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景观大学 德国城乡景观与中国景观问题.pdf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PLANNERS德国城乡景观与中国景观问题[文章编号]1006-0022(2006)01-0096-03[中图分类号]TU984199[文献标识码]B自然地理与城乡景观德国位于欧洲中西部,有35万km土面积,8500万人口。现代景观规划实践也是德国做得最出色。

PLANNERS德国城乡景观与中国景观问题[文章编号]1006-0022(2006)01-0096-03[中图分类号]TU984199[文献标识码]B自然地理与城乡景观德国位于欧洲中西部,有35万km土面积,8500万人口。德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工业国家,工业产值位于世界前列,但是在笔者的居住地,以及乘火车、汽车的旅途中从来没有看见大片的工业区,亲眼所见的都是自然延伸的草地和森林,以及点缀在其中的如童话般的乡镇、城堡和高尖顶的教堂。据说在德国西北部的鲁尔工业区有成片的工厂,但是,由于近二十年的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这一带也没有出现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水体污染。11自然地形德国属于温带气候,气温稳定,地势从北到南逐步抬高。南部为高原山地,处于阿尔卑斯山山麓,其中的巴伐利亚森林被称为“欧洲的绿色屋脊”,地势比较高,山峦起伏,溪流在深谷中流过。中部为丘陵、中等山脉梯形地带和莱茵河冲积形成的平原,土地肥沃,河湾纵横,人口稠密,有成片的森林和农牧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绝对没有任何严酷的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城市和乡村居民点密度比较高,在世界上也属于人口稠密区域。北部濒临大西洋内海,潮汐分明,波涛汹涌,近海有许多岛屿,著名的有许尔特岛和诺尔德岛,国家海岸线集中在北部。

北海沿岸还有长长的海堤防止洪水,海堤后面延伸着大片开阔牧场和肥沃的农田。12河流与城市德国有许多河流和湖泊,河网稠密,水量充沛。全德国的河流主要有莱茵河(RheinRiver)、易北河(ElbeRiver)、多瑙河(DonouRiver)、威悉河(WeserRiver)、埃姆斯河(EmsRiver)等;湖泊则以博登湖(BadenRiver)、米里茨湖(MueritzRiver)、什未林湖(SchwerineRiver)、基姆湖(ChiemRiver)、大普劳厄湖(CrosserPloenerRiver)等最为著名。德国的降水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其中北部平原为500mm~700mm,中部山地为700mm~1000mm,南部阿尔卑斯山区超过2000mm,但年内和年际间分布均匀。由于德国地势南高北低,大多数河流由南流向北,刚好弥补了降水量南多北少的不足。因此,德国是一个水资源时空分布均匀且较为丰富的国家。笔者考察过的城市几乎都有河流穿越或者环绕而过,这些河流对城市的生态、休闲、交通等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河流最显著的景观特征是朴素自然,具体表现在:河水清澈,没有工业污染物漂浮;沿河两岸没有各种居住建筑和商业建筑;没有大量娱乐设施或园林小品;每年的4月~5月期间,绿林和草地之间成片点缀着各种颜色的鲜花。

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圣哥达山,流经法国、德国和荷兰入北海,是欧洲第三大河。从梅茵斯到科布伦茨之间这段长90km的河段是莱茵河的精华部分,两岸悬崖绝壁,河谷蜿蜒,沿岸是绵延不尽的葡萄园,时而有巍巍矗立于山顶的古城堡,时而有精致而色彩缤2003年,笔者获得德国DAAD(德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奖励资助,作为访问学者在德国逗留了4个月(4月~8月)。在这期间,笔者还考察了法国、丹麦、瑞典和意大利,但我认为还是德国的景观最为优雅和美笔者所访问的吉森大学建于1607年德国景观大学,位于德国中部,从法兰克福乘火车往东北45分钟就可以到达。吉森市(Giessen)有7万人口,在德国是一个普通的小城市,既不是旅游城市,也不是工业城市,因此没有大量的流动人口聚集,只是每年的学生人口流动比较大。吉森市以教育作为城市的主要功能,城市中部是商业集市区,城市的主要用地为教育科研区域、大量的居住区和成片的绿地,几乎没有工业用地。这个小城市周围森林环抱,莱茵河的支流拉恩河(LahnRiver)从城市西北部穿越而过。城市东部有成片的苍翠的森林,树木参天,枝繁叶茂。在森林深处的山岗上,还有一个古罗马时期遗留的城堡,即谢芬博葛(Schiffenberg)城堡,每个周末都有来自周围城镇的居民聚会在此唱歌、演奏。

