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哪里特产店比较好,到了武汉一定要吃的当地美食有哪些?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到了武汉,需要品尝的东西还是不少的。武汉的菜并不那么有人气,但是武汉的小吃还是很有特色的。武汉的早餐的确可以吃到不重样,但是往往小店里面只会卖热干面,所以很多人没有吃过别的。武汉的美食比较包容,有很多老字号店卖的是全国各地的小吃,在武汉有一首歌叫《过早》,里面提及了好多武汉老字号。

有些评论不要对武汉菜报太大希望,本来鄂菜就不属于中国的八大菜系,一个个的黑个不停,有什么意思呢?觉得不好吃,那是你一个人觉得不好吃,你认得的人都说不好吃,那只是你的圈子觉得不好吃,觉得好吃的人大有人在,不必秀你自己的拙见。

到了武汉,需要品尝的东西还是不少的。武汉的菜并不那么有人气,但是武汉的小吃还是很有特色的。

首当其冲的就是热干面。这个东西好不好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喜欢吃你就多吃点,不喜欢吃就尝尝鲜即可。不必纠结于哪一家,很多网络营销会说老市民老城区楼底下的爹爹婆婆的最好吃,实际上外地人来了找都找不到位置。而我这个本地人吃了二十年的热干面觉得哪里的热干面都不好吃。随便吃一吃蔡林记、常青麦香园、民生甜食馆的就行,初步体验一下即可。

武汉的早餐的确可以吃到不重样,但是往往小店里面只会卖热干面,所以很多人没有吃过别的。一方面,制作工序需要劳力,另一方面,热干面大军垄断武汉早餐届,很多传统小吃差不多十几年都没有人卖了。如果有幸到吉庆街去过早(武汉话吃早饭),你可以尝到豆皮。武汉的豆皮和其他地方的豆皮不是一种食品,它是用蛋液和少量绿豆粉铺在圆锅上的蛋皮,然后铺上一层糯米,撒上肉粒和香菇里并用卤水勾芡的食物。豆皮现在很少有卖的了,非常可惜。

武汉哪里特产店比较好

除了豆皮,武汉的面窝也独具风味。面窝是一种形状类似甜甜圈的油炸食品。正宗的面窝是讲米浆用铁模具塑造成甜甜圈的形状放入油内炸得成的食物。外部圈圈松软,内部小圈酥脆,米香味伴随着葱油香扑鼻而来。除了米浆武汉哪里特产店比较好,到了武汉一定要吃的当地美食有哪些?,武汉还有特色的苕面窝和藕面窝,分别是用红薯和藕丝油炸得的。米浆面窝本已少见,苕面窝和藕面窝更是难得一见。在南京路似乎有小摊售卖,如果路过了物外书店,记得在二医院门口看看有没有卖的。

武汉的美食比较包容,有很多老字号店卖的是全国各地的小吃武汉哪里特产店比较好,在武汉有一首歌叫《过早》,里面提及了好多武汉老字号。老通城的豆皮,四季美的汤包,蔡林记的热干面,谭炎记的水饺,五芳斋的汤圆,还有福庆和的牛肉米粉,老万成的酸梅汤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武汉本地人称赞不已的本地特色。

鄂菜并不如八大菜系有名,但是也是有特色的。大中华酒楼的武昌鱼是一绝,毛主席曾经赞不绝口。武汉人每家每户一定会煨汤,一般是排骨藕汤,到武汉来了一定要尝尝鲜。

除此之外,武汉人喜欢吃虾。每天晚上,万松园的虾店总是爆满。香辣虾、蒜蓉虾、糖醋虾球再配上一碗蟹脚热干面,这就是武汉宵夜的味蕾刺激。

希望你能在武汉体验到最具有特色的美食,不见得是山珍海味,不见得是粗茶淡饭,可能不开合胃口,可能还独具风味,总之这里是武汉,是最武汉的味道。

“过年、过节、过早”,都有一个“过”字,在武汉人眼里,这三者同样重要。“不负早餐不负亲”,自己的亲人不能辜负,过早也不能辜负,武汉人把过早的重要意义还提得真高。

过早即吃早餐,湖北地区一种俗称。过早尤以武汉为盛,武汉人看重过早,也蛮会过早。不仅品种多,味道好,而且价廉物美,特色鲜明,过早使武汉世俗生活独具魅力、独具生活情趣。

