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一日团建 水巷小桥,寻他一缕乡思

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水巷小桥,寻他一缕乡思2月9日,苏州市姑苏区怡园历史街区,过云楼的天井里,蜡梅开得正盛,玉兰树冒出了新芽。“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水是苏州的灵魂。苏州中张家巷河。而今,走进古城,“一河一巷尽入画,一街一坊皆胜景”,同时又充满人间烟火气息,“食四时之鲜、居园林之秀、听昆曲之雅、用苏工之美”,来来去去的人都会惊叹一声:“能不忆江南!

【记者观察】

水巷小桥,寻他一缕乡思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苏州答卷”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一日团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近日,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必须正确处理历史与当代、保护与利用、传统与创新、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作为我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40年来切实探索,在处理拆与保、迁与留、新与旧、形与魂、快与慢等关系上,交出了一份高分成绩单。本期,我们为您呈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苏州答卷”,以此为宝贵历史文化财富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和建议。

春寒料峭,姑苏古城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

2月9日,苏州市姑苏区怡园历史街区,过云楼的天井里,蜡梅开得正盛,玉兰树冒出了新芽。客人们停留在过云楼的正门旁,在一段仅两三百字的简介前驻足。透过历史的缝隙,他们用审慎的眼光为苏州古城的保护打分。

苏州一日团建

大运河金阊段。资料图片

这一天,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咨询会议举行。20多位国内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为苏州古城会诊把脉。

苏州一日团建

几名游客在苏州古典园林艺圃内游玩拍照。王建中摄/光明图片

1982年2月8日,苏州成为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十几平方公里的古城,实现整体保护,且40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这是苏州最大的亮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李晓江如是评价。

古人云,四十不惑。然而,古城这本厚重的大书,苏州人觉得自己“远远没有读够”。40年来,在拆与保、迁与留、新与旧、形与魂、快与慢等问题上,苏州人一直慎始敬终,生怕一不小心伤到了“宝贝疙瘩”。

已历经2500多年风霜的古城,在保护与利用中焕发生机、欣欣向荣。每一处街区河道,每一幢古建老宅,每一个居民游客,都被纳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大局中加以关照。古城汇聚了人们对于天堂苏州和江南文化的美好想象。清澈小河里跳跃的波光、老宅窗棂间透出的灯火,续写着历久弥新的灵动之美。

在“变与不变”的权衡中,一张蓝图绘到底

“我们一届任期5年,只是苏州古城2500年历史的千分之二。要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敬畏之心善待历史遗存,延续城市文脉,让千年古城焕发新的青春。”专家咨询会上,苏州市委常委、姑苏区委书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党工委书记方文浜说。

绘于宋代的《平江图》,是古人留给今人的“施工蓝图”。来到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依旧。评弹声中,不断有穿着中式古装的女生擦肩而过,与粉墙黛瓦的江南气质十分吻合。

如今的苏州,依然保持了1000多年前南宋时期的格局。古城外围,约16公里长的护城河围绕;内里,三横三直为骨干的水系纵横贯通。几座古塔,仍是古城内的制高点,任何现代建筑,在视界上都不能超过塔高,即不得超过7层、24米。

苏州的古城保护,获得了中国首个“李光耀世界城市奖”,被授予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称号。

苏州一日团建

苏州平江路一景。资料图片

在一张白纸上作画相对容易,但要在苏州这样一个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的区域推进古城保护,压力可想而知。“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水是苏州的灵魂。然而,随着城市改造进程加快,苏州的河道数量骤减。为恢复小桥流水风貌,苏州的古城保护首先从沟通水系开始。

在姑苏区平江历史文化片区内,2020年,一条消失了近半个世纪的小河道——全长607米的中张家巷河通水“重生”。“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这条河。”住在中张家巷的老居民樊耀奎感慨万千。

苏州一日团建

苏州中张家巷河。光明日报记者苏雁摄/光明图片

作为苏州古城内首个实施的河道恢复工程,中张家巷河恢复工程2005年立项、2020年完工,历时15年,展现了苏州保护古城格局的决心。随后,苏州进一步展开王天井河、校场河、菉葭巷河等历史河道的恢复工程,千年水城格局得以进一步延续。

河道开挖之初苏州一日团建,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就提出,虽然重挖河道不可能恢复淘米洗菜的旧时场景,但是,“从河道、房子、河桥、驳岸等处引起联想,回想起旧时依托于水的公共及家庭生活空间,那种慢生活,便是江南文化的乡愁。把‘乡’留住,才能有‘愁’”。

而今,走进古城,“一河一巷尽入画,一街一坊皆胜景”,同时又充满人间烟火气息,“食四时之鲜、居园林之秀、听昆曲之雅、用苏工之美”,来来去去的人都会惊叹一声:“能不忆江南!”

在观念交锋中,找到保护与更新的平衡点

古建老宅是苏州引以为豪的名片之一。然而,在苍茫岁月中遗存的古建老宅,由于历史原因,很多都面临老化坍塌、居住人员混杂等痼疾。

据统计,在苏州古城区,由区属国企管理的古建老宅院落共计149处。2011年至今,由市、区两级国资公司、公房管理部门启动的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工程,分两批进行,涉及古城内52处宅院,潘祖荫故居、博习医院旧址、吴廷琛故居、过云楼等古建老宅得到进一步修缮及活化利用。

这些古建筑的修缮改造,充满艰辛。

32岁的陆霄枫是苏州姑苏古建保护发展有限公司的修缮工程师,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干了6年。

据他回忆,古城修缮之前,工作人员勘察发现,很多古建筑都是下部实心墙、上部空斗墙的砌筑形式,砖与砖之间的灰缝失去了强度,容不得任何闪失。项目评审论证会上,也因此常常充满“火药味”。

