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3月31日,来自38个州、4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约1900名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学院成员发布公开信,呼吁特朗普政府“停止对美国科学事业的全面攻击”,多达1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信中签名。
科学家被逼放弃研究,考虑离开美国
公开信说,“特朗普政府正通过削减研究资金、解雇数千名科学家、取消公众获取科学数据的权限以及迫使研究人员出于意识形态原因改变或放弃工作”“重创美国的科学事业”,为此,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学院的成员们不得不联合起来,向公众发出“求救信号”。
公开信指责说,特朗普政府削减资金并在法律层面发出威胁美国西东大学怎么样,特朗普新政引发美国科研界巨震 中国已成顶尖人才新“热土”,“迫使科研机构暂停研究(包括新的疾病疗法研究),冻结教职员工招聘,并停止招收研究生”。
这些科学家在公开信中说,特朗普政府正根据自身意识形态要求,建立审查制度,破坏科学研究的独立性。
当地时间2025年2月14日美国西东大学怎么样,抗议者在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总部外示威,支持联邦工作人员,表达对美国政府效率部削减预算的不满。
著名学术期刊英国《自然》杂志在美国科研人员中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因美国特朗普政府在科研领域的政策变化,约75%的受访者考虑离开美国。这些科研人员考虑离开美国的主要原因是,特朗普政府全面削减科研经费,并大量解雇包括科研人员在内的相关工作者。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之政策层面的持续加码,在美华人科学家“回国潮”正在不断加速,核物理学家刘畅、著名数学家林华新等知名科学家近期纷纷回到国内任职。
美国耶鲁大学全球健康政策与经济学副教授陈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受中美关系影响,许多涉及敏感项目的中国学者早在特朗普上台前就已无法参与受政府资助的实验室研究,这也会成为加速相关人才回到中国的推手。
科研领域大搞“一刀切”,理由并不单纯
特朗普之所以要将大刀挥向“科学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财政赤字不可持续,政府不得不削减开支。
2月10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开始将间接成本费率削减至15%,计划每年节省超过40亿美元。在马斯克看来,这些行动是为了节省联邦预算,他在社交平台上表示,一些大学从研究经费中抽取高额“管理费用”是“敲竹杠”。
陈希介绍说,“虽然被称为间接成本,但这些费用支付的是科研的关键基础设施。”陈希介绍,直接成本只包括研究人员工资等直接计入项目的成本,而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试剂材料以及行政人员的工资都计入间接成本。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美国西东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黄严忠介绍,15%的“一刀切”政策并没有系统性的调查和研究数据支持。同时,这种“削减开支”同时带有政治考量,即对民主党推动的DEI(即多样性、公平性与包容性)政策的削弱。
黄严忠分析说,美国偏向保守派的传统基金会一份2022年的报告认为,间接成本被用来补贴左派的政治议程,并使得大学校园里的DEI工作人员快速增长。“大学收到的间接成本总额每增加1亿美元,DEI员工就会增加15.5名。”DEI政策旨在创造多样化、公平和包容的学术环境,鼓励少数族裔和边缘群体参与科研。该报告认为,大学中的DEI工作人员未能实现包容性目标,反而经常充当政治活动家,国会需要限制间接成本费率,才能消除对激进活动的资助。
黄严忠认为,这种类似“休克疗法”的“一刀切”手段并不明智,“这是美国历史上几乎没有出现过的情况”。
顶尖科学家纷纷归国,诚意有目共睹
随着特朗普政府科研政策的不断调整,中美科研生态的竞争态势正在发生微妙变化。华人科学家的“归国潮”不仅仅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也是两国科技战略和政策环境变化的缩影。
2025年4月1日,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文章中说,2024年,初步测算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超过3.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了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提高到2497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6.91%。
在中国持之以恒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科学家选择回国继续科研攻关。美籍华裔物理学家高华健回国任教,正式成为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明星双胞胎”马冬晗和马冬昕结束在北美的博士后研究回国双双在高校任教……
2024年11月25日,符天凡在中北大学演讲《深度学习在药物发现和开发中的应用》。
就在今年3月,特朗普政府宣布一系列对科研领域经费缩减的政策后,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常任轨道助理教授符天凡博士放弃美国终身教职回国,他表示,希望在制药研究等方面能抓住中国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中国正奋起直追,强有力的政策扶持、持续增长的投资以及庞大的医疗市场,赋予了中国独特的竞争优势。”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周刊、央视新闻、中国经济网、澎湃新闻等
(大众新闻编辑 张春宇 整合 策划 单青 吕原)
美国西东大学相当于国内什么大学呢,知名华裔教授陈刚在美被捕内幕被掀开,中外学术圈发起反攻
《纽约时报》报道称,陈刚被捕后的10天里,MIT校长及160多名教职员工签署公开信,声援陈刚。
近日,国际传热学领军人物、美国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陈刚遭到美国联邦调查局(FBI)逮捕,27日《纽约时报》报道称陈教授目前已被保释。
该事件引发中美学界高度关注。陈刚被捕消息传出当天,中国著名生物学家饶毅就带领学术圈开启反攻,称“FBI对陈刚教授的逮捕是典型的种族主义行为”;26日,麻省理工学院(MIT)校长及160多名教职工也签署了公开信声援陈刚。
陈刚到底做了什么会如此触怒美国?FBI又为何对华裔科学家屡下黑手,这背后究竟暴露出美国怎样的心理?
