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最多的省,对广东省清远市华侨农场的调查与思考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摘要:广东省清远市有四个贫困华侨农场,分别是英德市英红、英华、黄陂和清新县清远华侨农场。

对广东省清远华侨农场的调查与思考

2006年07月25日

梁辉荣

摘要:广东省清远市有四个贫困华侨农场,分别是英德市英红、英华、黄陂和清新县清远华侨农场。进入21世纪,这四个华侨农场与其他华侨农场一样,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这一改革彻底改变了华侨农场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也使华侨农场彻底融入了当地社会。但不否认的是,这一地区华侨农场的改革也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严重制约了华侨农场的经济社会发展,以至部分归难侨生产条件弱化,经济收入逐年减少,出现返贫现象,产生了不稳定因素华侨最多的省,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清远四个华侨农场地处粤北贫困山区,共有土地面积112平方公里,总人口32751人,其中安置了来自印尼、越南的归难侨及子女21550人。2004年实现社会总产值11734万元,劳平收入5900元,人均纯收入2230元,仅相当于全省农村平均人均纯收入4336元的50%,有6166人年收入未达到省定贫困线1500元标准,其中归难侨人数达4421人。广大归难侨仍在贫困线上挣扎,生活十分困苦。目前,这四个华侨农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领导体制多变,造成管理不到位,弱化了华侨农场的管理。

1988年,省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国营华侨农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将清远四个华侨农场下放给清远市管理。由于华侨农场的社会性、政策性负担重,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加上清远市地处粤北欠发达地区,财政力也十分有限,下放十多年来,一直未理顺这四个华侨农场的领导体制和财税体制,经济社会未纳入当地统一管理和规划,华侨农场仅靠中央和省安排的有限事业费艰难渡日,经济状况日趋恶化,归难侨生活每况逾下。

华侨最多的省

在省侨办的积极呼吁下,省政府对华侨农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1994年组织召开全省华侨农场工作会议,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华侨农场工作的通知》(粤府[1994]131号),1996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华侨农场经济体制改革精神,召开贫困华侨农场工作会议,下发了《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公室关于深化华侨农场经济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粤府办[1996]25号),1997年根据省人大办理方案的报告,下发《 转发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扶持贫困华侨农场经济发展的决议的通知》(粤府[1997]79号),提出了扶持华侨农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项措施。但是由于观念和财力的限制,这些文件的出台,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清远四个华侨农场的现状。

针对清远四个华侨农场存在的问题,2000年初,省“五侨”组成联合调查组,深入清远市及所属华侨农场进行调研,剖析了华侨农场存在问题的根源,要求清远市加强对华侨农场的管理和指导工作,促进清远四个华侨农场领导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核定英红华侨管理区(英红华侨农场)行政编制,落实行政支出基数233万元;二是对清远、英华、黄陂等三个华侨农场实行镇级建制,清远华侨农场设立清侨镇,划归清新县管理,英德华侨农场设立英华镇,划归英德市管理,黄陂华侨农场与周边的黄陂镇合并后,亦划归英德市管理。

“十五”期间以来,清远市政府根据省民政厅关于行政区域布局调整精神,对人口和土地面积未达到一定规模的镇进行了撤并。清远四个华侨农场由于规模皆不大,被并镇再并镇,下放到镇政府管理的领导体制改革,实行一镇两制,大大削减了华侨农场的管理职能,弱化了专项资金管理和地方政府对华侨农场的领导,造成华侨农场经济社会出现衰退趋势。目前,清远华侨农场仅作为清新县飞来霞镇属下的一个事业单位,安排两名行政干部兼管,再配备四名事业编制人员;英华和黄陂两个华侨农场分别作为新成立的英德市东华镇属下的两个事业单位,各安排1名行政干部兼管,再各配备十名事业编制人员;英红镇与周边的云岭镇合并后,经费支出增大了,管理难度加大了,从而影响了华侨农场的经济社会发展。

2、由于华侨农场所在地财政困难,华侨农场下放其管理后,非但没有安排资金给予扶持,还被克扣华侨农场专项资金,以致华侨农场部分专项资金不能如期到位,农场干部有苦难言,制约了华侨农场的经济发展。

