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琮渊:《闽籍华侨华人与大马村镇发展》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博士候选人阮光安与作者共同进行砂拉越闽籍华侨华人村镇的调查。工作坊既以闽籍华侨华人与大马地方发展为核心,就有必要同时关注中国侨乡与东南亚所居地,一方面考察华侨华人祖籍原乡的情况,同时也关注当地有那些不同的发展,作出有意义的对比及分析。【注】工作坊的概况可另见:陈琮渊,〈闽籍华侨华人与大马村镇发展工作坊综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7年第2期,第94页。

闽籍华侨

闽籍华侨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最大的差异在于以「人」为研究对象,十分重视对在地脉络、日常生活及话语体系的掌握,必须确立经验事实、提炼分析概念,从而得出论述逻辑及分析视角。这要求研究者以在地视角、思维及话语出发进行研究。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是研究者是否能掌握在地语境,对华人的历史发展及生活脉络进行正确解读。海外闽籍华人社会的宗族组织、社团网络和民间信仰,正是官方文献少有记录的环节,工作坊的研究及探讨,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结合在地田野调查及民间文献整理,才能扩大研究的范围和视野。

闽籍华侨华人移居东南亚时间较早、人数最多、资力雄厚,但受学界关注的程度却时常不如客家、潮州、海南等其他方言群;相关民间文献史料的收集整理,虽是海外华人研究的当务之急,却仍较少获得各界资助以开展相关工作。本文介绍作者与新纪元大学学院马来西亚历史研究中心主任廖文辉博士共同推动「闽籍华侨华人与马来西亚村镇发展系列学术工作坊」【注】(以下简称「工作坊」)的初步情况,对相关议题提出一些思考。

工作坊锁定华人社团文教、宗教信仰、产业经济、民俗技艺等重点领域,以马来西亚十个代表性中小型闽籍华人聚落为中心,旁及闽籍华人活跃的婆罗洲(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文莱)及新加坡,探讨华侨华人参与大马村镇发展的历史与当代议题;在此同时,我们也关注所涉侨乡的历史文献及遗迹,现已考察过福建晋江金井镇塘东村、尤湖镇福林村、南安眉山乡观山村、官桥镇漳里村等。

厦门大学历史系郑振满教授在今年三月举办的第一次工作坊中指出,作为主要侨乡,中国福建存有大量族谱、碑刻、契约、账本、书信、分家文书等民间历史文献,这些民间史料的特点包括:记载当地首要事务、隆重严肃具有传世意味、反映特定的社会文化事件、负载小区(群)网络及权力话语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华侨华人与家人亲族的联系方式、在原乡的地位、话语权、影响力,以及他们在海外的生存状态。例如华人出洋时最在意的首先是身后事,也就是如何安置灵魂,这也可以解释华侨华人何以特别热衷普渡、超度等仪式,从而发展出各式各样的民间文化,也因此,结合新的理论、方法及技术进行不同华人义山的研究,不失为海外华人研究的可行切入点。更重要的,侨乡民间史料其实是海外华人研究多元且丰富的数据源,但过去只着重在侨汇及侨批的整理,未来应结合海外华社及闽省侨乡的实地调研,拓深既有的研究领域。

工作坊的主要成员之一,华侨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宏教授则强调,建筑学与人文学科相契合的研究方式是对历史建筑进行实地考察等,过去相关的研究更为关注官方史料,但有鉴于华侨建筑往往只有实物遗存,其设计创作意图、建造过程极少有书面记载,增加了研究的难度。他所带领的研究团队整合中国福建省永安市刘氏族谱中的历史版画、吉山村文献、实物遗存及村民口述访谈,对吉山村的发展历程、村落选址、风水格局、街巷景观及书院格局进行重建与分析。他的研究也探讨如何利用民间文献资料对已经破损、消失的侨乡历史景观环境加以保护修复,对于研究闽籍华侨华人在历史上如何参与大马村镇建设深有启发。

