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最大港口,产业风水局 | 金台高筑 群星拱卫,新加坡裕廊岛——世界人工岛开发的产业园样板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凭借辛勤与智慧建造的人工岛屿,不仅形成了产业园区的“东方模式”,更化作好风水,助力新加坡经济更上一层楼。今日的裕廊已成为新加坡最大的现代化工业基地,被公认为亚洲各国设立工业园区的成功范例和样板。为此,新加坡政府不得不在市中心区外开辟新的工业区,这就是所谓“卫星镇”的由来。由此可见,裕廊岛的工业园就是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产业链升级进行园区再造和服务提升,从而打造出新加坡“裕廊”卓越的管理品牌的。

新加坡最大港口

金台高筑 , 群星拱卫。

裕廊七岛就如同群星,拱卫新加坡本岛这颗帝星。

凭借辛勤与智慧建造的人工岛屿,不仅形成了产业园区的“东方模式”,更化作好风水,助力新加坡经济更上一层楼。

新加坡最大港口

七星珠联的人工岛

创建于1968年的裕廊集团是新加坡最大的高级工业园和商业园区的规划、发展和管理商,迄今为止已经建设了7000公顷的工业园区和超过400万平方米的工业厂房。裕廊集团现在还掌管着39个工业园和专业园区的建设,其中包括两个芯片园区、两个商业园、一个坐落于裕廊岛的化学工业中心和一个位于大士的生物工业园。裕廊集团总共为近7000家本地公司及外国公司提供了办公场所。今日的裕廊已成为新加坡最大的现代化工业基地,被公认为亚洲各国设立工业园区的成功范例和样板。

实际上,国内三个比较著名的工业园区,即深圳蛇口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和上海浦东金桥园区,都是直接以裕廊集团的案例为范本进行复制的。前两者裕廊集团更是直接参与其中,与中国政府合作打造的。追源溯始,在整个新加坡经济腾飞之中,产业园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承载体,甚至可以说是核心引擎之一。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建裕廊工业区,通过承接西方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人均GDP连年增长,迈出了大国崛起的第一步。实际上,裕廊工业区闻名于世,被东亚各国广泛传颂仿效,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

整整50年的园区开发建设运营经验,让新加坡在全球都享有盛誉。园区对于新加坡经济发展而言,不仅仅是一个集约化土地利用的工具,更是一个产业集群、环境构建的综合性软硬件平台体系,而这个平台和载体是从一个不干起眼的人工岛——裕廊岛起步的。

裕廊岛 ( ) 是位于新加坡西南部外海的人工岛,也是新加坡最大的外岛,总面积将近32平方公里,在填海造地工程把七个小岛(亚逸查湾岛、北塞岛、梅里茂岛、亚逸美宝岛、沙克拉岛、小北塞岛和西拉雅岛)用填海的方式连接而成一个大岛,比原有的土地面积大三倍。

新加坡最大港口

裕廊岛在发展之初主要集中于上游和通用化学品生产,后来大多投资于下游领域,尤其是特种化学品生产。新加坡没有原油资源,所有原油都是通过从周边国家进口获得的,通过集中投资,裕廊岛现已形成了上下游一体化发展的石化产业模式。作为世界三大炼油中心之一,裕廊岛炼油能力为6910万吨/年。随着上下游产业的进一步扩大,目前裕廊岛已经成为世界一流示范级工业园区和重要的乙烯产地之一。

岛上设有完善的公路网,并有两道公路桥梁连通新加坡本岛以及达马劳岛。岛上也建立了20个码头分布各处,方便输入原料和输出成品。裕廊岛西拉雅发电厂( Power )运作9台250兆瓦的柴油发电机及两台2,290兆瓦的燃汽发电机,为新加坡全岛供应约30%的电力。