武汉热干面特产

清道光年间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不止一处写到过早:

三天过早异平常,一顿狼餐饭可忘。

切面豆丝干线粉,鱼餐圆子滚鸡汤。

今人黄春元也有《竹枝词》:

肉馅烧梅糯米包,鱼胶糊粉蘸油条;

热干凉面街边卖,脆炸面窝沿路嚼。

《武汉民间童谣辑注》第251页《过早》:

三岁的伢,去过早,

吃了半斤冇吃饱。

半斤还冇吃饱,吃的么什?如果是半斤热干面,肯定胀得肚子往外鼓。

武汉人以大米为主食,然而,最有名的、最受欢迎的、销量最大的却是一种面食——热干面。热干面已经演绎成为武汉饮食文化的一个代表符号。

武汉热干面特产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即知识青年大规模下放农村那段时期,一首《我爱武汉的热干面》在武汉三镇广为流传:

我爱武汉的热干面,二两粮票一毛钱。

街头巷尾到处有,过早一碗蛮方便。

芝麻酱香味在我身边飞舞,三把两样已经吃完。

啊——,上海佬爱阳春面,川妹子爱担担面,

要问武汉伢爱什么?我爱家乡的热干面。

我爱武汉的热干面,梦中一捞又一碗。

加点辣子胡椒面,捧在手里拌一拌。

油盐酱醋一样不少,萝卜小葱星星点点。

啊——,兰州人爱拉拉面,太原娃爱刀削面。

最后用汤涮涮碗,我爱武汉的热干面。

从繁华的城市来到僻远的乡村,苦闷、彷徨、失落萦绕在心头,初尝人生艰辛的武汉知青只得用怀念家乡的小吃来表达乡思,排谴乡愁,寄托期盼,而吟唱最受大众欢迎的武汉热干面,就成了他们的精神会餐和情感寄托。于是就套用《我爱祖国的蓝天》曲调,重新填词,改成《我爱武汉的热干面》。

武汉热干面特产

热干面当时价格,二两粮票一角钱,可买一大堆碗。芝麻酱是热干面最主要的、最关键的,也是最具特色的调料。

三把两样,形容动作敏捷利索,样,此处读如yān武汉热干面特产,一作三般两样、三把两下。

还提到两个动作:“一捞”,加工热干面的一个程序,将准备好的熟面放入笊篱(旧时多为竹制)中,在开水锅里烫一下,然后捞起,放入碗中。“涮碗”,热干面吃完以后,还有些芝麻酱等调料粘在碗上,很多人习惯用下面的滚开水涮涮碗,然后喝下,原汤化原食,一点都不浪费。

还有一个版本,说起来就更欠人了,它把武汉的名小吃一一说道:

我爱武汉的热干面,二两粮票一角钱。

小桃园为我炖鸡汤,五芳斋替我包汤圆。

四季美汤包有汤有水,汪玉霞喜饼又大又甜。

啊——老通城豆皮香,老会宾包子鲜,

你要问我爱吃什么,我爱蔡林记热干面。

武汉热干面特产

小桃园,始创于1946年,由陶、袁两家合作,经营煨汤,店名“筱陶袁”,后谐音为“小桃园”,是武汉最著名的”煨汤专家”,其瓦罐鸡汤、排骨汤、蹄膀汤、八封汤、脚鱼汤、牛肉汤、鸭汤等原汁原味,汤酽肉烂,让人回味无穷。

五芳斋,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在上海始创,1946年引入武汉,遂成为武汉三镇名店,主要经营江浙风味菜肴和小吃。现有“汤圆大王”“粽子大王”“糕团大王”三大美称,其汤圆品种口味多达三十余种,为武汉著名小吃之一,湖北省知名品牌和名优产品。

四季美,1922年由汉阳人田玉山开办,始叫“美美园”,后改为“老四季美”。主要经营江苏风味而又武汉化的小笼汤包,有鲜肉汤包、蟹黄汤包、虾仁汤包、香菇汤包、鸡茸汤包、什锦汤包等,以汤浓肉嫩、异常鲜美闻名,被誉为”汤包大王”,有全国都小有名气。

