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特色服装,传统的也是时尚的 苗绣古老技艺“闯”世界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古老非遗拥抱现代时尚“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以贵州苗绣为代表的古老非遗碰撞现代时尚,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

《苗印》主题大秀海报。

贵州苗绣又将在国际舞台迎来高光时刻。由中国驻米兰总领事馆、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苗·艺术展》,9月24日将在意大利米兰举行。届时,中国设计师品牌HUI将在2024春夏米兰时装周期间举办线下大秀,发布《苗印》全新系列作品,交融东西之韵,倾情演绎别致东方美学。

苗族服饰(台江)。胡埒淼摄

走进苗族聚居的贵州,世世代代的苗族人,用绣在服饰上的符号和图案,表达和传承着对自然万物、宇宙法则、生命规律和族群历史的认知。

近年来,贵州围绕以苗绣为主要代表的民族文化瑰宝,不断进行内涵挖掘、非遗传承、产业创新,让古老原生态的古老非遗重焕生机,从传统变为时尚,从大山里走到大山外,从贵州走向世界,频频登上国际舞台。

苗绣服饰在线上直播销售。梁文 摄

穿在身上的史书

贵州苗族人口众多。学界按语言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苗族划分为东部方言区、中部方言区、西部方言区贵州特色服装,令人称奇的是,三大方言区的苗族在贵州都有分布。

贵州作为苗族的主要分布地,苗族人口有430万,各支系有100多个。苗绣以苗族小支系服饰的苗绣艺术风格进行分类,每个小支系苗族的苗绣风格都不一样。

苗绣非遗传承人赶制手工绣品。 梁文 摄

仅从技法来看,贵州苗绣技法就有平绣、挑花、堆绣、锁绣、贴布绣、打籽绣、破线绣、钉线绣、绉绣、辫绣、缠绣、马尾绣、锡绣、板丝绣等。这些技法中又分若干的针法,如锁绣就有双针锁和单针锁,破线绣有破粗线和破细线等。

苗绣纹样大多分为动物纹样、植物纹样、人物纹样、几何纹样等几大类型,以多变的造型和艳丽的色彩,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丰富的装饰意味。但苗绣的意义,超越了衣饰本身,它一针一线勾勒出流光溢彩的苗族历史文化和先民智慧,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苗绣里古老的传统盘绣针法。 张帆 摄

彩线怎么就绣成了史诗?图腾如何又穿在了身上?这跟苗族的历史有关。苗族仅保存有语言没有文字,经历数次大迁徙,形成多个分支,传统服饰和服饰上的刺绣纹样,成为苗族后人寻祖寻宗的依据。这种约定习俗,让苗绣传统纹样得以代代相传,远古的文化因子也因此得以保留。

2014年,著名作家阿城出版的《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一书,从文明起源的角度和高度强调了苗绣的价值:苗族服饰图案直接传承自新石器时代,是罕见的上古文明活化石。

非遗传承人在苗绣比赛现场交流刺绣技艺。 梁文 摄

几年以后,贵阳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创始人、馆长、苗绣收藏家曾丽在其出版的《苗绣图源》一书中也说:“研究上古文明时期的石刻、古陶,以及青铜器上的符号与纹饰,我们会发现,有很多都能在古老的苗族刺绣上找到。”

但“老苗绣”的价值,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才逐渐被藏家们广泛认识。

苗族服饰(黔西华屋基)。 胡埒淼摄

收藏家、艺术家刘雍是苗绣的早期收藏者之一,他拥有大量包括挑花在内的不同类别和绣法的苗绣收藏,并撰写了多部关于贵州苗绣的研究著作。北京服装设计师何海燕在十几年中收藏了数千件苗绣,并将它们视为珍宝,“这些衣服是我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品,成为我设计灵感的百宝箱。”

来到21世纪,贵州苗绣入列国家级非遗项目。2006年,花溪苗绣、雷山苗绣、剑河苗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随后,又有凯里苗绣、台江苗绣、松桃苗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苗族妇女将彩线绣成史诗。 梁文 摄

古老非遗拥抱现代时尚

对绣娘石传英来说,两年前在北京798举行的那场服装发布会,是她迄今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她创办的台江浩邓民族银饰刺绣有限责任公司和意大利OTB集团旗下的世界知名品牌MARNI合作,把苗族绣片用在了国际顶级时装上。在北京那场发布会上,她还和这个品牌的服装代言人、国际名模拍了合影。

