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打工潮,我温州人,90年代去西班牙,靠打工赚第一桶金,26岁和妻子开餐馆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1998年,我跟随出国打工潮来到了西班牙。那时候,国内工资是500多块钱,而西班牙的工资要高好几倍,这也是很多人出国的原因。在出国的时候,我们大都一穷二白,第一桶金都是靠打工积攒的。2002年,我认识了妻子,从此在生活上稳定了下来,然后就一起开了一家中餐馆。那时候,家里还有两个弟弟要上学,我开餐馆赚的钱,百分之八十都寄给了家里。(西班牙大学生在我的超市里和我聊中国文化)

出国打工潮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434位真人的故事

我叫周建勇,1974年出生的温州人。

1998年,我跟随出国打工潮来到了西班牙。当初,我身上只带了几百美金,干过餐馆,睡过大街。尽管无钱无背景,几年后,我开了一所驾校,并拥有自己的酒庄。后因疫情,我目前在一所学校经营着一家小超市。

西班牙95%的行业对侨民开放,但当地人唯独对华侨非常友好,华人超市遍地开花。唯独考驾照非常严,在华人驾驶证考场上,警察和宪兵竟如临大敌,244名华侨没有一人通过……

出国打工潮

(这是我在西班牙街头和警察合影)

我出生在浙江省泽雅镇的一个小山村,村子不大,800多人,以种水稻为主。那里九分山、半分水、半分田,全都是环绕在半山腰的梯田,山路非常陡峭。很多家庭只得靠种番薯解决温饱问题。

听长辈说,在100多年前,我们先辈住在城里,为避开战乱才搬到了这里。我家兄妹四个,父母以种地为生,在农闲的时候,父亲也会到云南、贵州等外省做点生意补贴家用。即使这样,要供四个孩子读书也是相当不容易的,我经常饿着肚子到学校。

后来,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但我们那一带很多人还是选择出国务工。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还要出国呢?”我有时候会跟他们开玩笑说:“我们是被台风刮出来的。”

出国打工潮

(图中水库离温州市区40公里,我家因修建水库搬到距离这里近一个小时路程的山村)

其实,这并不是开玩笑,在浙江、福建和广东这一带,一年要刮好几次台风。特别是快要到收获的季节,只要台风一来,经常把庄稼吹得一无所有,导致村民颗粒无收。当地很多人都觉得,只有离开这偏僻的小山村,走出国门,才能改变命运。

在九十年代,出国费用是很高的,至少需要十几万,而且出国的渠道也很少,如果要走正规渠道出去,那需要花更多钱。所以,很多没钱的人就找各种门路出国,比如偷渡、跋山涉水等等,非常不容易。现在出国简单多了,可以办旅游签证,既方便又快捷。

高中毕业后,为了挣钱养家,我也不再读书了。然后跟身边大多数人一样,我拿了一个旅游签证就出国了,这在当时算比较幸运的。那时候,国内工资是500多块钱,而西班牙的工资要高好几倍,这也是很多人出国的原因。

出国打工潮

(18岁之前仅存的相片,之前因为火灾很多东西都被烧掉了)

当时,西班牙对华侨非常友好,甚至95%以上的行业对移民都是开放的,只要你有本事、有能力、有资金,很多行业都是可以进入的。但其它有些国家,比如德国、荷兰等设置的条件非常苛刻,在很多领域出国打工潮,都不允许华侨进入。

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华侨在这边从事的行业非常多,各行各业都有中国人的身影,比如超市、餐饮、百货店等等。华侨开的超市遍地开花,规模也很大,大都是几千平方米,甚至有1万多平方米的。另外,还有专门售卖从国内出口的产品,比如义乌的小商品、广东生产的电子产品等等。

到西班牙那年,我22岁。初来乍到,我对这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充满了希望和好奇,一心想通过自己的双手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当时在整个欧洲,我们算是第二批华侨。过来的大多数人还都以开中餐馆维持生计。于是,我开始在中餐馆里打杂,做服务生,主要干端盘子、洗盘子、扫地等粗活、重活、累活,工资也不高。直到后来,我学会了炒菜,当上了厨师,工资才高一些。

出国打工潮

(到西班牙农村体验农民生活)

