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国家线,2024年MPA考研:广西大学mpa考研复试真题参考书经验分数线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而且考前面试过了,笔试过国家线即可,又不用追求考第一。2023年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热点预测2020-2022年MPA公共管理硕士主要真题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工作相关的问题,第二类是专业课相关的问题,第三类是时政热点相关的问题。

结合对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南开、浙大、复旦、中大、武大、川大等全国近200所985、211院校的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真题的总结和研究,我们发现,MPA公共管理硕士复试(尤其是复试面试)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工作相关的问题(比如职业规划、管理中的问题、领导艺术等),第二类是专业课相关的问题(比如主要的行政管理理论,协同治理等理论),第三类是时政热点相关的问题(比如2023年政府机构改革、放管服改革、精准扶贫、疫情防控、制度优势、治理能力等)。

鉴于此,给大家推荐以下参考书目:

《公共经济学》,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年版

《公共管理学》,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公共政策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我们根据近两年复试分数情况进行分析。

(1)进入面试分数线:165分(2020)/169分(2021)

(2)进入面试人数/招生名额:根据生源情况在不低于“初试成绩基本要求(B类考生)”的前提下进一步划定复试分数线。复试实行差额复试。

329人中录取135人(2020);230人中录取150人,

(3)分数分布及人数情况:

通过数据对比可以看出,180分以上同学上岸几率尚可,为1.25:1左右;

180分以下同学上岸难度较大,为2.3:1,有的时候甚至为5:1,也就是10个同学中仅能录取2人,淘汰8人。

线上复试共分为三个环节,均使用学信网网页版与app进行。复试前老师会通知进入Q群,为线上复试做考前准备,如调试设备等。

面试前提前打开学信网网页端和app,调试好两个机位:

1、英语环节:,等待老师接通视频。有两名老师负责面试,提问三个问题。【自我介绍+扩展提问】

2、专业+政治环节:大概有3名老师负责面试,专业及政治各问一道题(一次性念完题目后要求直接作答)

3、综合面试环节:大概有5名老师负责面试,多数情况只问一道题,可能会有扩展提问。

经验

管理类联考

我8月份开始复习,一上来就是做题,后来发现中学数学丢了太久,不记得了,做题没效果,还得先把基础打牢。同时,不能用高考的按部就班的方法解题,得像公务员行测一样,用速算、用巧思路。否则是做不完的。于是在网上各种搜罗、研究、比较了一圈,最后用的MBA大师APP,在里面选的数学、形式逻辑&分析推理、论证推理、写作这几门系统课,也就是课时最多的基础课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国家线,2024年MPA考研:广西大学mpa考研复试真题参考书经验分数线,免费的。每天上班路上看、晚上下班后去商场书店、咖啡店里看,学到近22点商场关门再坐公交回家。视频都用2倍速度学,高强度不能走神。最终9月底看完了所有视频,对于不掌握的,就截图下来,将来第二遍复习的时候就只看不掌握的了,因为我评估,作为上班族,第二遍复习不能像第一遍那么细,没工夫了,能记下不掌握的点就不错了。而且考前面试过了,笔试过国家线即可,又不用追求考第一。期间也没做题,就是狂看视频,然后截图。过完第一遍,就放下了,10月初开始复习英语。

回忆真题

1.政治:如何推进从严治党?

2.专业:公共绩效评估过程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3.英语:Can you ?

4.综合:你的工作和这门学科有什么联系?

2023年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热点预测

2020-2022年MPA公共管理硕士主要真题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工作相关的问题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国家线,第二类是专业课相关的问题,第三类是时政热点相关的问题。

以下是育明教育整理的部分MPA复试面试热点如下:

