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靖远特产,靖远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河流资源植被,历史文化,外貌特征,特色小吃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白银靖远特产她处于黄土高原西北边缘,位居甘肃省中部,山环水绕,地域辽阔,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自古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必经通道,成为古丝绸之路北线重镇之一。很久以前,境内森林遍布,水草丰茂,曾经是古人类理想的游牧场地。由于黄河穿境而过,雨水充沛,河谷两岸大片冲积地带土质肥沃,光照充足,自然条件适宜早期农耕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靖远,中国西部一个文明古老的县份,黄河上游一方生机蓬勃的土地。她处于黄土高原西北边缘,位居甘肃省中部,山环水绕,地域辽阔,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自古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必经通道,成为古丝绸之路北线重镇之一。素有“秦陇枢机”、“金城锁钥”之称谓,被誉为“陇上名邑”、“黄河明珠”。

靖远,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她犹如华夏文明摇篮中的一枝奇葩,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理人文景观,展现出不凡的气势,绚丽多姿,古朴典雅。追溯境内先民活动的踪迹,在距今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便有人类生存繁衍,考古发现了堡子山、红嘴子、庙洼山等多处人类生活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及石具文物。春秋战国时期,靖远为羌戎游牧地,保存有西周至春秋时期游牧民族的典型文化遗址——吴家川岩画。战国末期为秦国领地,秦统一中国后属北地郡。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始置祖厉、鹑阴县,肇启靖远两千一百多年的县级行政建制历史。元鼎五年,汉武帝西行巡游到达祖厉县,临黄河而返。南北朝时期,西魏大丞相宇文泰率部出征会师于祖厉县,欣然置为会州。历经隋唐宋元朝代,境内长期处于争战状态,唐末陷于吐蕃,宋代先后为西夏和金朝占领,州治多有迁徙,称谓频繁更易。明朝因边防需要,于正统二年设置靖虏卫,这里成为明王朝与北元蒙古国的军事冲突地带。清代顺治元年更名靖远卫,雍正八1年改称靖远县。此后,行政隶属关系多有改变,但县名沿用至今。

历史概况

靖远县建置年代久远,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随着朝代的更替,辖域多有变迁,隶属称谓频易。战国以前,靖远境内为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羌人和戎人所占据,战国末期,秦于公元前271年灭义渠戎,置北地郡,郡治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靖远境域始划入秦国版图。 秦代靖远仍属北地郡。

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靖远境内始置祖厉(今靖远)、鹑阴(今白银市平川区)二县,属安定郡(汉时从北地郡分置),郡治高平(今宁夏固原),为靖远县级行政建制之开端。

东汉时期,祖厉县治南迁,鹑阴县改为鹯阴县,属武威郡。

三国时期,属魏国武威郡。

南北朝时期,北魏置高平镇(今宁夏固原),鹯阴县属之。西魏置会州,靖远始称会州。北周改会州为会宁防。

隋朝时期,会宁防改为会宁镇,后改为会宁县,属平凉郡。 唐代初期,改会宁县为西会州,后复为会宁县,属关内道。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因足食故改会州为粟州,当年复为会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会州为会宁郡,置乌兰、会宁二县属之。广德年间以后陷入吐蕃,更名汝遮。

北宋时期,西夏国曾两度攻陷靖远地。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修筑会州城,置敷川县。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改为敷文县,属泾原路。 南宋时期,先后为金、西夏攻陷,金改敷文县为保川县。

元代,仍为会州,属陕西行省巩昌府。

明代初期,裁会州,于迭烈逊(今白银市平川区)设巡检司戍守。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裁迭烈逊巡检司,置靖虏卫,属陕西行省都指挥司。

清代,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改靖虏卫为靖远卫,属巩昌府。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靖远卫并入陇右道。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改靖远卫为靖远县,属巩昌府。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靖远县改属兰州府。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甘肃省设七道,靖远县属兰山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1961年,隶属定西地区。1961—1963年,划归白银市管辖。1964—1985年,复属定西地区。1985年8月,白银市恢复成立,靖远县复归白银市管辖。

