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海斯克尔国际教育革新奖揭晓,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获此殊荣。“海斯克尔国际教育革新奖”由国际教育协会创办,是象征国际教育最高荣誉奖,设立13年来已有百所大学获奖,上海密西根学院是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中国教育机构。
从“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到“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认定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楷模”,再到收获2014年度“海斯克尔国际教育革新奖”的最高殊荣,上海密西根学院成立仅仅10年时间,就屡获嘉奖,走在中国国际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取得这些成绩说明我们在过去十年的国际化办学是卓有成效的,尤其是收获‘海斯克尔国际教育革新奖’,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肯定,对于中国其它中外合作办学试点也是一种极大的鼓舞。”上海密西根学院首任院长倪军教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道。
从1998年创办机械工程国际化试点班到2006年成立密西根学院,倪军教授走在了投身教育的前列。在国内教育领域探索了18余年,倪军教授对于高等教育改革有着深切的体会。本文就上海密西根学院成立的始末,与倪军教授近距离对话,以期透过他的视角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有所启示。
中国工程教育缺乏实践性
从2005年创立到2006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上海密西根学院已经走过了10年的时间。其实,学院的前身最早还要追溯到1998年成立的机械工程国际化试点班。彼时,倪军被母校上海交大聘为特聘讲座教授。
在这之前,倪军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已经有超过20年的一线教学经历。在交大的教学过程中,倪军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那就是中国学生严重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对比中美两国的课堂文化就可以明显地看出两国的差异。国内大学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而美国大学在培养人的能力、创新性和传授知识上是三者兼顾的,大部分的老师都是一边教授知识,一边与学生互相学习。在中国的大学讲台上,很少有教授敢讲自己不懂的问题,但在美国,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和老师一起探讨问题,老师可能会说:这个问题老师也不知道答案,但如果由他自己来解答,会如何简化、找出怎样合理的方法……这样,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学习。在美国课堂上,更多的题目是开放式的,很多问题没有唯一解,只有若干个解里面哪个比较好。这也是美国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于中国学生的重要原因。”
为此,倪军还对中美两国的工程教育做过一个分析对比,在他看来天津商业大学-美国东密西根大学招生简章,本科阶段需要培养学生这样七个方面的能力:1、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终身学习的能力;3、批判性思维;4、创新意识;5、表达能力;6、协作能力;7、领导意识。
“以上这些能力的培养,在我国的工程教育中被长期忽视了。从九年义务教育到高中,中国本土也培养出不少遭受世界顶尖大学争抢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学生的原始素质还是相当不错的,而且也非常勤奋。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如果能够牢牢抓住这个阶段,对他们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倪军分析,国外的师资队伍,从聘用、考核标准再到提升指标,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当前,国内高校在教师管理体系方面尚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教师的注意力,教学质量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了。“就总收入来说,目前国内教师与密西根学院教师差距并不大,但他们的收入结构中由政府出资专门用于人才培养的比重很小。我认为国内高校的薪酬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只有把教育资源落到实处,教师才能安心地教书育人,把更多的经历放在教学工作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双向互动,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从中国建立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开始,工程教育就随之产生,时至今日,我国的工程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据倪军回忆,1998年他进入上海交大发现机械工程系当时的课程体系和他1978年刚入学时无异,“这一陈旧的课程体系已经到了不改不可的地步,但是光修改课程体系只是‘治标不治本’,所以才有了后来密西根学院的成立。”他认为,国内目前的教育改革并没有切中要点,高等教育改革不单单只是建设实验室、置办实验仪器、照搬国外的课程体系、引进一流的师资,而是需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密西根学院是一流创新人才的摇篮
从筹建学院的想法产生到具体的落地,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毕竟成立一所学院需要考虑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倪军坦言,密西根学院的顺利建成离不开上海交大的鼎力支持。“1998年我进入交大是兼职聘任的形式,我的主体工作还是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因为不能全职回来,我就根据自己有限的时间,想为中国教育教学改革做一些工作,而最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地方就是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当时交大的领导也非常支持我的工作。”