何以触怒美国?
当地时间1月14日清晨,知名华裔教授陈刚在其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家中被捕。逮捕令的突然降临让很多人诧异:身为科学家的陈刚何以触怒了美国?
美国司法部网站公开了由特工麦卡锡撰写的、一共23页的对陈刚教授的刑事起诉书,细节十分“感人”。起诉书显示陈刚面临“电汇欺诈”(未在向美国能源部申请经费时披露从中国的多个机构获得的合同、任命和奖项),“未能提交外国银行和金融账户报告”和“向美国政府机构做出虚假陈述”三项指控。他们口中的证据是——自2012年以来,身为MIT机械工程系主任的美籍华人陈刚在中国担任了多项职务,目的是通过提供建议和专业知识,促进中国的科技发展,并获得经济补偿;自2013年以来,陈刚就已获得美国联邦机构授予的1900多万美元的研究资助,这一年,陈刚还接受了约2900万美元的外国资金,其中包括来自中国南方科技大学的1900万美元。陈刚的电子邮件美方也没有放过。在入侵邮箱后,FBI翻遍了陈刚的所有往来邮件,并号称信息量巨大。FBI称陈刚与中国进行了广泛合作并引导了中国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披露的关键细节包括:陈刚表示要促进与中国的合作,建议中国把创新科学作为关键和核心等。“诉讼指控表明陈刚的行为不仅与钱有关,而且与对中国的忠诚有关。”波士顿联邦检察官莱林表示,他相信加入美国籍20余年的陈刚仍忠于他的出生国。
学术圈的反攻
1 月 15 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回答记者就陈刚被捕的提问时表示:“美方一些部门在办理有关案件时,应该专业公平行事美国西东大学相当于国内什么大学呢,停止搞政治操弄,停止对中方有关人才计划的污名化,停止干扰破坏中美在科技人文领域的正常交流与合作。”
除此之外,美国此次毫无说服力的指控还引发了中外学术圈的集体反攻。中国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饶毅首先站出来打抱不平。饶毅在第一时间致信MIT校长和副校长。在这封题为《抬起头颅,直起脊梁》的信中,饶毅直言不讳:“FBI逮捕陈刚教授是种族主义行为,如果MIT不支持陈刚,那MIT将被认为参与了21世纪最糟糕的学术界种族歧视案例之一。”饶毅还表示,陈刚与中国的关系是学术界十分正常的关系,希望MIT能够昂起头颅、直起脊梁,保护陈刚博士。MIT这边也做出了回应。
22日,MIT校长拉斐尔·里夫发表公开信,称刑事诉讼中引用的“来自中国的1900万美元“经费并非陈刚个人所得,而是MIT和中国南方科技大学进行的一项广为人知的合作的一部分。26日,陈刚的同事们公开抗议,认为美国检方的行为已超出了应有范畴,MIT校长及160多名教职员工联合签署公开信声援陈刚。而美国西东大学法学教授麦琪·李维斯也在一篇文章中指责了美国的行为,她称陈刚获得的强有力支持表明,美国司法部的”中国倡议“计划已经失败,陈刚案凸显了“中国倡议”的主要问题,即过分强调国家安全和偏见。她呼吁“中国倡议”行动应该终结,拜登政府应改变这一情况。
在恐惧笼罩下
李维斯口中的“中国倡议”计划于2018年11月发起,旨在铲除将敏感技术交给中国的美籍研究学者,对陈刚的起诉则是美国司法部实施该计划的最新行动。有分析人士指出,这预示着“麦卡锡主义”阴魂的再度猖獗。一切似乎早有预兆。
陈刚其实早已感觉到美国国内政治氛围的变化。2019年,陈刚缩短了利用学术休假到南科大工作的时间,提前返回MIT,以免被疑向中国同行泄露专业知识。当年7月,美国政府开展了大规模调查华裔科学家与外国政府联系的行动,陈刚当时在接受《自然》杂志的访谈时坦言:“当前的气氛造成了很多心理恐惧。”去年1月,陈刚在从中国返回美国时于波士顿洛根机场遭海关人员扣留,手机和电脑均被扣押长达60天。调查人员披露,他们仔细搜查了陈刚的邮件、微信和文件美国西东大学相当于国内什么大学呢,知名华裔教授陈刚在美被捕内幕被掀开,中外学术圈发起反攻,发现了很多与中方沟通的可疑记录。有这样遭遇的不是陈刚一个人。歧视、驱离、逮捕、迫害……这些年,作为对中国发动的科技和人才战的一个方面,美国一直在对中国学者、科学家以及与中国进行科技交流合作的华人学者、科学家采取行动。这些行为固然会让中国蒙受损失,但最终伤害的必然是固步自封的美国自身。跟随这些华裔科学家离开的,一定还有科学与创新。“以史为鉴,美国的科学通过吸引海外人才才得以蓬勃发展,排外并不是一种制胜策略。”美国彭博社也在一篇名为《愚蠢的行径:将科学定为犯罪》的文章中这样写到。
撰稿 王若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xddx/217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