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风景 云南大学景点.doc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年云南省都督唐继尧所创办的私立东陆大学。年又改为省立云南大学。年,云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陆大学是唐继尧主滇时创办的,即以他的家乡“会泽”二字命名。过去云南贡院,建有八角亭,为教育考生,将此亭命名为风节亭,既是要考生中举后做官要讲美德,有风节之意。熊庆来、李广田故居紧邻会泽院,是抗战时期保留下来的重要建筑。因为云南省地处中国最南边,且又是高原地区。云南贡院就是云南省学子会试的地方。

已有八十余年历史的云南大学,是中国西部建立最早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其前身为1922 年云南省都督唐继尧所创办的私立东陆大学。学校始建于1922 月开始招生,1930年改组为省立东陆大学,1934 年又改为省立云南大学。 1937 年著名数学家熊庆来教授出任校长,云南大学迎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 期。1938 年,云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熊庆来在任期间,费孝通、楚图南等 大批著名学者应邀到校执教,使学校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外影响甚大的综合性大 学。1946 年,英国《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把云南大学列为中国十五所世界 著名大学之一。到建国前,云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农、 医等学科在内、规模较大、面向全国招生的高等学府。 1996年,云南大学成为“九五”期间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以此 为契机,学校提出“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使云南大学进 入了建国后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进入 21 世纪,云南大学已经成为云南省唯一 一所实施国家“211 工程”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国家西部重点支持高校和省部共建 高校。 龙门道有石阶95级,称九五台阶。入校门往上看,石阶逐 层迭起,上端巨柱矗立,楼台巍峨,使人有仰之弥高的感觉。

《易〃乾》里有“九五,龙飞在天”之说,因当时的东陆大学是唐继尧主滇时创办的,台阶修九十五 级有暗寓唐继尧是云南王的意思。现在的九五台阶则成为了云大学子们 会泽院的位置原先是贡院时期的明远楼,古代来此参加科举的学子,必过此楼。这里“南临翠海,居高览下,势若据虎”为昆明城北面的一块风水宝地。现在的会 年12月正式成立后决定兴建的,竣工于1924 年。因当时的东 陆大学是唐继尧主滇时创办的,即以他的家乡“会泽”二字命名。会泽院是云大的 核心建筑,仿造欧洲最古老的法国巴黎大学主楼的格局和风格,系昆明较早的大 型西式建筑之一。他依坡而建,坐北向南,东西走向,楼高 层。以南门为正门,东西北面各有侧门,四通八达。(20世纪 30 代,为防御日寇,西侧建了一座炮台。1947年,为纪念抗战中牺牲的云大学生 李维恭烈士,在东侧与炮台相对应的位置,建了一座李维恭衣冠墓。) 过去云南贡院,建有八角亭,为教育考生,将此亭命名为风节亭,既是要考生中举后做官要讲美德,有风节之意。后来原先的风节亭坍塌了。明末著名的大学 士王锡衮(gun),在这里遭到 熊庆来、李广田故居紧邻会泽院,是抗战时期保留下来的重要建筑。熊庆来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近代数学和物理学教育的奠基人,1937 年至1949 校长。

他礼聘学者名流,用学术带动科研,使云大发展成为初具规模和具有较高水平的综合大学。李广田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1957 1968年任云大校长。著名文学作品《阿诗玛》就是李广田先生编写的。熊庆来、李广 田两位校长都先后在这幢两层小楼里居住和工作过。(故居楼上现在陈列着这两 位校长的部分照片、著作、信函和使用过的实物,以及部分云大上世纪 40 年代 的教学仪器和早期美术系学生的毕业雕塑作品。) 云大的校址,原是明清两代云南的贡院,即全省进行科举考试的总考场。贡院考棚是云南贡院的主要建筑之一,始建于明弘治十二年。清康熙年间,曾增至 4800 多间,光绪年间更是一度超过5000 间。据统计,清代云南文科举人多达6144 人,上京参加会试的有627 人,他们都出自此处,其中包括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状 建校时考棚被改为学生宿舍,新中国成立后,作教职工宿舍使用。直到1987 年,政府将东号舍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恢复考棚的名称。(考棚前几间号舍有 古代科举考试仿真蜡像陈列, 贡院的中心建筑是至公堂和衡鉴堂。至公堂是决定考生命运的地方。衡鉴堂为评卷之地。云大的至公堂为明清贡院的一部分,据说已经是国内同类建筑物中的 仅存之一了。