绣娘石传英与国际名模合影。 受访者供图

将苗绣融入时尚,让古老技艺焕发新颜的人还有很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刺绣传承人潘玉珍也是其中一员。77岁的潘玉珍说:“苗族的女孩子们都会跟妈妈、姐姐学绣花,过去都是自己绣自己穿,现在还卖到了国外。苗绣不仅是苗家人的骄傲,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自2000年首次受邀到新加坡后,潘玉珍陆续去过美国、法国、英国等10余个国家。2018年12月,在英国伦敦圣詹姆斯宫,潘玉珍还穿着自己制作的苗族传统服饰走上T台,向世界展示苗绣之美。

苗绣登上时装秀。 劳伦斯·许 摄

近年,苗绣的纹样开始出现在国际顶级奢侈品的设计上,它的公益广告出现在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上,苗绣主题的展览和走秀更是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展馆和T台上……贵州苗绣的“出山之路”充分例证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纹饰飞扬流动、色彩丰富明艳的苗绣吸引了海内外各界人士来到贵州,深入苗寨探寻。“90”后摄影师胡埒淼是其中之一,“我选择通过影像去记录苗绣,是希望苗绣文化在被传承扩散、被赋予新的生命意涵时,又不偏离原属于它的文化性。”

非遗传承人在苗绣比赛现场展示技艺。 梁文 摄

古老非遗传承不息,贵州苗绣一往无前。在贵州苗绣奔向产业化发展的大道上,2021年是一个影响深远的重要年份。

“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春节前夕到贵州视察时的殷殷嘱托,为苗绣的传承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贵州省相关部门在推动苗绣非遗工坊建设、苗绣非遗传承人群队伍壮大、苗绣文创产品研发、苗绣数字化记录、苗绣存续状况评估、苗绣体验空间培育等方面频频加力,让苗绣保护、传承和发展方兴未艾。

巧手女红织出苗绣。 梁文 摄

据统计,贵州现有和苗绣相关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处、省级54处,和苗绣相关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名、省级47名。

贵州苗绣传承发展如火如荼,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也推动了乡村振兴。石丽平、王启萍、潘玉珍、龙禄颖、杨丽等苗绣非遗传承人,带领乡村妇女通过一针一线绣出了“致富锦绣图”。

苗绣非遗传承人赶制订单绣品。 梁文 摄

贵州苗绣走向国际的新记忆点

以贵州苗绣为代表的古老非遗碰撞现代时尚,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在9月24日即将启幕的《中国苗·艺术展》和《苗印》主题大秀里,藏着答案。

“区别于以往,此次既包含时尚大秀,又有非遗艺术展,将呈现一场多元的时尚盛宴。”9月21日,距离开幕只有3天,艺之卉时尚集团创始人赵卉洲和团队争分夺秒做准备。赵卉洲既是这次《中国苗·艺术展》的承办方负责人,也是《苗印》主题大秀的主策划人。

苗绣成品。 龙元彬 摄

据赵卉洲介绍,此次赴米兰参展的《中国苗·艺术展》展品均为贵州苗绣精选珍品。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历时半年,从各文化馆、苗绣传承人、私人收藏家手中广泛遴选而出。展品充分考虑了苗绣的地域技法,能够很好地展现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和历史底蕴。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龙佑铭告诉记者,本次《中国苗·艺术展》送展展品涵盖了苗族三个方言区,“希望通过米兰时装周这样的国际性平台,让历史的传承和时尚有机碰撞,讲好中国故事,传递贵州好声音。”

《苗印》主题大秀作为2024春夏米兰时装周62场主体发布会之一贵州特色服装,传统的也是时尚的 苗绣古老技艺“闯”世界,是赵卉洲团队的倾心之作。

《苗印》主题大秀海报。

第13次带着“中国非遗元素”亮相国际时尚舞台,赵卉洲将以贵州四印苗为创作源泉,发布《苗印》主题大秀,推出本季品牌新系列。届时,来自东方古老而神秘的苗绣记忆将在米兰秀场绽放别样风采。

作为从事贵州苗绣等非遗创新、产品研发展销的专业人士,北美贵州商会副会长、易绣(贵州)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亚丽对《中国苗·艺术展》和《苗印》主题大秀充满了期待:“贵州苗族传统精美刺绣服饰亮相意大利时尚之都米兰,将是贵州苗绣走向国际的一个新记忆点。希望让苗绣有更多机会走向世界,给予苗绣长久的生命力,把代代相传的苗绣更好地传承下去。”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曦 陈江南

