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容天哈佛博士后,【人民日报】庄小威:支持中国科技进步是莫大责任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庄小威教授谈起近日哈佛毕业典礼上演讲的师弟兼爱徒何江,满是自豪和赞赏,认为何江的演讲不仅展现了他一直致力于科技成果为每一个人所用、造福于每一个人的价值观,也体现了日渐突出的中国“海外力量”。

庄小威近影

庄小威教授是美国科学院最年轻的华人院士、中科院史上最年轻的外籍院士。借庄小威教授日前在京参加两院院士大会的契机,笔者对她进行了独家采访。

庄小威15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25岁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在斯坦福大学做生物物理学博士后研究。

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毕业后,庄小威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她放弃了一些学校直接提供给她的教授职位,选择了在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并且将专业转向了生物学。但在当时,她连DNA和RNA这类最基本的生物学知识的区别都不清楚。在斯坦福做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后,她摸索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2006年初,年仅34岁的庄小威成为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物理学双科终身教授并于2005年成为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她在哈佛大学带领团队发明了超高分辨率的STORM成像方法并用此方法发现了许多新的细胞内结构,为神经细胞结构,单分子动力学、核酸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基因表达机制、细胞与病毒的相互作用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采访中,庄小威教授并不觉得成为杰出的女科学家有什么秘诀,“在我做科研的过程中,确实没有感觉到因为是女性有优势或劣势。科研是不分性别的。做研究本是我一生所爱,并不是有优势就去做,有劣势就不去做。” 她淡然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可惜我大概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与女儿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希望能多点时间陪她长大。”离开了实验室说到家庭的庄小威教授,和普通妈妈没有什么区别。她一脸骄傲地和笔者说起6岁女儿的趣事,不时发出几声轻笑,“我女儿特别可爱有意思。有时我陪她的时候,她会说,‘妈妈你去工作吧,’这说明她不想跟我玩了,但是她会用很婉转的方式说出来,这样不会让我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作为15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四大力学”满分的传奇纪录至今在科大无人打破的天才少女庄容天哈佛博士后,【人民日报】庄小威:支持中国科技进步是莫大责任,庄小威教授一直都是少年班的传奇,谈及社会上对少年班“揠苗助长”的强烈质疑,她无奈道:“少年班本身并不是坏事,报名时也完全自愿,没有人强迫。我觉得少年班对我是很有帮助的。当然,确实有些孩子因年龄小、心理不成熟,不能够适应少年班的学习生活。因此庄容天哈佛博士后,这就需要在报考、录取前,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做一个综合性评估。如果不适合少年班独特的学习生活方式就不要勉强,以防有些孩子学习吃力,心理也受到影响;如果适合,这倒是一个很好的成长环境。社会上对少年班毁誉参半,并不是少年班本身存在的错误。而是因为一切都要因人而异,少年班不是普适的。”

庄小威教授谈起近日哈佛毕业典礼上演讲的师弟兼爱徒何江,满是自豪和赞赏,认为何江的演讲不仅展现了他一直致力于科技成果为每一个人所用、造福于每一个人的价值观,也体现了日渐突出的中国“海外力量”。在海外,中国留学生的话语权比重越来越大,声音越来越响亮。“我的实验室里华人学生也占了一定比重,这并不是我对华人有特殊待遇或特别因素的考虑,而是现在国外的优秀博士生里,华人占了一定的比重。只要学生满足要求、能够合作,我都会招收。”

虽离家二十余载,然饮水思源,庄小威教授一直致力于为国人提供更好更宽广的科研平台,特别是当选外籍院士后,更加关心支持中国科技的进步,在专访的最后,庄小威教授向笔者表达了希望能够对中国科技进步做更多贡献、与国内的科研机构有更多交流合作机会的愿望。(原标题:支持中国科技进步是莫大责任——访中科院外籍院士庄小威)

哈佛大学博士后待遇,博士后起诉哈佛大学,警醒众多课题组的老板研究生博后们

导读

科研工作中,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毋庸置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现实中,一些课题组老板权利太大,且很容易剥夺研究生或者博士后的工作哈佛大学博士后待遇,这一点其实应该尽早引起各方的重视。这不,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杂志(C&EN)MAY 15,2017 | CEN.ACS.ORG 就有报道:

一名前哈佛大学博士后起诉哈佛大学,意图诉诸法律手段得到2千万美元中自己应得的部分。事件缘由是2016年Merck(美国默克公司)曾支付哈佛大学2千万美元作为治疗白血病的临床前化合物转让许可费用。在当时该笔费用是有史以来哈佛大学最高的单笔技术转让金额。

点击阅读→

这位名叫 的博士后在2011-2015年间曾在哈佛化学系 Shair教授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他声称他的名字被故意排除在包含 A衍生物的一篇关键专利的发明人之外。这篇专利是哈佛大学2016年申请的,发明人包括有 Shair在内的5名科学家。该专利详细描述了 A衍生物的合成步骤, A是一种从海洋海绵中提取出来的复杂天然产物。而哈佛大学发言人告诉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杂志(C&EN),哈佛大学不会对正在进行的和将来诉讼发表任何评论。

A结构:

From

的律师Brian D. O’称,至少可以获得6百万美元的最低份额,还不包括将来默克公司可能支付给哈佛大学里程碑金额。在哈佛大学,专利发明人有权得到约专利使用费或许可费的35%,其余部分归哈佛大学所有。

根据这起诉讼,Shair教授当初邀请加入他的课题小组进行 A.的研究工作。 甘心接受这份工作就是希望有朝一日他因这项工作发表专利而有机会获得高额专利使用费回报。诉讼进一步声称,Shair教授当初告诉,在哈佛大学内发明人能够得到专利许可费的35%。“如果项目成功了哈佛大学博士后待遇,博士后起诉哈佛大学,警醒众多课题组的老板研究生博后们,你会收到你应得的份额。”作为 A衍生物创新团队的一份子,而Shair教授故意将博士排除在该项专利的发明人之外目的就是想得到更大的利益回报。

