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兜华侨中学,福清市新厝江兜村建美丽侨村 涵养“根”情怀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福清市新厝镇江兜村,始建于宋代,是福建省着名的侨村,现有人口2600人,却有分布在世界2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14350多位海外乡亲。“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在海外游子的思想里,“根”是家,是难以割舍的情怀,在视觉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故居古厝。江兜村始建于宋代,这里的文化是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兜村充分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动员华侨参与家乡建设。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看福清

.jpg

0t1hnjdavgb7436.jpg

古厝修缮完好

福清市新厝镇江兜村,始建于宋代,是福建省着名的侨村,现有人口2600人,却有分布在世界2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14350多位海外乡亲。2014年以来,该村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着力建设美丽侨村,村容村貌、民风民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爱国爱乡情怀高涨。

一村七公园 海外乡亲微信“显摆”

走进江兜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崭新的塑胶篮球场,沿着村路,一路绿树、一路花香。“垃圾不落地、江兜更美丽”的宣传标语,为整洁的水泥路面做了最好的诠释。

“这一切的变化都靠村民和海外乡贤的共同努力。”村党总支书记王武林说。

2014年伊始,村委在村民大会上提议建设美丽侨村,让旅居海外的乡亲们在介绍自己家乡时,有个好看的“门脸”,这个想法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赞同,国外的乡亲也在微信上予以呼应。于是,轰轰烈烈的建设美丽侨村行动拉开了帷幕。

“过去生活艰苦,为了收集肥料,家家户户都盖茅厕,后来虽然建了新房,有了屋内卫生间,但长久的习俗让江兜村300多座茅厕废而不倒,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91岁的老人王光复说。

为了起表率作用,老支书王水英带头拆除了自己的屋外茅厕江兜华侨中学,并在空地上种起了花木。有样学样,村民们纷纷动手,存在了数百年的茅厕很快就没有了踪影,代替它们的是红花绿叶。紧接着是治理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禽畜乱放等现象,村里投入资金20万元,配备保洁人员10名,做到村道清扫保洁全覆盖,卫生管理无“盲区”;修建了垃圾池和垃圾集中点,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配建了3个现代化水冲式公厕;投入30万元用于村内韶溪水渠改造,采取人工清淤的方式进行河道清理,整治溪流周边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定期打捞漂浮垃圾。一个“净化”的江兜村闪亮登场。

在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的基础上,江兜村见缝插绿,小块空地变绿地,大处建成公园。投入65万元对幸福路、海滩中路以及水渠两侧进行绿化补植,栽种各种树木1.8万株。

海外乡亲也慷慨解囊200多万元,帮助兴建7座公园,配套了座椅、长廊、圆灯、凉亭等设施,在所有村路主干道安装路灯并在进入本村主要路口和村主干道安装32个全球眼监控,还在324国道江兜路段两旁安装太阳能LED路灯。

不到一年时间,江兜村就形成了“一村七公园”的胜景,闲暇间,老人们在此攀谈锻炼;放学后,孩童们在此打闹嬉戏;日出时,2公里的健身路上人头攒动,日落后,滩涂上游人篝火点点。2015年福建21个“最美休闲乡村”, 江兜村榜上有名。

“谁不希望自己的家乡美?”看到这喜人的变化,旅居澳大利亚的王声亮感慨万分。一位在西班牙经商的乡亲在微信上说,过去谈到家乡,我只能用语言描述,现在我直接用照片展示,很多西班牙朋友看完照片后问我:“能带我到你家乡旅游吗?”如今,在网络微信上“显摆”自己家乡,成了江兜众多在外乡亲们最喜欢做的事,家乡建设成为他们最大的牵挂。匈牙利侨胞王林荣无偿让出自家1000平方米土地支持村里建公园,还捐赠60万元用于水质改善工程,他形象地说:家乡是水,华侨是船,水涨船高!

