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的
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第一批)公布啦~
具体都有哪些入选?
对于优势区的建设有什么要求?
一起来看~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的工作要求,根据中央1号文件精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关于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的部署,及《关于加快推进“粤字号”品牌强农的实施意见》(粤农农〔2018〕52号)关于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目标,按照《关于组织开展“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申报工作的通知》(粤农农函〔2018〕360号)要求,经县区申报、地市推荐、专家评审、现场考察、会议会商、网上公示等程序,省农业农村厅决定认定46个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第一批)。
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
(第一批)
广州市(3个)
1.增城区增城迟菜心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增城区增城荔枝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3.从化区从化荔枝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珠海市(1个)
1.斗门区白蕉海鲈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韶关市(6个)
1.翁源县翁源兰花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始兴县始兴杨梅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3.新丰县新丰佛手瓜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4.乐昌市沿溪山白毛尖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5.曲江区罗坑茶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6.仁化县仁化贡柑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河源市(5个)
1.和平县和平猕猴桃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紫金县紫金绿茶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3.东源县东源板栗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4.龙川县龙川山茶油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5.连平县连平鹰嘴蜜桃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梅州市(3个)
1.梅县区梅县金柚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大埔县大埔蜜柚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3.平远县平远脐橙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惠州市(1个)
1.惠阳区镇隆荔枝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中山市(1个)
1.东升镇中山脆肉鲩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江门市(6个)
1.开平市马冈鹅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开平市开平皮蛋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3.新会区新会陈皮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4.新会区新会柑茶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5.鹤山市鹤山红茶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6.台山市台山大米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阳江市(1个)
1.阳春市阳春春砂仁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湛江市(3个)
1.廉江市廉江红橙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雷州市覃斗芒果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3.徐闻县徐闻良姜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茂名市(6个)
1.电白区电白南美白对虾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化州市化州橘红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3.信宜市信宜怀乡鸡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4.茂南区茂名罗非鱼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5.高州市高州荔枝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6.高州市高州龙眼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肇庆市(3个)
1.德庆县德庆贡柑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封开县封开杏花鸡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3.怀集县谭脉西瓜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清远市(5个)
1.英德市英德红茶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连州市连州菜心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3.连州市连州水晶梨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4.连州市东陂腊味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5.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山大米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潮州市(1个)
1.饶平县饶平狮头鹅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云浮市(1个)
1.新兴县象窝茶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根据省农业农村厅下发的《关于认定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第一批)的通知》,要求: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带动传统农业区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的工作部署,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作,建立健全由政府主要领导牵头、行业部门具体落实、相关部门支持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推进特优区建设重大事宜广东有什么特色,46个!首批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出炉,及时解决遇到的重大问题。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普通农户参与特优区建设广东有什么特色,形成高位推动、上下联合、多方共建的创建机制。
扎实推动创建工作
各地要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认定标准》《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作方案》为指导,围绕调整优化结构和突出特色优势,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经济效益为中心、农民增收为目的,创建一批特色鲜明、优势集聚、产业融合、市场竞争力强的特优区,推动有条件的、适宜发展特色产业的县市编制本地区建设规划,进一步做好产业布局。
协同推进品牌建设
各地要以特优区创建工作为契机,紧紧围绕“粤字号”品牌强农,充分发挥我省乡村自然资源和岭南文化优势,不断擦亮区域公用品牌、壮大企业品牌、打响产品品牌,持续加强品牌建设和宣传力度,促进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新三品”融合发展。对特优区实施动态监测,全面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zaizhishuobo/125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