事实上,可不是哈佛大学在专利许可费上受到不公待遇的第一人。早在2013年,的律师Brian D. O’就曾代表前研究生Mark 向哈佛大学提出1千万美元的诉讼。Mark 状告哈佛大学化学系教授 G. Myers,骗夺自己在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合成路线的专利使用费。哈佛大学去年已表示,辩诉双方已取得和解。

参考来源: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杂志(C&EN)MAY 15, 2017 | CEN.ACS.ORG

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含金量,他被誉为“离诺贝尔最近的华人”,曾是哈佛终身教授,今弃美归国

钱学森说过:“科学是不分国界的。”近现代,我国有许多优秀的学者为了自己的科研梦想,远渡重洋到发达国家学习,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学者一辈子就留在了异国他乡。

而如今有这样一位华裔科学家,他在美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却放弃了国外丰厚的待遇,回到中国从事教育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含金量,他就是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谢晓亮。

北大毕业 赴美读博

谢晓亮出生在北京,从小就能接触到好的教育资源,如果学生分为天赋型和努力型,那么谢晓亮绝对是二者兼备。

谢晓亮从小就聪明好学,家庭条件不错的他有机会参加兴趣班,他从小的时候就爱上了物理,立志要成为一名科学家。

1980年,谢晓亮考入了北京大学化学系,他在班里的成绩十分优异,得到过国家奖学金。不仅如此,他还在课余时间旁听物理系和数学系的课,并且经常找教授交流学术。

谢晓亮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没有一天不在学习,但是他也没有感到累,他常常因为学习的太投入而忘记吃饭。

谢晓亮不仅努力,还非常有天赋,做化学研究需要用到程序,他就在一周之内自学计算机编程,自己写出了程序,寒暑假都会和师兄师姐呆在实验室里做研究,由于他知识面广,勤奋好学,师兄师姐都非常喜欢他,甚至遇到问题还会请教他。

谢晓亮的大学时光就是在这样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度过的,他利用身边最好的学习资源学到了很多知识。

谢晓亮的梦想是当科学家,所以只读大学是远远不够的,大学毕业后,他由于成绩优异,保送到了本校读研究生,他每一天都是沉浸在科学的海洋,由于谢晓亮学习能力强,他能明显地感觉到,国内的学习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了。

研究生的时光也一转眼就过去了,谢晓亮放弃了自己导师所提供的丰厚的待遇选择了远赴美国继续读博。1985年夏,谢晓亮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攻读博士,在约翰·西蒙的教导下研究超快激光研究化学动力学。

潜心科研 成绩优异

谢晓亮刚开始在美国读博时,他感受到了当时国内和美国的差距,由于科研经费和实验仪器的不足,谢晓亮在北大时并没有接触到精高端的仪器,而他的同学,从本科时就可以操作他现在才见到的仪器。

谢晓亮在刚进实验室时深受打击,但是他很快调整心情,他想:“只要比他们更加努力就可以把之前落下的追回来。”于是,他在读博时拿出了一百二十分的努力,在别人休息游玩时他也不敢松懈。

他的老师约翰·西蒙十分欣赏他,称呼他为谢先生。虽然在开始时对他的科研能力有所担忧,但是谢晓亮的表现实在太优异了令他刮目相看,他曾经夸奖道:“谢先生在科研方面是有天赋,这是普通人强求不来的,并且他在很好地发挥他的天赋。”

1989年,在约翰·西蒙的推荐下,谢晓亮在物理化学教授格雷厄姆·弗莱明( )的实验室做博士后。他一心向学,攻读完了所有的学位后又继续攻读了博士后。

由于谢晓亮的科研成绩优异,1992年,进入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NNL)工作,从事单个分子光谱和动力学、超高分辨光学成像研究,谢晓光是该实验室成立以来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

对于谢晓亮来说,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只要有他热爱的科学就好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含金量,他被誉为“离诺贝尔最近的华人”,曾是哈佛终身教授,今弃美归国,所以工作后的谢晓光也潜心科研,得到了许多的科研成果。

1999年,他被聘为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终身教授,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哈佛大学聘任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终身教授。

在哈佛大学,谢晓亮有了更多的实验研究机会,进入哈佛大学的第一年,谢晓亮写了六个申请书,全都获得了批准和资助;不仅如此他还取得了非常多的成就——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化学和生物物理界最高奖获得者、是获得美国生命医学大奖——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的第一位华人。

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是含金量非常高的奖项,此前获得该奖项的人都获得了诺贝尔奖,所以谢晓亮也被人们称作“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

出人意料 选择回国

虽说谢晓亮在国外取得了非常傲人的成绩,但他一直心系祖国, 即使他的工作重心一直在美国,他也为中国的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2008年,他被聘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座教授,2016年,组建了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并担任主任,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近几年,国内的科研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很多回国的同僚也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谢晓亮也迫不及待地回到了中国,希望能用自己的学识来报答国家。

2018年他放弃了国外打拼多年的科研成果,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担任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并且担任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主任,2019年他成为了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谢晓亮为人和善,知识渊博受到了许多学生的喜爱。

小结:

谢晓亮作为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作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他并没有留在待遇更加丰厚,学术氛围更加良好的在美国,而是选择回到国家,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来报效祖国的培育之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谢晓光对科研的热爱,对国家的感恩,对科学的追求,都体现了他的伟大。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hafobsh/196911.html

(0)
上一篇 2024年6月19日 上午9:04
下一篇 2024年6月19日 上午9:0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