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驱赶华侨去哪里了,浅析冷战以来越南华侨华人社会地位的演变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纵观两次印度支那战争,无论是在援越抗法还是在援越抗美战争时期,越南华侨华人积极地支持越南人民并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战后越南华人的政策演变探析,东南亚研究[J].二、中越关系恶化期华侨华人的社会地位至此越南的华侨华人在没有政治、社会地位可言。二战后越南华人的政策演变探析,东南亚研究[J].但是,对于70年代末的那场政治与精神“浩劫”,越南华侨华人至今回忆起来仍然心有余悸,所以,现在他们的生存原则是“远离政治,一心一意搞经济”。

摘 要:二战的乌云刚刚散去,冷战的大幕缓缓拉开。美国和苏联这一对超级大国,展开全方位的竞赛,试图用它们的影响力控制整个世界。与以往战争不同的是,双方都在他国挑起间接的战争对抗,而避免相互间的直接作战冲突。东南亚地区即成为两国及其阵营在意识形态、军事、政治、经济、外交利益方面争夺的焦点。美苏冷战不仅制约着东南亚国家的外交政策,而且也制约着中国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双边的及多边的关系。中越关系的演变即是其典型。受冷战影响,中越关系经历了从“同志加兄弟”的蜜月期到“中越关系恶化”再到“逐步改善”、“平等互利”的曲折发展过程。中越两国之间关系每次大的变动都会在越南华侨华人的政策上有所反映,可以说,越南华侨华人政策是中越关系的“晴雨表”;且相对于中国与东南亚其他国家来看,中越关系对越南华侨华人政策的影响也更为明显。

关键词:中越 冷战 华侨华人 社会地位

一、中越关系“蜜月”期华侨华人的社会地位

二战结束后,日军撤出了越南。但是法国殖民者却在英美的帮助下卷土重来,企图恢复它的殖民统治地位。1946年,“法国承认交趾支那‘自由共和国’,此种傀儡政府不为越南人民所能接受,有碍越南统一”[(美)沈己尧.东南亚—海外故乡[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43]于是,越人民反对法国恢复殖民统治、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解放战争爆发,亦称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1954年越南取得了奠边府战役的重大胜利,迫使法军投降。1954年4月26日,为了谋求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问题,中、苏、美、英、法、越南、老挝、柬埔寨等23个国家,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会议。7月21日,与会各国签署了《日内瓦停火协定》,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结束。可是美国为了取代法国在印度支那的宗主国地位没有在协定上签字,并且还粗暴地破坏协议。“对美国而言东南亚是其遏制共产主义发展,防其赤化的桥头堡。为了实现遏制中国的目的,多年来美国一直在中国的周边国家寻找契机。而越南作为东南亚地区的大国也就被美国纳入重点对象之列。”[张秀阁.越南战争时期中、美、苏的博弈—从现实国家利益的视角看,牡丹江大学学报[J].2006,(4)]1961年美国对越南发动“特种战争”,妄图在18各月内平定南越。越南人民又开始了伟大的抗美救国战争,即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在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呼喊与支援下,1973年1月美国与越南在巴黎签署了《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至此抗美战争以越南人民的胜利而结束。

纵观两次印度支那战争,无论是在援越抗法还是在援越抗美战争时期,越南华侨华人积极地支持越南人民并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期间,中越两国的关系密切、深入发展, 处于“同志加兄弟”的“蜜月”期。 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曾用无限深情的诗句,颂扬了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人民出版社.关于越南驱赶华侨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19-20]这段时间里,中越关系处于“同志加兄弟”的“黄金时期”。在进行抗美救国战争的同时,越南还面临着要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越共政府把华侨华人的问题视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工作,在华侨的入籍问题是上完全听其自愿。在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上给予所有华人与越南各族人民同等的地位。并且“无论与战前其它历史时期还是和同时期其他国家在越南的侨民相比,北方华人在当地社会的政治生活中都处于较优越的地位。”[闫彩琴.二战后越南华人的政策演变探析,东南亚研究[J].2006( 6):78] 同时,越南领导人还对华侨华人的生活及文化教育方面给予相当的关心与重视。1957年1月,胡志明主席在中国驻越南大使罗贵波的陪同下,视察了河内市华侨办的中学—中华中学。

