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昌华侨人物,琼籍华侨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孙中山与琼籍南洋华侨最早参加孙中山辛亥革命活动的琼籍南洋华侨是黄登科,他祖籍海南琼海,光绪年间,曾任京官,其后清政府派出使新加坡,为副领事,一方面经营黄梨厂与橡胶生意。而孙中山也充分重视和支持琼籍华侨关于海南建省的愿望和要求,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华侨华人与人民群众为此而努力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这美好的目标和心愿。

一九○六年,孙中山与新加坡同盟会干事合影。

文本刊特约撰稿 林明江

在辛亥革命前后,琼侨与孙中山在共同的理想和革命斗争中建立了特殊关系,并在组织、宣传、捐献与武装起义等方面,费尽心力,坚忍不拔,英勇奋斗,为辛亥革命做出了杰出贡献。

孙中山与林文英

林文英,字格兰,原名天津,又名如春。1873年出生于泰国,祖籍海南文昌。为了寻求救国真理,1903年春到日本东京政法大学读书。1904年结识孙中山,并经廖仲恺介绍加入同盟会,从此忠心耿耿地追随孙中山革命,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1906年2月后,林文英跟随孙中山辗转于越南、泰国、马来亚、缅甸及新加坡等地,宣传革命,筹措经费,发展组织。1907年12月,他还与孙中山一起参加了镇南关起义。1909年春,林文英奉孙中山之命,与泰国华侨陈子臣先后自泰国返故乡筹建革命团体。他们秘密联络了当地徐成章、徐天炳、梁秉枢等反清团体“励志社”的部分成员和青年学生,在海口市成立了“琼崖同盟会支部”,并筹备海南武装起义。后因事泄而受挫。

1910年7至8月间,孙中山在马来亚槟城会见林文英。鉴于广州新军之役失败和海南武装起义受挫,林文英向孙中山提出到云南开展革命活动。孙中山力主林文英重赴海南,继续开展斗争,还于1910年8月2日致函符树兰、云竹亭等旅泰琼籍同盟会会员,要求他们协助林文英成行。信函中说:“弟劝之不如返琼州,调查一切风土人情,并布置各件,以为他日响应两粤之地。”“图海南一事,本由弟前在盘谷(即曼谷)建议而公等赞成者,尝以大款未集,不能举行,今有格兰兄愿先往查考乡情,自当见一着做一着,布置先机。倘不日集款可成,便能立速举事,甚为便利也。”遵照孙中山的指示,林文英重新返琼,继续开展革命活动。1911年3月,林文英又赴广州参加黄花岗起义。孙中山与林文英在革命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亲密无间,被人们称为“一对兄弟”。孙中山南下泰国期间,还曾寄宿在林文英的家中,并与其同睡在一张双人铁床上(这张铁床现存在泰国曼谷博物馆)。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民国政府成立。广东都督胡汉民委任林文英为琼崖民政长,另一琼籍华侨王斧为副长,接管琼崖政权。因琼崖当局拒交权,接管受阻,并受人围殴致伤,林文英愤然离琼。民国政府成立后,林文英还经孙中山推荐,被选为众议院议员。1912年9月,孙中山应袁世凯之请,到北平参加国会会议,林文英也同期到达北平,同琼籍国会议员陈发檀,发动海南改省事宜。会议期间,林文英敢于发表反袁言论,受到袁世凯势力的疑忌。不久国会被迫解散,林文英按孙中山手谕及时潜出北平,到上海参与制定讨袁计划,孙中山还赠给他一把宝剑。

1913年初,林文英重返海南,被委任为国民党琼州支部长,并在海口市西门内街(今新民西路)创办琼岛最早的革命报纸《琼岛日报》,年底被当局查封后,改办为《琼华日报》,他还创办了平民学校,继续宣传民主共和、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揭露袁世凯称帝复辟的阴谋。

