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华侨大学华侨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揭牌仪式暨“百年大变局下的华侨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厦门校区举行。本期推送为大家带来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日本滨下武志教授的致辞视频与原文。
陈春声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在华侨大学华侨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揭牌仪式暨“百年大变局下的华侨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各位学者,各位同事:
大家好!
感谢吴小安教授的邀请,让我有机会在华侨大学“华侨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揭牌仪式暨“百年大变局下的华侨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讲一点粗浅的学习心得。
首先,要热烈祝贺华侨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的成立。我们都知道,华侨大学的华侨华人研究有优良的学术传统、深厚的学术积累和独具特色的学术优势,新成立的这个研究院,作为华侨大学重点建设的文科实体科研机构,拟建立全球中国与华侨华人、中华文明与华侨华人、侨乡文化与华侨华人、比较移民与华侨华人、亚太区域与华侨华人和印度洋区域与华侨华人等六大研究群,揽括了华侨华人研究主要的学术领域。研究院力求将华侨华人研究与区域国别研究相结合,立足中国,面向全球华侨华人,坚持跨学科、跨地域的特色定位,关注国际学术前沿,脚踏实地而志存高远。相信在吴小安教授的加盟和引领之下,将华侨华人问题与区域国别研究这个别具魅力的学术取向有机融合起来,一定会取得更多别开生面的富于思想力和启发意义的卓越成果。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准的华侨华人问题研究院的建设目标,指日可待。
其次,窃以为将“华人华侨”置于“区域国别”的视野之下进行考察,这样的学术努力天然地蕴含了以人超越“区域”与“国界”的活动为特质的内容。我们既要立足中国,以研究对象的文化认同、身份特征、原乡网络关系和本土教育背景为基础,解释华侨华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又要超越近代以后民族国家界限对现代研究者思维模式和写作习惯的束缚,真正以兼具“理解之同情”的学术境界,去理解华侨华人跨国活动的实际场景,让研究者心中“区域”与“国别”的界线,随着人的活动而“流动”起来。从这个角度看,所谓将华侨华人问题与区域国别研究有机融合起来,就是要培植将“国别”“区域”与人的活动及其认知相联系的思维习惯和学术取向,把地理空间和思想空间与研究对象的身份认同联系起来。
再次,作为一个历史学者,我还是想强调对“制度史”的关注在华侨华人研究领域里的独特价值。不管是传统时期华侨大学刘音,还是近代以后,一代又一代从事海上活动,漂洋过海的人群,进行的都是具有跨国性质的活动,也天然地是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谋求生计来源,获取商业利益的。这种具有巨大地域和文化差异的制度环境,其成因既包括王朝、国家典章政令规定的约束,更加受到民间习俗、商业惯例、货币形式、度量衡制度和信仰文化等等因素的影响。近代之后,还需更多地关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扩张之下,来自欧美的法律与商业制度的巨大冲击。有意思的是,不管是在中国大陆的侨乡,还是海外的侨居地,包括欧洲人建立的早期殖民据点,这些复杂、矛盾的制度与习俗都能和谐相处,包容共生,甚至相得益彰。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我们许多读书不多,甚至目不识丁的先辈,上千年间就是在这样复杂的制度环境中,充满智慧地协调和利用各种制度,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之间,游刃有余地发展着自己的事业和传统。其间当然有苦难、艰辛和牺牲,但人性和文化智慧在制度冲突中华侨大学刘音,使生活与生意得以延续的机制和缘由,如果能得到更理性的、更精细的、更柔软的揭示,同样是富于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的。
要说的话还有一些,但小安教授告诉我只有八分钟时间,就讲到这里了。
衷心地祝愿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祝福华侨大学华侨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院院运昌隆,硕果累累。
谢谢大家。
滨下武志
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暨中山大学教授
中文翻译
全球化时代以来,华侨华人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与日俱增,迫切需要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方法。我相信,华侨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重大课题。
几十年来,华侨华人研究内容不断丰富,涵盖移民史、移民代际变化、以及近年来广泛讨论的海外华人身份认同的问题。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华侨华人研究亟需继往开来,开拓新领域,确立新方向。
二十一世纪初,李安山教授、吴小安教授和程希研究员,共同编著出版《中国华侨华人学:学科定位与研究展望》一书(2006),认为应该明确“华侨华人研究”的方法,以便研究思路多元化,这或许不失为一种方案。但是,以我本人的侨汇研究为例,经济史、国际金融等多学科,都已深入华侨华人研究领域,也颇有必要把地方研究(local )从某一专门学科门类中独立出来,加以研究。
此时此刻,吴小安教授已经确立华侨华人研究的新方向。放眼全球,把华侨华人研究与区域研究相结合,并在华侨大学专设开展研究工作。华侨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综合多种分析方法和多个学科,是新兴的交叉学科;该学科继往开来,从崭新的全球化视角出发,开启新时期华侨华人研究的大幕,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发展需求。我衷心希望在吴小安教授的带领下,发展成为新时期华侨华人研究的全球中心。
中文翻译 / 刘音
华侨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副教授
致辞原文
I am that there is a need to place the study of under a and, on this basis, to to set up new and for area , which is and under the world. At the same time, I it is an task.
In , the study of has, over the past few , to on the of , on in the , and, more , on the of . And in the world, the study of has been to open up a new based on the of the past.
In the early 2000s, it was once by Li An Shan, Wu Xiao An and Cheng Xi in the book of “ in China: and ”《中国华侨华人学:学科定位与研究展望》 in 2006 that the of ” ” be for the on , which may have been one . , up my own on , for , many such as and have the field, and it is also to of any .
This time, Wu Xiao An has taken the of and area under the , and the of the new of and Area () at . Thus, this is based on the view of space with of , which will be also to be an space that and by the on to the . I hope that will the of this new under the of Wu Xiao An.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zaizhishuobo/69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