云大建校后,改衡鉴堂为图书馆,至公堂则作为大礼堂而保留下来。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这里成为我国重要学术文化活动中心。李公朴、吴晗、 杨杰等著名人士也在此做过演说。1946 年李公朴先生死难经过报告会,就是在 这里举行的,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曾拍案而起,在这里发表了 铄古震今的《最后一次的演讲》。 现在经过原貌复原的至公堂,是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演播大厅,时常有高水平的文艺演出和学术演讲在这里进行,至公闻吼之景又重现云大校园了。(至公堂主 体风格仿宫殿式,南北两面开门,南为正,北为后。门楣上的“至公堂”三字,原 系明永乐进士严孟衡的手笔。两侧立柱上为乾隆帝旧句。门东的《重建贡院碑记》, 是研究云南科举制度的重要资料。) 1959年在原先的衡鉴堂遗址上建成的,与会泽院、至公堂在一条中轴 线上。1955 月10日,周总理亲临云南大学视察,当他了解到因为原先设在 会泽搂的图书馆已经跟不上迅 猛增加的师生人数和藏书量,就对学校负责人说:“你们向省委汇报,要求建盖一座像样的图书馆,云南大学是云南边疆惟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应该有一个 好的图书馆,能够代表新中国发展的气派,体现出我们伟大祖国的边疆文化。

云 南少数民族这样多,可以研究的东西很多,要为边疆研究工作提供条件。经费不 够报到中央,我们可以解决。”后来,学校得到教育部拨给修建图书馆的专款, 1959年动工建图书馆。为纪念总理对云大的关怀,将该楼命名为“怀周楼”。 (现在怀周楼用作信息学院教室和艺术与设计学院的部分画室。) 抗战开始之后,云大成为大后方,战区及省外来云大求学的学生络绎不绝,一时学生宿舍紧张。为解燃眉之急,学校发起募捐活动,1938 年,省主席龙云的 夫人顾映秋捐建女生宿舍 月,云南军政要员卢汉的夫人龙泽清捐建女生食堂1 栋。为表彰他们热心教育事业,将顾映秋捐建的女生宿舍命名为 映秋院,龙泽清捐建的女生食堂命名为泽清堂。(1992 清堂分别铲除重建,成为今天的样子。)钟楼(钟铎接晖) 钟楼原先的用途是供应理科三馆用水的水塔,高20 层。塔顶层挂着一节废弃的氧气瓶当钟敲,师生上下课都能听到钟声,后来便习惯称水塔为钟楼。 钟楼在今天的云大建筑群中,高标独树,钟声悠扬,寓意无穷。 因为云南省地处中国最南边,且又是高原地区。元朝时期,云南滇池观察所就位列中国27 个天文观察所之一。到清康熙年间,为完成《皇舆全图》,又在云南 设观测点30 处,但都未保存下来。

1934 年,由云南省教育厅等单位共同发起复 测云南大学风景,由当时地云大校长何瑶主持,在今天这个地方设立复测点。经计算,此地经 度为102 度41 分58.88 秒,北纬25 分21.19秒。其数据比前两次更加精确。 这是我国第一次用新法测绘最早、最准确的昆明经纬度,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 历史价值。(在刻有数据的铜盘南侧有何瑶校长题写的“云南第一天文点”碑;北 侧有复测经过略记) 上个世纪20 年代末,中国社会人类学的创始人吴文藻、杨成志先生都先后到 云大从事人类学、民族学的教学与研究。方国瑜、凌纯声先生等人也在云大创办 过西南文化研究室等。云大的人类学研究一直走在世界的前端,2001 年,香港 著名实业家伍达观先生和夫人伍马瑶女士捐资70 万美元,加上云大的配套资金, 建成了云大人类学博物馆。 云南大学是在云南贡院的基础上建成的,原先的大门是位于两边的牌坊,上面分别题写“为国求贤”和“明经取士”,内面分 别是“蛟腾”和“凤起”,象征着从这里经过的学子,将成为国之栋梁。 云大是一所有悠久革命历史的大学,学校历史上有62 位烈士。为了弘扬革命 前辈无私奉献的精神,1993 年学校在至公堂前建“云南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 以纪念云大的革命烈士。