1914年3月27日,在袁世凯的指使下,琼崖绥靖督办陈世华秘密逮捕林文英,并于4月2日深夜在琼山府城第一公园(今府城工人文化宫)将其杀害,时年42岁。林文英就义前振臂高呼:“打倒袁世凯”,“反对帝制”,“拥护共和”等口号,并高声朗读遗诗:“溘然长逝去悠悠,竟把头颅换自由;我不负人人负我,愿将铁血洗神州。”袁世凯倒台后,林文英被国民党政府追认为烈士,明令褒扬。1919年,经孙中山批准,林文英遗骨迁葬于其故乡———文昌县清澜镇世坑村之南,孙中山亲题“烈士林文英之墓”七个大字,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亲书碑铭,参议院议长林森、众议院议员吴景濂、李宗仁等21位国民党要人撰文谨启。民国政府与众位乡贤还在林文英殉难处建立纪念碑和纪念亭,由孙中山、林森题字,永铭纪念。

孙中山与琼籍南洋华侨

琼籍南洋华侨虽然不比广东、福建籍的多,但追随孙中山革命也与粤闽籍华侨一样,前赴后继,不遗余力,贡献甚大。最早参加孙中山辛亥革命活动的琼籍南洋华侨是黄登科,他祖籍海南琼海,光绪年间,曾任京官,其后清政府派出使新加坡,为副领事,一方面经营黄梨厂与橡胶生意。目睹清政府的腐败,他于1892年起便支持孙中山革命,孙中山多次来新都是他迎接并多方配合。

1906年4月6日,孙中山由欧洲自度抵达新加坡,在“晚晴园”成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时,当日加盟者47人(另一说仅14人),琼侨就有符养华、符益华、陈毓卿等3人。另一琼侨关键人物王斧(别号斧军),1901年在香港任《少年报》《人报》、《广东日报》记者时,就与《中国时报》总编辑陈少白结交,从而认识孙中山,加入“兴中会”,1905年再加入“同盟会”。1906年王斧也到达了新加坡,积极在琼侨中发展盟员,成立了“同盟会星洲琼帮分会”。

王斧曾在新加坡《中兴日报》主持笔政,与保皇派笔战,文笔犀利,并主张武装斗争海南文昌华侨人物,为星洲政府所忌,不能继续在新加坡活动,于1907年离新赴泰国。王斧离开后,同盟分会的组织工作由王汉光等负责,并积极开展活动。为避免英政府的限制与迫害,王汉光、符国良、陈毓卿、张志华、王汉文、符爱国等于1907年又在新加坡二马路创设“大同阅报处”,作为继续从事革命活动的机关,加盟者由十几人增加至200余人,连马来亚芙蓉埠的琼籍侨领陈序机(1916年任芙蓉分部长)、马六甲琼籍巨商郭新(郭镜川)等人也前来参加,1911年约有400人左右。“琼帮分会”及“大同阅报处”除了扩大组织,加大宣传外,还应孙中山之命“筹足军饷数千元,交由财政员沈联芳同志电汇总部,并筹助经费派送王汉天、符国良、陈毓卿及各同志返国相助共事。”1910年底,胡汉民来新加坡筹款,符养华担任筹款干事,募得3000余元,1922年4月,孙中山委任其为星洲琼侨中国国民党分部正部长。同盟会南洋机关在为广州黄花岗起义筹措军费时,也得到马六甲巨商郭巨川(郭镜川之兄)的捐赠,槟榔屿中华革命党支部长陈新政点名给予表彰。由于贡献突出,孙中山还授予郭巨川五等嘉禾奖章。黄花岗起义时,符国良不顾自身安危海南文昌华侨人物,随黄兴攻击督署,失败后重回新加坡,继续开展革命活动。