白银靖远特产

靖远,区位优越,物产丰富。她处在黄河上游古代中国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地带。很久以前,境内森林遍布,水草丰茂,曾经是古人类理想的游牧场地。由于黄河穿境而过,雨水充沛,河谷两岸大片冲积地带土质肥沃,光照充足,自然条件适宜早期农耕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东汉时期,靖远地属边陲,戍卒守边,实行军垦,境内屯田成片,阡陌纵横,成为古代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唐代贞观年间,因盛产谷物,仓储殷实,改名粟州。明代设卫后,广垦荒田,修渠引水,灌溉农业由此发端,开黄河水利之先河。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先后建成兴堡子川、刘川、三场塬三大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黄河沿岸一批小型水利工程相继上马,旱地变良田,荒漠起绿洲,靖远成为黄河上游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蔬菜、养羊两大特色产业培育壮大,瓜果、夏杂粮、稻米等传统产业重点开发,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大县名副其实,已建成瓜果、蔬菜、水稻等十大商品基地,形成地方农业名优特产品二十多个门类。靖远不仅是甘肃省最大的优质稻米生产区,被喻为“塞上小江南”,高效设施农业使反季节蔬菜生产形成规模优势,享有“陇原菜乡”的誉称,而且是甘肃省重要的羔羊肉产地和集散中心,陇上佳肴“靖远羊羔肉”美味可口,成为饮誉西北的地方美食品牌。靖远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金、银、铜、铁、锰等金属矿藏,以及煤、石灰石、重晶石、高岭土、石膏、石英石、沸石等非金属矿藏,近年最新勘探发现的大型坡缕石矿,品位及蕴藏量均居世界前列。地方工业以煤炭开采为主,水泥、陶瓷、农业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独具地域优势。商贸流通等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民营经济快速成长,昔日“旱码头”情景再现,已跻身甘肃省个体私营经济十强县行列。

地方特产

小口大枣

枣树在中国栽培有300多年历史。《诗·豳风·七月》云:“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千百年来,红枣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大枣学名(),是靖远特产之一,主要产地在石门乡小口、安韦、茨滩、坝滩、石门5村,枣园面积3000亩,目前挂果枣树达5.1万多株,年产大枣约70万公斤,产值达280多万元。小口大枣具有个头大,肉质厚,含糖量高,维生素丰富,味美香甜等特点,系食用、药用及滋补佳品。平均单果重15.2克,最大单果重25克,鲜枣含糖26.2%,总酸0.6%,维C484.6毫克/100克,出干率42%以上,宜制干。1991年在石家庄全国林果产品展销会上获金奖白银靖远特产,专家评审鉴定评语为“甘肃保产,小口大枣,红胶粘土,泉水浇灌,日照长,个大肉厚,驰名中外”;1997年在甘肃省林果产品展销会上获银奖;1998年被评为白银市优质农产品;2002年被农业部评定为“绿色食品”。石门乡被白银市列为大枣基地。小口枣是人们公认的“活维生素丸”,长期食用可延年益寿,同时还能治疗多种疾病,有“滋补解毒,活血化淤,健脾润肺”之功效,为百病之引。

灯笼辣椒

学名(),地方名大辣子、园辣子、甜椒,为靖远优质蔬菜之一。植株高大,稍开张,叶片厚大,生长势强,要求光照、通风条件良好。果实扁园,纵沟较多,色泽鲜艳美观,一般亩产6000斤左右,中心产区在糜滩、东湾、乌兰等乡镇,沿河其它乡镇也有零星栽培。一般八月上市,十月底摘完。产品远销宁夏、西藏、四川、青海和甘肃各地。

哈思梨

哈思梨()属稀有珍品。因产于靖远哈思山而得名,形如鸡蛋,质细味甜,香味浓郁,核小个头均匀,果肉水白色,剖切不易氧化,隔夜不变其色味,异于他果而著称,历史上曾是靖远县进贡品之一。梨木面积极小,易地栽植不佳。靖远县石门乡小口村哈思街崖头及小口沙河掌有小片栽植,1988调查共有老树11株,树龄高达80年以上。共有大小梨树30多株,年产1500公斤左右,株产150公斤,多为礼品使用,市场销售极少,故而“以稀为贵”。目前尚存不多,仅有28株。

鸽子鱼

学名北方铜鱼(s),鲤形目,鲤科,亚科,铜鱼属,地方俗名鸽子鱼。因其形似鸽子而得名,体扁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体背古铜色。头小,口小呈马蹄形,具长须一对,头长为口宽六倍左右。唇厚,下咽齿末端斜切,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肉质细嫩鲜美,骨刺少。肉嫩醇香,含有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被视为珍馐佳品。是黄河中特有的珍贵鱼类品种,以味美肉肥著称,主要分布在靖远至中卫一带的200公里的黄河河段。它鳞少身短,腹大嘴尖,被网后,隆起的脊背高悬,较大的胸鳍宛若鸽翅,远望犹如一只鸽子栖之网上,据志书《彩鱼》载:“山岩之上鸽子最多,涉入黄河即变鱼。味最美。”鸽子变鱼不堪信,但鸽子鱼肉,细腻白嫩,具有提气补虚白银靖远特产,滋阳补肾的功能,是老弱病残者的滋补佳品,曾是历代朝廷必不可少的“贡品”。据史料载,“民国33年,靖远输出鸽子鱼3000只,每只价高300元”。古往今来,鸽子鱼成为靖远首屈一指的名优特产。在靖远无数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中,“鸽子鱼”的传说闻名遐迩。