视觉/刘立超

把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贵州深入推进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的创新探索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调研组成员: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地方实践高端智库研究人员谢忠文、张学立、黄昊、李代峰、罗先菊、肖越、王付,光明日报记者吕慎、陈冠合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黔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考察时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心里有了绿水青山,才能背起金山银山!”在贵州毕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苗绣车间负责人杨文丽一边指着身旁的乌江百里画廊,一边介绍着一款文化衫的设计创意。

只见衣服的前面用绿色丝线绣上山水符号,后面则是彩色蜡染的乌江两岸,山峰一边金色,另一边银色。“这款衣服今夏已卖出1万多件。”杨文丽说,我们牢记总书记在化屋村考察时的谆谆教导,把民族文化和时尚元素融入苗绣蜡染等传统技艺,开发了一系列“有故事、有风格、有创意”的产品,赢得消费者青睐,更是打开了市场。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黔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考察时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贵州人民心里扎下了根。贵州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踔厉奋发,深入推进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如今,“多彩”已成为贵州文化的鲜明标识。

日前,光明日报调研组走进“村BA”“村超”举办地、苗绣产业基地、阳明文化园、贵阳孔学堂、安顺屯堡等地,解码贵州文化的多彩之谜。

屯堡文化名村—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本寨村风貌。吴忠贤摄/光明图片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松桃苗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石丽平在刺绣。资料图片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松桃苗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石丽平在刺绣。资料图片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山古寨景区在举行欢迎仪式。资料图片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山古寨景区在举行欢迎仪式。资料图片

1.民族文化,传统与时尚共舞

苗族的艳、侗族的奇、水族的俏、布依族的雅、彝族的火……造就了贵州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民族文化。

7月29日晚,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在“村超”总决赛球场上,苗族、侗族、藏族同胞身着民族盛装,敲起锣鼓,唱起欢歌,跳起舞步,交织出一幅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动人画卷。

“通过身临其境来加深对文化的理解,通过对接世界来引领生活的潮流,贵州有一些创造性实践。”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表示。

榕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杨璐介绍说,榕江县借助“村超”火爆出圈的发展机遇,深入挖掘和盘活非遗资源,促进蓝染、蜡染、刺绣等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

“目前榕江已建成亚洲最大的古法靛膏生产工厂,建成多元非遗研学中心,集种植、加工、文创、研学于一体的蓝靛产业已具规模。同时,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榕江蓝染文化旅游全产业链正逐步形成。”对当地特色文化产业,杨璐如数家珍。

“阿娄是彝语‘好’的意思,我们社区是以阿娄命名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海坪街道阿娄社区,社区副主任李静叶向调研组介绍。

据了解,阿娄社区依托野玉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品牌和资源优势,打造极具特色的彝族民俗文化、火把文化、乡村农耕文化、饮食文化等彝寨特色文化,深受市民和国内外游客喜爱。变社区为景区,不仅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而且有效促进各民族“三交”互嵌,形成“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贵州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健全非遗保护体系,提高非遗保护水平,推动非遗广泛传播,非遗系统性保护和传承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如今,“非遗+”已成为贵州解锁传统文化新体验的重要渠道,成为文化活态传承、经济发展、就业增加的有效载体。

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贵州省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石丽平表示:“我们将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化为前进动力,加倍努力把苗绣发扬光大。目前,公司通过‘企业+工坊+农户’模式,打造了松桃苗绣‘鸽子花’品牌,相关非遗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

皱绣、破线绣、打籽绣……在苗族聚居的贵州,有20多种苗绣绣法。千百年来,苗族群众用一双双巧手以色彩斑斓的丝线勾勒出民族生生不息的画卷。

与苗绣交相辉映的是贵州悠久的银饰文化。近年来,为更好传承、发扬银制作工艺和少数民族文化,贵州出台《培育多彩贵州“贵银”公共品牌加快银产业发展方案》,提出打造“贵银”产业的发展思路,对促进贵州银饰文化繁荣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初秋时节,走进贵州黔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设在贵阳的品牌销售店,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苗族传统服饰、银饰展览墙以及展销柜中流光溢彩的苗族纯银饰品、器皿。

