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特产的茶叶 安徽牵头将中国六大茶类分类上升至国际标准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35825-2018《茶叶化学分类方法》的基础上,联合来自印度、英国、德国、日本、肯尼亚、匈牙利、斯里兰卡等不同国家31位茶叶技术专家,按照ISO标准制修订规则协商制定,将中国六大茶类的分类体系上升为ISO国际标准。

4月18日安徽特产的茶叶,记者从安徽农业大学获悉,该校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宛晓春教授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ISO 20715:2023《茶叶分类》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六大茶类分类体系正式成为国际共识,这成为我国在茶叶标准国际化领域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标准是一种重要的技术规范,掌握了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可以加强技术方面的支配力,进而占据竞争优势。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茶叶的种植、生产、加工、消费长年占全球首位安徽特产的茶叶,各类茶产品特别是绿茶产品的出口贸易占据主导地位。但长期以来我国在茶叶国际标准化建设方面进展滞后。

早在1979年,我国茶学高等教育创始人之一的安徽农业大学陈椽教授,在《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际》文章中正式提出六大茶类的茶叶分类方法,将茶叶分成绿茶、黄茶、黑茶、青茶(俗称乌龙茶)、白茶和红茶。这个分类方法奠定了现代茶叶科学分类的基础,并被广泛认可和应用,但未以标准的形式进行规范。

2008年,自我国成立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来,宛晓春教授作为中国茶叶专家代表团主要负责人,与专家团一起在国际标准化组织食品技术委员会茶叶分委会积极抢占国际茶叶标准的制订权,在我国GB/T 30766-2014《茶叶分类》、GB/T 35825-2018《茶叶化学分类方法》的基础上,联合来自印度、英国、德国、日本、肯尼亚、匈牙利、斯里兰卡等不同国家31位茶叶技术专家,按照ISO标准制修订规则协商制定,将中国六大茶类的分类体系上升为ISO国际标准。

该项国际标准根据茶叶加工工艺和品质特征,将茶叶分为红茶(传统红茶、红碎茶、工夫红茶、小种红茶)、绿茶(炒青、烘青、晒青、蒸青、碎绿茶、抹茶)、黄茶(芽型、芽叶型)、白茶(芽型、芽叶型)、青茶(乌龙茶)、黑茶(普洱熟茶、其他黑茶)六大类。同时规定了茶叶关键加工工序的名词术语,如做形、闷黄、渥堆等极具中国特色的关键工序名词。

该项国际标准的发布,有力提升了我国茶叶标准化工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对于规范和促进国际茶叶贸易公平与消费者权益,促进我国茶叶出口特别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白茶、黄茶和黑茶的出口具有重要意义。(记者 陈婉婉)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geditechan/11553.html

(0)
上一篇 2023年4月30日 下午6:09
下一篇 2023年4月30日 下午6:1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