二毛裘皮

二毛裘皮系滩羔羊一月龄左右宰剥加工而成,皮板轻薄,柔韧细密,毛股紧密,花穗美观,成明显大波浪弯曲,俗称“九道湾”,美观大方,驰名中外。 靖远是中国重要的滩羊、中卫山羊主产区,全县羊只存栏41.9万只。靖远二毛裘皮、沙毛裘皮,特别是五合、北滩、高湾等地出产的二毛裘皮,细密柔软、毛股长而弯曲,其中有“孔道环”之称者为上品。靖远裘皮加工历史悠久。一千多年前靖远先民就开始用羊皮缝制裘皮大衣(俗称“二毛筒子”),用羊毛擀毡等生产生活用品。早期的皮革加工企业是靖远县白皮厂,后改名为靖远县裘皮厂,所生产的皮褥子深受外商欢迎。创建于1984年的白银腾飞裘皮综合制品厂,2002年引进国际先进裘皮加工工艺,大胆进行技术改造,裘皮加工生产能力、产品质量稳步提高,现拥有固定资产265.9万元,年加工裘皮10万多张,已开发生产二毛裘皮褥子、染色皮褥、领条、围巾、毛皮包、裘皮服装等10多个品种,年产值1300万元,实现利税390万元,产品销往美国、意大利、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冬果梨

学名(),地方名大果子,在靖远栽培历史长分布范围广,较耐旱、抗寒、适应性强,宜具灌溉条件排水良好的轻土壤上栽植。产量高,品质优,果肉细脆,果汁味甜酸适度可口,耐贮耐运,越冬性强,是靖远县果类的名优新产品,远销宁夏、内蒙等地。 据历史记载,早在明代黄河两岸的农民就以“园圊为业者”并形成一定规模。《甘肃通志》云“梨花靖远最多”。“康熙志”亦有“梨有鹅梨(冬果梨)、乳梨(牛奶头)、云梨、木梨、消梨、赤梨(红冬果)”等描述。 冬果梨生、熟吃皆可,具有生吃生津解渴,熟食润肺止咳之功效。中心产区在乌兰、北湾、平堡、兴隆、石门等乡镇,种植面积5000亩,总产量3000吨。

羊羔肉

靖远羊羔肉是一种独特的地方风味美食。其特色在于独特的滩羊品种,独特的生长环境,独特的加工方法,独特的药膳滋补价值。靖远县属黄河冲击盆地,黄河流径 154公里,造就了独特的气候环境。境内屈吴山、哈思山、云台山水草丰茂,气候凉爽,生长着柴胡、麻黄、益母、蒲公英、黄苓、桔梗、薄荷、干草等数十种草药,山中水流潺潺,矿物富集,羊羔日食药草,夜饮矿泉,从而使羊肉细胞成分改变,造就了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的靖远羊羔肉。 “靖远羊羔肉”经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大学测试中心、甘农大食品工程系、甘肃省绿色食品办公室等单位检测分析和研究证明: ① 选料独到,安全无污染。选用 30~45日龄左右滩羊奶羔,母乳育肥,各个生产环节符合绿色食品标准要求。 ② 营养丰富,具有保健功能。蛋白质含量丰富,氨基酸生物学效价高,符合 FAO/WHO提出的人体氨基酸需要量的平衡模式;富含钙、磷、铁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A、B、B1、PP、C、D、叶酸等多种营养性元素;属低脂型肉品,且大理石纹良好,胆固醇含量低;营养素配比合理,是集营养、滋补、保健于一体的优质肉食品。 ③ 肉质鲜嫩,味美可口。肌肉纤维细,交联少,嫩度高;低级脂肪酸、氨基酸、含氮浸出物含量丰富,膻味轻微,香味浓郁,感官品质优异。 ④ 加工性能良好,工艺独特。 羊羔肉产业已成为靖远县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县羊只饲养量发展到78万只,年出栏羔羊28余万只,产肉量213万公斤,实现养羊产值8000多万元,已基本形成一有龙头企业,二有协会,三有基地,四有餐饮业和毛皮加工业,五有营销组织,六有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geditechan/32968.html

(0)
上一篇 2023年6月9日 下午9:10
下一篇 2023年6月9日 下午9:1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条)

  • […] 靖远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属于白银市管辖,东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接壤,南与甘肃省会宁县毗邻,西南、西北、东北分别与甘肃榆中县、景泰县、宁夏中卫县相连,西与白银市白银区交界,白银市平川区从中析置,将县域一分为二,形成南北相对的两个部分,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到了靖远县要品尝一下的8道地方美食。 […]

  • […] 东营园博园是黄河三角洲地区规模最大的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生态公园。其核心主题为“黄蓝交响,共享园博”,突出“自然、健康、互动、乐享”。园区总占地面积98公顷,建设各类展园30余个,包括城市展园17个,县区展园5个,企业展园10个,设计师展园1个,游客服务中心2个。各展园根据游步道及主环线有序分布串联,有效满足了游客步行、车行等参观时的便利性及需求。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