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特色民居,拥吻沃土的东北民居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东北地区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各民族的生活习俗由于从事生产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在长期的交往和融合中,形成了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各式民居,但又保持着各自的民族特色。东北的朝鲜族民居建筑和居住文化是与生活环境、日常劳作和生活习惯密不可分的,也是在民族文明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居。

唯一与多元,封闭与开放,包容与豁达――一提及东北民居,我想此总结最为恰当了。东北人民的居住环境,就如同他们豪爽、率直的性格,那种实用、表露得不修边际,让人踏实地好似放酥了的麻花,入口即溶。东北的传统民居,由于气候等诸多因素,一般都简洁地依附在东北那肥沃的黑土地上,或地下、或地上,那种紧密的依附,就像久未见面的恋人,相依相靠、相拥相吻,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我国传统民居丰富多彩,而东北民居是我国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下,有其鲜明的建筑特色。它与广大人民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它设计灵活、功能合理、构造经济、外观朴实,并密切结合自然环境,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宝贵遗产。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地形地貌丰富,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炎热潮湿,寒暑变化明显。东北地区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各民族的生活习俗由于从事生产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在长期的交往和融合中,形成了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各式民居,但又保持着各自的民族特色。

东北地区传统民居的平面形态、空间形态、构造技术、居住文化以及东北民居在适应寒冷气候、社会经济情况、民族文化差异等各方面的地方性特色,让人不得不在脑际勾勒出东北民居美好的图画,并对其一探究竟。

炕上的温暖――朝鲜族民居

生活在东北的朝鲜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它不但有着色彩亮丽、形式特异的民族服饰,而且有着极具特点的饮食、祭祀、丧葬等民族风俗。特别是朝鲜族民居建筑,更表现出鲜明的朝鲜族人民的风俗文化。

在乡下常见的一般有草房和瓦房两种形式。建筑一般都面向南或东南、西南,并有院落。屋顶由四个斜面构成,主室上建筑形态为大“人”字形,两翼斜坡较小,用谷草或灰瓦片覆盖。每套房屋正面开一扇或四扇门,同时开窗。后面一般设有门和窗。内分为寝室、厨房等。有的在正房盖厢房,作为住房和仓库。室内用土砖或平埋的片石铺成平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室外屋基离地60至70厘米,外有台阶。

朝鲜族民居的屋内结构主要有单排和双排两种。单排式结构的房间排列如同“月”字,房间之间只有横向间隔而无纵向间壁。双排结构的又叫双筒子,房间排列如同“用”字,房间之间既有横向间壁又有纵向间壁。而无论单排、双排的结构,都会分割出许多房间。这缘于朝鲜族在历史上深受“男女有别”等观念的影响,孩子们长大了,男女都各有单独的房间。 无论什么类型的朝鲜族传统民居,只要走进房屋,第一个感觉就是有很大的一个炕。炕是朝鲜族人在室内的主要活动空间,有的炕上亲友们在围桌对饮,有的炕上妇女们在做针线活计,还有的炕上孩子们在玩耍。炕大,散热面积就大,屋内到了冬天就会显得特别暖和。在延边地区朝鲜族房屋内的灶坑更是别具一格,它下陷在地下,底部低于地面,上部还有盖板,而盖板和锅台、炕面形成了一个平面。据说,这种灶坑是既好烧、又卫生。

今天,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田野乡间,仍然可以看到许多黑瓦白墙的朝鲜族传统民居。在那晨曦中,袅袅炊烟笼罩下的小村落,一个个院落,一幢幢小房东北特色民居,黑瓦和白墙相映,其中劳作着朝鲜族男女,一幅蕴味十足的民族风情画。

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志》里就记载了早期生活在东北的朝鲜族居住方式,书中写道:“居处作草居土室,形如冢,其户在上,举家共在中,无长幼男女别”。约一千多年前,朝鲜族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建筑形式,并且根据屋顶形状、所用建筑材料、屋内结构划分出不同的类型。 就说屋顶吧,从形式上就有悬山式、庑殿式、歇山式、平顶式;从建筑材料来看,有用泥和草盖的草房,有用木头建的木楞子房,又有砖木结构的瓦房等等。可是不论什么形式的房子都以朝鲜族最喜欢的白色即白灰刷墙东北特色民居,而且瓦房的瓦片都特别大。

