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华侨,“出走”半生,归来乡音不改:从梅州“走向世界”的客家人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而有客家人的地方,最重要之一就是被称为“世界客都”的广东省梅州市。500多年前(明嘉靖年间),又一支客家人来到梅州鹿湖山下。侨乡村因“侨”而得名,侨乡村的历史就是一部客家人下南洋拼搏的历史。起源于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迁徙,客家人可说是最漂泊的族群之一。等到了年岁,他们会回乡娶妻,然后把妻儿留在家乡,又继续出洋打拼。客家人满世界闯荡,为什么还能始终延续如此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化,历经时光毫不褪色?

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而有客家人的地方,最重要之一就是被称为“世界客都”的广东省梅州市。数据称这里客家人占了总人口的97%,是全世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

500多年前(明嘉靖年间),又一支客家人来到梅州鹿湖山下。他们充分发挥客家人“特长”,勇于开拓、团结奋进、刻苦耐劳,最终建成了这条“中国最典型的客家古村落” —— 侨乡村。

村内至今有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116座、保存良好的围龙屋建筑38座,是我国客家地区现存围龙屋数量最多、密度最大、形制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

“丁满十六出洋”

客家有首山歌是这样唱的:“韭菜割哩还会长,日头落别有月光,藤断就有篾来驳,敢搏就会有春光”,而这正是侨乡村人的真实写照。

侨乡村因“侨”而得名,侨乡村的历史就是一部客家人下南洋拼搏的历史。

客家人为何是客家人?起源于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迁徙,客家人可说是最漂泊的族群之一。可能也是因为如此,客家人尤其敢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清末民初,由于民生艰难,侨乡村几乎家家有人选择出洋谋生,甚至衍生出了“一年大小两三帮,水客往返走海忙,利便侨民兼利己,运输财币返家乡”的“水客”这种“专职人员”。

19世纪末,村中大部分男丁16岁后便会由“水客”或亲友到南洋,投靠亲友当伙计、劳工。等到了年岁,他们会回乡娶妻,然后把妻儿留在家乡,又继续出洋打拼。因此村中90%以上村民都是侨眷。

客家华侨

“围龙屋博物馆”

客家人“敬祖甚于敬神”,宗族观念极强。在外事业有成的华侨往往都遵循落叶归根的传统,回到家乡为亲族买田买地建大屋,大多称为某某庐,当地人把它们叫做华侨屋。这些建筑群是当年侨乡村华侨辉煌创业史的见证,是对客家建筑艺术和客家华侨文化的传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侨乡村最具特色的华侨屋客家华侨,非“南华又庐”莫属。“南华又庐”建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因其主人 —— 印尼华侨潘祥初在本村的祖屋“南华庐”而得名,是梅州地区最大的客家民居之一,也是客家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之一。

“南华又庐”采用“十厅九井”的经典架构,处处弥漫着客家人文气息。房子的一砖一瓦都是从海外运来,耗时18年方才完工。雕梁画栋栩栩如生,犹见当年气派。如今这里是南口镇客家山歌传唱培训班的教学点,还设立了侨乡研学小镇,开设私塾学堂、客家艺术、侨海报国等课程,肩负传承客家文化的重任。

客家人满世界闯荡,为什么还能始终延续如此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化,历经时光毫不褪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许就是因为客家人十分重视教育和文化传承。在百年私塾毅成公家塾门口,“姓氏表”、“祖训家规”、“学子榜”林立。根据私塾墙壁上的石碑记载,毅成公家塾是由潘氏侨胞潘立斋、潘祥初于光绪28年(1902年)捐资建造的学堂,就连围墙西式漏窗上的梅花和铜钱,都有“梅花香自苦寒来”“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训勉之意。

毅成公家塾也是梅州市保存最完好的典型双围龙屋。房屋按塾学形式设计,巧妙地利用了山坡地而建客家华侨,前为“回”字形二层建筑,中间空地为花圃,便于采光美化,后为单层建筑,前后与大山融为一体,故楼下楼上的厅房并不一一对应,很有特色。

客家华侨

据介绍,侨乡村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元,以悬山式和硬山式为主,还有歇山式等。另外,当年客侨为家乡引入了南洋的新建造材料、新建造技术,使得不少梅州客家民居融合了南洋建筑风格,含有巴洛克式、哥特式等西式建筑元素。

侨乡村现存的客家传统民居,大部分都有明显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极具特色。近年还吸引了许多剧组前来取景,成为有名的拍摄地。

侨乡村的人文历史和建筑,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客家建筑艺术的同时,对客家建筑艺术起到了丰富和发展的作用。民俗专家表示,如今的侨乡村俨然是个“客家围屋民居建筑博物馆”,可以说是梅县区“文化之乡”“华侨之乡”的历史缩影。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huaqiao/63286.html

(0)
上一篇 2023年7月31日 上午9:05
下一篇 2023年7月31日 上午9:0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条)

  • […] 有着客家文化底蕴的深圳龙岗区,是一部客家人第四次大迁徙的见证。现在,龙岗客家人在大抓经济建设同时,有机地把客家建筑传统大小围堡群落或围堡遗址僻为旅游风景区。“龙岗客家风情游”不仅可以展示客家建筑,而且也为客家山歌、客家饮食、客家岁时习俗等等提供了一个“表演”的舞台。 […]

  • […] 导语:梅州是中国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重要交汇点,以其独树一帜的客家文化名扬四海,拥有”文物由来第一流”美誉,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在实施”文化梅州”发展战略中,梅州市充分挖掘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加快客家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步伐,全力打造客家文化。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