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特色乐器,讲座笔记——藏彝走廊的民族、历史和文化特点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藏彝走廊的民族、历史和文化特点》藏彝走廊学术意义:藏、彝是此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北藏南彝”格局,也包括其他民族,如羌族、纳西族等藏彝走廊七大文化分区方案藏族三大方言区,藏传佛教浓厚,高原民族藏彝走廊的文化现象与特点藏彝走廊启示:边缘

《藏彝走廊民族、历史和文化特点》

主讲人:石硕

概念:藏彝走廊:青藏高原东南部、川滇藏、横断山区、三江并流处,以康定为中心,向东和向南延伸的地区。现居530多万少数民族

背景:费孝通的反思:之前对民族的研究只以独立的某个民族为对象,而不研究民族与民族的相互关系藏族的特色乐器,应该主张按照历史形成的民族地区来研究。

费老提出,根据历史形成的民族地区,将中国划分为六个板块,三条走廊。

六个板块:北部草原地区,东北高山森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云贵高原地区,沿海地区藏族的特色乐器,讲座笔记——藏彝走廊的民族、历史和文化特点,中原地区。

三条走廊:藏彝走廊,南岭走廊,西北河西走廊。

这样的划分打破了以往的按行政划分的民族区域。

藏彝走廊学术意义:

1. 概括此地区人文特点

2. 作为单独的“历史-民族区域”来看

3. 解决了对该区域的“称谓”统一问题(以前被称为六江流域、横断山区或川滇藏,不统一)

“藏彝走廊”大概区域

“藏彝走廊”大概区域

定义:

1. 高山峡谷区

2. “走廊”也是历史上民族迁徙的走廊

3. 藏、彝是此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北藏南彝”格局,也包括其他民族,如羌族、纳西族等

4. “藏彝”不是指藏民族和彝民族,而是指藏缅语系里面的“藏语支”和“彝语支”

该地区民族多,支系多,文化多样性大,古老习俗遗留

历史变迁:民族格局如何形成

一、六大人群流动趋势

1. 藏缅语人群南下与流布

生态与气候原因;于5000年前左右

例:昌都、丹巴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有彩陶(马家窑)和小米(粟)

2. 吐蕃的进入与“藏化”过程

吐蕃与南诏、大理、川西的互动

藏传佛教在此地区强力渗透,川、甘出现藏传佛教寺院

四川大渡河流域的一些少数民族以“是否信仰藏传佛教”为判断身份的标准

3. 彝语支民族东扩与北上

4. 明代纳西族向北扩张

5. 元以来蒙古的南下与当地族群的融合

丹巴一代的民族记忆里有蒙古人的英雄往事

泸沽湖的摩梭人称自己是蒙古人

6. 汉、回的移入与“夷”化

历史上与管辖权的增大有关

二、 自北向南流动的人群

1. 藏缅语系的人

2. 蜀人南迁

古蜀国,例:某蜀国王子在越南建立的政权

3. 北方草原人群

例:炉霍石棺葬;滇之青铜器上的北斯基泰因素;保山“本人”(契丹);蒙古,etc

4. 回民南下

西北回民往南通过藏彝走廊进入云南

三、 自南向北流动的人群:百越等

四、 东西方向流动的人群

1. 吐蕃东扩,藏传佛教向东的渗透

2. 汉人由东向西进入

3. 蜀与西南夷的互动

基本格局:北藏南彝

1. 北藏:(保留自己支系的语言)

康巴藏族:康方言

其他藏族:安多方言(草地语)

其他藏支系

2. 南彝

大小凉山的彝族

纳西、哈尼等其他彝语支

藏彝走廊七大文化分区方案

一、分区因素

1. 自称(大多数都保留们民族自称,即使只是分支民族)

2. 语言(多样性)

3. 历史记忆(共同)

4. 宗教信仰

四大因素相互联系

二、 分区

1. 羌文化区(尔玛)

说羌语(尔玛语),“走廊”东至成都平原

2. 嘉绒文化区

说嘉绒语,自称“格茹”

岷江上游河谷以西及大渡河上游

有西藏琼部迁来的历史记忆

苯教信仰根深蒂固(出门信黄教,回家信苯教)

3. 康巴文化区

藏族三大方言区,藏传佛教浓厚,高原民族

4. 彝文化区

彝族、彝语

历史记忆:六祖分支、“洪水”神话传说、“送魂”习俗、祖先来自北方

5. 纳系文化区

纳喜、纳、纳日、纳罕等分支

语言相同,文化相似,都是纳系民族

6. 雅砻江流域及以东保留“地脚话”的藏族支系文化区

语言活化石:地脚话(在外说藏语,在家说地脚话)

历史文化积淀

7. 滇西怒江-高黎贡山怒族、傈僳族、独龙族文化区

自称、语言皆不同,但生存环境与宗教相似

此分区方案尚粗糙,且未涉及回与汉

藏彝走廊的文化现象与特点

1. 许多民族保留祖先自北向南迁徙的记忆

如彝族、纳西族、羌族,在史诗、传说、文化习俗中都有这样的记忆

彝族语中,“水头”指北,“水尾”指南,祖先可能生活在有水的地方

彝语支民族:“送魂”的习俗,送魂方向向北,回到祖先来的地方

迁徙的基本趋势:顺水流方向,自北向南(未有解释)

2. 民族及文化的垂直分布

高原民族:藏族,2500-3000m

次高原民族(半高山民族):彝族、纳西族、傈僳族、羌族、景颇族等,1500-2500m

河谷及平坝民族:汉族、白族、傣族、回族,1500m以下

文化呈现立体分布且局部集中

3. 农牧混合与过度

北:牧区,南:农耕(河谷),北向南过度,且农牧混合

例:理县的桃坪,有农耕,也有冬、夏草场

一般小河沟向上,会出现草场(几个寨子共同放牧)

牧:流动性、扩张性、开拓性

农:利于文化积淀与传承

4. “沟”域文化单元

“一条沟,一种话”,沟指河谷

甚至即使相邻的沟,习俗也有差异。

沟在历史上既是自然单元,也是行政单元。例:丹巴县五条沟,各有各的方言和土司

5. 民族与文化之间难以截然划等号

许多习俗跨民族分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猪膘、碉楼、头帕、百褶裙、送魂

(猪膘:自己房屋底层拿一间房放猪膘,财富符号及炫耀)

同一局部地区,不同民族与族群之间的文化共性大于同一民族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共性

如:羌在汉藏之间,黒木羌(靠近藏,尔玛语,藏族观念)

6. 古老文化因素大量存留

语言活化石:地脚话

走婚与母系家庭:“贵妇人,党母族”,“俗以女为王”,有的走婚习俗比泸沽湖保留的还好

碉楼:与苯教有关,不是防御工事

民间宗教形式繁多:宗教避难所,甚至有在西藏已经没有的教派(如被格鲁派排斥的)

藏彝走廊启示:边缘

汉于藏的边缘,在“汉”“藏”两个文化板块之间

也是藏与彝的交汇的边缘

边缘文化地带,北方民族无法穿越“汉”“藏”两大文化区,所以途径中间被挤压的“走廊”南迁

边缘地缘往往保留和延续的是最古老的原生态文化,文化与历史沉淀带,“礼失求诸野”

边缘也多文化交汇,文化宽容与开放

费老对看待异文化的态度: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geditechan/169333.html

(0)
上一篇 2024年4月15日 上午2:12
下一篇 2024年4月15日 上午2:1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