“墙体无法满足抗震要求,危墙要拆除。”住建部门专家十分坚决。文物部门专家却毫不妥协:“这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文物保护法,不允许随意拆除。”

眼看着一场争论僵持不下,陆霄枫和团队按照早先的“约定俗成”,对方案进行了修改——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和可逆手法,对古建筑加以修缮。古建等级高的,尽量满足文物专家的意见;控保单位及文物登陆点,失去稳定性的墙体以加固和重新拆砌为主。

有专家认为,正是部门之间这种负责任的沟通,避免了古建在修缮过程中产生问题、留下遗憾。

位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中张家巷29号,于2019年11月开始进行土建修缮。匠人们利用墙柱分离的原理,通过工具拉结重要节点,对倾斜的木屋架进行了纠偏。为了让古建更宜居,设计者在局部屋面增加了轻质保温层,一楼地面布置了地暖,整个房屋采用了中央空调系统、新风系统、智能化系统等科技手段采暖。阴雨绵绵的江南二月,走进屋子,暖意融融,新中式的装修风格也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城市有机更新中,新旧结合得好,古建筑也就“活”了。为此,苏州市政府和中国建筑学会于2019年启动古城保护建筑设计营。姑苏区每年拿出两个古建项目,请国内外设计师发挥智慧,目的是“采取微更新的设计手法,为古城保护和城市更新做一些引领性的探索”。第一期工作营的设计项目,如建新巷30号孝友堂张宅,将于今年年底完工并启动活化利用。

古城的历史与烟火气息,蕴藏在一条条老街巷里。

近年来,姑苏区持续开展老旧小区环境改造提升工程。1606条道路街巷整治完工,150条“净美街巷”绿意盎然。夕阳里,老居民在家门口莳花弄草的身影,总能抓住游客的目光。这些老居民是古城的代言人,是比自然景致更打动人的古城风景。

在传承保护中,坚持留形、留神、留人

专家咨询会上,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抛出一个课题——

古城面积19.2平方公里,仅占苏州建设用地面积2840平方公里的0.7%。那么,怎样通过结构性的调整、土地资源的置换、功能性的改变,实现内涵式发展?

一大难点在于,随着产业转移、企业外迁、人口流出,再加上土地空间资源缺乏,古城居民大多经济状况较差、年龄老化,缺乏充足的发展活力。

“古城保护,首先要关注古城的居住者,让他们有宜居宜业的获得感;还要积极引入文化创意和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在线经济等新经济模式。”曹路宝说,“有了这些产业,就有了就业者和税收,有活力、有交易、有消费、有居住条件,这样,古城才能逐渐脱离空心化状态。”

过云楼修缮,是古建老宅“资源活化”的一个鲜活样本。修缮后的过云楼一期工程开设了过云楼文化艺术中心,包括咖啡店、书店和艺术展示馆。大堂内墙上高低错落地挂满了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大堂外的庭院里,过云楼主人顾文彬一百多年前手植的茶花树枝头鲜花绽放。

与此类似,一些古建老宅犹如待字闺中的“大户千金”,在政府审慎而热情的接洽中陆续找到门当户对的“婆家”。

古建筑收储方面,国企承担了民生改善和最低保障等额外成本,因此综合成本在每平方米6万元左右,修复后最低出租单价为每月每平方米180元。“这是我们能接受的最低租金标准。即使这样,租金回报也未必能超过财务成本。”苏州姑苏古建保护发展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这是一个尴尬的现实,但不独苏州碰到这样的难题,创新思路、实现突围显得尤为重要。

2021年10月,中张家巷29号在修复后计划先租后售,目前已有意向买家,这是姑苏区第一套修复后尝试出售的古建老宅。“这不仅为后续古建老宅引入社会资本、深化合作开辟新路径,也为古建老宅的资源活化奠定了基础。”苏州姑苏古建保护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学良说。

在姑苏区,越来越多的古建老宅正以展示馆、总部经济等面貌获得“新生”。姑苏区对全区范围内18类保护对象开展全面普查,于去年对外发布《古建老宅活化利用白皮书》《古建老宅活化利用蓝皮书》,拿出20套古建老宅对外招商。古建公司修缮完毕的5个古建老宅,都引入了总部经济。根据协议,待5家企业全部入驻后,每年能给姑苏区带来2.1亿元税源,同时带动古城区配套产业提档升级。

更多的尝试,正在进行。

从2018年起举办的苏州国际设计周,将城市更新的系列展览放到了平江历史街区的古街巷和老宅中,吸引更多人融入古城百姓生活日常。山塘历史文化街区,苏绣大师邹英姿的刺绣艺术馆,每天能吸引不少国内外游客来到绷架前端坐,感受绣娘穿针走线的神奇……

保护是重头戏,更新是亮点。在传承保护与城市更新中,姑苏区坚持留形、留神、留人,形成苏式生活的典范场景。正如参加咨询会的专家所说,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苏州交出了一份充满亮点的阶段性“答卷”。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苏雁、张胜、王斯敏)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8日07版)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echan.xtucq.com/tuanjian/20189.html

(0)
上一篇 2023年5月19日 下午4:14
下一篇 2023年5月19日 下午4:14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1条)

  • […] 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信息服务总站,从5月1日开始,对外开放“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首批主题游径展”。展览主要包括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游径、华侨华人文化遗产游径、古驿道文化遗产游径、海防史迹文化遗产游径五大主题。展示了粤港澳三地文化交融和岭南文化特质,将大湾区人民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串联在一起。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xtucq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乡土传情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