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建设在研究生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双一流”高校建设、新工科建设目标推进,各高校持续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教学课程体系。为此,以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为例,以提升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效果为目标,分析目前计算机类课程建设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目标导向、项目制管理等方法对思政课程、核心课程、案例课程、公共课程等进行建设。此外,探索了课程审查与监督机制、教师团队、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等保障机制,为课程建设及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目标导向;项目制管理
0引言
在研究生教学和培养过程中,课程学习是保障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尤其在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对研究生课程改革和探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成败。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研究生人才的需求逐渐提高,已有课程体系与最新信息科技逐步发生脱节。因此,对课程建设进行改革和探索迫在眉睫。在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改革过程中,李娜等[1]提出以成果或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思政教育、课程评价等方法,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许晏铭等[2]提出基于模糊综合理论的研究生课程质量评价云系统,兼顾了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特点,有效提高了课程评价的客观性与学生学习效率。杜兰等[3]在课程中提出将抽签系统作为一个连贯的实验项目驱动教学改革。曹晓叶[4]提出项目驱动的团队写作教学模式,改变了语言教学体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从上述研究可见,各高校已逐步开展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体系建设改革,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现阶段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课程建设意识不足、体系不完备、效果欠缺等问题,与课程建设的高阶性、创新性、有难度目标仍具有较大差距。针对国内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为例,分析现阶段课程建设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提出课程目标导向建设,探讨课程建设项目制和保障机制,促使研究生教育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1课程建设的困难与挑战
由于计算机类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通过课程建设,培养更多具有创造力、创新力的研究者,使其能够满足当今社会需求,胜任最新生产技术,具备良好的问题素养、学术素养、批判素养和创新素养[5]。
1.1课程建设目标
部分高校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存在目标不明确、内容设置不恰当等问题。例如,学术硕士课程建设与专业硕士课程建设类似;学科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建设目标相同;硕士课程与博士课程相似。未能起到良好的衔接作用,未能较好地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逻辑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此外,部分课程在本科阶段与硕士阶段同时开设,或在硕士阶段与博士阶段重复开设,造成课程资源浪费,无法体现学校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要求。
1.2课程建设区分度
经过多年课程改革,各高校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体系已逐渐完善,课程设置逐渐由公共课、专业课细化为学位课、非学位课、实践课等。其中,学位课分为公共学位课、学科基础课和学科方向课;非学位课程分为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等。然而,不同种类课程的区分度仍然不够,未能体现不同类型课程间的差别,建设效果不佳。
1.3课程教学与考核
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还存在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探索多元化、多模式教学方式提供了技术支持,教学模式将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并且,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需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探索
2.1明确目标导向
计算机类研究生培养目标应符合“人工智能”、“新工科”等国家战略、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以目标导向建设研究生课程,突出计算机类学科的培养方向、研究特色和前沿特性,构建知识体系完备的课程建设方案,并在课程建设中明确计算机类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的区别。为此,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背景下,需要做好以下3点:①专业硕士课程建设应面向应用与实践,增加实践教学比重;②完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衔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并注意课程内容与实践的深度与广度;③增加计算机类选修课程。
2.2课程建设项目制管理
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近年来,云南大学信息学院提出采用课程项目制度建设多样化、精准化的研究生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素养。(1)建设思政课程项目。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在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实践课程、核心课程及案例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信念与信仰等思政内容计算机研究生类型,增加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职业道德与伦理等方面内容,建设计算机类研究生思政课程,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思政课程建设过程中,充分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平台,在兴趣和理想信念的驱动下,明确课程学习目标,实现自主学习。(2)建设核心课程项目。