现在,裕廊岛上设有95家国际大公司的运营基地,包括荷兰皇家壳牌、美国埃克森美孚、美国雪佛龙、美国杜邦、德国巴斯夫、日本住友化学及日本三井化学等业内巨头。裕廊岛上的园区不仅有工业园、科技园,还有商业区、物流园、裕廊港、住宅区、旅游区和高尔夫球场等,用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词汇,这就是典型的“产业综合体”或“产业新城”。这里建有德国-新加坡学院、法国-新加坡学院和日本-新加坡学院,还有两个著名园林——中国花园和日本花园,每年接待的观光客多达几十万人。

作为人工岛成功开发的案例,这一模式后来不断被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和效仿。国内的各大工业园区都在不同程度上借鉴了新加坡工业园的经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1994年新加坡与苏州政府合作建立的“苏州工业园区”、2007年中国和新加坡合作成立的“中新天津生态城”、2015年底中国和新加坡合作成立的“新中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

裕廊岛产业起步的时空背景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领土由新加坡岛和附近54个小岛组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由于能源极度匮乏,裕廊工业区能成为化工中心,最主要是得益于其交通区位优势。新加坡扼守着马六甲海峡入口处的航行要道,是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洋的航道要冲,同时新加坡把持着南海、爪哇海与马六甲海峡之间交通的咽喉。

二战后,包括中国、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在内的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对石油产品的巨大需求,这使得位于马六甲海峡要道的新加坡成为中东地区与东亚各国的石油运输枢纽。20世纪中叶,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之下,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国、印度等东方大国与美苏间的微妙关系,直接决定着西方国家对亚洲区域的产业输出导向。而新加坡偏偏又属外向型经济,是最容易受到美国亚太经济政策影响的区域之一。

新加坡最大港口

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人均GDP的提高,新加坡的用工成本持续增加。60年代新加坡所依赖的人口红利逐渐走向下坡路,国内劳动力供应一度处于紧张状态。而此时,中美关系得到初步缓和,西方国家开始调整东亚政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加坡周边国家,普遍以较低商务成本吸引走了大批原本中意裕廊的欧美投资者。

针对这一问题,李光耀曾坦然承认:“新加坡之所以能够有机会,是靠别的国家的失误。如果60、70年代的中国、马来西亚、印尼或菲律宾中的任何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新加坡根本就没有发展的机会。”

1974年,全球性的石油危机爆发,能源与矿产等资源价格水涨船高。欧美发达国家被迫进行产业调整,大幅压缩了重化工行业的利润空间。为了降低运营成本,西方国家通过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来抵御能源危机对经济的冲击,并纷纷选择将资本密集型产业,如钢铁、化工和造船等向外转移。拥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亚洲四小龙成为首选之地。

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西方国家的产业转移已经不再局限于资本密集型,而是逐渐扩展到了包括汽车、电子等在内的部分已实现标准化生产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另外,20世纪80年代,以中国为首的东亚诸国,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亚太区域的石油市场迅速扩大,石油消费也在持续增加。亚洲地区急需优良的石油供应基地。

总体来说,80年代初的新加坡,因商务成本提高,导致本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无以为继。但石油危机的及时出现、欧美国家的成本攀升,却反而给予了岛国一条崭新的出路——通过承接西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摆脱国家经济危机。

裕廊岛的园区载体建设

与美国硅谷这种自下而上的、创新研发型中小企业聚集的模式截然不同,裕廊集团是典型的东方模式——政府自上而下的大手笔规划,同时借助企业化运作进行强有力的推动。在“亚洲四小龙”的奇迹中,裕廊集团在新加坡模式中是绝对的亮点,也赢得了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仿效。

20世纪60年代之前,新加坡经济以转口贸易为主,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更无工业区和工业布局可言。当时,所有行政、金融、商业中心,包括一些小型工业和手工业都集中在仅占全国面积1.2%的约8平方公里的市中心区。这里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再无工业发展空间。为此,新加坡政府不得不在市中心区外开辟新的工业区,这就是所谓“卫星镇”的由来。1961年前,新加坡最大的工业区是武吉知马,后来相继开辟了23个工业区,其中最大、最重要、最成功的当属举世闻名的裕廊工业园。

