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华侨组织,华侨旗帜陈嘉庚,毛泽东盛誉:抗战取得最后胜利,陈先生功不可没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这八个大字是毛主席对陈嘉庚一生所做贡献的高度评价,毛主席曾在两人交谈时说过:“抗战取得最后胜利,陈先生功不可没。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远在南洋的侨胞们也想为祖国出一份力,他们在新加坡筹备创建了一个“南侨总会”,并推举陈嘉庚为主席。返回新加坡后,他更是在华人华侨中大力宣传推进共产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为抗日前线的士兵们送去源源不断的物资军需。

文|九月纪实

编辑|九月纪实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这八个大字是毛主席对陈嘉庚一生所做贡献的高度评价,毛主席曾在两人交谈时说过:

抗战取得最后胜利,陈先生功不可没。”

在毛主席的眼中,陈嘉庚是一位可以推心置腹的好朋友,他信守诺言,一生勤俭,为国效力,为推动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陈嘉庚病重离世时,周总理亲自负责他的丧仪,与朱德、陈毅等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同为灵柩执绋,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大会。

陈嘉庚究竟是谁,他为什么会获得毛主席如此高的评价?

一诺千金,成就商业巨贾

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

此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残酷的鸦片战争,处于外敌入侵的危急时刻。受战乱影响,很多人都去往海外寻求出路。

为了生计,陈嘉庚的父亲也远渡重洋,在新加坡经营了一家规模不小的米店。由于工作忙碌,父亲很少回家,是陈嘉庚的母亲含辛茹苦地独自抚养他长大。

9岁那年,陈嘉庚到了读书的年纪,他被母亲送到了一家私塾里学习。

但那时候的教学内容,仍旧是艰难晦涩的四书五经,年纪尚小的孩童根本就看不懂书上所写的内容,先生们也不为他们讲授其中的含义,陈嘉庚并不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

17岁时,陈嘉庚收到了父亲的来信,要他到南洋来学习经商。于是陈嘉庚就收拾行囊,来到了父亲经营的店铺里。

他勤奋好学又很有商业天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陈嘉庚很快就成长为了父亲经商的左膀右臂。

然而,正当陈嘉庚准备在新加坡的商界大干一场时,打击却接踵而来。

1898年,陈嘉庚的母亲因病去世,孝期过后,等他重回新加坡时却发现,原本生意良好的米店竟欠已下了20万元的巨额债务,濒临倒闭的边缘。

虽然当时新加坡的法律规定,子女无需偿还父母留下的债务,但陈嘉庚还是以一己之力毅然承担起来家庭的重担,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非常具有商业头脑的陈嘉庚,经过慎重的考察,很快就将目光锁定在了“罐头”的身上。

他发现欧洲人喜欢吃东南亚的菠萝,但新鲜菠萝不易长途运输,而当时正兴起的罐头生产运输的方式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陈嘉庚果断开始采取行动,用东拼西凑借来的7千元大洋,加上父亲多年积累的人脉,开办了一家罐头厂。

经过几年的奋斗,陈嘉庚经营的生意终于有了起色,赚取了一些利润。

陈嘉庚便立即派人一一寻找当年的债主,他时刻记挂着父亲遗留下的外债,不愿有所亏欠。此后的10年间,他连本带利地还清了父亲的所有欠款。

即使有一些不理解他的人,取笑于他,陈嘉庚也毫不在意,他坚定地表态:

“中国人取信于世界,决不能把脸丢到外国人面前,我们中国人一向言必信,行必果。”

陈嘉庚一诺千金的名声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商界,很多人颇为赞赏,慕名而来找他做生意,凭借着良好的声誉,陈嘉庚开创了自己的事业。

但随着一战的爆发,罐头厂的生意也逐渐衰败,陈嘉庚不得不另觅出路。

一时的冲击并没有击垮陈嘉庚,他以敏锐的商业嗅觉,再次找到了新的商机。

他考察发现海外对橡胶制品的需求量很大,供不应求。

善于把握机会的陈嘉庚当即贷款买下了大片的土地,种植橡胶,而后又创办工厂,专门生产轮胎、橡胶鞋等各种橡胶制品,向国外大量出口。

短短的10年时间,陈嘉庚的橡胶生意已经遍布了全球百余所城市。生意做大的陈嘉庚,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捐资办学的事业上。