于是他就根据自己在密西根大学从教多年的经历,在交大的机械工程系成立了一个机械工程国际化试点班,每届共3个班,大约90名学生。倪军在试点班试行过程中发现,即使把整个课程体系全部改掉,如果教师队伍跟不上,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从1998年到2005年,试点班做了7年以后,密西根大学的科尔曼校长率团来上海交大访问,科尔曼校长及其随行人员都觉得这个试点班做得很有成效,上海交大和密西根大学都希望在试点班的基础上展开正式合作,于是双方一致认为成立一个两校共建的新的学院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就这样,密西根学院的筹建被提上了日程。
上海密西根学院的宗旨和发展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将中美教育理念和体系中最好的特色结合起来,在中国创建一个具有世界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孵化基地,在中国土壤里培养出世界上最好的工程师和领袖型创新人才。“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上海交大和密西根大学能够促成合作的原因。两校都深知,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未来的精英领袖必须具备国际化意识。上海交大在积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也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才是建设一流大学快速且直接的方式?毫无疑问,和一所一流大学进行切实的合作最为直截了当。”
密西根学院立足于国际化办学,特色就是通过多种途径创造国际化办学的环境。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教材方面,基本上是与密西根大学同步,人才培养模式上也考虑到了中国文化,而不是完全搬用密西根大学的教学模式而是结合了两国的教育特色。在师资方面,学院采取全球招聘的形式,吸纳一流的人才。
“在教师选拔的标准上,我们严格参照密西根大学的招聘体系和要求,具体来说,我们会根据被聘人员的教育经历、学术背景、科研能力,综合考察被聘人员各方面的素质,力求满足我们的需求。除此之外,密西根学院在人才招聘时非常看重一点,那就是被聘人员对于人才培养是否感兴趣、是否具备奉献精神。”在倪军看来,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书育人,高等教育发展至今,教师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无法替代的。如果有的人只是单纯想从事科研工作,对人才培养毫无兴趣,这样的人才可以做一个研究员,却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
经过十年的探索,密西根学院俨然成为了国内国际化教育改革的“风向标”,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培养模式也逐渐成熟,培养效果更是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对此倪军倍感欣慰。“当初密西根学院创建时,国内并无现成的模式可以参照,完全是在白纸上作画,自己心里也没有底,我只是凭着自己对中美教育的了解做一些尝试。能够找到这样一个结合点我觉得非常幸运。”
同时,倪军也坦言,密西根学院只是在几个学科内进行改革,要想扭转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局面,还需从国家层面真正做一些顶层设计,“因为教育是一个的复杂的系统问题,我们必须跳出现有的眼界,从中国未来二三十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的社会需求出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既满足当前的需要,又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海归投身教育光有实干精神还不够”
2016年是密西根学院走过的第十个年头。从2006年到2016年,中国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国家人才战略的深入实施,长期困扰中国的“人才外流”已经变为“人才回流”。从中国年轻科研人员收集到的最新数据表明,未来,这种“海归”模式将会更加明显。
倪军认为,海归人才在国内的现状总体上来说是“重科研、轻教育”:“据我观察,目前大部分的用人单位更加注重的是海归人才在科研方面的贡献,专家真正投入到教育事业还是远远不够。从大的方面来说,专家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所发挥的作用很分散。如何利用海外求学的经历天津商业大学-美国东密西根大学招生简章,结合中国国情,创新教学理念,是海归人才需要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争议中前行。在倪军看来,这些“示范性”大学的相继出现是一个值得期待的现象,“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密西根学院在筹建过程也遇到了不少阻力,最大的阻碍因素就是中美文化的差异,其次还有学术体制、国际地位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共同导致了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产生了意见分歧。人才培养亦然,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过程,像南科大这种土生土长的创新型大学,如何在短期内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学,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认为,现任校长陈十一教授以他在北大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经历,对南科大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人才培养有着特定的规律,从幼儿阶段接受启蒙教育开始,人在不同阶段的智力发展具有各自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培养模式需要“因人而异”,“海归人才在海外有十年甚至更长的留学和工作经历,经过国外教育环境的熏陶,加上从中国接受的基础教育,所以对国内外的教育环境都有一定的了解,这是他们的一大优势。也正因为离开中国太久,专家对于中国社会的实际缺乏清晰的认知,所以海归人才投身教育蛮干是行不通的,必须重新审视中国目前的实际状况,尤其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国内有实战经验的教育家进行通力合作,才能实实在在地做出贡献。”
原文转自千人杂志在线网页:密西根学院借美式教育打造中式人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zaizhishuobo/70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