总的来说,城市环境是安静的。在德国,笔者既考察了柏林、慕尼黑、汉诺威、明斯特、法兰克福、汉堡等大城市,也考察了马堡、维茨拉、卡塞尔、科布伦茨等小城镇,以及一些不是很有名的乡村和城堡。德国最吸引人的风景正是这些小城镇和乡村,从任何一个视角观赏都是风景画,妙不可言。972006年第01期第22卷纷的田园村镇,却没有成片的麦子、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在这个河段上没有架设桥梁,过河全靠摆渡,目的是为了保持河段自然的风貌。其实,整条莱茵河都很美丽,但是这段河流却很特别,人们赞美她多半是受了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和海涅的影响,诗人笔下那个忧怨而美丽的罗蕾崖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2002年6月,莱茵河中段的吕德斯海姆至克布伦茨一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段莱茵河道两岸秀丽的景色始终保持着最为传统的风貌和浪漫的色彩,积淀着德意志历史文化,同时又依然保持着其自然地理形态。法兰克福有莱茵河穿越市区,沿河有宽阔的绿化带。绿化带的外侧是城市建筑区,但主要是博物馆、教堂等文化建筑,各种商业街道没有布置在濒河绿化周围,与城市其他区域相比,该市的沿河地带还是比较安静的游览区域。吉森市区内有拉恩河(LahnRiver)从城市西北部穿越而过。

拉恩河是莱茵河中游的支流,全长245km,流经3个联邦州。汉堡市有易北河穿过,沿河有台阶、堤坝。堤坝后侧是成片的自然式绿化用地。这个濒河绿化带非常长,笔者沿河以比较快的速度步行了约六个小时,依然没有走完。汉堡市还有阿尔斯特河(AlsterRiver),她是易北河下游的支流,全长51km,在汉堡注入易北河。阿尔斯特河在汉堡市内形成一个小湖湾,汉堡市最富有的人就居住在这个小湖湾的周围。科布伦茨市是莱茵河与莫苏尔河的交汇处,在两条河流汇集的“锐角”处有著名的“德意志之角”纪念广场,非常壮观。慕尼黑市有伊萨河(IsarRiver)穿过,城市因此有“伊萨尔河畔的雅典”之称。沿河有著名的英格兰花园,这个花园有着成片的树丛和草坪,没有趣味庸俗的似乎起着美化、点缀作用的园林小品,树木参天,景观大方自然,没有任何矫揉造作或哗众取宠的姿态,绿化环绕着溪流湖水,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展开、延伸、衔接。为了维持良好的水环境,德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对污水进行治理,同时还要求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各州有关法律规定,受到污染的降水径流必须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且雨水处理费用与处理等量的污水费用同等高昂(德国的污水排放的费用要高于供水费用)。