根据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方案,结合云南大学信息学院学科特色,将高级算法设计与分析、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高级分布式系统等课程列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研究生的核心课程。该举措充分考虑了课程的基础性、前沿性和实践性,明确了课程目标、授课方式、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有利于提升课程教学效果。(3)建设案例库课程项目。开展案例教学,提高计算机类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建设面向应用、面向实践和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其中,案例库建设需覆盖专业学位的核心课程,兼顾培养方向和特色选修课程,使每个案例课程均具备真实性、典型性、客观性、时效性和创新性。在建设过程中,可从综合课程案例、单一课程案例、知识点案例等方面进行建设,合理安排案例教学学时,将科学研究与教学案例相结合,探索基于真实情景、与国际接轨的计算机类高质量教学案例。(4)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项目。开展企业协同育人混合式教学,以在线课程、混合课程为中心,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合理选取课程知识点,建设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在选取课程知识点的过程中,应着重关注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结合国内外相关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突出课程的教学理念,力求呈现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
3课程建设保障措施
3.1建立课程审查和监督机制
围绕教学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云南大学信息学院教学团队完善了核心课程、案例课程、思政课程等课程的审查和监督机制,并聘请校内外同行专家、学者进行评审和论证,从课程的目标定位、课程内容、授课对象、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师资团队、教学成效等方面对课程建设进行严格审查,力求完善课程的检查和评价机制,从源头上避免课程目标与实际差距大、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此外,通过学生教学效果反馈机制,对教学效果不理想的课程进行限期整改,对于整改后仍无法达到基本教学要求的课程,选择停课或更换任课教师。
3.2建立课程教师团队
为适应“新工科”建设发展[6],云南大学信息学院教学团队在核心课程、案例课程、学位方向课程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均组建了以3~5名优秀教师构成的教学团队,在教学中各取所长,形成自身课程特色[7]。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通过教学研讨、兴趣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团队成员教学水平,提升课程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形成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新局面。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促进青年骨干教师成长。
3.3强化研究生课程考核
由于计算机类研究生核心课程、案例课程、思政课程等课程考核,既需要探索以面向解决实际问题、研究生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考核制度,又要注重课程过程性考核、考核形式的多样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为此,在过程性考核过程中,通过讲演、应用效果、案例分析、笔试、论文报告、调查报告、应用程序、成果转换等形式,体现课程教学效果。此外,鼓励研究生参与各类科技竞赛。例如,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大赛、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研究生创“芯”大赛、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大赛、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的CSP竞赛等,通过竞赛检验自身学习效果。表1为云南大学信息学院2017-2020届研究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获取省部级以上奖项、校级以上研究生科研立项及参加CSP认证平均分的详细情况。由表1可知,随着课程教学改革深入,云南大学信息学院2020届研究生相较于2017-2019届而言,在竞赛获奖、科研立项和CSP认证平均分方面均具有显著提升。实践结果证实了本文所提出的教学改革方式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4结语
本文以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为例,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建立思政课程、核心课程、案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等课程项目,通过目标导向、审查与监督、课程保障等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践效果表明计算机研究生类型,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改革和探索,所提出的改革措施显著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教学改革措施的优势具体表现在:①在课程中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基本目标,体现了思政主题,树立了研究生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理念;②通过项目研究、互联网+、CSP竞赛等方式,提高了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教学成果产出;③通过课程保障机制提高了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效果,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学体系,对其它学科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作者:钱文华 岳昆 李维华 袁国武 单位:云南大学 信息学院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秉承着“人为本计算机研究生专利,和为贵,变则通”的文化理念,坚持以培养求是创新、与时俱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顶尖计算机人才为使命。先后培养出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陈左宁、陈纯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朝晖等杰出人才。
