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海华侨史,海南琼海侨乡“老故事”弹奏旅游新乐章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蔡家宅有着“海南侨乡第一宅”的美誉。客村的村名来自百年前村里有家客栈,是海外回乡人和琼海“下南洋”人的歇脚之所。侨乡琼海处处透着浓郁的“侨”味。今年83岁阿婆陈良定1960年从印尼到海南琼海彬村山华侨农场定居。去年琼海市引进一家旅游企业,挖掘蔡家宅及留客村的历史文化,计划推行“文物+旅游”,传播侨乡琼海的历史文化故事。

中新社琼海10月31日电 题:海南琼海侨乡“老故事”弹奏旅游新乐章

中新社记者 王辛莉

年近七旬的蔡王普君捧着手写的五页纸解说词,告诉记者她要向海内外游客诠释蔡家宅的百年历史文化。

蔡家宅有着“海南侨乡第一宅”的美誉。日前,蔡家宅所在的琼海市博鳌镇留客村第一期旅游配套工程完工,以崭新的面貌对外迎客。

琼海位于海南省东部沿海,常住居民逾51万人,旅居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的琼海乡亲则多达55万人,是海南著名侨乡。

“这家是新加坡华侨”,琼海市中原镇迈汤村主任王兴和走在客村村民小组的巷道里,向记者一家一家介绍道:“那家有人在香港”,“这家有人在马来西亚”。

清末始,迈汤村“下南洋”者众。客村的村名来自百年前村里有家客栈,是海外回乡人和琼海“下南洋”人的歇脚之所。目前,全村在世界24个国家和地区有华侨华人、港澳同胞逾3700人,其中以新加坡、马来西亚者居多。每当春节和清明,海外的乡亲回乡省亲祭祖,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

“要喝上咖啡啦!”王兴和犹记得儿时每逢“南洋客”回乡,乡民们都会欢呼雀跃。如今,村民的物质条件和海外差不多,侨胞回乡不再大包小包送礼,多是和亲邻聊闲度假。古树、古井、古宅的美丽侨村,成为游客慕名前来的寻访之地。

侨乡琼海处处透着浓郁的“侨”味。在市政府所在的嘉积镇,新民老街的骑楼建筑,万泉河边溪仔街的青石板古街,多有琼海先人“下南洋”的痕迹。“番客”带回来的“番鸭”嘉积鸭是琼海的传统招牌美食。

说起美食,琼海印尼村的咖喱饭、五色糕为游客们津津乐道。今年83岁阿婆陈良定1960年从印尼到海南琼海彬村山华侨农场定居。记者见她一袭印尼长衫长裙琼海华侨史,说着一口浓重的“印尼味”普通话。家门前晒着咖啡豆,餐桌上摆着南瓜糕。逢年过节,她仍喜欢在村里的广场尽兴跳印尼舞,常常赢得游客们的喝彩。

因着博鳌亚洲论坛所在地的地理优势,侨村南强村焕发新颜。干净整洁的村道,青砖灰瓦的琼海传统乡村建筑,房前屋后,椰子、槟榔、木瓜等热带植物和三角梅等花木林立,让海内外游客感受到“住在公园里”的清悠。

蔡家宅始建于1924年,修建过程历时10年,是印尼富商蔡家森等四兄弟所建。蔡王普君是蔡家森的曾长房媳妇。多年来,她一直竭力将蔡家宅的故事传扬出去。每当客人到访,她亲自做导游,介绍蔡家的家训,讲述先辈海外奋斗的故事。“一百年前,蔡家就‘国际化’了”,如今,蔡家300余口,遍及世界12个国家和地区,人才辈出。她自豪地说接待过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的政要,他们惊叹蔡家宅的建筑工艺技术,更敬佩蔡家人的创业精神。

蔡家宅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多次修缮。最近一次是2013年至2019年,对蔡氏四座宅第进行全面修缮。去年琼海市引进一家旅游企业,挖掘蔡家宅及留客村的历史文化琼海华侨史,计划推行“文物+旅游”,传播侨乡琼海的历史文化故事。

一位来自上海的旅行者李女士表示,蔡家宅很有特点,既有中原传统文化痕迹,又有海南岛屿文化特色,还融入东南亚甚至欧洲建筑文化。融通中外的华侨文化一览无遗,细细欣赏,很有韵味。

今年七月份以来,愈来愈多的游客到留客村游览。“终于圆了祖先的梦”,蔡王普君表示,蔡家老宅开放给中外游客,是一种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蔡家保留着三年小聚、五年大聚的传统,海外亲人盼望新冠肺炎疫情过去,再回故乡团聚。(完)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huaqiao/112664.html

(0)
上一篇 2023年9月14日 下午9:05
下一篇 2023年9月14日 下午9:0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条)

  • […] 年第 4 期(总第 216 期)No.4 , , No.216 THE 在荷兰殖民者统治时期,印尼华侨教育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学术界对这段历史的研究积累了很多成果。这些研究大多选择整体视角,以事件、组织、机构为中心。在这种框架下,印尼华侨教育的发展阶段、中华会馆学校、华侨学务总会等问题都有比较详细的阐述,各时期印尼华校数量、地区分布、学生、教员、经费等事项也得到比较全面的统计,但是华侨教育史中人物的思想和活动却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或者即便被提及,也显得支离破碎,致使真实的历史图景难以全面、生动地呈现出来。因此本文以人物为中心,通过考察人的思想和活动,对印尼华侨教育做一个相对微观的研究。之所以选择“粤籍华侨”这一群体,是因为它是印尼人数最多、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方言群之一,是推动印尼华侨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在 20 世纪 20 年代后,粤籍华侨在华侨教育界的群体性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本文以粤籍华侨与印尼华侨教育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具体探讨粤籍华侨在印尼华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和活动,以期对分析印尼华侨教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

  • […] 又到一年高考季,今年有1078万考生,这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样激烈的竞争考取本科上线机会就已经很难了,更别想说进入名校。但是就是有那么一群人,可以避开国内高考大军华侨生认定,顺利直达名校。那就是华侨生联考。那么如何认定华侨生身份?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