(碑前刻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云大教授楚图 南题写的”云南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 文津楼的位置原先为东陆大学科学馆,02年拆除重建。现在主要用作教室、实 验室和云大总务处办公室,配备有众多学术报告厅,东陆讲坛、人文讲坛等许多 学术讲座定期在这里举行,文津楼还是MBA 教育基地。 云大的植物丰富多样,四季景色各不相同,古桐道就是云大的夏景。道边的古老梧桐,要好几个人才抱的过来。一到夏日,梧桐叶如同遮天蔽日一般,将清凉 留给树下读书的学子们。 海棠圃(海棠映日) 海棠圃为云大的春景,每到二三月份的时候,海棠花盛开,这里一片绯红,春意傲然,昆明市的许多老居民的踏春之地往往就选在这里。 云大西南的主体建筑是理科大楼,这幢大楼和周边草木连成一体,是苏联来华援助时代修建的。工字型,俄式建筑,尖顶,大圆柱,层高很高。工字的中间是 物理楼,外观非常雄伟。东为生物,西为化学。 银杏道为云大的秋景,八九月份,银杏飘金,加上此时正好是学子们即将离开学校之际,银杏道更是笼罩上一层淡淡的离别气息。云大学子身穿学士服的照片, 背景往往就是这银杏飘金之景。许多离开云大多年的师兄师姐,往往记忆中最深 刻的就是这条铺满金黄的道路,也正因为此,“银杏飘金”被列为中国高校最美十 景之一。

方米,藏书量150万册,阅览座位1850 个,还有学术报告厅、多媒体阅览室等 设施。为纪念邵逸夫先生的慷慨捐资,图书馆亦称逸夫楼。 云大东学楼旁的雪松林,是云大的东景。以前的东学楼成四合相围的式样,所以又称四合院。东学楼周围是大片的雪松林,旧院读松成为云大一景。现在东学 楼改建成文渊楼,楼前雕塑再现了“旧院读松”的景象。 “龙门仰止”–九五台阶、“崇楼眺翠”–会泽楼、 “至公闻吼”–至公堂、“钟铎接 晖”–钟楼、“海棠映日”–海棠圃、“银杏飘金”–银杏道、“旧院读松”–文渊楼 春景–海棠圃、夏景–古桐道、秋景–银杏道、冬景–雪松林龙门道上的獬豸 獬豸,俗称独角兽,在古代被认为是驱害辟邪的吉祥瑞兽。贡院时期,龙门道上原有两尊石雕獬豸(xie zhi),但在建会泽院时,被拆除了,80 年代云南大学风景,校工会副 主席马荣柱在会泽院坡下的树林中发现了一座残存的獬豸,04 年学校仿制其样 重塑两尊,放在原址。而将原先的那尊放置在考棚之前。 月15日,这里更是发 生了骇人听闻的“七〃一五”运动,国民党政府出动武装军队围困了在会泽搂中集 会的赤手空拳的革命师生,争斗持续了 39 小时,三倍于师生人数的军警最终攻 占了会泽搂,当场逮捕学生近百名。

事后,云大附中等四所中学被勒令解散,12 所中学校长被撤换,4 名大学教授被解聘,逮捕学生15000 人。至今,会泽搂上 还依稀可见当年的弹孔。 科举考试制度 试每三年一次,只在子、卯、午、酉年举行,无论是皇都京城,还是边疆云南,都是如此。云南贡院就是云南省学子会试的地方。 云南唯一的状元袁嘉谷 袁嘉谷,云南石屏县人,1903年,科举制度已经废除,清政府举行新式经济特 科考试,袁嘉谷被取为一等第一名,成为“经济特元”,老百姓都将他比为状元, 即有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这一说。袁嘉谷高中后,先在清朝京师任学务处副提 调,领导教育改革,随后担任学部编译图书局局长,负责主持编写中小学教科书、 大学参考书和翻译介绍外文图书工作,开国内编写统编教材之先河。1909 袁嘉谷调任浙江提学使,不久又兼布政使,兴办教育、整理文献典籍。辛亥革命后,他回到云南,担任过云南省政府顾问、省图书馆副馆长、省通志馆编纂等职。 其间在当时的东陆大学执教1 月15日,至公堂一派肃穆,闻一多教授在此主持李公朴先生的追悼 会。四天前,李公朴先生遭特务暗杀,临终时只留下了“我为民主而死”的遗言。 闻一多先生愤怒道“争取民主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像李先生一 样,跨出了门,就不准备再跨回来!”声音久久的在至公堂回荡。为人民,为民 主,为和平与自由发出呼号,怀着的是一颗真正的“至公”之心。闻先生跨出至公 堂后,果然未能再跨回来。当天傍晚,在昆明西仓坡上,闻一多先生也遭到了特 务的暗杀。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jingdian/15538.html

(0)
上一篇 2023年5月11日 下午2:10
下一篇 2023年5月11日 下午2:1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条)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