20世纪60年代,由于裕廊以出口加工业为核心,园区建筑多为标准化厂房设施。可到80年代的技术、资本主导阶段,裕廊管理局为扶持产业发展,启动了10年的总体规划,即有所针对性地在综合启动区以外另起炉灶,为那些符合条件的高成长型企业设计和提供具有差异化的设施和厂房,包括将南部的岛屿开发区开发成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配售中心,将罗央开发成第一个航空工业中心。

新加坡最大港口

1961年,新加坡政府决定在裕廊规划6480公顷土地开发工业园,并拨出1亿新元用于基础建设。同年,裕廊镇管理局(JTC)成立,专门负责经营管理裕廊工业园区和全国其他工业区。在裕廊岛上,新加坡政府以优惠政策引导产业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一家企业的产品或许就是另一家企业的原料,企业之间形成上下游关系,产生巨大的产业链整合效应。左邻右舍的10家企业互供超过17种原料、产品和服务:这个工厂的产品成为那个工厂的原料,企业之间共享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使各企业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的同时,又与工艺技术上和产品供求上有密切依存关系的企业联合起来,极为便捷地买卖原料和产品,创造生产协同效应,由此发挥出极大的一体化优势。

与此同时,李光耀还沿用了大英帝国自由贸易传统,不干预石油行业发展,还推行了包括优惠税制、简化政府审批等在内的一批自由贸易措施,如自由港政策、对中转货物提供减免仓储费、装卸搬运费和货物管理费等,让投资者有利可图。甚至70年代石油危机时,李光耀明确表示,不会干涉原油储备的出口,此举赢得了石油巨头们对新加坡投资环境的极大信心。

新加坡最大港口

石化工业离不开辅助产业的支撑。这些辅助性产业的存在,是为集聚区内的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新加坡最大港口,实现高度专业化的生产。当裕廊岛上石油化工产业逐渐兴起同时,服务于原油及石化产品物流仓储业、公用服务设施、设备安装维护等的延伸性产业就在岛上迅速发展起来,为新加坡石化行业提供高度专业化的各种服务。

裕廊岛的原油和液体仓储分为两大类:业主自备储罐和专业第三方仓储。与我国炼油石化企业主要依靠自身建设码头和储罐不同,裕廊岛炼化企业的码头和储罐主要依托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裕廊岛上的石化产品多以液体为主,管道运输是最为经济快捷的运输方式。因此,与化工配套的物流园区应运而生。这些专业的物流设施和服务是石化企业日后在新加坡集聚不可或缺的条件,其中主要包括大型油轮码头、管道和仓储设施等。另外,这些物流公司也都拥有自己的深水码头,从 5000 到 20000 吨的码头比比皆是。

工业污染是石化重工业回避不了的问题。日本东京、英国伦敦、美国洛杉矶都曾有过震惊世界的工业污染事件,可毕竟只是大国内部一小片区域,有缓冲的余地。但新加坡南北跨度23千米,东西跨度46千米,国内纵深偏小。如果化工项目产生污染,风向一旦有变,那基本要举国不宁啦!新加坡裕廊在环保问题领域,是绝不容许出现任何一点闪失的。

安全环保,首先从规划开始。裕廊工业区在整体开发过程中,对园区环境问题进行了合理而妥善的规划。当地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建成完善的环保基础设施。正如新加坡环境局工程师所说,“重化工并不可怕!我们从一开始就做好土地规划,找好发展工业的合理选址;同时确保有足够的土地来作为环保基础设施,如排水设施,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等,要把环保措施做在前面,规划好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的缓冲区。”

