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的华侨,马来华人.docx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MH370事件以来,在公共舆论中,马来西亚华人频频被称为“马来华人”、“马华”。虽然因60年代以来泰国右翼独裁军政府要求华人更名换姓,很多华人已经难以从姓名**断其华裔身份,但据《环球时报》报道,华人还是有一些人在泰国参军从警的,前总理他信弃警从商前就是一名警察中校。一名服役21年的马来西亚华裔二级准尉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回忆说,他1989年参军面试时,同一批300人只有他是华人。

分享到:马来西亚政府在处理MH370失联事件中的拙劣表现广为人诟病。在中文网络世界。甚至马来华人也无辜受“池鱼之殃”。但是从这件事里我们再次发现在马来西亚人口比例很高的华人在军界并没有什么发言权。其原因是华人参军极少,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将为网友分析。马来西亚华人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的24%,但是从军者寥寥,也直接导致掌权者聊聊。图为马来西亚军队。华人注意力主要在挣钱其他无兴趣很多人不了解马来西亚乃至整个东南亚华人群体的特殊遭遇,才会有上述那种荒谬而幼稚的现象。MH370事件以来马来西亚的华侨,在公共舆论中,马来西亚华人频频被称为“马来华人”、“马华”。在马来西亚华人眼里,这些称谓都是别有所指的。马来西亚属于多民族国家,总人口2800万,马来人、华人、印度人这三大民族构成了马来西亚人的主体。其中,马来人并非马来西亚人的简称,而是马来西亚的一个主要民族,又称巫族,信奉伊斯兰教。华人约六百多万,是仅次于马来人的第二大族群。二战结束时,马来亚殖民地(马来西亚旧称)500万总人口中,马来人占50%,华人占38%,印度人占11%(该统计数字不含新加坡)。因华人普遍比较富裕、平均受教育程度高,但是因为人口出生率低,2010年华人在总人口中已经降到24.6%。

据古书记载,远至汉唐,就有中国人迁居今日马来半岛的记录。明朝时,两广、福建的华人就移居马来半岛并与当地人通婚,满清入关后闭关锁国,这些人被隔绝于海外,逐渐形成一个被称作“娘惹峇峇”或土生华人的族群(马来西亚主要华人政党“马华公会”创始人陈祯禄即为土生峇峇华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大约在同一时期,开辟了海峡殖民地(辖区包括今马来西亚、新加坡)的托马斯.莱佛士爵士苦于缺乏劳动力,他鼓励中国人前来定居,大批华工从人多地少的华南各地来到马来亚。英国殖民官员说,“华侨是世界上最强健、最雄心勃勃、最能相互支持,脑瓜也最灵活的移民”,很多华人身无分文来到马来亚,不知疲倦的工作、攒钱、成家立业,最终成为百万富翁。图为马来西亚富豪榜前10名,几乎被华人垄断。抗战马来新加坡华人占捐款全部2/3马来亚华人虽然孤悬海外,但历史上却一直心系祖国。光绪年就有马来商人为朝廷捐款80万两白银买军舰,却被朝廷挪去修了颐和园。《辛丑条约》签订后,马来亚槟城的寺庙方丈还募款数万银元捐给朝廷以资“庚子赔款”,获颁御赐的匾额。1911年同盟会发动广州起义事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很多人是马来亚华侨。抗战爆发后,马来半岛的华人华侨积极支援祖国抗战,马来亚和新加坡的华人华侨为祖国筹款占到了全世界华人捐款的2/3。

二战后,以华人为主的马来亚共产党在1947年发动了争取独立的游击战,1948国殖民当局宣布马来亚进入了持续十二年之久的“紧急状态”。在此期间,发生了很多大事:1949年马华公会成立(简称“马华”),至今仍为马来西亚最大华人政党。同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由于意识形态对立,100多年来中国人移居马来亚的移民潮停止。1957年,马来亚殖民地宣布独立。华人占据富豪榜顶尖形成民族矛盾和东南亚其他国家类似,在马来西亚,不到总人口25%的华人占据着经济金字塔的顶端。在马国十大富豪排行榜上,华人占八席。长期以来华人普遍比其他的民族富裕的情况,无形中造成了民族间的矛盾。马来西亚政府曾推行明显具有歧视性的政策,如曾规定每家公司都至少要雇用30%的土著。在教育上,大学要保留一定的份额给土著。对中文教育采取打压态度,规定不以马来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中学都领不到政府的津贴。90年代以来,泰国具有中国血统的总理辈出,前总理他信的内阁成员中据说一半成员都有中国血统。华人虽然是占马来西亚人口第二位的族群,却从未像仅占泰国人口12%的华人那样取得显赫的政治地位。马来西亚一些政客也曾发表一些歧视华人的言论,比如2008年马来西亚政客阿末依斯迈尔在地方选举中曾抛出“华人寄居论”,他说马来西亚华人“切莫尝试像‘美国犹太人’一样,在掌控经济之余,得寸进尺要掌控政治”。

