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新,会议综述丨第三届社会学视野下的华侨华人研究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社会学视野下的华侨华人研究他希望大家未来持续关注“社会学视野下的华侨华人研究”论坛,共同建好、用好这个学术交流平台,为涉侨研究汇聚力量,以学科视野和学术关怀推进华侨华人学术研究向前发展。

2023

第三届

社会学视野下的华侨华人研究

会议综述

2023年7月8-9日,中国社会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第三届社会学视野下的华侨华人研究论坛于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成功举办。

本次论坛的主办单位有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温州大学华侨学院,并由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和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华侨大学生活哲学研究中心共同承办。

在8日的开幕式上,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会长、暨南大学特聘教授李明欢以论坛坛主身份致开幕辞并作主旨发言。李明欢教授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华侨华人之间的关联,以及华侨华人参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等主题向与会师生分享她的学术研究心得。论坛开幕式由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王嘉顺主持。

华侨新

论坛坛主、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会长

李明欢教授致辞

本届“社会学视野下的华侨华人研究”论坛热度不减,共收到投稿近50篇,最终有16篇论文被接收并参与现场汇报交流,除主办单位外华侨新,作者还分别来自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宁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单位。会议期间,参会嘉宾在4个单元中分别围绕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华文化认同、华侨华人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海外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华侨华人与侨乡社会发展等主题展开热烈交流。

华侨新

论坛与会人员(部分)合影

华侨新

【第一单元】

华侨新

本单元主持人为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林胜教授,评议人为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社会学系张龙龙讲师。

第一位发言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秀蓉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当代美国苗族的中华文化认同探析》,她指出美国苗族的祖源在中国,美国苗族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为美国苗族超越当代民族国家范围的族群文化认同奠定了行为基础,并为中华文化认同提供了可能性。

第二位发言人青海民族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马海龙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海外回族华侨的文化适应、身份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他基于马来西亚的田野调查,分析改革开放后马来西亚的回族华侨新移民群体的文化适应及身份认同,增进了对铸牢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

第三位发言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后海璐的发言题目为《尼泊尔藏族华侨华人社会网络的民族志研究》,她结合历史脉络与民族志材料,呈现尼泊尔藏族华侨华人社会网络的形成过程,并阐释藏族华侨华人与海外华人的关联性。

第四位发言人宁夏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李雨芝的发言题目为《归乡侨民社会融入、地方感与主观幸福感研究》,她利用结构方程方法构建回流侨民社会融入、地方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模型,研究证实社会融入与地方感形成为回流侨民在家乡获取幸福感提供路径支持。

张龙龙从概念界定、术语翻译与使用、主观变量的因果作用等角度对本单元的论文进行点评。

华侨新

评议人(张龙龙)进行论文点评

华侨新

【第二单元】

华侨新

本单元主持人为多伦多大学社会学系张卫国副教授,评议人为青海民族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马海龙教授。

第一位发言人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系钟晓华副教授的发言题目为《驱动区域创新聚集的柔性治理——以长三角G60新侨双创基地为例》,她以长三角G60新侨双创基地项目为例,以人才吸引力理论为视角,分析侨务工作在创新要素吸引、人力资源服务、供需匹配对接、跨界协同合作等方面的治理机制及实现路径。

第二位发言人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郑乐静副教授的发言题目为《近代日本改善中国留学生对日感情的尝试与失败——以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的救护活动为中心》,她深入挖掘日本历史档案资料,分析揭露了近代日本政府培养中国留日学生所谓“亲日”感情的企图,展现了爱国留学生的民族气概。

第三位发言人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社会学系张龙龙讲师的发言题目为《遗孤子女配偶在日本的社会融入与华侨华人身份认同》,他基于对20名调查对象的深度访谈,运用生命历程理论视角,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赴日定居的日本遗孤子女配偶30年来的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过程。

第四位发言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乐鹏举的发言题目为《中非文化共通与利益共赢之路——以R国W电视项目为例》,他基于“利益-规范”双重目标的群体互动分析视角,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在项目的发起、运营、准市场化等不同阶段,项目方、中国企业与非洲村民群体三方有着不同的利益和规范侧考量。