该公司负责人潘小俏告诉调研组,伴随着贵州旅游的火爆,非遗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产品深受游客喜爱。“这也充分证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今,贵州的“指尖技艺”正转化为“指尖经济”,通过将技艺、图案、符号等进行再设计,创意赋能转变为特色旅游产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在毕节,彝族漆器技艺、苗族蜡染、苗族刺绣等非遗商品,年销售额突破亿元;将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元素相融合,黔东南州凯里市的服装品牌,受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消费者欢迎……

“伴随‘村BA’火爆出圈,给台江县加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台江县找准文化发力的支点,搭载多元文化的丰富内容,探索体育赛事与区域民俗文化融合发展路子,打响台江民间特色品牌,形成特色鲜明、带动性强的文体新地标和旅游新名片,把‘热流量’转化为‘硬品牌’。”黔东南州台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顾平业介绍。

依托传统建筑、田园风光等特色资源,发展具有休闲体验功能的旅游业态;利用文物古迹、非遗技艺等文化遗产,打造富有现代艺术气息的娱乐活动……贵州高效盘活多彩民族特色文化,持续加强文旅融合,为旅游产业注入文化基因。反过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又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活力,有效激发民族特色文化的生命力。

2.阳明文化,理念与行动合一

今年5月,贵州京剧院副院长冯冠博凭借新编历史京剧《阳明悟道》,荣获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也是贵州创造性转化阳明文化的又一成果。

在贵州,阳明文化绽放出的色彩远不止于此。原创话剧《此心光明》登上舞台,影视剧《王阳明》即将亮相荧屏,打造“中国阳明文化园”旅游景区,“跟着王阳明游南明”成网红旅游路线……

“渔人收网舟初集,野老忘机坐未归。”这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览贵阳城外南庵时留下的诗句。当年的荒野,如今已是贵阳的繁华商业区。南庵现名为“翠微园”,也吸引许多游客驻足打卡。

“虽然渔人和野老看不到了,但阳明先生留下的古风和文化在我们翠微巷社区可感可知。”市民柯强是一名志愿者,他经常向外地游客讲述王阳明和贵州的故事。

贵阳市南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眉向调研组介绍说,区里定期举办阳明文化讲座,同时用彩绘墙等形式展示人文典故。这些不仅提升了社区的文化品位,更促进了“15分钟生活圈”建设。

贵州是王阳明“龙场悟道”和创立心学的地方贵州酒文化特色,把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阳明文化数百年来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贵州人的思想和气质。“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学说,也成为贵州人文精神的底色。

6月,由孔学堂书局出版发行的《阳明文库》首批新书亮相第2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受到学界关注。

研究阳明学、传播阳明文化,贵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贵州在全省积极倡导“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贵州各地各部门将“知行合一”哲学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将阳明文化融入工作的点点滴滴。

调研组了解到,2016年以来,“龙场驿”所在地贵阳市修文县创办了“重德修文”大讲堂,持续开展阳明文化“九进”(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景区、进部队、进家庭、进商铺)活动,截至目前,已举办讲座2500余场,受众人数近10万人次。

修文县发改局党委书记、局长胡光荣表示,弘扬阳明文化,就要有“知行合一”的实干精神,“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我们聚焦难点、痛点、堵点,深入调查研究,找准根源和症结,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然后再举一反三,提高工作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积累经验。

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在阳明文化(贵阳)国际文献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宋青看来,“贵阳已经将阳明文化的核心思想——‘知行合一’融入城市发展中,通过多种形式普及相关历史哲学知识,不断增强市民的文化自信,成风化人,为城市发展凝心聚力”。

在推进阳明文化研究的同时,贵州不断打破圈层,通过创作文艺作品、打造阳明文化IP、编辑出版图书等方式,让作为热门“文化IP”的“王阳明”延伸出越来越丰富的“应用场景”。

“阳明·问道十二境”文化符号及经典游学线路就是其中之一。开发此产品的是修文阳明文化管理有限公司。据公司总经理助理陈洋介绍,这一产品为体验者开启了阳明心学的寻根之旅、知行合一的人文之旅、天人合一的自我发现之旅。经过几年沉淀与发展,已接待各类研学团体共3万余人次。