陈嘉庚

出资办学,创建厦门大学

早在1894年,陈嘉庚就已经为家乡捐款创办小学了。当时,陈嘉庚收到母亲的来信,告诉他在家乡给他定了一门亲,让他回来。

于是陈嘉庚就带着在父亲店里几年间挣来的2000块大洋回到了故乡。当陈嘉庚走到曾经念书的私塾门口时,才发现这里早已破败不堪,关门停办了,而集美村的孩子们也大都不再上学,出门打渔了。

深受触动的陈嘉庚,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用于结婚的2000元全部都捐给了家乡,用于筹办小学,资助学生。

没想到从此之后陈嘉庚一发不可收拾,逐渐成长为了主席口中的华侨领袖。

后来,陈嘉庚一次看报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组数据,上面显示,英美法德各国不识字的人,不到全国的10%,日本不到30%,但中国竟然有超过96%的人都不识字。

这组数字深深刺痛了陈嘉庚,他想到此事就夜不能寐,他觉得如今的中国之所以会面对被列强欺辱的局面,和百姓的愚昧无知有着很大的关系。

陈嘉庚深切地认识到“唯有教育方能救国”,他深信教育是立国之本。

于是他下定决心要通过教育来启迪民智,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他要让更多的孩子有学可上,有书可读。

此后,他为家乡陆续捐建了数十所学校,统称为“集美学校”,他还出钱资助了70多所福建省当地的学校,还为他们提供无偿的办学指导。

1921年,陈嘉庚更是耗费巨资创办了厦门大学。在建立厦门大学之初,他曾先后发起过三次募捐,邀请海内外的华人华侨共同创办。

不过由于当时的国内战乱频繁,军阀割据,很多人都并不看好此举,甚至还有人宣称,这就是个无底洞,他宁愿把钱捐做遗产税,也绝不会投入其中一分。

但陈嘉庚打定主意要做的事,就绝不会轻易更改。无人出资,他就自己独立创办,一手建立起了厦门大学。

为了给厦大的学子们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他还遍揽名师,鲁迅、林语堂、沈兼士、顾颉刚等学界大拿都被他请入了厦大,厦大的群贤楼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群贤毕至。

在陈嘉庚的倾尽心力的推动下,厦门大学跟快就成为了国内顶尖的一流学府。

然而好景不长,因为纷飞的战火,陈嘉庚的橡胶生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在陈嘉庚的公司濒临破产的边缘时,汇丰银行曾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他们愿意借钱给陈嘉庚周转,但唯一的要求就是陈嘉庚必须停止办学。

汇丰银行的人清楚,陈嘉庚是极其有经商天赋的,只要他不再把钱投入到办学上,以他雄厚的资历和人脉,很快就能东山再起。

但陈嘉庚却直接表态,公司可以不办,但学校决不能停办。1934年2月,陈嘉庚宣布公司清盘,彻底破产。

他还用自己仅剩的家产,苦苦支撑着厦大的日常运转。

直到1937年,陈嘉庚已经再无资产可以变卖,他才忍痛将厦门大学无偿捐献给了国民政府,从此厦大也变成了一所国立大学。

陈嘉庚不惜变卖家财,也要资助学校的事情,深深影响了国内外的华人华侨,他们纷纷效仿陈嘉庚,捐办学校,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一生勤俭,为祖国捐款无数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长期在海外为革命事业筹集钱款。

身在新加坡的陈嘉庚,虽然此时事业刚刚起步,但一听说是为祖国而捐款,他立刻就拿出了5万大洋,交给孙中山。

不久之后,他还加入了同盟会,立志要为中华的振兴而奋斗终身。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远在南洋的侨胞们也想为祖国出一份力,他们在新加坡筹备创建了一个“南侨总会”,并推举陈嘉庚为主席。

孙中山

在陈嘉庚的带领与号召下,他们毫不吝惜地为国出钱出力,捐献了大量的军需物资。

仅1939年,“南侨总会”就为祖国捐款达3.6亿多元,极大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战事业。