民间学者刘崇汉及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高级讲师林德顺博士共同研究的班达马兰()号称全马第二大新村,村内居民绝大部分是闽南移民后裔。林德顺透过官方档案、剪报数据及口述历史,审视班达马兰新村的设立过程、人口来源、城镇规划及生活特色等。刘崇汉则指出,当地有庙、宫、观、坛等百余个华人民间信仰场所,在教育与文化领域发挥重要功能闽籍华侨,也成为各政党争取的对象。由此可见,民间信仰实在是理解华人与马来西亚村镇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

地方文史工作者李建明探讨雪兰莪州外海吉胆岛上的小渔村—五条港( Lima)华人社团组织的形成与发展,他的研究成果最近已出版成书。五条港盛产虾米,有「虾米之乡」美誉,居民以渔业为生,全村共有十八间神庙及一所新民华文小学。当地人口仅七百五十人,祖籍福建同安者就占九成以上,有「小同安」之称。五条港的华人社团主要是泉义和、同安联谊社及渔民福利公会。李建明对当地华人社团如何共处,共同面对人口外流以发挥更好的社会功能提出分析。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博士候选人阮光安与作者共同进行砂拉越闽籍华侨华人村镇的调查。今年暑期,我们走访砂拉越老越(Lawas)及外围邻近地区,对这个由福建安溪廖姓华人群体奠定经济基础,随后吸引大量广东、客家、海南及福州人到当地发展的华人聚落深感好奇。老越周边有多个马来人与土著聚落,其中六处有华人定居经商,尤其是早期以水路联系的村落,华人的板屋商铺成为当地的地标,一度繁华热闹。战后陆路交通发展改变了老越的经济结构与商业形式,华商生意也大受影响。我们寻访老越周边的华人老商铺,记录百年来华人在北砂乡区的活动,描绘当地华人如何因应交通发展与城镇化过程所带来的显著变化。

海外华人研究的知识建构,长期依托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并且在西方理论及在地资料之间摸索可能的研究途径。面对全球化及区域间相互渗透所产生的变貌,学界正积极响应过去发展的限制,从视角、理论、脉络 、方法等面向提出新论述。正是因为多重「在地性」()的链接蕴含着抵抗全球化的能量,而非单面向地接受或同化,两者交融所产生的区域差异及新生事物,将是值得关注的创新之源。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最大的差异在于以「人」为研究对象,十分重视对在地脉络、日常生活及话语体系的掌握,必须确立经验事实、提炼分析概念,从而得出论述逻辑及分析视角。这要求研究者以在地视角、思维及话语出发进行研究。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是研究者是否能掌握在地语境,对华人的历史发展及生活脉络进行正确解读。海外闽籍华人社会的宗族组织、社团网络和民间信仰,正是官方文献少有记录的环节,工作坊的研究及探讨,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结合在地田野调查及民间文献整理,才能扩大研究的范围和视野。

最后,从历史发展的经验来看,海外华人特别懂得如何与国家打交道,他们从中国本土带来一套微妙的政治智慧,进入东南亚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体制闽籍华侨,也能很好地调适,在当地发展生根。工作坊既以闽籍华侨华人与大马地方发展为核心,就有必要同时关注中国侨乡与东南亚所居地,一方面考察华侨华人祖籍原乡的情况,同时也关注当地有那些不同的发展,作出有意义的对比及分析。

【注】工作坊的概况可另见:陈琮渊,〈闽籍华侨华人与大马村镇发展工作坊综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7年第2期,第94页。

陈琮渊,中国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助理教授,兼任华侨大学印度尼西亚研究中心副主任、《华侨华人文献学刊》编辑委员,同时也是台湾政治大学、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特约助理研究员。研究兴趣为东亚及东南亚发展、婆罗洲研究、华人族裔经济、经济社会学及企业史。

(原载《当代评论》2017年12月2日)

相关链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huaqiao/68668.html

(0)
上一篇 2023年8月3日 下午9:03
下一篇 2023年8月3日 下午9:0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