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兴隆华侨,走进海南万宁兴隆华侨农场展览馆 看华侨艰苦创业史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图为兴隆华侨农场展览馆。记者近日走进兴隆华侨农场展览馆,通过一幅幅珍贵的图片、物件和历史资料,了解归侨的艰苦创业史,以及华侨之乡兴隆的历史变迁。”兴隆华侨农场展览馆负责人黄金龙介绍,展馆共征集2800多件文物和图片20000多张,现整理展出1800多件文物和500多幅图片,全面反映了兴隆归侨报效祖国、艰苦奋斗、创建家园的历程。

图为兴隆华侨农场展览馆。 骆云飞 摄

中国侨网海南万宁6月28日电 题:走进万宁兴隆华侨农场展览馆看华侨艰苦创业史

记者张茜翼

香味浓郁的咖啡,风格别致的竹楼尖塔,各式南洋美食……漫步在海南万宁市兴隆华侨旅游经济区,浓郁的东南亚热带风情处处可见。在这个由太阳河哺育的小镇上,生活着来自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归侨。

记者近日走进兴隆华侨农场展览馆,通过一幅幅珍贵的图片、物件和历史资料,了解归侨的艰苦创业史,以及华侨之乡兴隆的历史变迁。

兴隆华侨旅游经济区(原兴隆华侨农场)创建于1951年,先后安置21个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13000多人,是中国最大华侨农场之一。经过70年的艰苦建设,兴隆华侨农场已发展成为一个聚农、工、商、旅游综合发展的大型华侨企业。

“兴隆华侨农场的创建和发展历史,是一部归国华侨报效祖国艰苦奋斗、创建家园的壮丽史诗。”兴隆华侨农场展览馆负责人黄金龙介绍,展馆共征集2800多件文物和图片20000多张,现整理展出1800多件文物和500多幅图片,全面反映了兴隆归侨报效祖国、艰苦奋斗、创建家园的历程。

展览中,一张张老照片记录着归侨初到兴隆时的情景。“在回国的船上,印尼归侨翘首遥望祖国的方向,归心似箭。”“这是1978年越南归侨抵达兴隆时的场景。”“第一批印尼归侨来到兴隆华侨农场吃的第一顿饭。”……现场还展出了当时归侨从海外带回的缝纫机、皮箱和藤篮等物件。

黄金龙讲述道,1951年10月,第一批马来西亚华侨回国后,756人被安置到兴隆海南兴隆华侨,拉开了建设兴隆华侨农场的序幕。他们开垦荒地,种上了水稻和农作物,以及种植当时国家急需而又能短期收获的香茅、剑麻等热带经济作物,同时兴建香茅厂和剑麻厂。

展出的老照片中,有上世纪六十年代归侨职工晒咖啡、种胡椒的记录,还有他们在收获可可、剑麻丰收时的欢笑场景。

“回首建场之初,到处是水蛭、山蛭、臭虫和蚊子,疟疾疫情严重。农场连路都没有,走路还得低头。”黄金龙说,当时归侨们走泥巴路,开沟挖渠,修堤筑坝海南兴隆华侨,垦荒造田。归侨们勤劳、乐观,在艰苦环境中不抱怨。能歌善舞的他们喜欢在劳作之余,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唱印尼歌曲,跳东南亚舞蹈,缓解一天的疲劳。

为了提高橡胶管理水平,1977年春,农场组织“万亩橡胶园大会战”,集中全场主要劳动力,苦战10天,建成了全国华侨农场最大的橡胶生产基地。在归侨开垦万亩胶园劳动的照片及多种割胶工具前,黄金龙感慨,“老一辈归侨很不简单,开荒种橡胶,没日没夜地做工,饿了就吃番薯,困了就往稻草里睡。”

归侨在农场兴建水库、办学校、医院、养老院。展览中不乏兴隆医院使用过的显微镜、宣传部门使用过的照相机、农场八十年代以前使用过的各种公章、手摇式电话机等。

归侨们带来不同的文化习俗,引进种植了咖啡、胡椒、香兰草、可可等作物,其中以咖啡最为出名。始创于1952年的兴隆华侨农场咖啡厂生产的“太阳河”牌咖啡以考究的配方和焙炒工艺所带来的特有醇香引来四海宾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兴隆迎来旅游业最兴旺的时候。”黄金龙说,当时的兴隆每天都迎来全国各地的游客,能容纳300多人的剧场常常爆满。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今日的海南兴隆华侨农场在积极发展热带农业的基础上,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旖丽的热带风光和浓郁的侨乡风情,成为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完)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huaqiao/118247.html

(0)
上一篇 2023年9月22日 下午4:04
下一篇 2023年9月22日 下午4:0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 华侨华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参与者、推广者和践行者华侨权益,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现已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力量。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地缘政治风险复杂多变,华侨华人海外投资权益保护问题日益突出,需要采取一定措施及时予以协调解决。当前,保护华侨华人海外投资权益的国内立法工作较为滞后,集中体现在国家层面立法缺失以及海外投资法律法规的主体适用范围较为有限,华侨华人投资权益无法享有与国内公民和法人一样的法律保护华侨权益,并且在我国参加的双边投资条约和区域性自由贸易协议中未能普遍采取较为宽松的”合格投资者”认定标准,在很多情况下华侨华人海外投资活动尚无法适用现有国际投资协议中的保护规则。为此,将来可从国内与国际两个层面探索推进华侨华人海外投资权益法律保障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具体包括制定出台国家层面的《华侨华人权益保障法》、调整我国海外投资法律法规的主体适用范围、与其他缔约国协商修订投资协议中的”合格投资者”条款,并在国内逐步建立起多元化国际投资争议解决机制,从而以更好的法律方式为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中的海外投资活动保驾护航。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