此外,规划方一开始就有计划地保留了10%土地作为公园和风景区建设,现已建成10多个公园,包括世界著名的飞禽公园、中国式公园、森林公园等。裕廊岛因此成为风光别致的工业区兼旅游区,被称为“花园工业镇”。为保护投资者的资产,裕廊岛上还建立了完善的安保体系,其中包括陆海空三位一体监控。裕廊岛在详细审核工业用地申请时,要求工厂只能在工业用地内,推行无污染科技:尽量减少使用化学药品及产生废料等。

除资本密集型产业外,裕廊为承接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在1981年开始动工建设新加坡科学园。园区位于裕廊的西南部,同样也在综合启动区之外。科学园被精心安排在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系统科学学院、国立大学医院、分子与细胞生物学院邻近的地区,有利于产学研一体化和人才资源获取。1987年,随着高速公路的竣工,新加坡科学园与城市中心、港口设施、国际机场、裕廊其余工业区域联为一体,园区拥有了四通八达的运输体系。

新加坡科学园的土地租赁也较为灵活,80S分为两种形式。有特殊要求需自建厂房的,园区运营商为其安排齐全的工业用地,而那些希望迅速投入业务工作的公司,则提供一批刚建成的单元房,并拥有特殊的设备以供租赁。

为保证园区内部产业生态,新加坡科技园一反60年代的来者不拒,对入园企业有着严格的把控。而且尽管接纳标准规定了明确的指导方针,但园区仍强调逐个审查。每一个单位都要与其筹办的项目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审查,决不能按某一条标准来审查其优势或不足。

从人工岛到园区超级孵化器

在世界的东方,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多元经济结构渐次成型。在发展工业园区的时候,新加坡政府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将靠近市区的东北部划为新兴工业和无污染工业区,重点发展电子、电器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沿海的西南部规划为港口和重工业区,中部地区则为轻工业和一般工业区;沿裕廊河两岸规划住宅区和各种生活设施,并把裕廊工业园规划成工业生产基地和转口贸易基地,有计划地保留10%的用地作为建设公园和风景区。

资本密集型产业方面,凭借在炼油界的地位和出色的功能环境规划,加之裕廊岛上的石化产品多以出口为主,便利的运输为岛上企业节省大量的运输成本和时间,成功吸引到了各国石化巨头投资设厂。1980-1990年间,先后设立了菲利普斯新加坡石化公司等8家公司,石化产业集群在新加坡初步形成。

到90年代,填海造陆方式衔接而成的裕廊岛工业区已发展成为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现代化炼油中心,岛上有亚太地区最大的油库——环宇油库,容量达230万立方米。裕廊岛工业区成为仅次于美国休斯敦和荷兰鹿特丹的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为21世纪新加坡大型跨国石化企业的猛增和完整石油和化工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充足的产业基础。

新加坡最大港口

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新加坡以及东南亚首家硅晶片制造厂在80年代初期建成。苹果电脑公司1981年开始在新加坡生产个人电脑,1982年又增加了光盘驱动器的生产项目。1984年,来自跨国公司的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每年投资达到17亿新元。电子产业技术人才不断增加,电脑技术知识不断普及,电脑运用进入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到1985年,已经有超过150家跨国公司在新加坡从事电子产业或电脑配件的生产任务。

除了1985年出现负增长以外,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率达8.5%,真正步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注:1985年的负增长,是受国际贸易不景气,出口产品减少的影响)。到20世纪80年代末,新加坡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第二大海上钻井平台制造中心、第一大计算机磁盘制造国,金融、航运、物流等服务业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由于新加坡国内发展空间狭小,为顺应园区跨国企业全球布局的需要,裕廊集团成立了裕廊国际和腾飞公司专事在全球输出其卓越的园区服务管理品牌(如”一站式”的工业发展咨询服务等)和资本(如占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基地40%股份)。40多年来,裕廊集团在新加坡开发了45个工业园区,并接着在全球116个城市拓展了750多个项目。其中,印度的班加罗尔国际科技园、菲律宾的卡梅尔第二工业园、越南的新加坡工业园,以及中国的苏州工业园均堪称表率。裕廊集团也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工业园区孵化器”。