胡志明主席对华侨学生的学习及生活非常的关心,他先后参观了学校的教室和宿舍。“胡志明主席还深情地对学生说现在有不少越南青年在中国学习,他们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关怀。你们在越南学习,也同样会得伯伯的关怀。伯伯爱你们,就像爱越南的青年学生一样。”[黄铮.胡志明与中国[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207-208] 胡志明主席对华侨报刊业的发展也相当地关注。“《新越华报》是越南河内唯一的一份由华侨办的中文报纸,创刊于1957年。这份华侨报纸从她问世之日起,就得到了胡志明主席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胡志明主席几乎每天都要阅读《新越华报》,非常注意上面刊登的一些重要消息和文章。胡主席有时还亲自审阅报社送去的新闻稿件,并将一些越南地方报纸刊登的好新闻推荐给《新越华报》发表。”[黄铮.胡志明与中国[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219] 胡志明主席有时甚至亲自走进华侨华人普通老百姓的家中,了解他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问题。 “有一天,胡志明主席来到安付发电厂参观。在一台机器旁梅定纲正在操作。当胡主席得知这是一位华侨工人时,便高兴地上前去同他亲切握手交谈。……1962年5月,越南召开第三次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由胡志明主席亲自提名,梅定纲被列为大会重点表彰的优秀劳模之一。越南国会做出决定,授予梅定纲越南民主共和国劳动英雄称号,颁给一级劳动勋章。”[黄铮.胡志明与中国[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217]

总之,在中越关系处于“蜜月”期时越南的华侨华人受到越南各级领导人及政府的关心与照顾,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享有同越南其他各民族人民同等的权利,在有的方面甚至还要更加地优越。

二、中越关系恶化期华侨华人的社会地位

6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积极涉足印度支那问题,越南也因地缘政治及其国家利益的需要开始排斥中国,与中国分歧越来越大并逐步向苏联靠拢。但是,这时的北越正处于抗美救国战争的艰难时期,还需要争取中国政府的军事物资等多方面的援助,因而与中国的关系还保持着一种友好的态度,没有采取赤裸裸的反华行动。到了1975年越南实现了南北的统一,苏联同时加大了对越南的援助力度,越南就想借助苏联的实力,推行其地区霸权主义。越南的地区霸权主义趋向及行为遭到中国的强烈反对,但却与苏联想利用越南控制东南亚从而削弱中国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不谋而合。在这种形式下越南驱赶华侨去哪里了,中国与越南的分歧越来越大,中越两国的关系也日趋恶化,至此越南当局由最初的零星排华行为逐步演变成大规模的排华浪潮。1977年初,“越南方面就为了所谓的‘净化边境地区’开始有计划地驱赶很早以前从中国迁居越南的边境地区边民,随后逐步发展到大批驱赶旅居越南各地的华侨。” [郭明、罗方明、李白茵.现代中越关系资料选编[G].北京:时事出版社,1986:1021-1022] 越南当局野蛮的、残暴的对待华人华侨致使大批华侨华人为了避难而逃往我国大陆、香港、台湾及欧美等国。至此越南的华侨华人在没有政治、社会地位可言。

从1978年4月至5月中旬的一个月内,就有5万多华侨华人被驱赶到中国,不久便激增到7万人之多,还不包括流浪到其它地区和国家的人在内。我国政府为了解决越南驱赶华侨华人的问题,从1978年8月至9月,先后8次与越南当局进行谈判和交涉,而越南方面却把大批华侨华人回国说成是由于“华人中的一些坏分子”散布“中国要进攻越南”、“中国号召华侨回国”之类的谣言引起的;并诽谤中国“保护华侨资本家”、“干涉越南内政”,是“中国领导人号召华人回国参加建设”。诬蔑华侨是“第五纵队”。宣传说“华人”大批回家的首要原因是由于中国推行“反越政策”[人民出版社《关于越南驱赶华侨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33-36] 越南当局制造种种借口,破坏谈判,并继续驱赶华侨华人。最终“被驱赶回国的华侨达25万人以上。”[(美)沈己尧.海外排华百年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4] 同时还有大批华侨华人从海上逃往我国香港、台湾、欧美以及东南亚其他国家,在逃亡的路途上,大量难民拥挤在狭小的船舱里度过数月的时间,一路上“谋杀、海盗洗劫、饥饿、失踪、沉船和再次被捕的情况屡屡发生,许多的难民在这次海上逃亡中葬身大海。”[梁茂春.越南华裔在美国的生存与适应,华侨华人历史研究[J].2007(1)] 越南当局为了强迫华侨入籍,在华侨就业、工作、学习等各方面加以限制。“许多人被剥夺了就业和升学的权利,被无故解职,取消户口和发放口粮。即使那些已经加入越南籍的人也遭到同样的命运。”[人民出版社.关于越南驱赶华侨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2] 在北方,越南当局在采取强制手段驱赶华侨,输出难民的同时,“并对党、政、军部门的华人实施大清洗;在南方,把许多从事私营工商业的华人作为社会主义改造和打击的对象。除此之外,越南政府还取消了华人社团和报刊,关闭华人学校。”[闫彩琴.二战后越南华人的政策演变探析,东南亚研究[J].2006(6):77]

