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机工,中国首个南侨机工归国抗战纪念馆开馆 忆那些人 那些事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为纪念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的赤子功勋和爱国情怀,于2015年2月开始开工建设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历时两年多的时间,顺利完成了项目规划、主体工程建设、馆藏文物、史料的征集、装修布展等相关工作,项目总投资7400万元,最终建成了一个设计新颖、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功能定位准确的综合性纪念馆,使这段珍贵的历史不致湮灭,并得以向世人完整呈现南侨机工在抗日战争中的丰功伟绩。

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回响在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畹町经济开发区山间,数百名南洋华侨机工(以下简称“南侨机工”)后人代表及各界人士,在这里见证了南侨机工纪念馆开馆,这也是中国首个以南侨机工归国抗战为主题的纪念馆。

华侨机工

数百名南洋华侨机工后人代表及各界人士参观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 崔汶 摄

为纪念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的赤子功勋和爱国情怀,于2015年2月开始开工建设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历时两年多的时间,顺利完成了项目规划、主体工程建设、馆藏文物、史料的征集、装修布展等相关工作,项目总投资7400万元,最终建成了一个设计新颖、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功能定位准确的综合性纪念馆,使这段珍贵的历史不致湮灭,并得以向世人完整呈现南侨机工在抗日战争中的丰功伟绩。

当日,五辆抗战老车、百位机工后裔、千名边境群众沿着滇缅公路步行一公里到达了南侨机工纪念碑前,敬献鲜花,祭慰英烈。

华侨机工

百位机工后裔、千名边境群众在南侨机工纪念碑前,敬献鲜花。杨景雯 摄

“这里面朝南面,眺望着缅甸,是告慰长眠于此的战友们。”前来参加开馆仪式的90岁的南侨机工蒋印生回忆说,抗日战争爆发后,1939年侨居海外的他们在陈嘉庚先生号召下,从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服务团”,分九批回国,支持抗战。

蒋印生说,78年前生活在海外的他们放弃优厚的生活远渡重洋来到滇缅公路,抢运物资,献出了生命、青春,“这是一种荣耀。”

华侨机工

南侨机工和机工第四代合影 崔汶 摄

“1989年在昆明立了南侨机工纪念碑,2005年在畹町建了南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如今南侨机工纪念馆开馆,说明祖国没有忘记我们。”蒋印生矗立在纪念馆前面向滇缅公路缅甸方向,向逝去的战友默默说道。

德宏州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抗战时期是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中印输油管道三大通道的出入口,是名副其实的抗战“输血管”。德宏州委书记、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王俊强在开馆仪式上称,“我们相信,纪念馆的建成,必将大力弘扬南洋机工的英雄事迹,告慰抗战英灵,教育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奋发图强、圆梦中华。”

南侨机工后人徒步滇缅公路:穿越了78年的一公里

华侨机工

百名南侨机工后裔与千名边境民众前往南侨机工纪念碑缅怀先烈 崔汶 摄

百名南侨机工后裔与千名边境民众7日还一道徒步滇缅公路中国境内段最后一公里。

“这一公里穿越了78年”,参加徒步的南侨机工后代何方眼中噙着泪水,78年前父亲自马来西亚归国抗战,78年后何方首次踏上父亲曾经抛洒热血的土地。

华侨机工

机工后代珍藏着唯一一张父亲的照片 崔汶 摄

1937年,日军封锁了中国所有的出海口,中国昆明至缅甸腊戌的滇缅公路成为“抗战输血管”。1938年秋滇缅公路通车后,畹町为中方一侧的终点。

“这条路上留下了先辈们的英魂与泪水。”何方说,“我父亲叫黄杰满,是1939年8月14日第九批从新加坡登船回国抗战。”何方一边行走,一边缅怀着父亲。“这条路的尽头就是南侨机工纪念碑、纪念馆。”何方说华侨机工,父亲的名字、事迹都被刻在了石碑上,这是她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触摸父亲。

华侨机工

何方在名单上寻找父亲的名字 崔汶 摄

1939年,在“南洋华侨总会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号召下,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的3200多名南洋华侨青年机工,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服务团”,分九批回国。国难当头,三千壮士赴国难,成为“抗战输血管”上的“运输兵”。

当日,90岁的蒋印生作为南侨机工代表从成都来到云南畹町,缅怀长眠此地的战友。“这段历史没有被遗忘”,蒋印生步履蹒跚地走在曾经奋战过的土地上。

华侨机工

南侨机工蒋印生在敬献鲜花 杨景雯 摄

“我13岁从印度归国抗日”,蒋印生回忆道,“当时我们白天不敢开车,有日军的轰炸和扫射,晚上就在路上铺上白布条当指路牌,关着灯走。”蒋印生说,在一次运输中紧跟他身后的一辆运输车被日军炸毁华侨机工,车上的战友都遇难,幸运的是他逃过一劫。