那时候,我年轻气盛,以为到国外生活很潇洒,身上只带了几百美金。可没想到,来到之后会困难重重。这边房租很贵,后来因为交不起房租,我还睡过大街。再加上,这里很多人都以为中国人有钱,喜欢把现金带在身上,于是,那些偷盗、抢劫的经常盯着中国人,导致我们晚上都不敢出门。

初到西班牙,语言障碍是最大的困难。身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就无法交流,很多事情都没法做。还好,我读到了高中,有一定的语言文化基础,学起西班牙语也是比较得心应手的。这也为我以后开办驾校,从事试题翻译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初,我们来到这里,都是奔着创业来的,但起步资金问题是个大问题。在出国的时候,我们大都一穷二白,第一桶金都是靠打工积攒的。在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大家就开始创业,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店面,比如饭店、服装店、电子产品店、超市等等

出国打工潮

(在西班牙开驾校,给华侨同胞上驾驶理论课)

现在回头想想,我们当时确实非常有勇气。对于资金的原始积累,咱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这里得到了很好地弘扬和传播。中国人向来都是以勤劳勇敢著称,来到国外也一样,大家不偷不抢,靠自己双手辛勤付出,慢慢积攒财富。所以,当地人对我们华侨是非常友好的。

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出来散步时,碰到一名警察,就跟他聊了起来。在聊天中,他说:“中国人非常勤劳,而且都规规矩矩,我们都很欢迎你们。”但其他国家的移民,来到这边后,不是偷就是抢,当地人非常讨厌他们。

2002年,我认识了妻子,从此在生活上稳定了下来,然后就一起开了一家中餐馆。在当地开中餐馆必须自己煮菜,没有请厨师的说法。于是,我负责掌厨,妻子做帮手。我们每天起早贪黑地到比较偏远的市场买菜,在周末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也会请老外帮忙。那段时间,我每天只能睡四个小时,特别辛苦。

出国打工潮

(2006年,我接受西班牙国家电视台采访,移民在学习驾驶理论时的场景)

开餐馆还有一个最大的困难是需要资金周转。记得,当时有个朋友借给我3000欧元,相当于30000元人民币,算是一笔巨款,可在购买原材料和设备之后,也没剩多少了。那时候,家里还有两个弟弟要上学,我开餐馆赚的钱,百分之八十都寄给了家里。

但几年后,由于国内的很多同胞都选择了开中餐馆。一时间餐馆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但客源不多,后来资金入不敷出,我就不开了。

于是,2006年,我又开办了一家驾校,专门帮华侨朋友考取驾驶证。如果想在异国他乡生存发展下去,开车和学会当地语言同等重要。特别是,像在西班牙这样的发达国家,没有驾驶证是非常不方便的,这也是华侨来到当地后的首选项目。

当时,来报名考试的,大都来自农村,文化程度也不高,甚至小学文化的也不在少数。所以,要想让他们顺利通过考试,拿到驾照,其难度可想而知。

出国打工潮

(和西班牙朋友在农庄里聚餐)

通常在上课时,我利用自己的经验,耐心地给他们讲解,并采用一天8小时轮流讲课制度。通过高强度学习,很多人几天或一周就能通过理论考试,基础差的或年龄大的,可能需要长一些时间,但绝大多数人都能拿到驾照。

但期间却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记得有一场考试,244名国人在同一考场,竟然没有一个人通过考试。警察宪兵在考场门口严阵以待,如临大敌。所有的试卷直接从首都交通部门全新印刷出来,其目的竟是为了不让一个人通过。

后来,我通过当地朋友了解到。由于咱们很多侨胞口语表达能力很差,甚至不会说,但是书面文字能够看懂,通过死记硬背或学习的技巧,都能把试题答出来。

事实也确实如此,外国人一般一天学一个小时,而我们侨胞知道自己语言不好,一天至少学8个小时。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的考试成绩比外国人还要好。

面对这样的结果,考官们觉得不可思议,并产生了怀疑,所以就加大了对考试的管控力度。但他们不知道,这是侨胞们付出了多少倍的努力才换来的。

出国打工潮

(创立于1267年的酒庄,酿造工艺在得到了很好地记录与传承)

