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推进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数字建筑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对传统建筑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早已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必选题,选择数字化转型道路的基础与保障就是数字化建筑人才。作为建筑人才培养的供给端,高校如何在行业数字化转型大潮的背景下培养满足企业、行业、社会、国家需求的人才?
建筑人才培养“大家”谈,这次广联达数字高校对话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建设与房地产研究所所长李启明教授,一起谈谈高校人才培养如何助力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李启明 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东南大学建设与房地产研究所所长
01
广联达数字高校: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已成为国家战略,为各行业发展提供了战略导向,建筑行业也不例外。在您看来,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与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之间是什么关系?
李启明: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建筑业对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但行业本身仍存在较多问题,如科技创新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资源消耗较大、环境污染严重、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等,这些问题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
国家在战略上提出:要在2035年初步建成现代化国家,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那么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也必定要从传统的粗放工作模式向现代化发展。
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是建筑业发展的主题,和制造业不同的是,制造业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可以直接与数字化转型衔接,而我国建筑业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所以我国建筑业转型目前面临两个重要任务:工业化转型和数字化转型,需要齐头并进、同时开展。
当我们谈到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时其实隐含着工业化转型和数字化转型,不能只进行数字化转型而忽略工业化转型。
我认为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可以推动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
过去建筑业多追求规模、总量,当下,在保持合理增长规模的前提下,要更多注重内涵式的发展,如产品品质、安全、低碳绿色、创新、效率和效益提升等。数字化转型和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建筑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数字化转型打基础,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02
广联达数字高校:人们谈论的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指的是什么?
李启明:数字化转型主要建立在数字化转化、数字化升级的基础上,是进一步涉及企业核心业务、行业核心链条的转型,是以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为目标的高层次转型。转型目的不是为了数据“好看”,而是要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能够实现促进公司核心业务的创新和提升,或是促进建筑行业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应该形成以开发数字化技术和知识能力支持富有活力的数字化的发展方式和商业模式。
这是新的趋势环境下新一代科技革命带来的必然改变,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离不开与ICT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
03
广联达数字高校:您认为,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是什么?
李启明: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人的转型。企业领导要有正确的转型理念,如果只是观望,没有投入,或者走错路子,企业都无法转型。企业领导如果对转型没有清晰的认知,转型方向不明确,那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就只能停留在口号阶段。
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是数据。岗位、部门、项目、企业要数字化,数据是基础,所有的人、流程、工作内容都要形成数据支持。ICT技术是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新技术支撑,这些技术需要具备应用能力和转型升级能力,要与建筑产业链进行深度融合。举例来讲,ICT技术与建筑设计企业的设计业务融合,将来可以发展数字设计和智能设计。
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是价值增值。当ICT技术与建筑产业链环节融合后,要产生新的价值。假设在建筑工地上应用了某项ICT技术,但是生产效率并没有提升,工期没有缩短,利润或效应也没有增加,这个技术就是没用的,是为了技术而技术。所以建筑业数字化转型需要软件企业思考如何为客户提供价值、促进客户增值工程研究中心运行管理,而不仅仅是具备功能。
04
广联达数字高校:许多企业都在响应数字化转型,做了很多努力,目前国内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现状如何?
李启明:我和团队近期刚完成了关于江苏智能建造发展的摸底,以这次摸底为例,绝大部分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仍处在数字化转型起步阶段。
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大约从三四年前兴起,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在智能建造方面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起步阶段。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首先要有规划,然后要有机构,有投入、找到研发重点、与工程结合,最后产生效益,目前大部分企业起步阶段还停留在规划组织架构上,譬如说在规划阶段成立小型组织或小团队。
前面提到的数据、人才、ICT技术以及融合、价值增值,都是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词,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些问题,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在一把手工程中,对数字化转型的投入很大。比如三一重工,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投入上百亿,提出了三个三的目标,5年内产值从1700亿增加到3000亿,人员从3万人降到3000人,工程师由500名增加到3万人。可以看出,数字化转型后市场规模变大,产值增加,效益提升,而一般人员减少了,劳动生产率提升,专业人才增加了,人才需求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目前行业的龙头企业、大型央企国企等走在数字化转型的前列,投入也很大,大量的民营企业在这方面还有一些顾虑。
05
广联达数字高校:建筑业数字化转型使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
李启明:如刚才所讲,人才是数字化转型的保障,不光需要管理层一把手转型,下面的副总、部门经理、项目经理等都要转型。
无论是现有的人才,还是引进的人才,都要有数字化的理念。
建筑业数字化转型,首先需要大量ICT新技术人才。现在一些高校开设了新专业——智能建造专业,目前只开了三四年,还没有毕业生,他们是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开发型人才。但这些人才可以进行应用或是二次开发,正是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所需要的,也是高校的相应专业要为行业培养输送的人才。
原有的工程管理、土木工程等专业,如果学生可塑性很强,虽然培养方案里没有系统化的要求,自己也可以在课后拓展学习。只要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不论来自哪个专业,都是数字化转型所需要的人才。
另一方面,建筑业数字化转型不仅需要新技术人才、业务创新人才,更需要两者相复合的人才——既懂ICT技术,又懂传统工程建造的跨领域复合型人才。对院校来说,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非常必要。
06
广联达数字高校:您提到要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那么高校该如何培养这类人才?
李启明:这种人才在高校里培养很困难,因为高校都是以专业划分教学,所以国家现在在推进新工科建设、交叉学科等。
近几年,一些高校陆续设置了一些交叉专业,但是发展建设还需要过程。
作为高校,要立足于现有专业,快速地为满足国家需求、地方需求、社会需求、行业需求培养人才,这是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因此高校要对人才培养方案做调整,比如相应地增加一些新课程,同时在实践环节如课外的研学srtp创新项目、创新竞赛等环节增加大量新知识,让学生学会自己融合。
07
广联达数字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型学科。您作为工程管理专业学科带头人,在建筑类专业交叉学科融合教学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吗?