武汉热干面特产

汪玉霞,老汉口本地最富盛名的食品厂,创办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所产酥糖、酥京果、碱酥饼、芝麻糕、绿豆糕、五香干子、五香瓜子、月饼、法饼等均质量上乘,经久不衰,喜饼是其代表产品,在民众中口碑甚佳。老武汉有句歇后语,“汪玉霞的碱酥饼—— 绝酥(劫数)。”

老通城,创办于1931年,有“豆皮大王”之称,其“三鲜豆皮”外脆内软,口感极佳,可与“汉堡包”“披萨饼”媲美。豆皮是一种武汉著名民间小吃,多作早餐。

老会宾,汉口著名酒楼之一,开业于1929年,主要经营湖北风味、楚乡名菜,有湖北三蒸、东坡肉、明珠鳜鱼、掌上明珠、全家福、蟠龙切卷、清炖甲鱼、焖甲鱼、红烧滑鱼、葵花豆腐等名菜佳肴。其早点“酱肉包子”,以皮薄馅足,风味独特而深受好评。

蔡林记,为武汉热干面的品牌创始者和杰出代表,其制作的热干面爽滑筋道,油润鲜美,久负盛名,被评为“全国名优小吃”。2006年,蔡林记热干面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武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汉热干面特产

《武汉民间童谣辑注》259页《买糕糕》:

小毛毛,睡觉觉,妈妈在前头赶猫猫,

爸爸赚钱买糕糕,买了一包又一包。

大包小包是么糕,鱼糕肉糕鸡蛋糕,

发糕烘糕汽蒸糕,玫瑰糕、桂花糕,还有芝麻绿豆糕。

过年了,吃年糕,德华楼的大年糕。

母歌,摇篮曲,因买糕糕引出了一段武汉糕类产品。糕是一种米面制品,武汉的传统糕类食品花样繁多,既有素食的点心早点类,也有荤食的菜肴类,种类之多,远不止歌谣所唱。

点心早点类,发糕是经过发酵的米面蒸食,武汉多为大米主料,旧时老街老巷中,常有小贩提篮叫卖“洋糖发糕”。烘糕以米粉为主要原料,经烘烤而成的糕类制品。武汉青山特产的麻烘糕,已有百余年历史,远近闻名。汽蒸糕也叫筒筒糕、蒸糕,多由小贩持担现做现卖。两层熟糯米粉,两层红糖,用热汽一蒸即成,取时一顶,趁热吃,又软又糯,别有风味。宜昌叫“顶顶糕”。芝麻绿豆糕为夏季极受欢迎之糕点,尤其在端午节,童谣有“芝麻绿豆糕,吃了不长包”之句。

菜肴类,鱼糕肉糕,都是武汉及周边地区极富江汉特色的民间美食。鸡蛋糕,除普通鸡蛋糕以外,也指“蒸鸡蛋羹”。

武汉热干面特产

德华楼是武汉著名餐馆,历史名店,上世纪20年代中期由天津人创办,以经营京津风味菜肴为主,同时,“德华小包”“德华北方水饺”“德华水磨年糕”等也跻身于“中华名小吃”,年糕有“水磨、黑米、桂花、火锅”等系列产品。

《中国歌谣集成湖北卷》第606页载有三首向人红于1982年采录的“过早”童谣:

其一:豆皮,米窝,热干面,

汉口三宝吃不厌。

其二:谈炎记,吃水饺,

蔡林记,热干面,

鸡汤要到筱桃源。

其三:三两烧梅,一碗豆浆,

天天过早,胜过小康。

著名台湾美食家蔡澜先生把武汉称为“早餐之都”,武汉人过早已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想了解武汉,了解武汉人,了解武汉文化,就从过早开始吧。

——选自《武汉童谣纵横谈》

彭翔华,男,1954年生于汉口六渡桥与铜人像之间的古三皇。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非遗项目“武汉童谣”武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武汉热干面特产,过早了冇?街头巷尾,尝尝童谣中的武汉美食,致力于武汉童谣的收集、整理、考订、研究、传承工作,出版专著有《武汉民间童谣辑注》《武汉歌谣故事》《武汉童谣纵横谈》《武汉民众乐园故事》《大城小巷》等,《武汉民间童谣辑注》荣获湖北省第十届屈原文艺奖。

武汉热干面特产

文字:彭翔华

图片:网络

排版:楚阅

推 荐 关 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geditechan/hubei/152798.html

(0)
上一篇 2024年2月26日 下午2:09
下一篇 2024年2月26日 下午2:1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