期间,表姐经营着一家800年历史的葡萄牙红酒品牌酒庄,于是我也入了股。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生产国,虽然葡萄牙的面积只有西班牙的四分之一,但是酒的品牌很多。我们直接从葡萄牙原瓶原装进口,现在销售网点已遍布全国各地。

在国外奋斗这些年,我的事业也慢慢稳定了下来。这边华侨非常多,大概有二十七八万人左右。我们这边的亲戚加起来总共有100多人,在这里生活,大家基本都以家庭为单位,还是非常热闹的。

西班牙是一个色彩很丰富的国家,在这里生活是一种享受,慢生活、慢节奏、多元文化,会让人很安逸,但咱们中国人却不“躺平”。因为这里的宽松移民政策和良好的经商环境,当地华侨发展得都还不错。

出国打工潮

(拍摄于酒庄)

但最近这两年,因为疫情,大家的生意都受到了很大影响。好在我和老婆在一所大学里开了一家超市。这里的很多学生都非常友好,和我成为了好朋友。他们经常来买东西,也非常喜欢中国,喜欢和我聊中国文化。

论成就和事业,我虽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不足以引人注目。但是,作为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我觉得有义务把在外面看到的世界分享给大家,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西班牙的面积只有5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四川省大小,人口4000多万,在十五六世纪,是海上强国。我们两国虽同属亚欧大陆,但却相距6000多公里,在文化风俗方面自然会有所不同。

比如,西班牙斗牛,很多国人认为斗牛士很残忍、没人性。但在当地,斗牛士却是英雄。因为这种公牛很凶猛,看到人就会追着跑,跟凶残的野兽一样,攻击人。

就如《水浒传》里的“武松打虎”一样,谁能把老虎打掉,谁就是英雄。在这里,谁去斗牛,就是英雄,斗牛士跟足球运动员一样光荣,这就是文化的不同。

出国打工潮

(这是我在马德里当地一家酒吧拍到的斗牛场景,斗牛文化在西班牙历史悠久)

不同的国度拥有不同的文化,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现在我国发展迅猛,在很多方面已经远超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对中国产生向往,我们作为海外游子,感到非常自豪。

我住在马德里中心位置,不管到哪个城市,也就四五个小时的车程。在没有疫情的时候,我经常和朋友去河边、水库等地方钓鱼。同时,我也比较喜欢出去旅游,拍照片,用照镜头记录在异国他乡的生活。

在2016-2018年,我还兼职做了一段时间导游翻译工作。因为出国时间久了,跟国人接触的机会很少,我担心与国内产生脱节。这时恰巧,有个朋友是开旅行社的,于是我就作为导游翻译专带国人,借机多了解国内的发展情况。

出国打工潮

(西班牙大学生在我的超市里和我聊中国文化)

平时,我们一年回国两次,现因疫情原因,已经有3年没回国了,非常想念家乡的亲人。虽然我们在温州市里、镇上也都有房子,但每次回国的时候,第一时间我还是会去从小生活的那个小山村里住上几天。那个我曾经一直想逃离的地方,反而成了我的牵挂。

像我们这一代出来久了,总感觉没有家出国打工潮,没有根。现在孩子也长大了,所以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以前我们都是忙着工作,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现在两个孩子都上学了,这边教育竞争压力会小一些,所以我想让他们在这边完成学业。

回首半生,在谈到困难和挑战时,我经常跟孩子们说,中国和西班牙相隔千里,虽然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但在融入当地社会中去的同时,也不能忘记自己的血脉。

出国打工潮

(2018年,我们一家四口的合影)

为了生活,我选择来到了国外,没曾想这一走就是20多年。虽然身处远方,但内心从未出走。看到祖国越来越繁荣,国人越来越自信,我越发觉得,幸福其实就在于生活的点滴和内心的满足。

【口述:周建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chan.xtucq.com/chuguo/98580.html

(0)
上一篇 2023年8月29日 下午4:04
下一篇 2023年8月29日 下午4:0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 广东是全国最大的侨乡,侨务资源底蕴丰厚,侨乡优势始终在广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广州则是全国最大的都市侨乡,毗邻港澳、华侨众多,有超过400万人的海外乡亲,分布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直以来广大侨胞都希望建设一座铭记广府华侨历史与贡献的博物馆。经过多年筹建,广州华侨博物馆于2021年7月建成试运行,2022年6月1日起正式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6353713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