即使是处理后的污水排入河道也应向河道管理部门交纳排水费。德国不仅重视对雨水的收集利用,对污水的处理及对中水的利用也高度重视。因为供水价格高昂,并考虑到水源的可靠性,所以德国也将中水作为重要的水源之一。目前,德国均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制度,即由水务局统一调配管理与水有关的全部事物,包括雨水、地表水、地下水、供水和污水处理等水循环的各个环节,还将资源利用与城市景观和环境改善融为一体,并以市场 经济的模式运作,接受社会的监督,使水资 源和水务管理始终处在良性发展之中。 13绿化景观 在中国的城市里往往只有寻找到公园入 口的大门,买了门票,才能够进入被围墙封 闭的绿化景观公园。可是,在德国的城镇和 乡村,公园与普通居住区绿化或者机关单位 绿化没有明显的区别,因为城镇就是建设在 花园之中的。德国处处都有成片的、整体的 绿化地块。在奔驰的列车上依窗远眺数个小 时,可以惊喜地欣赏到连绵不断的大片的茂 盛森林和鲜花、草地。 德国的国土整体绿化极其自然,树丛错 落于草地之间,既美丽又朴实。许多参天大 树,绿荫如盖,仅仅在个别古典园林之中才 有一些几何造型的小型花园。现代的花园和 绿化,无论是公共园林,还是私人宅院,都 很自然,一般不搞五花八门的绿化图案,或 者绿化文字标语,绿化就是绿化景观,就是 自然界的树林群落,而不像中国的许多城市, 名为绿化用地,实际上却是商业建筑或者娱 乐设施与各种广场的组合,劳民伤财,俗不 德国景观规划的理论研究德国整个国土具有成片的美丽景观,究 其根源应该是科学研究、规划、管理等综合 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全体民众具有审美的素 养和对环境精心呵护的意识。

这不是单独哪 位规划师或者政府领导所能够做得到的。 各个国家越来越重视现代景观规划(Land- scapePlanning)研究,近年来中国也有一些 期刊、图书对其进行介绍,但所介绍的理论和 事例大多数是美国的。其实,真正的景观规划 理论始于德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科 学家洪堡德和珀萨格就初步提出了“综合景观” 的概念,指出了自然景观保护对人类发展的重 要意义。20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Troll 在利用航拍像片进行土地利用研究的时候,正 式提出了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的 概念,将地理学与生态学相结合,这对整体生 态环境保护有极大的意义,并首次提出了“斑 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 (Matrix)等概念,以及用景观生态学来解释 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1968年,Tuxen教授 主持召开了首届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同时 在德国一些大学陆续开设景观生态学课程, 旨在研究人类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及自然保 护的协调关系。景观生态学介入区域经济规 划和城市规划,从而使规划科学发生了历史 性的、质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后,景观生态学在北 美有了迅速全面的发展,以致出现了美国的 系统学派和欧洲的应用学派。

以德国为中心 的欧洲景观生态学研究,注重对传统的观点 和地理学的分析,并用这些思想进行区域土 地评价和规划、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规划、 城市绿地规划,强调人在景观中的主导作用, 注重多学科综合研究和生态工程设计。关于 现代景观规划实践也是德国做得最出色。 美国景观生态学研究注重从生态角度分 析功能和空间格局,二者呈现出相互补充、相 互完善的趋势。 现代的LandscapeArchitecture完全 突破了原有住宅花园的设计范围,还包括城 市公园、公共绿化广场、自然风景游览、历 史古迹保护等景观规划,从原有专业研究范 围内进一步发展到了更广泛的领域,如宏观 环境保护、土地发展规划、区域景观及自然 地貌的保护、生态敏感区的美学和功能设计 等,愈来愈多的学科日益渗透进来,与景观 生态学关系日益密切。 德国的Haber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 PLANNERS出了“土地景观布局分异战略”,其主要内容 有以下几个方面。土地单位划分。根据由 生态环境集合而成的区域自然土地单位划 分,辨识每一个差异土地单位的生态环境特 征,由此形成该土地的使用模型。空间格 局的确定和评价。对由差异土地单位构成的 景观空间格局进行评价和制图,确定每一个 差异土地单位的利用效率。

