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学( ),简称“温大”,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由温州市人民政府举办,是浙江省教育厅和温州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省市共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创业型人才培养温州模式创新实验区、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首批“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浙江省教师教育基地,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长三角高水平特色地方高校创新联盟发起成员,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温州大学由温州师范学院(创办于1956年)和原温州大学(创办于1984年)于2004年合并组建而成,历经“两校合并、七校融合”的沿革变迁,办学源头可追溯至1933年创建的温州师范学校。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有茶山和学院路两个校区,产权占地面积1973.43亩、校舍面积106.0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9.61亿元,馆藏纸质图书271.99万册、电子图书188.43万册;设有20个学院和荣誉学院,开设在招51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有教职工2231人,其中专任教师1416人;有全日制在校生22981人。
历史沿革
1933年,溯初先生将私立郑楼小学全部校产(估值约三万一千九百银元)捐归省有,浙江省教育厅在此基础上创办了温州师范学校。
1942年,浙江省瑞安师范学校创办。
1943年,浙江省平阳师范学校创办。
1956年,温州师范专科学校创办。
1958年,温州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温州师范学院,9月,温州师范学校与温州师范学院合并。
1959年,温州师范学校从师院分出,仍独立办学。
1964年,温州师范学院撤销,成立温州地区教研函授站。
1971年,在温州地区教研函授站基础上,成立温州地区五七师范学校。
1971年,温州师范学校、温州地区五七师范学校合并定名为温州地区师范专科学校。
1974年,温州地区师范专科学校改名为温州地区师范学校。
1974年,温州教育学院创办。
1978年,国务院批准教育部报告,决定恢复和增设55所普通高等学校,温州师范专科学校名列其中。
1984年,温州大学、温州幼儿师范学校创办。
1987年,温州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温州师范学院。
1992年,温州教育学院与温州师范学院联合办学。
2001年,瑞安师范学校、平阳师范学校、温州幼儿师范学校并入温州师范学院。
2004年,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温州大学,于2006年正式成立。
2005年,原温州大学经济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温州大学城市学院。
2011年,温州大学与美国肯恩大学合作举办温州肯恩大学。
2016年,教育部发文批准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独立学院)转设为温州商学院。
2019年12月27日,浙江省和温州市签署协议,温州大学成为“省市共建重点高校”。
2020年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1年1月27日,教育部发文同意温州大学瓯江学院(独立学院)转设为温州理工学院。
2022年12月,温州大学被授牌为浙江省华侨华人研究会综合研究基地。
温州大学东大门
2023年3月,温州大学元宇宙与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成立。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设有20个专业学院和荣誉学院—苏步青学院,有在招本科专业51个,其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十二大门类。
学科建设
南校区天鹅湖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建有温州大学瑞安研究生院、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与国内外24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博士、博士后。生态学为“省市共建”浙江省优势特色学科,化学、中国语言文学、电气工程、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机械工程、生态学、土木工程等9个学科为浙江省一流学科,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温州大学新材料与产业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学科
师资队伍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有教职工2231人,其中专任教师1416人(博士939人,占66.31%)。拥有全职院士、国家“万人计划”人选、国家引才计划入选者、国家杰青、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优青、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国家级人才33人,现有各类省级以上高层次入选人才180人。
教学建设
育英图书馆
学校着力培养“重实践、强创新、能创业、善管理、敢担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1个,在招46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5个,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4个、师范专业认证3个,省级重点(建设)和优势、特色(国际化)专业3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9个,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个;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11门,省级精品课程71门;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省级重点、优秀教材和新形态教材47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建设项目6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5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国家级课程18门,通过师范类专业认证9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4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化学、物理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网络工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5个:网络工程、机械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4个:机械工程 网络工程 土木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通过师范专业认证3个:小学教育 生物科学 化学
省“十三五”优势专业5个:小学教育、网络工程、机械工程、化学、生物科学
省“十三五”特色专业8个:服装与服饰设计、土木工程、工业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料科学与工程、法学、学前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
省十二五优势专业:物理学、化学、网络工程
省十二五特色(国际化)专业9个: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教育技术学、服装设计与工程、机械工程(国际化)、广告学、生物科学、工业工程、土木工程
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2个:服装与服饰设计、物理学、生物科学、应用化学、机械工程、教育技术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化学
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大学生创业基础
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计算机网络技术、服装立体裁剪、鞋靴结构设计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服装立体造型、计算机网络基础、鞋靴结构设计、教师语言技能、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现代通信技术、数据结构(C语言)(第2版)、数据结构(第2版)、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国民间文学概论(第二版)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网络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温州大学-合兴集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温州大学-合兴集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温州大学—浙江风笛服饰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温州大学网络工程新工科实践教育基地、温州大学—乌岩岭自然保护区野外实践教育基地、温州大学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实践教育基地
国旗广场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建筑与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建设项目6个: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实验教学中心、现代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实验教学中心、智能制造工程实验中心