国家和省政府为扶持华侨农场经济发展,每年均安排基建设投资、华侨事业费、亏损补贴等专项资金给华侨农场,用于华侨农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归难侨生活困难、发展生产项目等补助,但当地财政部门没有及时将这些专项金下拨华侨农场,如英华和黄陂两个华侨农场由省下放清远市时,省财政根据其经济发展和负担情况,各核定亏损补贴每年40万元,纳入当地财政支出基数。但自2002年以来,英华和黄陂两个华侨农场连续四年未收到英德市的该项拨款,总额达320万元。又如2002年安排黄陂公路建设资金100万元,由于项目招标问题,至2004年才启动该项目,不仅造成全场道路基础建设滞后,也加大了投资成本。据黄陂华侨农场计算,同样标准的水泥公路建设,如果本场工程公司施工,每公里造价只需28万元,如果由英德市组织投标建设,每公里造价就要48万元,增幅达71%。100万元原可铺3.5公里水泥路,招投标后只可铺2公里,大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华侨农场下放镇政府管理后,也存在专项资金被挪用现象,如2003年安排给英华场的35万元,是专款用于英华农场归难侨发展柑桔生产的,但却由大镇财政所安排支出用于工业区土地开发,以致广大种植柑桔的归难侨得不到生产扶持华侨最多的省,柑桔产量和质量得不到提高,影响了归难侨收入的增加。2004年安排给清远农场的54万元华侨事业费,至今仍未下拨给农场。

3、华侨农场一放再放(由省管一直下放到镇管),其管理职能和社会地位也一降再降,以至周边农民对华侨农场的干部职工及公共财产的侵占也肆无忌惮。华侨农场土地被周边农民大量侵蚀,归难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遭到严重破坏。如清远华侨农场与江口镇合并后,并场队龙埗大队十五个自然村七百多户农民认为龙埗大队虽然仍归属清远华侨农场管理,也归属江口镇管理。但他们认为,华侨农场并入江口镇后,作为土地管理主体的清远华侨农场已经不复存在,要求返还他们带入的15000多亩土地,并经常派代表与清远华侨农场交涉,扰乱了农场正常的工作秩序。2003年,英华农场几百亩茶园,在没有接到任何通知的情况下,一夜之间被周边镇的一个开发公司以招商引资为由推为平地,英华农场几十名归难侨在没有任何经济补偿的情况下,成为了无业游民,其后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英红华侨农场是土地纠纷最多的农场,被侵占土地面积达12000多亩,全场三十多条边界,二十多条有土地纠纷,归难侨为了维持生活,反而向农民租用被侵占的土地发展生产,不仅使归难侨忍辱经营,还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和国际影响。华侨农场曾多次向当地有关部门反映土地被侵占事件,但最后的判决均不利于华侨农场。严重的土地纠纷,已成为困扰清远四个华侨农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4、农业生产是清远四个华侨农场的经济支柱,水利设施是农业生产的生命。由于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的影响,目前这四个华侨农场的水利设施已严重锈蚀,部分水利设施被低价贱卖或被盗而损毁,因此农业水利灌溉系统基本瘫痪,农业生产处于极其被动的状态,广大归难侨赖以生存的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均由“老天爷”来决定。2004年下半年,因粤北降雨量骤减,遭遇了近四十年来罕见的旱灾,因缺水灌溉,造成这四个场大片花生、黄豆等经济作物枯萎或颗粒无收,柑桔、沙田柚等水果因此降低产量和质量,水田严重龟裂,鱼塘逐渐干涸,给华侨农场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使贫困的华侨农场归难侨生活雪上加霜。

目前清远四个华侨农场经济状况每况愈下,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留下老、弱、病、残支撑着农场孱弱的经济,形成恶性循环态势。由于以上原因的影响,清远四个华侨农场的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甚至已出现倒退现象,广大归难侨的生活十分艰苦,还有近7万平方米的危房未能及时改造,还有4000多人未能饮用净洁的自来水,还有4960人年收入未达到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其中归难侨2433人,由于当地民政部门经费有限,只有1615人纳入民政部门低保救济,其中归难侨602人。还有67%的农场居民、75%归难侨未能纳入民政部门低保救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huaqiao/62848.html

(0)
上一篇 2023年7月30日 下午5:03
下一篇 2023年7月30日 下午5:0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