“我们都是中国人,无论在哪都不能忘记身上流淌的血液。”对祖国的爱恋,让蒋印生等3200多名华侨回到了祖国,加入了抗日战争。

华侨机工

机工后代为父辈写的缅怀歌曲 崔汶 摄

据史料记载,1939年通过滇缅公路运入中国的国际援华抗战武器和其他军用物资每月仅1000多吨,自从大批南侨机工担负滇缅公路军运后每月运量至1万吨左右。为此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翻车丧生,或因敌机轰炸扫射、饥寒交迫、瘴气患病而为国殉难者不计其数。”

绵延在畹町境内的滇缅公路,随着时代发展已由羊肠土路变成了双车道柏油路,如今成为一条省道,它已卸下了“抗战输血管”的历史使命。不远处,一道高速公路直通瑞丽,成为新时期中国连通缅甸的主通道。(文 崔汶)

“南侨机工”寻迹:历史并未被遗忘

滇缅公路,起于昆明止于缅甸腊戍,全长1146.1公里,云南段全长959.4公里。这条公路,是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为了抢运战略物资而紧急修建的,这不仅仅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更是一条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生命线!

华侨机工

抗日战争期间,滇缅公路成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而在这条国际通道上立下汗马功劳的,就是这些热血青年——南侨机工。

南侨机工,是指抗战时期,由东南亚各国华人华侨志愿组成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他们从世界各个地区回到祖国,为支援抗战做出了卓越贡献。

由于日军侵略,大量沦陷区的工厂和银行等迁往内地,其中大批工厂内迁至大后方云南昆明。当时中国沿海重要港口基本沦陷,西北公路和滇越铁路也先后断绝。滇缅公路成为了中国和外界联系的生命线,不仅要抢运军事物资、还要运输工业原料和大后方人民的生活物资。

华侨机工

在司机严重匮乏的情况下,海外华侨伸出了援助之手。东南亚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在得知祖国需要大量汽车司机和修理人员之后,发出了“南侨总会第六号公告”,号召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技工回国参加抗战,与国家一同战斗。

通告马上得到了响应,众多爱国华侨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踊跃报名,当时志愿回国援助抗战的华侨共3000余位,前后分9批回国,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华侨机工

他们日夜穿梭在滇缅公路上,冒着时刻被日军轰炸的危险,经历重重险关,抢运军需物资及兵员,组装、抢修车辆,培训驾驶人员和机修人员。

从1939年3月到1942年5月,南洋机工运送了10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抢运345万吨军需物资入境,并在西南运输战线上抢修数千辆汽车,有力保障了抗战“生命线”的畅通和抗战物资的供应。

华侨机工

他们中有1000余人为报效祖国献出了宝贵生命,抒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历史,为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世界华侨华人中的杰出代表。

赤子功勋

为了纪念回国为祖国抗战服务的华侨赤子,1985年,云南省在昆明西山为南侨机工们修建了一座“南侨机工抗日纪念碑”,2005年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原滇缅公路中国段的终点——畹町,建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

昆明西山南侨机工抗日纪念碑

华侨机工

1985年,云南省政府,在昆明西山为南侨机工们修建了一座“南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大理石贴面。以此来纪念那些毅然回国为祖国抗战服务的华侨赤子。

此碑于1989年7月7日落成,碑高9米(加上基座高度则为12米),底座刻有“赤子功勋”四个大字,碑顶有当年的南侨机工荣誉纪念章图案,巍巍丰碑矗立在苍松翠柏之中;2001年被中国侨联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畹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

华侨机工

2005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在原滇缅公路中国段的终点——畹町,建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纪念碑高悬云空,直指苍天,气势雄伟,俯瞰着滇缅公路。

华侨机工

拾阶而上至四方平台,是由海外陈嘉庚后裔所立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塑像。用汉白玉雕刻的花环下方两台7级台阶,寓意“七七事变”。

碑体总高16米,上端四条金色横带,代表抗战时期四万万同胞。南洋机工荣誉证章镶嵌期其间,标志着海内外同胞同心抗战。宽6米高3米共3层的黑色底座寓意九三抗战胜利。

(新闻君综编)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huaqiao/100309.html

(0)
上一篇 2023年8月31日 下午4:05
下一篇 2023年8月31日 下午4:0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