总之,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越南当局狭隘的民族主义和亲苏排华的地缘政治观念所导致的中越关系恶化,使得越南华侨华人为此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并成为直接的受害者。

三、中越关系逐步改善、平等互利时期华侨华人的社会地位

80年代初,越南国内由于经济政策失误致使国民经济不断恶化,几近崩溃。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越南政府不得不探索和尝试革新之路。在革新过程中,越南当局重新认识到华侨华人经济的重要性,其民族政策开始相应地作了些调整,即便如此华人政策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然而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还是相应地有所松动。到1982年为止,越南统治者陆续制定了50多个有关对私人资本放松限制的法律规定。对于华侨华人,越南政府一方面瓦解有活力的华侨华人团体,破坏给华人提供商业优势的地方经济关系;另一方面,也开始制定有利于继续调动华人资金的财政条例和税收制度。1986年,越共召开六大越南驱赶华侨去哪里了,决定实行革新开放的政策,发展国民经济。同时,也重新调整了民族政策,确定民族政策应围绕经济建设为目的而制定,而把华人也作为越南国内一个少数民族——华族看待,并改善其政治地位。“至1988年底,越南政府释放了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被捕的100多名华人知名人士,退赔没收的所有财产,允许华人社团恢复活动,起用了少量华人干部。”[于向东.目前越南华人的政治状况,当代亚太[J].2003( 6):32] 1991年苏联解体,同时也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也使越南当局投靠苏联依靠苏联的梦想破灭,不得不重新思考其对华政策与关系。

1991年,中越关系实现正常化。之后,越南政府在华侨华人问题上采取更加务实和包容的政策。自1992年以来,中越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而越南华人也逐渐认同居住国。越南政府对华人的定位也从‘威胁国家安全’的‘第五纵队’变成革新开放必须借重的民族力量之一,华人问题亦不再是中越关系中的敏感问题。目前,越南华人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待遇都有了提升。但是,对于70年代末的那场政治与精神“浩劫”,越南华侨华人至今回忆起来仍然心有余悸,所以,现在他们的生存原则是“远离政治,一心一意搞经济”。

四、结语

二战以来,由于越南政府对华侨华人政策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越南华侨华人的命运也随之跌宕起伏,历尽坎坷。20世纪50至60年代,中越关系处于“同志加兄弟”的“蜜月”期,中越两党两国政府也非常关注越南华侨华人的问题,所以,华侨华人在这一阶段所受到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待遇与越南其他各族人民一样平等,甚至有些方面还较为优越。70年代,由于地缘政治及国家利益的原因,中越两国关系不断恶化,直至1979年兵戎相见。在这一时期内,越南当局制造各种借口反华、排华,最终大肆驱赶华侨华人出境。越南当局的排华政策,造成数以几十万计的华侨华人无家可归,只得背井离乡,逃往他方。在逃亡的过程中,无数的华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至此,越南华侨华人的政治待遇丧失殆尽,也无社会地位可言。80年代开始,随着越南政府将华人问题纳入民族问题的范畴来对待,华人问题与中越关系的联系越来越少了。自90年代初中越关系正常化以后,两国发表的一系列公报,联合声明未再提及华人问题。此时,越南华人在政治上的艰难处境才开始好转,政治待遇在一定程度上也得以改善。但是,经历了一场政治灾难之后的越南华人,把政治拒之千里,只埋头于经济活动。然而中越两国仍是有着相似的文化、思想以及民间习俗,更为重要的是中越两国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在新时期里,两国同样都面临着相同的历史课题——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了促进两国的友好关系,中越两国政府都应该更好地发挥和利用越南华人在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等合作中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孔华润.《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M].新华出版,2004.

[2] (美)J·斯帕尼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M].商务印书馆,1992.

[3] 时殷弘.《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1954~1968 )》[M].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

[4] 沈志华、杨奎松.《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M].东方出版中心,2009.

[5]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冷战国际史研究》[J].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6.

[6] 杨奎松、华沈志华.《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0.

作者简介:王青荣(1985-),男,陕西汉中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专门史20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泛北部湾历史与现实问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huaqiao/65778.html

(0)
上一篇 2023年8月2日 上午9:04
下一篇 2023年8月2日 上午9:0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