传统的朝鲜族民居门多、窗少,而且窗和门的形式相差不多。第一次见到这种结构的房屋时,很难分辨出哪个是窗,哪个是门。其实,朝鲜族民居的门、窗不但有区别,而且有许多特别方便的功能。

东北的朝鲜族民居建筑和居住文化是与生活环境、日常劳作和生活习惯密不可分的,也是在民族文明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居。

口袋房、万字炕的变迁――满族民居

东北特色民居

满族的民居充分体现了民俗对于地理环境的选择性和适应性。满族多居住在山区,御寒防冷的问题是满族民居首先要考虑的实际问题。

满族早期,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时期,居住条件简陋,冬天居住“地窨子”,夏季居住“马架子”。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与各民族间的交流和学习,满族人逐渐形成自己的居住习俗。

“口袋房,万字炕”,形象地描述了满族人居室的主要特点。满族人的房屋多为三间或五间,房门开在东侧或次东间,整座房屋形似口袋,因此称作“口袋房”。屋里南、西、北三面筑有“万”字型大土坯炕,叫做“万字炕”。西炕略窄一般不住人,也不许堆放杂物,上面有一个搁板,是满族人供奉祖宗的地方;南炕温暖向阳,是长辈居住的地方,北炕是晚辈居住的地方。为了避免生活上的不便,满族人室内有各种软间壁,有的是从炕面到房梁用木板糊纸栅成两个空间;有的是在炕沿平行的正上方,从棚顶吊下一根长竿,叫“幔竿子”,专门用来悬挂幔帐,晚间睡觉时放下,在南北炕之间起到遮挡作用。

火炕是满族人家主要的取暖设备,一般都通过做饭的锅灶,所以烧水、做饭时,炕总是热的。有的人家还把室内地面下也修成烟道,称之为“火地”或“地炕”,在特别寒冷的季节,可以加烧地炕,提高室内的温度。

与汉族民居不同的是,满族民居的烟囱没有修在屋顶上,而是“烟囱坐在地面上”――烟囱修在房屋的一侧,有孔道与火炕相通。烟囱坐在地面上,不仅可以延长室内烟道的长度,提高供暖的效力,而且满族人的烟囱,过火量较大,烟囱为宽大的台柱形,修在地面上比较适宜。

东北气候寒冷,室内日常活动多在火炕上进行,所以满族人室内陈设比较简单。室内一般没有桌椅,只有炕桌,有的人家有八仙桌,就放在西炕前,上面摆放着茶具;炕上有用来装衣物的大板柜,被褥叠放在上面。来了客人,请客人到炕上坐,全家人平时吃饭、读书、做针线活也在炕上进行。

满族民居的门窗也有特点,外面的门是独扇的木板门,里面的门是两扇门,有木制的插销。窗分为上下两层,糊窗所用的窗纸坚韧如革,称为“高丽纸”。窗纸糊在窗户的外边,一方面可以避免窗档中积沙,另一方面可避免窗纸因冷热不均而脱落。窗纸糊上后,还要淋上油,这样,既可增加室内的亮度,又可以使窗纸经久耐用,所以“窗户纸糊在外”,就成为满族民居的一大特点。

满族入关后虽然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较大,但是在东北的绝大多数的居民,包括汉族在内,在居室的特点上很大程度是受满族民居的影响的。现在比较偏僻的农村,许多人还是使用这种带火炕的房子,只是室内的陈设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必要保障,这几个方面的不同民俗特点,是这个民族居住区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的直接反映。满族人居住方式的演变,是满族及其先人适应长白山区自然条件的一个探索过程。

满族先人的居住情况史书中只有零星记载,但从中基本可以窥见满族居住的演变历程。

《晋书肃慎传》记载:“(肃慎)夏则巢居,冬则穴处。”

《后汉书挹娄传》记载:“(挹娄)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

由此可知,满族的先人肃慎、挹娄,穴居可以达到保温取暖的目的。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geditechan/28187.html

(0)
上一篇 2023年6月4日 下午4:04
下一篇 2023年6月4日 下午4:0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