超过1000万菲律宾人拥有华人血统,不但前总统阿基诺夫人有华人血统,现任总统阿基诺三世也有。图为阿罗约。现在1000万菲律宾人有华裔血统东南亚各国国情迥异,因此华人在各国的情况也各有不同。作为信奉佛教的国家,泰国与中国在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上相近,因此东南亚各国中,泰国华人与当地人融合程度最高。虽然因60年代以来泰国右翼独裁军政府要求华人更名换姓,很多华人已经难以从姓名**断其华裔身份,但据《环球时报》报道,华人还是有一些人在泰国参军从警的,前总理他信弃警从商前就是一名警察中校。菲律宾华人与当地土著融合程度仅次于泰国。尽管能讲汉语、保留中文姓名**统信仰的华人在菲律宾人口不多,在菲律宾6500多万人口中仅占100多万,但经济实力雄厚,控制着菲律宾的航空业、餐饮业、金融业、商业等领域。很多华人早已与当地人通婚融合并改信天主教。根据人类学家所作的一项研究,菲律宾人的华人血统约占百分之二十,超过1000万菲律宾人拥有华人血统,不但前总统阿基诺夫人有华人血统,现任总统阿基诺三世也有,他的母亲就是移居菲律宾的第四代客家人。菲律宾军队也不乏华裔身影,2006图发动推翻阿罗约总统军事政变未果的达尼洛林准将就是父亲来自厦门的华裔。

马来西亚的华侨

新加坡华人士兵寥寥强迫华人参军印尼2亿多人口中,200多万华人约占总人口1.2%。在印尼华人在总人口中比重很小,苏哈托执政的三十多年里,印尼政府禁止华人参政、参军,2000年以后,新政府才修改了过去的歧视性规定。华人是世界上最重视学校文化课教育的民族之一,对于从军只是最后的选择。图为新加坡小学生珠算大赛现场。新加坡则有着特殊国情,新加坡华人占到了人口76%,独立建国后,李光耀针对华人对新加坡认同度不高的国情,以禁华文、强推英文教育等措施,大力塑造“新加坡人”观念,新一代新加坡人的“中华认同”已经很淡。在独立初期,英军突然宣布撤军,新加坡一度几乎有国无防,寥寥千人的军队中,多是马来、印度人,华人凤毛麟角,与人口比例完全不符。为此新加坡通过实行义务兵役制,要求全体适龄男性国民必须服兵役,从而迅速扭转了华人极少参军的情况。马来西亚华人新兵只占总数0.29%而马来西亚情况则不同,马国主体民族马来人信奉伊斯兰教,与华人信仰、生活习惯不同,两族极少通婚。印尼华人因为遭到长期歧视而对政治漠不关心,但马来西亚华人在独立前,在政治上就很活跃,表现的比较团结。只是长期以来,华人参军热情很低。2010马来西亚国防部长阿末扎希在国会称,2008至2009年,只有26名华裔参军,仅占新兵总数的0.29%,为此而质疑“非马来人爱国精神不足”。

虽然马国国防部长这一番言论招来舆论抨击,但却也道出了事实。马来西亚实行志愿兵役制,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华人普遍认为在军队内晋升的机会不大,当兵热情很低。一名服役21年的马来西亚华裔二级准尉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回忆说,他1989年参军面试时,同一批300人只有他是华人。被派往某基地受训。那里3014 名军人中华人只有两个。 2004 年,这位二级准尉在同一基地当教官,教过的华人只有两个,其他的都是土著马来族 华北、中原、西北等地中国人尚武之风蔚然。及至近代,除了湖南等少数地方,北方人参军并建功立业之风明显盛于南方,而东南亚华侨恰恰是不愿从军的福建广东人最多。图 为解放军阅兵。 中国军人地位曾低下 华人不愿当兵 马来西亚国会里尽管早已拥有与人口相称的议员(约占三分之一),但军中一直鲜见 华人身影。这其中有诸多复杂因素,概括来说,既有传统的影响,也有现实的因素。 先秦与汉唐时代,中国人曾经很重视军功,汉代有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唐代李 白也留下了“丈夫赌命报天子,当斩胡头衣锦回”的诗句。但自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将“重文轻武”奉为国策后,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秩序,用各种办法削弱汉唐以来的民 间尚武风气。