裕廊岛成功开发的秘密

裕廊岛上的化工专区集聚世界一流的石化企业和储罐公司,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全球十大石化中心和亚洲油产品报价中心。石化产业已经成为新加坡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占制造业的三分之一。世界上的人工岛,成功开发的案例很少,在短短三十年间,做为人工岛,裕廊岛何以由一片荒芜发展成为今日举世知名的工业重镇、锦绣家园?裕廊的成功之路关键和秘密在哪里?举凡约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政府主导的开发运营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保障项目快速启动并尽快达到经济规模;快速并以较低成本获取私人土地;有效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园区的竞争对象在国外而不在国内,园区内部没有恶性竞争。

第二是全球范围的集中招商。裕廊主要招纳三类客户群体:一是战略性公司,重点吸引其资本和市场;二是科技创新型公司,重点吸引其核心产品和技术研发;三是跨国公司的重要部门,重点吸引其最复杂的生产程序和最先进的生产技术。

第三是切实合理的制度安排。裕廊工业园区不是“政策特区”,而重在为园区企业创造最优越的制度环境和法律环境。

第四是设立自由贸易区。使裕廊园区既是工业生产基地,同时也是转口贸易基地。

第五是创新管理体制和管理职能,提供一站式服务。着力建立并切实实施一整套稳定有序的运行机制和合理高效的操作规程。

第六,也是最值得借鉴的是,裕廊工业园的发展,是伴随着新加坡工业化的进展而不断发展的。

新加坡最大港口

新加坡建国初期的60年代,为了创造就业机会,主要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园区以简单厂房和仓库为主。到了70年代,新加坡注重发展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比如电子业、造船业等),同期出现了大量普通的工业园区。80年代新加坡政府开始重组经济结构,将制造业朝高附加值、资本密集型方向转型(例如石油化工业),同期多样化的专业工业园区和工业地产陆续出现,基础配套设施日益齐全。到了90年代,新加坡开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比如芯片、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出现了更加综合性的科技园区地产,商务、教育、研发配套进一步完善。

进入21世纪,以信息业为中心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开始发展,政府投下巨资支持研发和创新,于是集生活、学习、工作、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知识城(如纬一科技城)开始出现。

由此可见,裕廊岛的工业园就是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产业链升级进行园区再造和服务提升,从而打造出新加坡“裕廊”卓越的管理品牌的。

裕廊岛上工业园的管理模式属于公共管理性质的开发运营模式,包括政府主导的开发运营模式和全球范围内的集中招商模式。园区的开发和运营主要在政府下属的经济发展局独立出来的裕廊管理局(类似于中国的“管委会”)的管理之下。从资金筹集、土地运用、招商引资等均采用一级政府统一规划,专业化分工建设、管理和服务协调相配合的发展模式。

初期,园区的开发建设资金来自政府,后期资金的来源呈一定的多样化趋势,但项目建设的初期投入资金仍主要来自政府。而裕廊管理局主要从产业链升级换代角度进行前瞻性的规划;然后,园区由经济发展局遍布世界的专业招商队伍统一负责招商;最后,各跨国企业从压低成本、提升效率角度在园区集聚形成产业链。

作为人工岛开发的成功经验,裕廊超前规划,科学管理,优质服务,政府通过规划像一只无形的手在主导化工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为了保证原料充足供应,铺设三条天然气管线从邻国输入化工原料,并建立庞大的天然气地下储存库。政府的全盘考虑,原料应急储备,保证生产一体化、连续化。化工园区建设从规划开始,就注意安全和环境保护,建园选址就与居民区保持5公里以上,并设立飞禽公园监测环境质量。政府的超前规划,科学管理,优质服务乃是裕廊化工园区成功的经验。