马海龙从史料选取、案例抽样、群体利益关系等角度对本单元的论文进行点评。

华侨新

【第三单元】

华侨新

本单元主持人为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系钟晓华副教授,评议人为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王嘉顺副教授。

第一位发言人温州大学教育学院于海涛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歧视知觉对海外留学生中国认同的影响——文化依恋的中介作用》,他以海外中国留学生为被试,通过两个研究探讨了歧视知觉对国家认同的影响,并探究文化依恋在这一关系中起到的作用,为通过增加文化依恋提升海外华侨华人的国家认同提供了研究基础。

第二位发言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王子刚副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元刻板印象对于海外华人群际关系作用的探索——以西班牙华人为例》,本文以“元刻板印象”概念及其理论为指引,收集西班牙华人所持有的元刻板印象内容,通过结构方程方法分析刻板印象强度、群际焦虑水平、群际好感度情况与群际关系之间的关联。

第三位发言人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邵岑副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少子化”背景下马来西亚华人学龄人口变动趋势与华文教育发展风险及挑战——基于2020年马来西亚人口普查数据的预测》,他使用2020年马来西亚官方统计数据,利用人口队列预测方法对2021-2040年马来西亚华人学龄人口进行中长期人口预测,并为“少子化”趋势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提出建议。

第四位发言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黄鹏的发言题目为《论侨汇逃避对潮汕金融风潮的影响》,他对1947—1948年潮汕地区两次金融风潮进行了历史分析,发现市面银根紧缺、侨汇逃避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联,指出侨汇逃避是影响侨乡金融稳定的原因之一。

王嘉顺从变量操作化、量化分析策略、历史比较分析逻辑等角度对本单元的论文进行点评。

华侨新

【第四单元】

华侨新

本单元主持人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秀蓉教授,评议人为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郑乐静副教授。

第一位发言人温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专任教师黄雅琳的发言题目为《漂泊式生存——跨国流动华裔大学生社会适应的个案研究》,她对16位就读国内高校的华裔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分析华裔大学生在反向教育流动中的文化冲击和社会再适应问题。

第二位发言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吴俊青讲师的发言题目为《在澳大利亚发展冼夫人文化的实践探索——社会背景、可行性分析及现实意义》,他以冼夫人文化为例,描述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海外华人社区得以挖掘、传承及弘扬,指出文化传播对澳大利亚社会、中国社会以及华侨华人均有独特的价值。

第三位发言人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吴豫的发言题目为《海外华人移民文化认同的变迁——以法国潮州籍印支华人为案例》,她通过文献研究和个案访谈方法,总结潮州籍印支华人迁居法国后文化适应、文化调整和文化发展不同阶段的表现和特征。

第四位发言人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博士研究生杨凡莹的发言题目为《印尼归侨的流动经验与地方身份——闽南华侨农场的民族志研究》华侨新,该文基于对闽南福乐华侨农场印尼归侨的田野调查,指出流动经验影响归侨在侨乡的地方身份,流动经验呈现出归侨在历史机遇、政策动向和家庭策略交织影响下的考量。

郑乐静从适应的因素和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及多样性、案例拓展等角度对本单元的论文进行点评。

会议最后,王嘉顺代表主办方进行总结,他首先对参加本次论坛的新老朋友表示感谢,对各单元主持人和评议人的认真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对各位报告人的精彩发言表示感谢。他表示本论坛是问世时间不长的学术新公共产品,能够持续召开三届,离不开中国社会学会及其领导层的肯定和支持,离不开学术前辈的鼓励和指导,离不开各学科专业领域同行的认可和参与。他希望大家未来持续关注“社会学视野下的华侨华人研究”论坛,共同建好、用好这个学术交流平台,为涉侨研究汇聚力量,以学科视野和学术关怀推进华侨华人学术研究向前发展。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huaqiao/104644.html

(0)
上一篇 2023年9月5日 下午8:26
下一篇 2023年9月5日 下午8:2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