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历史,尼日利亚华侨华人历史与现状探析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尼日利亚作为非洲人口和经济总量第一的大国依旧持续吸引着中国新移民,但近年来尼日利亚华侨华人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尼日利亚华侨华人的历史发展轨迹是非洲乃至世界华侨华人史的组成部分,更为全球移民研究添加了一个南南视角。希望本文的研究能有助于人们对尼日利亚和非洲华侨华人的理解,并为将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中国在非洲大陆的影响力日益提升。据统计,目前在非洲的华人总数已经超过100万。作为非洲人口和经济总量第一大国,尼日利亚在非洲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沿线合作伙伴;同时在该国的华侨华人数量也已达到约10万人,是西部非洲华侨华人数量最多的国家。本文在尼日利亚国家档案馆的档案材料、尼日利亚当地报纸和笔者近年来对在尼华侨华人的深度口述史访谈的基础上,对尼日利亚华侨华人60多年来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现状进行分析,希望加深对尼日利亚华侨华人的认识和了解。

一、筚路蓝缕:20世纪中期沪港企业家赴尼开拓创业

赴尼的香港企业家大多出生于江浙沪等沿海地区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积累了一定的轻工业生产经验,他们在迁居香港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与当时仍属于英属西非的尼日利亚建立起了紧密的经贸联系,向尼日利亚大量出口以搪瓷和纺织品为主的轻工业产品,对当地市场形成了较强的依赖。

尼日利亚在20世纪50年代实现政治自治后开始谋求经济独立,而工业化则成了当时该国政治精英共同认可的国家政策。在这一广泛共识的基础上,尼政府迅速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吸引外国资本、技术和人才的工业化政策,以高度开放的姿态欢迎外国企业家来尼投资。同时,其进口替代性质的工业战略还对于本国新生的制造业企业实行了全面的关税保护,对外国制造企业形成了巨大压力。

在尼日利亚政府吸引外资优惠政策和保护本国工业政策的双重影响之下,香港企业家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战略,纷纷赴尼投资并在当地兴建搪瓷厂和纺织厂,如董之英的尼日利亚搪瓷厂、陈兆民的华亨搪瓷厂、李关第父子的东部搪瓷厂、董纪勋的通用搪瓷厂和査济民的尼日利亚联合纺织厂。在尼政府工业化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保护之下,这些华人企业家凭借自身开拓进取的企业家精神与艰苦奋斗很快在当地站稳了脚跟,不仅在搪瓷和纺织领域独占鳌头,更是逐步将生产领域扩展到钢铁、制鞋、纸箱、塑料袋和建筑材料等多个行业,成为尼日利亚独立后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扎根当地:20世纪60—80年代华侨华人企业的稳步发展与融入

20世纪60年代初在尼日利亚投资设厂后,这一批华侨华人企业家不仅仅只看重眼前的短期经济利润,更放眼长远在当地长期扎根,通过企业自身的稳定发展、雇佣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产品类型的本土化对尼日利亚本地经济、民生和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以査济民、陈兆民、李关第、董纪勋、李家昶等为代表的企业家在抵尼后的几十年中深耕尼日利亚本土制造业市场,在尼日利亚不利的经济环境中一枝独秀,逐渐成为多个制造业领域的龙头企业。例如,査式纺织集团就从最初在1965年时只拥有850名尼日利亚工人的一家彩色印染厂发展成为90年代雇佣超过万人的尼日利亚规模最大的纺织集团。另外,华人企业家在搪瓷、钢铁、纸箱、塑料袋、拖鞋等制造业领域也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次,华人企业在自身稳步发展的基础上,也为当地人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并维系了长时间相对和谐的劳资关系。相比于尼日利亚本土企业家开设的工厂,华人工厂即便在尼日利亚经济出现困难的80年代仍能维持不错的发展态势,工资发放更为及时,福利待遇也相对较高,所以较能赢得当地工人青睐。早期华人企业家始终只涉及上游制造业,极少涉足中下游的批发零售领域,因此维持了与当地商人的良好关系,也为华人在当地赢得了较好的口碑。

华侨历史

同时,华人工厂所生产的产品走进了当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更进一步将自身融入了当地的传统文化习俗中去。比如,中国移民工厂制造的搪瓷制品几乎完全继承了传统尼日利亚容器所承载的意义并且深深融入到当地豪萨人的婚姻和文化习俗之中,成为当地豪萨族女性结婚、生育、节庆和嫁女等各种场合中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三、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移民的出现及其影响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尼日利亚和中国分别在不同背景下开启了各自的改革进程。在尼方开放国内市场和中国商品追寻海外市场的共同作用下,大陆移民不断涌入尼日利亚寻找商机,使得此后30余年尼日利亚华侨华人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后前往尼日利亚的大陆移民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八九十年代出国热潮背景下通过私人关系或移民中介前往尼日利亚的移民。第二大类大陆移民包括国营贸易公司的驻尼代表和江浙沿海的个体商人,他们主要出于开拓海外市场的经济目的前往尼日利亚,对于中尼经济关系和尼日利亚华侨华人构成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一方面,国营贸易公司驻尼代表成功帮助中尼民间经贸跨越迪拜这一中转港口,进入了直接贸易的崭新阶段;另一方面,以孙国平及其创立的中国商城为代表,中国商人、中国商品和中国商贸场所以三位一体的形式在当地声名鹊起,也吸引着更多的大陆商人奔赴尼日利亚寻找商机。这使得尼日利亚华侨华人的数量迅速增加,同时职业构成和地域来源也从单一转向多样化。

随着尼日利亚华侨华人整体构成的变化,其对尼日利亚的影响也发生了转变。从90年代末开始,伴随着中国商品走进尼日利亚千家万户、中国商人频繁出现在尼日利亚的大街小巷、中国商城和其他华人贸易场所成为标志性的中国建筑,中国商品和中国移民的影响力迅速扩展到尼日利亚全国。然而华侨历史华侨历史,随着中国商品与中国移民影响的增强,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现象和争议。

四、华侨华人未来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尼日利亚作为非洲人口和经济总量第一的大国依旧持续吸引着中国新移民,但近年来尼日利亚华侨华人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首先,尼日利亚本身的人口规模、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持续不断地吸引着中国移民前来投资,为他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经济机遇,大陆新移民也逐渐从贸易转向制造业、矿业、农渔业、新科技产业和包括餐饮、酒店、娱乐、超市在内的服务业等多种产业。同时,在中尼关系友好的大背景下,尼日利亚民众对于中国和当地华侨华人持有高度正面的看法,尼日利亚也正式在2019年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然而,华侨华人在尼日利亚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安全局势严峻、经济政策不连贯、汇率波动、基础设施落后、交流沟通隔阂和医疗卫生条件等问题。

经过60多年的发展,尼日利亚华侨华人已经成为当地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也是“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经济和人口第一大国的重要桥梁,更承担着传播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老一代移民与当地政府、媒体、商人和民众的交流方式,对非洲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的理解与尊重,在长期开拓创业和经营管理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都是新一代移民赴尼或赴非投资的宝贵财富。尼日利亚华侨华人的历史发展轨迹是非洲乃至世界华侨华人史的组成部分,更为全球移民研究添加了一个南南视角。希望本文的研究能有助于人们对尼日利亚和非洲华侨华人的理解,并为将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刘少楠,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非洲史、非洲华侨华人史、西非社会经济史和中非关系史。本文摘编自《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0年第3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huaqiao/55931.html

(0)
上一篇 2023年7月5日 上午11:00
下一篇 2023年7月5日 上午11:0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