1.2023年政府机构改革内容。

2.稳经济33条。

3.放管服改革所涉及的政府相关理论。

4.生育政策、教育双减政策、养老金改革等。

5.政府的财政职能,涉及减税降费、营商环境、政商关系、经济稳定发展职能等。

6.2023年房住不炒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

7.环境保护相关问题,比如环保一刀切问题等。

8.政策修订等问题,比如霍尔果斯避税天堂问题。

9.政府改革最新的趋势等问题。

10.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相关问题。

11.土地财政、税制改革等问题

12.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

13.政府管理最新前沿理论

14.疫情防控与制度优势

15.二十大报告内容

16.12345热线

17.消费券

18.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治理体系

19.外卖骑手与政府干预

20.平台垄断与治理

21.双循环理论

22.建党100周年相关问题

23.党、政府、政协、人大的关系与区别

24.市场失灵的表现

25.条块分割、协同治理、网络治理

26.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如何更好合作

2024管理学综合考研真题,2024年北京大学应急管理专业考研真题分析

鉴于今年北京大学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应急管理考研专业一(行政管理)、专业二(公共政策)相同,本分析贴适用于其他两个专业。对于城市与区域管理专业考研的同学,因为专业二为公共政策,亦可以参考本帖的分析。此外,由于这近年来这三个专业的考博试题风格和考研很接近,所以未来考博的同学也可以参考本文及以前相关系列文章。此贴主要对今年的真题进行分析,对于备考2025北大这几个专业的同学,可关注即将发布的“关于备考2025年北大行管、公共政策、应急管理、城市与区域管理专业考研的若干问题”一文及往年分析文章。

往年第一时间发布的这几个专业的真题及其分析多次被机构直接抄袭,今年只做分析,不再公开真题。

专业一 行政管理(适用于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应急管理专业)

今年专业一的题目设置和往常基本一样,由简答题(6道)、论述题(2道)、案例分析题(1道)组成,不设名词解释,总11问150分。

以前的帖子多次指出:2018年以前有指定教材,题目和答案也源于这些教材,吃透教材是决定性因素;2018年以后的命题开始和以前的推荐教材剥离,官方处于无教材可推荐的局面,新的命题老师的相关信息成为决定因素;2022年短暂出现部分结合以前推荐教材命题的情况,但是个人色彩越来越明显。这种短暂的结合现在看来不过是旧的教材在全面丢掉阵地前的最后倔强和回光返照。今年的考试,个人色彩更浓厚,已经很难直接找到课本的影子了。对于大多数同学,恐怕今年专业一又要很难过90分了。

整体上讲,今年的考卷水准很高,以下特点很突出!

一、对中国问题的深切关怀

这是今年的专业一最为明显的特点!具体来讲,今年的专业一更为关注中国现实、中国问题,有很强烈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体现在置身于中国自身的最新行政实践,进行本土化的理论概括,形成中国现实关切、中国问题研究、中国理论构建;倡导中国思想、中国话语;体现中国气象、中国气概!

近代中国衰败以来,国家积贫积弱。行政学做为政治上层建筑,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免仰人鼻息、拾人牙慧百年。在学科发展上,主导权、话语权、领导权被牢牢把持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这背后除了中国行政实践和研究的落后,滥觞于近代西方发达的行政学思想、公务员制度、官僚制理论,以及后来新公共管理运动、民主行政理论、黑堡宣言、新公共服务理论、治理理论、后现代理论的争鸣,世界各国早已超越以往的意识形态之争,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一国的行政水平和公共政策能力逐渐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拿来主义”固然必要,向先进学习,到今天仍不过时。然而,言必称希腊,则忘记祖宗。在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中,我们中国在行政实践中创造过举世闻名的科举制、监察制、官僚制、礼制,以及“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又不乏有管仲、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等人改革变法,而且还产生了孔夫子、贾谊、陆贽、叶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伟大的政论家。这些思想、理论、举措、人物构筑了我们的血脉和文化性格。

到了今天,奠基于新中国的成立,发展于改革开放,深化于新时代的中特道路,我们在物质、精神、政治、社会、生态文明上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我们本土化的行政学研究还没有跟得上。“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对于政管的学生,首先要深刻了解今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每一个历史关口,要有历史自觉和历史责任,要研究中国的真问题、要真研究问题。要有胸怀天下、关注现实中国的学术抱负和学术理想,这和政管先贤李大钊、陈独秀们是一脉相承的,是真正的北大精神!如果不清楚这样的逻辑,或者把这样的逻辑理解为无关痛痒的假大空,那你就很难解释今年行政学中考到的“文化自信”了。很多考生后来谈到,考场上见到这样的题目很出乎意料,感觉像考研政治一样,实际上今年考研政治也的确考到了“文化自信”。恰恰相反,这道题是本次专业课中最有深度的一道题,它考的不仅是你的学术视野,还有你的学术担当、学术抱负、学术责任。正如杨立华老师所言,科学精神>想象力>知识、理论和思想>方法,当我们把目光放在知识、理论、思想和方法时,对科学精神直面人心的考察更为深刻。

在近几年的教学和研究中,不少老师都有这样的特点:赵成根老师一直在呼吁构建中国的行政学;杨立华老师提倡研究方法的本土化;路风、封凯栋老师从“自力更生”出发探求中国工业的逻辑,大声疾呼“自主创新”;包万超老师致力于我国宪法与行政法的不断完善;白智立老师致力于公务员制度的现代化和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变革解读……

这样的家国情怀和学术抱负表现在考研考博真题中,就是对中国问题的深切关怀,这类题目考的很多、分值很高!