在这种文化下,宋代开始即流传“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民间谚语,尚 武精神几乎荡然无存。宋以后的中国历史上,军人的社会地位极为低下,无人愿意当兵,只 有奴隶、罪犯等社会边缘人群被迫充军,这使本已低下的军人地位陷入恶性循环。清末梁启 超看见日本军营新兵入伍、老兵退役交替之际,场面非常热烈。梁启超感慨道:“中国历代 诗歌皆言从军苦,日本之诗歌无不言从军乐”,“何相反之甚耶!” 中国北方人愿当兵 但华人多南方人 虽然受儒家传统影响,中国人崇尚文治、鄙薄武功,但华北、中原、西北等地中国人 却豪放尚武之风蔚然。及至近代,除了湖南等少数地方,北方人参军并建功立业之风明显盛 于南方。但东南亚华人华侨祖籍多为福建、两广等华南地区。广州、泉州等地,唐代以来就 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海上丝绸之路重镇,这里的人民很早就跳出传统中国人“重农抑商”、 “君子讲义不讲礼”的束缚,崇商重利,善经营、讲实惠。顾炎武就曾说“泉漳商民,贩东 西二洋,代农贾之利,比比皆然”。因此,祖籍华南的华人华侨在经商、积聚财富方面成绩 卓然。 马来西亚军队的前身是独立前,上世纪 30 年代英国招募马来族人组成的殖民军。在 1948-1960 年的“紧急状态”时代,英国依靠英军、英联邦澳、新等国军队,与马来族部队 一起,联合镇压了华人为主的马来亚共产党发动的游击战争。

这场战争深刻的撕裂了马来人 与华人的族群关系。因此独立后,马来人在掌控国家大权的同时,牢牢掌握着军队,通过各 种明里暗里的规定与潜规则,不欢迎华人参军。 马来西亚军队一直实行志愿兵役制,华人普遍经济条件不错,而军队又是有着自己文 化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社会群体,任何国家的军人,相对于平民,都是牺牲多、奉献多而回报 少,受传统观念与诸多现实因素影响,从军自然对华人吸引力不高。在以上诸多因素作用下马来西亚的华侨, 马来西亚军队鲜见华人身影就不难理解了。 在东南亚各国近百年来的风云变幻中,马来西亚华人在夹缝中求生存,没有被同化掉, 也没有丢掉华语,在坚持自己文化根的同时又能相对较好的理顺与主体民族的关系,他们重 商轻政同时又抱团维权,顽强的开创了一片天地。作为母国的人民,作为同样是中华文化的 传承人,在21 世纪的现代国际关系中,应当怀着包容的善意之心来支持并理解他们。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huaqiao/67758.html

(0)
上一篇 2023年8月3日 下午12:02
下一篇 2023年8月3日 下午12:0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 2012年9月华侨华人历史研究esNo.3中国大陆的马来西亚华侨华人研究+——以1982–201年间《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刊发论文为基础的分析(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北京)【关键词]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引文分析;论文分析;作者分析[摘要1论文基于(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82年以来刊发的约60篇马华研究论文,同时参考近年来大陆有关马华研究的博士论文,分析了大陆关于马华研究的主要领域、资料来源、资料类型、研究方法、作者群特点等。研究显示,大陆关于马华的研究,涉及到政治、政策、宗教、文化、社会、文学、女性、族群关系、医学和音乐等领域;研究者重点使用的是英语贷料和马来西亚当地的资料,使用最多的是中英文图书。其次是中文期刊和中文报纸;文献分析法是主要研究方法。大陆已有一批比较固定的马华研究者,但人数相对有限,且少有人进行专一的马来西亚华人研究。选择马华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研究课题的作者成为当今学界研究马华的主要力量。【中图分类号]D634,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162(2012)03—0062—-wei(缸rO’,,China):;es;,;ct:,,reas,,,rs.’sC收稿日期】2012-04-20;[修回日期】2012-06—29[作者简介】乔印伟,男,历史学博士,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