3.屯堡文化,历史与现实交融

明朝初年,“调北征南”的军事行动统一了西南地区,也留下了回响至今的历史足音——屯堡文化。如今,它已成为贵州人传承先辈奋斗精神的独特载体。

“石头地面石头的墙,石头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碓窝石头的缸。”8月29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走进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本寨村。这里是一处被誉为“明代历史活化石”的屯堡,面对格局古朴、保存完好的建筑群,专家们连呼“仿若穿越”。

600多年前,大批军户从各地来到贵州屯田守土,为少数民族地区开发作出巨大贡献,给曾经的“化外之地”带来先进生产方式,而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也在贵州流传和延续。如今,这些保持古风的建筑、服装、戏曲、语言等遗存,已成为历史文化研究的“活化石”。

遥望江南三千里,家国情怀六百年。屯堡文化作为贵州多彩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有着现实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毛佩琦曾赞叹:“我们要保护传承好这份文化遗产,让它在现代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随着一阵锣鼓声响起,一场地戏在屯堡的“演武堂”精彩上演。地戏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地戏演出以村寨为单位贵州酒文化特色,演员是地道的农民。一般一个村寨一堂戏,演员20余人。

“居住在安顺市西秀区九溪村的居民,均按照姓氏聚居,村里有10多个协会、3支地戏队,其中还有1支女子地戏队。”该村村民张世福说。

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家屯村是屯堡文化的代表之一。该村有一座明代水碾房。前些年,工匠用当地的材料和匠艺传统对水碾房进行了修缮,使得鲍家屯二十四景之一——“碾房听音”得以再现。此整修项目,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为更好地保护这一“金招牌”,近年来,安顺市和西秀区加大对鲍家屯村的新农村建设和古村落保护投入,修缮老旧房屋,修复保护古水利。82岁的村民鲍中权,从事屯堡历史文化保护和宣传工作已有几十年。他说:“对于古水利的保护,经过一代代传承,鲍家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水利维修与工程管理制度。虽然水利工程的维护现在由相关部门负责,但村民还会自发进行监督和保护。”

8月,2023中国城乡遗产保护志愿者贵州工作营在安顺开营。24名志愿者参与修缮一栋有着140余年历史的古民居“刘家院子”。工作营在传统工匠传习下,带动公众一起参与其中,旨在提升各个主体对屯堡建筑的保护意识。

屯堡文化的保护,是党委、政府、社会、村民、志愿者等多元力量共护文化根脉的自觉行动,也成为乡土文化和乡村振兴比翼齐飞的地方样本。

4.经验和启示

正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贵州在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创新之路上,不断拓宽创新渠道,在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实质内容与表现形式、历史作用与现实价值的张力中,探索保护与发展双赢的举措,积极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夯实基础、创造条件。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价值导向和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价值导向,就是由人民来做文化创新创造成效的“评判者”和“鉴赏家”。在文化创新发展过程中,贵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新的主体地位,发扬全体人民开展文化活动的创造精神。无论是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旅游开发展示,台江县和榕江县等乡村体育赛事表演,还是量大面广的社区文化活动组织,人民群众都是当之无愧的主角,是社会文化事业的自发参与人和最终享有者。

坚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协调。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既物质富足又精神富有。据不完全统计,贵州全省各民族共有1400余个传统节日,众多传统节庆交织成一部明快雄奇的交响诗,穿越历史,激荡时空,成为贵州人最为深刻的文化记忆。通过文旅体融合、产城景互动,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进一步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文化动能。

坚持满足文化需求和提升精神力量相统一。贵州文化强省创新之路,既坚持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又以优秀文化产品为载体,宣传主流价值,引领道德风尚。在坚守意识形态阵地与坚持文化多样性发展之间、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之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张力结构”中,贵州通过一系列文化创新举措,持续提升文化的塑造力、凝聚力和引领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懈努力。

坚持文化保护创新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促进。贵州持续在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上下功夫,以文化为纽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特别是在文化旅游开发中推动各族群众增进交流、理解、欣赏和尊重。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文化旅游开发推动各民族参与文化创新,凝心聚力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增强文化认同感。

坚持以科技手段提高文化数字化传播能力。贵州各地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系列基于传统文化且形式丰富多彩、极具时代特色的活动,在数字平台积极传播,产生现象级的作品。新时代贵州,不断推进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积极贡献贵州力量。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22日05版)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geditechan/guizhou/140866.html

(0)
上一篇 2024年1月13日 上午10:05
下一篇 2024年1月13日 上午10:0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