敏感度分析。识 别那些近似自然和半自然的生境地,这些生 境地是对城市环境影响最敏感的地区和最具 有保护价值的地区。空间联系。对每一个 差异土地单位所具有的生态环境类型之间的 空间关系进行分析,特别注重连接的敏感性 及不定向或相互依存关系。影响分析。利 用通过以上步骤取得的信息,评价土地单元 的结构影响效益,特别强调影响的敏感性和 影响范围。空间属性规划。将前面提到的 自然平衡和社会发展要求安排在景观空间格 局配置的规划中,形成保持整体环境的景观 生态网络。 中国景观问题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人们对自 然风景的欣赏不仅体现在诗歌、绘画、雕塑 和音乐之中,而且体现在建筑和城镇之中。对 风景的欣赏不应该是惊心动魄的过山车,不 应该是琳琅满目的商业集市,不应该是灯红 酒绿的大吃大喝;对自然界的风景审美应该 是连绵山峦、蜿蜒河流、茫茫草原、葱葱森 林,应该是我们观赏旭日从田野尽头升起,目 睹海浪拍击礁石,聆听秋风吹拂芦苇荡…… 在中国文化历史上,风景艺术欣赏是朴素的、 自然的,在平平淡淡的景色中达到至高无上 的境界。 走遍中国锦绣山河,笔者目睹了这二十 年来所发生的巨大的变化:从大都市到中、小 县城再到乡村,道路变宽了,建筑变高了,令 人咋舌的复杂立交桥、华丽的音乐喷泉广 场……但是,在二十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大发 展的时期,几乎在全中国出现的景观规划设 计都是以人工建设“框架”自然界的山水和 绿化,自然界的山峦、河流、溪水、花草也 正在逐渐远离我们的建筑环境。

不知道是什 么根本的原因,越来越复杂的几何广场,造 型怪异的人工花坛,忸怩作态的景观道路,以 及莫名其妙的假山等园林小品,大量充斥于 城市公园和自然风景区。各个城市为了旅游 竞争,把许多自然和历史景观“涂脂抹粉”, 搞得面目全非。中国城市建设对自然的审美 不是源于中国的优秀传统,也不是源于现代 西方的风景审美观,而是“风景开发”德国景观大学,尽力 花巨资去“框架”自然界的风景,大量的几 何花坛、广场,甚至树木、鲜花也被修剪成 复杂的几何形态,机械地出现在我们的公园、 街道,甚至连绵几十公里的高速干道上。 这一问题已经不是规划问题,而是哲学 问题。但是,规划必须以此为基本思想理念 进行,完全不同的“风景”认识观念,就会 产生完全不同的规划形态。 南京城市中心的鼓楼北极阁景观规划, 耗资几十亿,建设大面积喷泉广场和长长的 瀑布,其实平时只是干枯的巨大水泥墙,一 年之中仅仅在节日里有瀑布水景展现几个小 时。还有与广场融合的商贸大超市,六朝曾 经歌咏的自然山脉被挖去,原有的绿化也被 水泥广场取代,生态效果很差,审美效果也 很差。 笔者亲眼目睹的国外的风景区(National Park),都是简单朴素的景观规划,都是真实 自然的风景区。

景观规划的关键在于保持自然 界景观的真正属性,不可以“造作”,不能为 了表现某个景观特征而大张旗鼓。流畅的景 观,是自然素材的有机组合;病态的景观,是 人工设计切割自然的连续性的结果。 [参考文献] [1]GeoffreyandSusanJellicie.TheLandscapeof Man[M].London:ThamasandHudsonLtd.,1995. 12-67. [2]KatherineVanovitch.Germany’sfineststately gardensandcastles[M].Regensburg:Verlag Schnell&Steiner,2001.29-205. [3]RichardTTForman.LandMosaics[M].UK:Cam 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3-40. [4]FrankMeier-SolgkAndreasGeuter.Landscahfts- garteninDeutschland[M].Frechen:KometMA- ServiceundVerlagsgesellschaftmbH,2000. [5]姚亦锋.南京自然地形与古都风貌保护规划[J].长江流 域与资源环境,2002,(2),99-105. [6]傅伯杰,等.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及应用[M].北京:科学 出版社,2001.3-15. [7]祖国霞,等译.德国[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0.5-35. [8]中国景观生态学会,译.景观生态学论坛[M].长沙:湖 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1-98. [9]杨冬辉.城市空间扩展对于河流自然演进的影响[J].城 市规划,2001,(11). [作者简介] 姚亦锋,男,博士,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副教授,硕士生 导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所所长。 [收稿日期]2005-08-01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jingdian/14460.html

(0)
上一篇 2023年5月8日 下午4:08
下一篇 2023年5月8日 下午4:0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条)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