省级教学团队4个: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团队、立体裁剪教学团队、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团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团队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3项。出版各类著作385部。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其中一等奖1项温州 工程管理硕士,二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9项(其中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11项,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学校在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2015年首批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被确立为国家级创业型人才培养温州模式创新实验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国家级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国家级众创空间、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浙江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和浙江省教师教育基地。
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得国际级奖项76项、国家级奖项1510项、省级奖项5939项。学校是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获得单位,蝉联全国“挑战杯”发起高校。学校连续四届在全国大艺展中获一等奖,近两届一等奖数共11项,一等奖数居全省第一(与浙大持平),大艺展总成绩排名全国第6。学生创新创业典型不断涌现,多项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在央视科技频道《我爱发明》栏目以专题片形式播出。
校园风光
对外交流
截至2022年3月,学校与27个国家和地区的131所院校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在泰国东方大学开设孔子学院,在意大利开设温州大学意大利分校。与美国肯恩大学合作举办温州肯恩大学。分别与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联合成立“国际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国际水资源与水生态研究中心”。学校是国务院侨办首批华文教育基地、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温州大学)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举办“浙江华侨网络学院”。
序号
研究院名称
温州大学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浙江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温州大学新材料与产业技术研究院
温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技术研究院
温州大学瓯海智能锁具研究院(浙江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温州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
温州大学苍南研究院
温州大学平阳智能制造研究院(浙江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温州大学-文成文旅研究院/文旅产业学院
温州大学乐清工业研究院
研究成果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重大项目10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项,国家级科研重点项目41项,其他国家项目814项。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82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1项。
学校主持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7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2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重点专项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4项、国家973计划课题3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645项(人文社科174项、理工科471项)、省部级项目1168项(人文社科524项、理工科644项)。
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青年成果奖2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5项,浙江省专利优秀奖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8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50项、优秀奖1项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34项。
根据2020年最新统计,学校自然指数位居全国第112位;ESI排名全国第150位。学校综合实力在软科发布的2020“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位居全国第144位,在U.S.News发布的2020世界大学排行榜位居全国第160位。2019年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教师学术评价位居全国第115位。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有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37个,拥有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4个、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4个。
学校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其中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
现有省部级科研平台28个,其中人文社科类包含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1个,中美创客交流中心1个,浙江省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1个;科技类包含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浙江省行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6个、浙江省工程实验室4个、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2个、中国轻工业重点实验室1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1个;拥有4个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4个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现有市级科研平台34个,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社会科学研究基地5个、协同创新中心2个、重点实验室13个、产业发展重点公共服务平台6个。
学术资源
温州大学图书馆由原温州大学育英图书馆和原温州师范学院图书馆于2004年9月合并而成的,馆舍总计面积4.656万平方米。截至2020年3月,拥有纸质图书总量200.46万册,现刊1175种;电子期刊、学位论文、多媒体、音视频、图像、数值等中外文数据库107个,其中电子图书总计184.4万册,自建资源数据库3个。建有温州地方文献数据库、民俗学文献与温州地域文化特色资源数据库。图书馆系学校学术文化交流中心,建成远程视频会议室开展远程会议、远程教学、远程学术交流。图书馆常年举办“罗山讲堂”等各类会议、讲座活动,面向全校读者推出读书沙龙、艺术体验、“周末光影”影视欣赏、语言培训(包括日语、泰语、意大语、韩语、英语等小语种培训)等“罗山新学习”系列活动。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温州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8年,双月刊,单月2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坚持正确政治导向和前沿学术导向,主要刊登文史哲、政治、法律、社会、管理等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其中,特设研究专题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法与社会治理研究、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东瓯学术与文化研究、哲学与文化研究、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汉语史研究、温州学研究、华人华侨研究等。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和“中文电子期刊服务”的全文收录期刊,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63年,是温州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坚持正确政治导向和前沿科技导向,主要刊登理、工、农、林等各学科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和“中文电子期刊服务”的全文收录期刊。
文化标识
温州大学校徽
学校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学校徽志是双圆套圆形徽标,内圆主体部分以“温州大学”的英文首字母“W”和“U”作为图形创意原型温州 工程管理硕士,下方有“1933”字样,代表学校建校时间;外环部分上方为苏步青题写的校名,下方为校名的英文大写( )。学校徽章为教职员工和学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佩戴的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
学校校旗旗面为深蓝色,校旗中间区域嵌白色校标及中英文校名。如图:
温州大学校旗
学校校歌沿用温州师范学校1945年的校歌(王季思作词,刘质平作曲)。
温州大学校歌
温州大学校歌
词:王季思
曲:刘质平
大哉师道天下尊,承往哲兮启后人。
厚培德本,深濬智源,学成致用教化谆。
光大国族兮,造福人群。
东海水,雁荡山,我温大精神,浩浩宕宕
求学问是,敢为人先。
温州大学校训
“求学”意为勤奋好学,严谨治学,以唤起温大学人以探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培育人才为无上职责,养成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问是”意为追求真理,把握规律,告诫温大学人在育人求学时,必须研辨是非、抓住本质,求真务实,严格按照事物的规律办事。“求学”是“问是”的手段,“问是”是“求学”的目的,“求学问是”体现了手段与目的的统一。
“敢为人先”是温州精神的精髓。意为开拓进取,锐意创新,要求温大学人敢想敢为,冲破旧框框,闯出新路子,树立现代教育新理念,为把学校建设成为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科研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zaizhishuobo/96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