海南数百名国民党将军,许多都是从南洋回国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学堂与黄埔军校的。据不完全统计,黄埔军校第一至第四期,招收的714名广东省籍学员中,海南就有202名。从星马回国的琼籍归国华侨,还有人与孙中山有特殊的关系。如少年从新加坡回国读书,而于1911年初经朱执信介绍加入同盟会的陈策,也与孙中山相识,后成为国民革命军的广东海防司令。1922年6月,在陈炯明部队围攻总统府的紧急关头,指挥军舰挫败叛军阴谋,挽救孙中山,幸免于难,孙中山特予嘉奖,后还认他为义子。

泰国琼侨也有众多的同盟会会员,也是辛亥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1903、1907、1908年,孙中山三次到泰国宣传,组织革命,并于1908年在曼谷建立同盟会分会,都得到琼籍旅泰华侨的响应与参加。孙中山还具体部署琼侨同盟会会员如何扩大组织,筹集经费,如何在故乡海南策动武装起义等等。1908年12月15日在“致符树兰等函”中提出:“一面联成海南同志,扩充团体,亦是要务”。“琼州形势,最有可为,诸兄伟力合待,为本地方之领袖,将来粤省地方大动,琼州为之后援,则尤为事半功倍。”

王斧从新加坡到泰国后,又成为泰国琼侨的骨干人物,担任中国同盟会暹罗分会负责人,《华暹日报》主笔。林文英、王斧、云竹亭、冯尔和、符树兰等泰国琼侨同盟会骨干,积极宣传孙中山的革命主张,赞助孙中山1910年旅欧经费,支持镇南关、黄花岗与武昌起义,返乡组织同盟会,开展反清反袁斗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越南的琼籍华侨也积极支持孙中山开展革命,越南琼帮华侨与广肇、潮州、福建、客家各帮华侨一样,早已成立反清组织“三合会”。但彼此之间矛盾很多,不够团结。孙中山数次来越,促成他们之间的团结,共同反清反帝,1902年,孙中山在越南西贡召集各帮三合会堂口首脑开会,力劝各堂口“同心同德,团结为要”“推翻满清”。经过多方工作、调解、协商,“五帮”堂口冲突减少了,并实现联合,成立“洪顺堂大公司”。在此之后成立同盟会分会,筹措军饷,组织镇南关、黄花岗起义等,孙中山都得到越南琼侨的大力支持。

孙中山在反对清朝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的斗争中,得到了琼籍华侨的坚决支持与鼎力相助,结成了深厚的情谊与特殊关系。留学美国的宋庆龄与孙中山在共同的理念基础上,结为革命伴侣,出生入死,共度时艰,履行神圣的职责与使命,终于成为世人敬仰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和伟大领袖。美国华侨宋耀如,在孙中山的影响和引导下参加民主革命,忠心耿耿,无私奉献,不但成为孙中山的岳父,而且成为孙中山的好助手、好参谋、好顾问,为宋家的辉煌奠定了基础,也使宋氏家族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长达半个世纪。泰国华侨林文英怀着一颗反对帝制、缔造共和之心,跟随孙中山南征北战,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为辛亥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成为海南华侨爱国主义的一面旗帜和民主革命的先驱。归侨将军徐成章、陈策参加了同盟会、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东征北伐,英勇善战,功勋卓绝,深得孙中山的厚爱和嘉奖。他们还分别参加了工农武装斗争与抗日战争,在国共两党的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还有以黄登科、王斧、郭居川、郭镜川、符树兰、云竹亭、冯尔和、王汉光、符养华、符国良等为代表的琼籍华侨深明大义,全心全意,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真诚地支持和参加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以实际行动进一步印证了孙中山关于“华侨是革命之母”的著名论断。而孙中山也充分重视和支持琼籍华侨关于海南建省的愿望和要求,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华侨华人与人民群众为此而努力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这美好的目标和心愿。

孙中山在槟城的寓所,也是庇能会议的地点。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huaqiao/66403.html

(0)
上一篇 2023年8月2日 下午3:07
下一篇 2023年8月2日 下午3:0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