李启明:工程管理本身就是交叉复合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里有4大类的课程:技术类(含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经济类、管理类、法律类。目前东南大学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不少ICT技术相关的内容,例如增加了BIM应用技术的课程,专门增加基于BIM的毕业设计,鼓励学生参加智能建筑相关的创新竞赛等,包括广联达举办的一些全国性比赛,都有老师带领学生的BIM技术应用创新团队参加。
如果学生对相关的团队竞赛和课程感兴趣,老师都会有意识地进行引导。东南大学一方面开设了智能建造专业,另一方面传统的工程管理专业也在进行转型改造,紧跟行业,增加数字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我们在第二课堂设置得更加弹性、灵活,鼓励教师在原有的课程教学内容当中,结合最新行业发展技术与趋势教学。例如施工组织设计方面,现在做投标文件都是主要面向智慧工地,假设项目大量采用机器人施工,施工组织设计、现场平面布置等都要进行相应调整,机器人通道、机器人维护中心、机器人上下运输通道等都要有。如果还沿用过去的教学内容就不合时宜了,需要进行调整。
院校培养人才必须紧跟行业、产教融合,首先要清楚了解国家的战略需求,其次要科研领先。我们在校内成立了一些研发机构,比如东南大学智慧建造与运维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国家科技园双创中心,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在这些平台里有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老师和学生团队可以顺利开展研究。
科研先行,课堂跟进,教学与行业最新技术的结合三个方面能帮助学生对行业有更丰富的了解,在毕业后进入行业也能对行业的发展动态不陌生,更快与行业接轨。
08
广联达数字高校:从您的自身教学经验来看,如何将教学与行业紧密联系起来?有什么建议吗?
李启明:以我本人为例的话,我现在的教学内容和当初大学、研究生时期所学的内容完全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不断跟进、学习,不断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障碍,将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有些课题只有和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才会发现,只是待在校园里是无法提出的。企业只知道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但是需要教师将其上升到科学问题、学术问题,因此需要了解企业后才能提出进一步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项目,来满足企业、行业、社会的需求,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经常跟老师和学生讲,虽然大家在校园里,但是建筑行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你们是否有感受和了解这些变化?
对学生而言,将课程考核和行业变化的内容相结合,自然就会关注这些内容,如果考核还是书本原有的东西,即使成绩优秀,这也不符合我们的要求。比如在我教的课程中,每个学期开课前我都会布置6道大型思考作业题,与行业紧密结合,要求学生利用课程的知识分组做研究,形成报告,进行课堂交流。研究报告交流的内容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这里考核的是学生的思维、工作量、深度,如何将知识点与行业连接在一起。
课堂教学一定要与行业发展、社会升级有密切地结合,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达到行业发展的要求。
09
广联达数字高校:您刚才说人才是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保障,一些企业也提到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留不住人等困惑,那么针对当前建筑业人才结构失衡的问题您怎么看?
李启明:从行业来看,建筑行业需要的人才总量是没有问题的,人才质量能不能符合行业要求、人才结构能不能匹配行业需求是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产业工人队伍总量从长期趋势来看,将处于短缺状态工程研究中心运行管理,需要一定时间来调整,企业也应该做好人才的职业培养规划和路径设计。
一方面,目前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现象比较让人困惑,高校比较热,企业比较冷。首先我建议应该尽量把企业的人才需求反映到培养方案中去,其次让产业界有经验的专家能够走进高校课堂,这一点高校非常欢迎。
另一方面,企业最新的岗位需求没能很好地传达给学校和教育机构。比如一些高校新开设的智能建造专业,学生毕业后,企业是否有对应的岗位缺口?企业需要什么样特征的人才?这些恐怕企业也说不清楚。企业需要让高校知道建筑行业转型过程中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高校的人才培养想法是否符合产业、企业的匹配需求,关于这一点的传导路径还不够。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不是针对某一项工作,而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培养出的“坯子”进入到企业后再进行“雕塑”,才会变成企业的专业人才,而不是高校为企业定制某个岗位的人才,这一点需要高校和企业形成共识,与专门的职业教育不同。
10
广联达数字高校:在建筑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方面,东南大学做了哪些举措?
李启明:首先,政产学研合作方面,我们成立了很多校企研发中心,其中就包括东南大学和广联达研发中心以及和大型国企央企成立的校企联合研发中心,都在有序开展。
其次,经过学校和学院审核,正式发文聘请了一批企业界的专业人士作为校外导师,加入人才培养计划和过程。
第三,我们聘请企业专业人士,在教学计划之外开设实战型的企业家课堂,还建设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创新实践基地,学生可以到基地认识、了解实际生产的操作。
东南大学有很好的校友资源、企业资源,在建筑行业深耕多年,影响较大,这也是东南大学的优势。
在校企合作方面,开放办学的工程管理、土木工程等一些重大工程的实践开展得轰轰烈烈,可以说实践已经跑到了理论的前面,一些企业的研发能力、研发平台和项目资金的支持,并不亚于高校。
高校培养建筑人才一定要与行业力量、专家资源等紧密结合,要做开放办学而不是闭门办学,才能越办越好。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zaizhishuobo/93019.html
评论列表(1条)
[…] “双一流”就是世界一流高校还有世界一流学科的称号,这是自从211还有985之后高校一个新的称号,这对于之前没有成功评上高校称号的院校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今年是第二轮双一流名单出炉的时间节点,对于很多高校来说十分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