1、2018年考到事业单位改革,市场、政府与法治的关系,产业政策之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我国的立法体制,8部行政基本法,法治政府体制及其改革,公务员薪酬改革。

2、2019年考到民主监管、法治政府、法定机构改革,中国公共管理实践面临的挑战。

3、2020年考到“乡镇吹哨,部门报道”基层治理、科层制在中国基层治理中的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下的研究设计。

4、2021年考到十八大来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疫情下的定量、定性研究设计,《行政诉讼法》中的行政行为合法要件,中国政府体制,责任政府建设,信息公开和公民监督,对精准扶贫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方法。

5、2022年的机关事务管理、社会治理共同体、《公务员法》的修订,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实施办法。2023年的民主集中制,公务员“公仆”内涵,中国式现代化下的行政改革方向,社区食堂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下的研究设计。

6、2024年也即本次考试中,考到治理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治理,本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文化自信,公务员招录报考中“冷热不均”现象的分析。国际气候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评估。

仅仅把类命题概括为“时政”是远远不够的,时政是当年的大政方针,但是这类命题中还涉及到和政府息息相关的一些原理性问题,这些原理可能会在未来发展为进一步改革大政方针的重要举措,似乎以“对中国问题的深切关怀”概括更为妥当。这样的命题和2018年以前以课本知识为准的风格迥异。综合起来看,这方面的考点几乎涉及政府管理的方方面面。这样的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势必是像公共管理学家一样深入思考学术问题,并像总理一样致力解决现实问题的人。读几本书、背几个知识点就想考高分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二、宏大命题下的精确考察

上面我们谈到近年考试中的宏大命题,这种命题涉及的主题内涵极其丰富,分析角度多样,评价标准不一。一千个读者,可能会写出一千种对哈姆雷特的认识,一千个阅卷者,也可能有一千种阅卷的标准。到底什么是好的试卷,什么是差的试卷,因考生而异,也因阅卷者而异。关于这个问题,以往的帖子中我们多次谈过,作为文科的开放性题目,不可能像数学1+1=2一样有唯一的答案,除去像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囚徒困境这样答案标准的规范题目,公共管理有的只是某个老师的评判标准,不一定有学术共同体共同接纳的唯一标准。这无疑会导致阅卷老师个人主观色彩浓厚,导致事实上的规则不公平。

考研命题担负选拔人才的重任。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于在开放性题目中增加具体内容的考察,或者限定自由发挥内容的外延和选取有固定内涵的考察点,把考生真正置于同一赛场上短兵相接、面对面扳手腕、比气力,在宏大命题下实现精确考察!近几年特别是今年的试题似乎注意到了这一点。

1、在今年的考试中,考察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限定为内容、特点和意义;考察公务员岗位报考“冷热不均”,限定为原因、办法。

2、2023年考察社区食堂建设,限定为建不建,怎么建,政府角色。

3、2022年考《公务员法》修订,限定为原因、内容和效果;考18大以来中国行政改革,同样限定为原因、内容和效果;考察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实施办法,限定为处理公民知情权和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关系。

4、2021年考察政府职能转变,限定为内容;考察《行政诉讼法》,限定为行政行为合法性标准;考中国政府改革,则从韦伯官僚制进行限定;考察责任政府,限定在信息自由和民主监督。

5、2020年考信息公开,则以信息自由为对比;考基层治理,则限定分析角度为官僚科层制。

6、2019考监管,限定在民主监管;考察法定机构,限定在材料内容。

而在2018年以前的考题中,经常给定一个案例,让学生自己选择某个学科、某个理论进行分析,不限定分析边界。尽管这样的题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更全面地考察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运用能力,但是因为泛化了评价标准,也导致了学生的无所适从,最后背离了命题者的初心。

试想一下,如果不精准限定考察内容,那我们面临的是多么庞杂的内容,比如责任政府,内涵和要件是什么,国外的实践和理论是什么,我国的相关举措是什么,内容、特点有哪些,学理上的认识、归因、主张是什么……单独拎出来一个点就可以写一本书。学生把握不住考察方向,考察重点,考察的出发点。