新加坡最大港口

在管理体制上,同属英美法系的新加坡、香港,随后借鉴英国的经验,对法定机构创造性地发扬光大。上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不断扩大以法定机构模式执行公共服务的范围,一些不便于政府体制内执行的任务和较商业化的服务均得到了较好的执行,香港诸多成功模式之一便是发展局模式,包括贸易发展局和金融发展局等,半官方机构的身份,兼有政府功能和市场化的职能特性。

新加坡也是一个集大成的发扬者。其发展局模式也是国际上公认比较成功的模式,包括经济发展局、建屋发展局等等,尤其是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IE )。它的组织结构和核心管理层,是一个典型的企业化运作的高效机构。尽管如此,裕廊镇管理局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府机构,它实质上是一个房地产开发商及专业服务提供商,采用的是公司模式,通过投资于土地和设施并通过其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来获得收入。在裕廊园区的开发运营过程中,裕廊镇管理局不断调整管理体制,目标是通过对法定机构的调整,使其行为更加企业化和市场化。

新加坡最大港口

此外,裕廊集团还有着高度的服务意识和完备的服务体系,为入园企业的发展营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也为打造龙头产业基地奠定了基础。在裕廊化工园区,裕廊镇管理局实行了“21世纪的客户服务计划”,通过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以及能够由计算机处理且迅速做出回复的电话服务中心,减少官僚主义以及繁冗的文件处理工作,实现与客户便捷的商务交往,为客户节约时间和金钱。

裕廊岛对国内人工岛开发的借鉴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方向和路径的正确,决定了成功的可能,裕廊岛的开发成功之路关键在于正确的选择。做正确的事新加坡最大港口,永远都不晚,国内人工岛的开发很少有商业成功的例子,如果以产业为主导,对国内人工岛开发有以下一些借鉴之处:

1、政府主导的开发运营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保障项目快速启动并尽快达到经济规模;快速并以较低成本获取私人土地;有效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园区的竞争对象在国外而不在国内,园区之间没有恶性竞争。

2、合理的制度安排。裕廊工业园区不是“政策特区”,而重在为入区企业创造最优越的制度环境和法律环境。 中央和地方政府合一的单一层次体制,裕廊工业区与政府相关的交易成本很低,包括投资许可、营业执照、规划与设计许可、劳动力、税收、等简易迅捷,交易速度快于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

3、全球范围的集中招商。主要招纳三类客户群体:一是战略性公司,重点吸引其资本和市场;二是科技创新型公司,重点吸引其核心产品和技术研发;三是跨国公司的重要部门,重点吸引其最复杂的生产程序和最先进的生产技术。

4、管理机构自主权限较大。裕廊工业区的管理机构是裕廊管理局,拥有很高的自主权,有权批准项目、园区规划,有权发放居民暂住证和商业许可证等,并能提供税收、社会保障、教育等公共服务。

5.综合发展和合理规划。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规划了新兴工业和无污染工业区,港口和重工业区,轻工业和一般工业区,住宅区,自由贸易区,重视和加强环境保护。

6、设立自由贸易区。使裕廊园区既是工业生产基地,同时也是转口贸易基地。

7、创新管理体制和管理职能,提供一站式服务。着力建立并切实实施一整套稳定有序的运行机制和合理高效的操作规程。

裕廊岛做为人工岛开发模式的成功案例,有很多经典的东西是非常值得国内人工岛在开发中学习,比如“软硬件兼顾的发展策略”、“战略规划先行,规划高于一切”、“工业园区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平台”、“综合发展、循序渐进”、“亲商服务”、“产业链升级、园区再造”等等,这些融汇了产业思维,而不是像国内人工岛囿于地产、娱乐的商业思维。

微信号|华APP

传播中华文化 点亮华人生活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geditechan/91060.html

(0)
上一篇 2023年8月20日 下午4:05
下一篇 2023年8月20日 下午4:0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