得知国内的运输线路被敌人炸毁之后,陈嘉庚还积极号召华侨捐款捐物,向海外发布公告,大量征集司机和技工,通过崎岖盘旋的滇缅公路为我国运输物资。

据统计,在这条行进艰难的千里运输线上,平均每天为祖国运输军需物资达300吨以上,却也有1000多名爱国志士在运输途中不幸遇难,为国捐躯。

滇缅公路

陈嘉庚时刻关注着国内局势的变化华人华侨组织,积极为祖国的抗战事业出资。

为了阻止汪精卫卖国求荣,决心抗战到底的陈嘉庚直接以参政员的身份,给正在重庆召开的国民参政会发去了一份电报提案:

“日寇未退出我国土之前,凡公务人员对任何人谈和平条件,概以汉奸国贼论处。”

内容一经媒体公布,便轰动全国,赢得了全国上下一众百姓的认同。

1939年,抗日战争仍在持续,为了更好地沟通国内,运送物资,陈嘉庚还组织了南洋慰问考察团,到抗战一线去与战士们沟通,为他们提供完备的战略物资。

陈嘉庚的到来对于蒋介石来说,意味着大笔资金的输送,为了笼络陈嘉庚,他特地举办了隆重的接待仪式,接连召开华丽宴会,短短的半个月之内,仅招待费就花了8万多元。

一贯不喜铺张浪费,主张勤俭节约的陈嘉庚,并不愿接受蒋介石的这种讨好举动,他登报拒绝宴请,表态:

“在此抗战艰难困苦时期,望政府及民众实践节约华人华侨组织,切勿消耗物力。”

1940年6月,陈嘉庚一行人不顾蒋介石的暗中阻挠,来到了延安慰问。刚到毛主席的住所,陈嘉庚就被毛主席居住的地方给惊到了。

毛主席当时居住的地方是陕北的窑洞,屋里也只是一些简单的桌椅板凳,而且修补痕迹明显,大小各不相同,这与陈嘉庚看到的蒋介石在重庆的豪华居所截然不同。

晚上毛主席“宴请”陈嘉庚时,桌子上不过几盘简单的蔬菜和一碗鸡汤而已。

毛主席指着那碗汤,笑着告诉陈嘉庚,那是邻居的一位老大娘,知道他这里来了南洋的贵客,特地送来的。

陈嘉庚和毛主席

在延安居住的日子里,陈嘉庚时刻都在观察。

他发现毛泽东接待任何人都很亲善,哪怕面对的只是一个小小的警卫员,毛泽东也从不摆架子,生活上也保持勤俭的作风,不似国民党那般,生活奢靡,贪腐成风。

两人在交谈中,陈嘉庚还被毛泽东和共产党的伟大设想所震撼,在思想上颇有共鸣的两人,相谈甚欢。

通过与毛泽东的短暂相处,陈嘉庚打心底里认同中国共产党。一回到重庆,陈嘉庚就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公开了自己在延安的所见所闻,对毛泽东和共产党大加赞赏。

“我未往延安时,对中国前途甚为悲观以为中国的救星尚未出世,或还在学校读书。其实此人已经四五十岁了,而且已做了很多大事了。此人现在延安,他就是毛主席。”

返回新加坡后,他更是在华人华侨中大力宣传推进共产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为抗日前线的士兵们送去源源不断的物资军需。

1942年,新加坡被日军攻占,陈嘉庚被迫流落印尼。为了表明自己与侵略者们不共戴天的决心,陈嘉庚还将一小包剧毒的“氰化钾”每日都带在身上,随时准备以身殉国。

而在陈嘉庚奔波避难的日子里,中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抗战取得了胜利,新中国也即将成立,毛主席还亲自邀请他参与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个人少费一文,即为吾家多储一文,亦即为吾国多储一文,积少成多,以之兴学。”

这是陈嘉庚对自己的要求,更是他一生无私奉献,为国为民的真实写照。

在陈嘉庚的房间里,几乎很难找到一件崭新的物品,即使是他出门用的雨伞,都打着补丁。

晚年时期,陈嘉庚更是给自己定下规定,每月生活费不超过15元,他还经常教育子女家人们要懂得节约。

陈嘉庚赤诚的报国之心和为国捐资的壮举,深深地影响了海内外无数的华人华侨踊跃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他的“嘉庚精神”,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努力。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huaqiao/104684.html

(0)
上一篇 2023年9月5日 下午8:34
下一篇 2023年9月5日 下午8:3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