宏大命题下的精确考察,既可以体现学生是否对宏大命题有关切,还可以限定评价范围,硬化评价指标。这样考察的结果是,学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极大地压缩了学生东拼西凑、胡乱堆砌空间,让那些真正在该问题上有过关注、准备、思考、总结的同学凸显出来,更为合理、科学地考察学生的能力。

三、对旧的学科体系的超越

公共管理学要随着时代发展,真正的公共管理研究是与时俱进、甚至领先于时代的。在平时的授课中,相关的命题老师对相关的学科都有自己的思考和构建,从而实现对旧有的教材的超越。这种超越一方面来自于近年来的公共管理实践的发展,比如在行政监督领域,随着监察体制的改革,以前以监察部为中心的行政体系内部监督扩展为和行政体系并列的监察委的监督,行政监督的含义更加丰富,如果还以张国庆老师《公共行政学》的观点回答行政监督2024管理学综合考研真题,2024年北京大学应急管理专业考研真题分析,未免抓不住眼下行政监督的要义。这种超越另一方面来自于命题老师对某些问题的独立思考,这样的思考常常具有原创性学术贡献,以观点的形式表达出来,极具个人色彩,是老师学术生涯中的亮点。比如杨立华老师对两类时政研究方法、实证和规范研究的认识和理解,在其他的教材中是很难找到的。

这样的风格自然在真题的命制中得到体现。

1、不再考已经过时的内容。以前官方推荐教材中的很多重点不再在考研中作为题目出现,如果光学课本,结果一定是“学过的不考,考的没学过”。像今年真题中的专业一,没有一道题是课本中原原本本出现过的,也没有一道题是往年考过的。

今年的很几位考生在考试后的感受是这样的:(1)写的时候自觉似对非对,似错非错,不知道标准是什么;(2)这样的题目,答不了全对,也写不了全错,不知道区分度在哪里;(3)感动了自己,搞笑了别人。写的天花乱坠,下来一查漏洞百出;(4)今年考上的话惊讶,没考上的话也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玄之又玄……

究其原因,这部分同学一开始备考就犯了方向性错误。你的工具箱里,只有几把破旧的长矛,而考试考的却早已是飞机大炮了。方向不同,产生的生产力工具自然不同,结果也必然不同。

2、偏好考老师有原创性理论贡献的点。以往的帖子中也曾多次论证过这个问题,作为偏重文科的学科,不存在像理科一样答案的唯一性。命题老师和出题老师的价值排序就显得极为重要。每一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学术背景,有自己特别关注的学术领域,还有自己在相关领域的学术成果,一个老师一生代表性的理论贡献并不会很多,但却凝聚了自己学生生涯中的心血。这样的点出成考题的时候,或是以基础知识的形式考察,如官僚制,或是以观点的形式考察,如当代中国政府是官僚制吗?学生临场后要回答老师几十年的学术结晶,如果没有提前了解,怎么可能行得通!所以还是要回到那句话,复习方向是根本性的问题,备考的首要问题并不是学习,而是学什么?

我们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学过,问题的构建是公共政策过程的逻辑起点。政策分析中最为致命的问题是“第三类错误”,即应当解决正确的问题时,却解决了错误的问题。豪伍德和彼得斯在“政策病理”中指出,政策制定者经常对错误的问题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最终南辕北辙。因此,成功地解决政策问题的前提是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问题,解决问题前要保证解决的是“真问题”。在私人决策领域,这个道理同样适用。对于大家的备考过程来说,信息问题依旧是第一重要的,信息不对称,必然引起严重的个人决策失灵。

3、偏好考学科前沿、重大时政热点。学科前沿有时候并不等同于时政热点,这是由学术研究的相对独立性决定的,学术研究因为路径依赖可能持续保持热度数十年2024管理学综合考研真题,但是时政热点一定是最新的。我们可以把2023年考过的“行政负担”研究叫做学科前沿,但对应的时政却是“放管服”改革;我们把“法制机构”改革归纳为时政的同时,对应的学术前沿却是新公共管理中的“执行局”……这样的区分并不妨碍它们都成为命题的特点。

