计,尊重文脉,打造特色景观界面,以林相营造为特征,形成独特的景观风貌;溧阳一号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充分发挥风景道的串联功能,以“无为而治”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马鞍山长江两岸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综合整治规划,科学系统的进行生态修复和规划,形成了一个山清水秀、节奏分明、开合有度的沿江景观序列。

东南大学 风景园林

朱育帆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系主任、教授

《中国园林》编委

报告题目:魅魄之间

风景园林实践的主体是营造观念中的理想自然,实现从场地到场所是一个转换过程,而转换的场地对象则是多元的,其中对于弃地自然的改造转换则是风景园林设计实践的当代特质。演讲者通过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河南三门峡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方城景观和北京首钢金安桥李当山渣池3个不同的弃地类型,即采石废弃地、苗圃弃地和钢铁厂弃地改造的设计实践回顾,阐述了弃地自然之魂在“魅魄”之间,场地中“魅”的阴柔和“魄”的阳刚之间的张力是形成场所灵性之源,而设计者的场地体验通灵则是诱发设计灵感的途径。

(视频录播)

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Being in the Field as Key for

报告突出强调将风景园林研究应扎根于土地,解读自然进化和人类互动在土地上留下的痕迹。重点讲解了瑞士风景园林师——基纳斯特( )设计的“伯尔尼法语学校”和“苏黎世的Swiss Re庭院”2个作品,并论及他如何受到奥地利作家汉德克(Peter )的现象美学影响。通过介绍基纳斯特的作品,揭示基纳斯特如何通过形式的塑造来渲染景观体验,并将其作品的核心方法归纳为“身处场地与形式探寻”。

圆桌讨论

此次论坛包含三场圆桌讨论。

东南大学 风景园林

第一场圆桌讨论

第一场圆桌讨论由王向荣教授主持,参与嘉宾有王建国院士、张大玉副理事长和成玉宁教授。各位嘉宾主要探讨了以下2个问题:1)在一级学科设置方面,风景园林的发展遇到了新的问题,年轻教师和学生对于未来学科的发展方向有些迷茫,学科教育面临一定的困难,应该如何寻求突破空间;2)随着人工智能(AI)的迅速发展,学生在作业中对此依赖越来越多,教学中应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3位嘉宾一致认为,风景园林在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中发挥的作用必不可少,相关专业人员应该总结出多年来学科自身持久稳定的内核,将其做强做实,积极理解改革,抓住机遇,高质量发展专业,充实学科内涵,做出自己的成绩;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设计,学生阶段必须要了解和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将AI作为辅助,很好地利用起来,但是不能主导设计。

东南大学 风景园林

第二场圆桌讨论

第二场圆桌讨论的参与嘉宾有葛明教授、章明教授、Lee Parks总监、李永红副总裁,以及青年学者北京林业大学边思敏老师、南京林业大学张金光老师、东南大学施佳颖老师。几位青年老师的问题重点为:1)设计方法论的介入以及对于实践的帮助,如何将方法论引入教学中;2)个人的经历、对自然的感受如何融入设计实践中,以及如何结合自身经历来引导实践;3)作为建筑师,如何看待时间的概念,在设计的过程中,如何协调人、自然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嘉宾们认为遗址公园的设计需考古、城市规划、管理团队及后期运营团队协同合作,形成团队机制,让保护和改造达到一种平衡,以寻找到最佳的价值;作为设计师应该多感受自然,从自然中领略设计的精髓,以更好地融入实践;场所精神需要诗化地呈现出来,自然在做功,时间在做功,我们需要尊重时间,感受时间的厚度,让场景变得更加具有价值。

东南大学 风景园林

第三场圆桌讨论

第三场圆桌讨论的参与嘉宾为孙虎董事长、虞金龙院长、陈楚文教授、严军教授、朱育帆教授,以及青年学者同济大学汪洁琼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张诗阳老师、东南大学成实老师。青年学者的问题聚焦在:1)以上海为例,如何处理全球化与在地化的关系?2)在更新类实践项目中,如何协调“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关系?3)魅、魄、装饰、质感、自然之间的逻辑关系?4)如果将视角放大到整个城市,基于鸟类的生境设计有哪些可以设想的空间机会?嘉宾们认为海派园林是上海的特色,海派就是海纳百川,有包容性,上海的景观也强调在地性,尤其是精细化,这样才能成就具有上海品质的景观作品。城市更新项目中有设计师、政府、居民等不同角色的参与,只有将他们组成利益共同体,才能更好地完成更新项目,更有智慧地处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关系。“自然”是当代观念建构问题,“装饰”是历史关系与自然关系建构问题,“质感”是体验通感建构问题,而“魅”“魄”是场地的阴柔与阳刚之力,它们都是设计师对场地的理解,是解决场地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灵感来源。用东方智慧引领人们做生态市民,将旅游观光、自然保护、产业结构等相结合,就能够在城市里和城市周边营造出种类多、范围广的鸟类生境模式。

总结

总结嘉宾

东南大学 风景园林

王向荣

《中国园林》杂志社主编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王向荣教授对此次论坛进行了总结,他认为目前行业中相当多的论坛主题都较宏观,像此次论坛一样聚焦某一实际的设计主题展开研讨的会议较少。风景园林是对地表的塑造和管理,如何将场地转变为人性化的场所始终是风景园林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切实面对和解决的核心问题。风景园林师不光要做科研,更要做设计;不光要写论文,更要学会将所思所想变成好文章。

颁牌

东南大学 风景园林

东南大学 风景园林

东南大学 风景园林

东南大学 风景园林

东南大学 风景园林

颁牌现场(可左右滑动)

主论坛总结环节的最后还进行了颁牌仪式,金荷仙社长邀请王向荣教授、王磐岩副理事长、左小平秘书长、成玉宁教授、朱育帆教授等嘉宾为此次会议的承办、协办单位和《中国园林》杂志社的协办、理事单位颁牌,感谢他们对此次会议的鼎力协助和长期以来对杂志社的支持!此次研讨会主论坛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顺利落下帷幕!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jingdian/17212.html

(0)
上一篇 2023年5月14日 下午12:09
下一篇 2023年5月14日 下午12:0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