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华侨是什么人?(附图)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那是华侨!即使进入21世纪,仍有人会问:“你是新加坡华侨?特别是新一代华裔,在心态上和上一代华侨不再一样,包括一些中国新移民。

林琬绯

中国解放初期,华侨海外被视为共产主义势力的代表,在中国国内被封上国民党第五纵队特务的封号,里外“不是人”,惨遭千夫指。

文革以后刚开放,只要是背了背包、蓄着长发、穿喇叭裤,肤色看起来很像,模样又有点古怪的华侨华人,就会被人说:“看哪!那是华侨!华侨!”

既有“港澳台侨”之名,地图上清楚标明香港、澳门、台湾,80年代,有个负责“港澳台侨”统战事务的中央高级官员拼了命地就是想在地图上把“华侨国”也给找出来,闹了笑话。

还有一个历史学家说过:“陈嘉庚有什么了不起?我如果有钱,一样能做陈嘉庚。”

即使进入21世纪,仍有人会问:“你是新加坡华侨?新加坡华人?就好像美籍华人一样,-born-?“听说新加坡的领导人,大多数也都是我们的人,不是吗?”

上述所叙,有真实情况,也有民间笑话。怎么都好,在在地反映了中国对于“华侨”在不同年代因为种种政治因素、经济地位、民族意识,而被复杂化的定义和诠释。要嘛有特殊模样,要嘛打成资产阶级,要嘛有钱人,再不,就是“流落”海外的“游子”,或者,根本不知“华侨”为何物。

如何给海外华人一个客观的历史评价?

“因为政治敏感性,华侨研究出现了断层。文革以后就有个问题:该如何看待华侨?华侨对中国究竟是贡献,还是所谓的不爱国?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华侨扮演什么角色?能不能继续发挥作用?这些问题都必须回答,必须给华侨一个客观的历史评价。”厦门华侨史学者陈毅明如此分析中国在华侨研究上出现的偏漏。

厦门可说是中国大陆的“海外华侨研究”重要起始地。这又跟陈嘉庚作为厦门归侨,创办厦门大学不无关系。因为厦大是中国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因为厦门的地缘特殊位置,厦大从一开始就确定了特色:面向海洋、面向华侨、面向东南亚。

厦大是研究基地,而与厦大隔了一条街,有座收集和展出华侨资料的地方:典型的嘉庚风格,中式屋顶西式建筑,那是陈嘉庚于1956年亲自创办的华侨博物院。

现任院长丁炯淳回述博物院创办过程时说:“当初陈嘉庚先生创办博物院华侨华人,为的是让华侨回国时了解祖国的悠久文化、建设成就,又可以让中国国内人民了解南洋、了解海外华侨的生活环境,奋斗历程。”

按照陈嘉庚的规划,原来要建五栋楼,形成建筑群。然而老人家终究没能看着博物院实现自己的理想,1958年华侨博物院开放不久后,陈嘉庚就因病逝世了。建筑群只完成了“龙头”,去年再扩建了左右两翼,加了翅膀,只是至今仍少了龙尾,算是“未完成的建筑物”。

在史料收集和展览方面,博物院也并非一帆风顺的。和其他所有华侨研究工作一样,博物院在文革结束后重新开放时,重点先是以阶级斗争为主题,展示华侨血淋淋的血泪史。而后着重的是“爱国主义”,华侨怎么毅然回归,奉献祖国。

过往错在以中国人标准看待海外华人

陈毅明说:“国内许多人研究华侨史、华侨领袖,最大的毛病在于往往以中国人的标准去看待,没能把自己放在海外华侨所处的环境。”

就如陈嘉庚,毛泽东亲赐“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雅号,使陈嘉庚从此成为“爱国华侨”。

“但是,陈嘉庚之所以成为华侨领袖,只因为爱国吗?这也是从中国人的角度去看他,仅仅看到他抗日,怎么把一生的积蓄几乎全办了学校,仅此而已。陈嘉庚怎么在新加坡领导社团,改造华侨社会,他当时对新加坡、对整个东南亚、甚至世界海外华侨史上的贡献,他们看不到。这就有了很大的局限。”

华侨博物院1994年重新改革,在内容陈列上明显转移了重点,从华侨华人的角度出发,尝试较全面地重现华侨发展史在历史上的作用和意义。

而今,华侨博物院主馆的展览内容分四个部分:走向世界、创业海外、融入当地以及落地生根。从早期的移民浪潮,到华侨参与居住国抗日战争、独立运动,到最终落地生根,融入当地社会参与国家建设,我们看到李成义、郭芳枫如何创建新加坡银行,李光前、陈六使如何在新加坡兴学办校;还有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世界电脑大王王安、心脏手术权威张任谦等等,不在于他们怎么“在世界各地为中国人争光”,而在于海外华人如何在全球的不同角落发挥更广泛的影响力。

博物院目前正在筹备第二部分展览内容,以人物为主题。首期展览已完成,打头阵的是六位新加坡华侨华人,以陈嘉庚为首,接着是李光前、陈六使、孙炳炎、李陆大以及唐裕。

丁炯淳说:“选择陈嘉庚、选择新加坡,是因为陈嘉庚为公认的华侨领袖,而新加坡是他创事立业奋斗的地方。而其他人物也都从各自的角度为当地华人、华侨社团或公益事业、中国与印尼、中国与新加坡的建交发挥作用。”

目前也在博物院进行研究工作的陈毅明强调,华侨史研究的下一个方向,也许就是在世界走向多元化、一体化的过程中,探讨华人特殊的角色。“华侨其实也就是个‘桥’字,在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关系中始终起着‘桥’的作用,身分是特殊的。特别是新一代华裔,在心态上和上一代华侨不再一样,包括一些中国新移民。接下来所能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也会是截然不同的新趋势。”

她说,华侨今后的移民潮还会持续。但是,他们绝大多数都会融入当地社会,成为当地人。要求一个所在国的人民来效忠中国,似乎说不过去。

“从‘侨’的角度看,这些人走向世界以后,服务美国也好,服务英国也好,只要在经济、政治上有一定地位,在国际上形成一种力量,形成一种国际和平的环境,再对中国的现代化进行推动,这就是一种特殊力量。

南斯拉夫使馆被炸那一年,海外华人反应很强烈。华人不一定要拿钱回来,为祖国服务。什么叫‘华人’?华人的力量在哪里?总在这种时候就看得很清楚。”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huaqiao/74860.html

(0)
上一篇 2023年8月8日 下午5:07
下一篇 2023年8月8日 下午5:0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