计算机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设计学四个国家一级学科,2016年参评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第四次一级学科评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和软件工程学科均被评为A+学科;2017年10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学科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201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浙江大学设立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纳入一级学科管理)。
一、 招生方式
计算机学院2021年博士生招生(直接攻博、硕博连读和普通招考)实施“申请-考核”选拔机制,具体考核办法和程序参见《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1年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实施办法》。
二、 招生专业
计算机学院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设计学、人工智能等学科招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在电子信息领域招收全日制工程类专业学位博士(不招收直博生)。其中直接攻读博士生学制5年;硕博连读博士生学制是硕士阶段与博士阶段合计5年;普通招考博士生学制3.5年,专业学位博士生学制4年。
三、 各类博士生的申请条件
1. 基本条件
1.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1.2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学校的相关规定。
1.3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1.4获得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可申请直接攻读学术学位博士生;本校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在通过科研能力、培养潜力的综合考核后,可申请硕博连读;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可以申请普通招考博士生;持境外学历或学位证书者,须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历学位认证书。
1.5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定向培养研究生”等专项计划的人员,必须满足相应专项计划的报考要求。
2. 外语水平基本要求(成绩有效期计算截止日为入学当年的6月30日)
2.1大学英语六级460及以上或WSK(PETS 5)合格或英语专业八级合格或在英语国家或地区获得过学士及以上学位且获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供的学位认证(成绩有效期五年);或雅思6.0及以上或托福80及以上(成绩有效期以证书有效期为准);或获得研究生英语课程学分(硕博连读博士生)。
2.2少民计划、对口支援及援疆师资计划等国家专项计划:新大学英语六级426及以上或旧大学英语六级合格及以上或英语专业八级合格或WSK(PETS 5)合格等或在英语国家或地区获得过学士及以上学位且获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供的学位认证。
2.3已通过初始资格审查且科研能力特别突出的工程类专业学位博士考生,若外语水平未达标则需参加学院组织的外语水平考核。
3. 学术研究能力
普通招考博士生申请人的学术研究能力原则上需符合以下任一项(有效期五年,计算截止日为入学当年的3月31日):
3.1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含录用)SCI期刊或EI会议或中文一级期刊论文;
3.2申请并获得(含公开)国家发明专利;
3.3 以骨干成员身份承担省部级及以上项目或课题;
3.4 完成省部级及以上或国家一级学会颁发的科研成果奖励;
3.5没有上述成果证明的考生需通过学院组织的专业基础课考试。
4. 申请人应确认本人是否符合申请条件,不符合申请条件,或未如实提供证明材料的将取消申请资格,已经获得录取资格的将取消录取资格。
四、各类博士生申请程序
1. 直接攻读学术学位博士生
1.1申请
开始时间:2020年8月
截止时间:2020年9月10日
浙江大学关于2021年接收外校推荐免试研究生工作安排的通知:
1.2递交材料清单
申请人通过“免试申请网报入口”()在推免生申请系统中填写有关栏目并提交申请。如果申请内容有改变,可以自行在“状态查询”栏目修改。
1.3初审通过公布时间和方式
计算机学院计划9月15日开始以短信、邮件等方式分批通知获得复试资格的同学来校参加复试(报名系统里的状态都不做更新),请申请人保持手机通讯畅通、及时查收邮件,做好复试准备。
1.4复试考核时间:2020年9月中旬开始(采用线下或线上复试方式视疫情防控情况而定,两份专家推荐信的递交方式等事项请关注后续通知)
2. 硕博连读博士生
2.1申请
申请开始时间:2020年10月中旬(春季入学硕博连读申请)或2021年4月上旬(秋季入学硕博连读申请)。硕博连读博士生仅面向本校学业优秀且获得现任导师和有招生指标博士生导师同意的硕士研究生。
2.2递交材料清单
(1)硕博连读申请表;
(2)个人简历,简明扼要地说明个人学习和科研经历;
(3)硕士在读阶段的学习成绩单原件(须授课单位盖章);
(4)能证明科研水平和能力的材料:包括已发表论文的全文及SCI、EI检索证明、被录用论文的全文及正式录用函复印件、专利证书复印件等;
(5)两封包括报考导师在内的相关专业教授(或相当职称)专家签字出具的推荐信原件。
直接递交: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曹光彪大楼205B室。
联系电子邮箱:
3. 普通招考博士生
3.1申请
凡申请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生的同学,请根据学校普通博士生招考工作的时间安排,登录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报名系统进行报名。报名时申请人应填写所报考的学科、导师以及选考科目。网上报名过程中遇到问题请向浙江大学研招办咨询:
3.2递交材料清单
1)考生身份证复印件;
2)个人简历,简明扼要地说明个人学习和科研经历;
3)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习成绩单原件(须授课单位盖章);
4)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应届硕士毕业生递交学生证)复印件(在国外获得的学位需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原件);
5)外语水平证明材料复印件;
6)各类获奖证书复印件;
7)硕士学位论文全文以及对论文特色自我评述(应届硕士毕业生如果没有论文全稿,可提供研究计划、方案以及主要成果计算机研究生专利,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并由硕士导师签字认可);
8)能证明科研水平和能力的材料:包括已发表论文的全文及SCI、EI检索证明、被录用论文的全文及正式录用函复印件、专利证书复印件等;
9)2封相关专业教授(或相当职称)专家签字出具的推荐信原件;
10)个人陈述,包括个人详细经历,博士阶段拟开展科研计划和学习目标,以及职业规划等内容。(3000字以内)
11)若为在读博士研究生,需提供培养单位“同意报考”证明
邮寄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浙大路38号浙江大学玉泉校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科(曹光彪大楼205B室)邮编:。
直接递交: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曹光彪大楼205B室。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zaizhishuobo/145970.html
评论列表(0条)
[…] 部分课程免费开放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