古厝修旧如旧 留住情怀之“魂”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在海外游子的思想里,“根”是家,是难以割舍的情怀,在视觉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故居古厝。

江兜村始建于宋代,这里的文化是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村中有名胜古迹十一处,千佛庵、大帝殿、朱子书院、韶灵庙、韶溪亭、明善寺、唐兴寺、墙下宫、土地庙、安民社、鹭岛屿等。

97岁老人王德清说:“江兜村人敬重祖先,认为祖先泉下有知,认为孝道是百善之先,因此村民们舍不得拆老屋,人们会在老屋旁开辟空地盖新房,千年下来,传统民居就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出国谋生的人,回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祖屋拜祭,感谢祖先的护佑。”

江兜村受莆仙文化影响深远,住房建筑风格大多是宫殿式建筑结构,村中有三座厝古屋、北片古屋、企座古屋、南山古屋、石灰墩古屋、王高宗古屋等10多处古建筑,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古屋,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是江兜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随着岁月的流逝江兜华侨中学,村中的故居古厝被时光侵蚀,为了挽救这些象征着海外乡亲心中的“根”,在新厝镇政府支持下,江兜村向上争取了200万元资金,村民们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将这些故居古厝“修旧如旧”.现在这些古色古香的故居古厝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在绿荫的掩映下,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无声诉说着江兜村往昔艰辛与今日繁荣。2015年11月,江兜村成为福建首批省级传统村落。

91岁的新加坡侨领王福顺深情地说,故居古厝是获得归属感的直接媒介,是“根”文化的立体形态,是让身在异乡的海内外宗亲记住乡愁的“魂”.带着子孙流连在祖先故居,可以增强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感和亲切感。捐助50多万修建北片学祖堂的澳大利亚华侨王文元说,家乡的故居,是心中的坐标,是心中扯不断的“根”,为了生活,他踏入了风俗迥异的异国,但在内心深处,故乡从未忘却。

对于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华侨王光国先生曾写一首思乡偶感:“偶作回乡梦,深志客里身。渔灯芦岛夜,游履草堂山。韶溪依稀是,江山变幻频。床前明月好,犹忆昔时秦。”

民俗乡音 拉近海外赤子之“心”

“敲起锣来唱起歌,感谢党的好政策,海外乡亲来助力,小康路上喜洋洋……”7月19日下午3时左右,江兜村的文艺团队在村里又开始演出。

江兜村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传统民间文化氛围浓烈,全村有5支文艺宣传队,即一支30多人车鼓队,一支30多人的腰鼓队,一支20多人农村文艺宣传队,一支20多人的老、中年舞蹈队,一支18人的十音八乐吹奏队,一个15人组成的木偶戏剧团。

“我们平时只要有空,就集中起来唱歌跳舞,宣传党的政策、表扬村中的好人好事、传颂江兜在外华侨事迹,收到了村民们的好评,还专门拍了视屏给海外乡亲看,受到他们的热烈欢迎。”车鼓队队长陈金秀满脸笑容地说。

民俗乡音,最能贴近海外游子的心。“乡音是真正的母语,母亲用乡音教孩子牙牙学语,儿时玩伴用乡音嬉戏,小时最盼望就是文武宴、社火等民俗,现在想想都开心啊,民俗乡音是游子与故乡联系的纽带。”身在香港的王子超谈到乡音时神情激动。

江兜村充分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动员华侨参与家乡建设。江兜村的海外游子们情牵故乡,从教育到生产、从生产到改善生活条件,侨建项目持续不断。近年来,这些海外华侨又捐200多万元建江兜华侨小学教学楼、捐300多万元建江兜华侨中学科学楼,最近,他们又集资400多万元捐建教学大楼。此外,他们还为村民拉电照明、修建村道十余条,安装自来水工程,总花费超千万元,点点滴滴都体现了侨贤们的爱国爱乡情怀。

看福清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huaqiao/77251.html

(0)
上一篇 2023年8月10日 下午2:08
下一篇 2023年8月10日 下午2:0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