(1)如何备考学科前沿?学科前沿并非要你阅读所有的学科期刊杂志,也不是要你读完所有的前沿论著。学科前沿要从学科逻辑去把握,比如行政学的发展开始于威尔逊——韦伯范式,进而为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的民主行政理论批判,而奥的思想又启迪了新公共行政理论。七八十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而黑堡宣言在反对新公共管理的同时对新公共行政理论进行纠偏,进而发展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一系列后现代的理论。任何的行政学的前沿都逃不出这个逻辑,总能在这个逻辑链条中找到定位。再比如公共政策分析,最为基础的不外乎政策过程分析和政策子系统分析,时时刻刻逃不了价值分析和事实分析。学科前沿考点最大的问题在于“换了个马甲”,即便你知道背后的理论和内涵,但是没有提前接触过这个名词,到时候也会答错方向。这好比遇见一个易容了的老朋友,你也不一定认出他是谁!找出问题的症结很关键,相信大多数同学只要努力学习,也会对学科逻辑有一个起码的了解,但是为什么答不好这类题目呢?还是因为提前没见过,归根结底,依旧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要想考场上解决问题,就得平时解决了问题。

(2)如何备考重大时政热点问题?时政热点的第一个特征是内容多,公共管理学涉及行政学、公共政策、应急管理、公共财政、研究方法、宪法与行政法、产业政策、地方政府治理、公务员制度等众多学科,从政府组织内任意一个层级、任意一个部门、任意一个时间节点切入,无一不涉及公共管理学的内容。政府每年的重要举措、重大会议、重要文件不可胜数,如果我们抓不住重点,把握不了其中的命题规律,就会被牵着鼻子走,疲于奔命。那些所谓的机构的押题,一上来就是五六十个时政主题,动辄发最原始的文件资料,是最耗尽学生心力的。实质上时政的考题形式并不难,通常考察的内容很粗浅,在备考时政前,第一要解决备考什么的问题,第二要解决备考的主体学习深度的问题,有些时政大政知道方向即可,比如《公务员法》修订的最重要的内容是“职务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能写出这几个字眼,起码能多拿到十分。而有的时政就得深入不少,如本次考到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具体的措施较为分散,就需要较为具体的记忆。此外,在备考过程中,有些时政的要点要看原文件,有些要读懂官方解读,有些还要关注学术解读。尤其要注意命题老师对某些时政方针的评价,比如本年度赵成根老师对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评论。

专业二 公共政策(适用于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应急管理、城市与区域管理专业)

今年的专业二或多或少也有以上专业一的特点,但是毕竟分属于不同学科,专业二有着自己较为突出的特点。

一、命题范围收缩

今年专业二最大的特点不再考察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又重新回到了专业一,这是因为杨立华老师从公共政策系转到了行政管理系。公共政策自然就只剩下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经济学和发展管理,而今年的发展管理并没有命题。其中公共经济学只有一道简单题(15分)和一道综合分析题(20分),考察了外部性和国际气候公共产品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题目较为基础,相较于往年的计算题,难度有所下降。但是对于未来备考的同学来说,仍然需要从难进行备考。除了公共经济学,其余题目全部设置为公共政策分析。

二、考察更为具体

这一点在专业二中的公共政策分析题目设置中表现尤为明显。可以看出,今年的公共政策分析题目已经超越陈庆云老师《公共政策分析》一书的考察范围,考点更为具体深刻。本次真题重点考察了政策过程(政策议程设定、决策、执行、评估),但在每一环节考察的更为深刻,如考察公共政策问题时问到政策问题的特点;考察政策执行时问到史密斯模型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考察多源流模型时问到政策流的核心要素和政策之窗的开启,还有对多源流模型的评价;考察政策循环模型时同样问到对该理论的评价……我们在参考教材中尽管接触过相关主题,但是找不到确切的答案。特别是对理论的评价,很多学生在备考时没有注意到评价的重要性,不能正确评价一个理论,就不知道它的优缺点,就不能运用它。可以说,设置评价的题目是很巧妙的安排,能真正考察考生是否真正掌握该理论。对于只准备《公共政策分析》一书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目很难回答的十分准确,而对于了解命题老师风格的同学来说,简直就是送分题。可见,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在专业二中严重存在。

总而言之,今年的真题难度不小,专业一过90分的学生估计依旧不会太多,专业二会出现高分低分并存的两极分化的情况,大家应理性看待本次考试,真正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本文为原创,请保持节操,不要抄袭,违者必究!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zaizhikaoyan/guanzong/200083.html

(0)
上一篇 2024年7月21日 上午11:09
下一篇 2024年7月21日 上午11:09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